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白云先生:士人教育与匠人教育

2019-05-04 18:59 战略·谋略 ⁄ 共 581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上篇文章(一个千古之谜—-墨家为什么会消亡)写墨家思想,有人认为,墨家讲了很多科技内容,如果中国古代用墨家思想治国,那中国就会成为科技强国,不至于后来落后挨打。然后更进一步,又认为,中国科技落后,都怪儒家思想,里面也不讲科技。甚至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儒家是反科技的思想。是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反动腐朽力量。这同样也是误解。还有诸如李约瑟之问,为啥现代科技,不是起源于中国。这个问题,也是出于误解,所造成的错误观念。

这些观点很常见,但却是错误的。是因为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才导致的错误认知。本文我们来把这些问题,都来说清楚。同时,本文也回答一下钱学森之问。为什么后来中国教育,很难再出科学领域里的大师了。

白云先生:士人教育与匠人教育--求索阁

古代的社会分工,和对应的分类教育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士农工商的说法。士,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事治国工作的公务员。古人讲的治国,不是指皇帝一个人是事,而是面向所有的公务员来讲的,作为国家官吏,怎么治理国家。

或者更通俗的话来说,成为合格的士人,对应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要么去做官,去参与管理国家公务。要么去企业里面,或者其他组织里面,做一名管理者。

农,这个我们都好理解,就是讲怎么种地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农村,农业,和农业工作者。

工,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工业。一些人说,中国历史上没有工业,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士农工商,工就是指工业。要做好工业生产,就必须要有制器的技术,也就是要有制造业。要有制造业,就要有专业的工匠。在古代,有专门的技校来培养匠人。

中国古代的制造业,发达到什么地步呢?有一个成语,叫巧夺天工,就是专门用来形容中国古代制造业的水平的。

商,这个也好理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做生意,经商,做贸易,市场经济。现在很多人说,中国古代没有市场经济,这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我们不仅自古以来就有市场经济,而且我们的市场经济,在几千年前,就达到了历史巅峰。

《列子》一书中说:“农赴时,商趋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这段话说的很好。从事农业的人,看到节气到了,就得马上播种。从事商业的人,看到有利可图,马上就会去做买卖。从事工业的人,对科学技术是钻研是没有止尽的,就像把器物制作的更巧更好。从事管理工作的士人,则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看能不能当上官,当上官了,则要把所有环节都烂熟于心,统筹兼顾,把国家分派给自己的地区管理好,把各项事业都管理好。

知识背景交代完了。我们接着往下看。

为什么儒家不讲科技?

为什么儒家的典籍中,不讲科技内容呢?因为儒家是士人教育,面向的是士人这个群体,不是工这个群体。儒家讲的,是怎么做管理者的学问,也就是怎么做士,怎么做公务员,怎么参与治国。不仅儒家是士人教育,道家和法家,也都是士人教育,也都没有讲怎么打铁之类的内容。

看到这里,有人要说了,凭啥有的人当官,有的人就要去打铁呢?这是不是不公平。

有句话我们想必都听说过,叫学而优则仕。我们现在的人听到这句话,就用它来揶揄我们古代的文化,说是官本位。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古人对管理人员的选拔,是从社会最基层开始的。国家官学教育,每个乡都有学校,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并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只有贵族的子弟,才能学习怎么做管理者。

像孔子孟子,他们都不是贵族子弟,都可以有机会接受士人教育。

也就是说,从小大家都有机会接受是士人教育,长大后都有机会当官。分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学生十几岁的时候,国家会进行一次普遍的选拔,有些学不下去的,就去上技校,去做工业,或者去做工业。

家里没地的,没工业作坊的,就没法做工业农业。不得已,才只好去做商业。所以,古人看不起商人。那些士人教育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对口工作的读书人,只好图而求其次去做医生,或则去青楼里面给人写曲子,比如柳永和关汉卿这样的,就进入娱乐圈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其实是句自勉的话,做医生是古代的读书人,没有出路了,才给自己找的一条后路。

有些成绩好的,则被定向培养为管理者。我们想一下很容易理解,做管理者,需要更高的智力和能力。所以,这种选拔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等学成了以后,长大就是要做官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而优则仕的本意。

我们看《论语》和《孟子》,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些读书人,怎么一辈子就是到处求职做官呢?尤其是子张问禄那段,就是问怎么当好一个官吏的意思,针对性特别的强。因为他们学的就是怎么当官的学问。孔子的弟子,后来毕业后,很多也都去做官了。对这样的士人来说,让他们种地,他们是不会种的,让他们做工业,他们也不会的。一方面是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是做那些事浪费他们的才能。

子张为什么不问孔子怎么打铁,怎么养蚕,怎么织布呢?因为那些内容不是培养士人的必修课,也不是他们应该掌握的技能。

如果让管理者们,在课堂上学习打铁。让打铁的工匠,去学习怎么做一名管理者,那这个社会就乱套了。必然会造成,做管理工作的,既做不好打铁的活,也做不好管理的活。也会造成,打铁的匠人,既打不好铁,也做不好管理的活。

