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境: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2018-06-27 06:35 生活·感悟 ⁄ 共 160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红楼梦》第五回,是全书内容的关键所在,第五回讲什么?——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太虚幻境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放春山遣香洞,为警幻仙子所司,贾宝玉在其中看到了一些册子,册子里有几幅画、几句诗,而这恰恰是他所遇到的那些姑娘们的命运判词。

在古代典籍之中,表示边界、疆界、边境的意义最开始是借“竟”为之的,后来在竟的基础上增加了“土”分化出了境字,这一意义才开始由境承担。境在此基础上引申,则有了处所、区域、境界、境况等等意思。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所谓人境,指的就是尘世,是人所居止的地方。那么不是人居住的地方呢?古人又有仙境之说,仙境谓仙人所居处,当然后人也会借其比喻景物极美的地方。而太虚幻境,也就是天上虚幻的境界。

中国文化很喜欢说意境、境界,意境这个词,指的是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而境界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有时候意境和境界是相通的,境界亦可以用来指诗、文、画等的意境。王昌龄说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这其实是把我们现在所说的广义的意境,分为了三种不同的类型,一个是写物构成的意境,一个是写情构成的意境,一个是写意念构成的意境。

用话语来说意境,难免有些苍白,反倒想起谢灵运的那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是谢灵运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可是乍一看好像很平常啊,但是联系上下文之后,发现池塘春草渐长、柳枝上刚迁来的鸟儿鸣唱这种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被诗人所发现,并在诗人心中引起振荡,恰恰是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再比如马致远的那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看就会觉得很有味道、很有意境,前几句写景,末一句写人写情,于是我们看到苍茫天空之下萧瑟背景,藤是干枯的,树是苍老的,乌鸦是归巢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离人独立,漂泊四方,怅惘无边。再比如王安石的“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你说好,也不知道好在哪里,但的确就是好的、美的,读完之后还挺惆怅的,前几句写景,是江南美景,末一句写人写情,哎呀,就突然转入回忆、愁思的低沉之中了,拉长了声音叹一句:白头想见江南呐。

所以其实人们从大量富有意境或者意境深远的诗作中,是能很自然地感受到诗歌意境的基本美学特征的,能感受到在诗作丰富的景物意象之中所蕴含的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这是因为意境一方面通过景物描写有着生动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又融入作者的内心情感,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涵义幽微,并能启发人、使人有联想。

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意境是从意象之外生发的,是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上生长出来并超越有限的物象、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到广阔的宇宙、进入到无限的,正是这种辽阔和苍茫,让人们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都能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举个例子,诗有诗境,画有画境,书法也有书法的境,乃至于中国的园林,也有意境之美。我们看到中国园林之中的那些亭台楼阁,就是突破了小空间进入到大空间,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色吸收到这个小空间来,有限的园林反而呈现出无限的时间空间,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引发人们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悟,从而引申出无边的意境来。

宗白华说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因为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因为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说在有美的欣赏的同时,还要有人生的意蕴,要有超越表面物象去解释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能力。做到了这一层,才是真正的意境,才能使人感受到此中有真意,却欲辨已忘言。

“客行只念路,相争度京口。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不要着急往前面走啊,也看看生活中很多更有意义的东西。这世界到底是一个充满生命、充满意味的“境”,需要我们不断寻找、不断发现。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