儒家典籍里面,为什么不讲科技内容呢?上面就是答案。

并不是儒家不讲科技,也更不是儒家反对科技。儒家只是教人,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管理好那些农民工人和商人,并给他们做好服务。

可见,儒家非但不反科技,还是国家工业技术最大的背后支持者。荀子说,人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非常能表明,儒家对工业和科技的立场,人要利用物,把物转化成可利用的器物,来为人的生活服务,就必须得大力的发展工业科技。如果儒家反科技,那根本就不会有士农工商的说法,在国家经济序列中,直接把工剔除就行了。

古代的技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

古代的大学教育,和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古代的教育,是以士人教育为大学。我们现在的教育,则是以匠人教育为大学。古代是以士立学,指导农工商。现在是以工立学,指导士商农。

我们现在的大学都教什么呢?比如,物理学,化学,机械,汽车,军工制造,农业,养殖,防止,材料,等等专业。也就是我们现在人,所理解的理工科的科技。

我们翻开《天工开物》这本书,会发现,这本书里面讲的就是这些。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就是古代的一本技校教材,讲的全是科技内容。可见,我们现在的科技立校的大学,相当于古代的技校。

那有的人要说了,研究生和博士呢,应该不是技校了吧?以工为主导的大学教育,硕士和博士,和大学生的区别,就在于七级钳工,八级钳工,和六级钳工的区别。区别只是技术提高了,手艺提高了,但是依然是匠人。

古代的学士和博士,都是用来指士人,而不是用来指匠人的。

那我们现在的文科教育,能对应古代的士人教育呢?也对应不起来。因为我们现在的文科教育,说到底也是教人做手艺。并不是教人怎么做德才兼备的管理者。比如,怎么写论文,怎么捣腾模型,这些都是手艺活,属于广义上的匠人教育,而不是教人成为管理者的士人教育。

这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同样都是教育,为什么古代的大学,教育出来的人是孔孟颜回这样的人,而我们现在教育出来的大学生,怎么不怎么太懂道理呢?对国家对社会,怎么漠不关心呢?怎么心里缺乏道义呢?怎么都考上清北这种最高学府了,还去杀人呢?

这很容易解释,因为他们没有受过孔孟这样的士人教育,他们没学过的东西,当然不懂了。他们读的,其实只是个技校。技校里面,只教人怎么做手艺活,接受的只是匠人教育。而匠人教育,并不教人怎么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讲完了儒家为什么不讲科技,我们接着讲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墨家的典籍中,要讲科技内容。

墨家为什么要讲科技内容?

为什么儒家不讲科技内容,而墨家要讲科技内容呢?因为儒家是成型的社会分工体系中,所产生的成熟的社会分工。有做官的,有做工业的,有做农业的,有做商业的。一个成熟的稳定社会,必然是这样的社会分工。

管子说,圣人者,善于分民也。也就是说,一个治理有方的社会,必然是分工秩序非常良好的社会。领导者,要让擅长做什么的人,都去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做自己擅长的事。反过来,如果社会分工混乱,这个国家一定是治理不好的。

而墨家和当时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平行的。是独立于的国家之外的另一套经济体系。也就是说,墨家自建了一个国中之国。或者说,像一个超级黑社会组织。在这个国中之国中,墨家对他们所管辖的地方,不仅有立法权,还有司法权,可以动私刑。而且,墨家还有一套自己的财税体系。更可怕的是,墨家还有一套独立的军事力量。

作为国中之国,墨家另外又弄了一套独立的分工体系。在墨家建立的这套地下社会秩序中,有做管理的,有做匠人的,有做农业的,有经商的。

墨子按照能力的大小,把墨家弟子做了三类分工,能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也就是谈辩,说书和从事三组,并加以训练。比照着士农工商,墨子自己又设计了一套新的社会分工体系。

比我我们大学校园中,街头上,公园里,经常看到神神秘秘的陌生人,靠过来莫名其妙的说一句话,同学,你相信爱吗?还有那些发传单,发小册子的,一听就是推广夷教的。其实这套传播方法,就是跟墨家学的。几乎所有夷教的传播方法,总源头上都是跟墨家学的。也难怪满清时期很多人认为,基督教是起源于墨家。

对于这些能说会道的人,智力比较高的人,墨家就让他们去国家上班做公务员,同时,暗地里依然要接受墨家的控制。领了俸禄,还要捐献一部分上交给墨家。

那些从事的人,就训练为匠人,训练为专业的雇佣兵。而这些针对从事者一组的人的教育内容,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墨家典籍中的科技部分。

有了强大的匠人集团,能进行军工生产,有训练有素的强大雇佣军武装力量,这样就可以通过帮人打仗来获得收入。比如强国攻打弱国,墨家就可以保护弱国,让弱国购买雇佣军服务。可见,天下越乱,越符合墨家的利益。如果那天国家太平了,大家都不打仗了,墨家的雇佣军生意,就会失去市场。

除了雇佣军服务,墨家还有杀手服务。因为墨家不服从国家法律,他们自己弄了一套法律,弄了一套私刑,他们想杀谁就杀谁。帮人杀人,自然也是要给钱的。

从财税角度看,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天下太平,不打仗了,墨家的三大块收入都没了。作为一个经济群体的墨家,也就是去了长期存续的经济基础。再加上政府的武力剿灭,墨家也就逐渐的销声匿迹了,悄悄转入了地下发展。也成为了后来诸多夷教的根本原型。

墨家为什么要讲科技,这个问题,我们也讲清楚了。

李约瑟之问,中国科技为什么后来被西方人超过了?

我们有几千年的工业科技基础和传统,为什么后来突然就被西方人给超过了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让中国人如鲠在喉。甚至有人觉得,是不是我们这个民族不行了?不然怎么会被人超过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理解当时的白银资本所主导的全球化。白银流到哪里,哪里就有战争,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匠人的涌入,哪里就有工业科技的需求。

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中央出让了币权,从资本家那里,换到了财权。承认白银官方货币的地位。这笔交易,让白银成为了世界货币,取代了中央货币,这是后来一些列历史演化的总根源和基本动力。

为了争夺白银,商人逐利的本性,为了多赚钱,让江南的资本家,还有山西的资本家,控制了进出口贸易,而且还是两头吃的垄断进出口贸易。这样的话,如果毁掉中国的民族工业,孵化和培育洋货,这样就可以通过进口垄断,获得对市场的绝对垄断,就可以想赚多少赚多少钱。

明朝晚期,连军工生产都被荒废了,只能进口大炮。并不是当时中国的军工产业不行,而是中央失去了对贸易的控制。武器专家赵士祯,多次上书崇祯,要求重建国家的军工产业,我们当时的技术是遥遥领先的。但是赵士祯们的主张,受到了官商集团的抵制。他们进口葡萄牙荷兰的大炮,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进出口贸易,不仅让中国的资本家们,赚到了更多的白银,也让西方人在白银供给中,完成了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比如西班牙的崛起,就是纯属给中国供应白银而兴起的。于是呢,中国的科技,就流入到了西方人的手里。而我们的资本家们,因为要垄断进出口贸易,刻意的毁掉了中国的工业与科技。这一正一反,就表现为西方的进步,和我们在科技上的没落。

这就是李约瑟之问的答案。

钱学森之问

我们讲完了李约瑟之问,再讲讲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说的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我们新中国的很多科学巨匠,他们的基础教育,都是在民国时期完成的。比如钱学森本人,邓稼先,郭永怀,钱三强,王淦昌等等科学大师们,都是在民国时期完成的基础教育。

而我们后来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来这么多的,如此杰出的大师级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呢?他们不仅科学上的造诣是登峰造极的,而且他们在道德修养和人格情操上的修为,也是满心的家国情怀,为国为民的顶天立地的士人风范。

根本原因是,他们都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培养的,通俗的说,都具有扎实的旧学功底。也就是说,他们年轻的时候,都经受过了士人教育。然后西方的学问进来了,又转向了匠人教育。

我们打个比方来说,让孔子学打铁,他能学好吗?当然能学好,而且是他做打铁的活,肯定能绰绰有余。因为学而优的人,是全方面的优秀。能通过士人教育选拔的人,再去做更简单的匠人工作,显然会绰绰有余。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这叫智力上的降维打击。

为什么孔子要说君子不器呢?是说作为管理者,不能瓶瓶罐罐的,都要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管理者应该看全局,抓管理。不是不能做,只是做那些事情不值得,不划算而已。

以匠学育匠人,止于匠。以士学培匠人,则达于师。既是巨匠,也更是高士,他们是士人教育和匠人教育的完美结合,这些大师,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只是学门手艺,找个工作,养家糊口,大师是肯定做不了的。因为缺失了士人教育,他的心里,从来没想过更伟大的事业,也没有更伟大的抱负。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的话,抱负是不可能伟大的。只有为国家,为人民而活着的时候,才能把自己的个人命运,和宏伟的家国民运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如果能在学生年轻的时候,就把士人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来给他们打底子,想必未来一定能培养出来很多大师。

这种为伟大的目的而活着,为伟大的命运而奋斗的精神和动力,以及所爆发出来的伟大的智力和能力,单纯靠匠人教育是教不出来的,它们都是源于士人教育。新中国的那些璀璨的科学巨匠门,大师门,国之栋梁门,他们就是士人教育和匠人教育,完美融合的伟大结晶。

钱学森之问,我们也说清楚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至道学宫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