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请问先生,先生曾经说过《黄帝内经》不是托名之做,而是上古开天之人修炼的产物,经络穴位也是古人内视所得,不知道这一说法有没有史料或是该怎么说服别人呢?
答: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划重点: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
再划重点: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
相关阅读
----白云先生答同道问:第三十七集
为什么内经要如此强调,大道非其人不传呢。因为传非其人,既害道,又害人。害道者,比如那些乱七八糟的人,虽然读了内经,但是因为完全无法理解内经,就各种穿凿附会,甚至认为内经是后人托名之作,这就是害道。他们对于圣人之道的看法十分奇特,总是师心自用,拿自己的那点鄙薄俗见,去理直气壮的歪曲圣人的本意。他们不认为是自己笨,所以理解不了圣人,而是认为如果圣人说的和自己脑壳里装的那点零碎不一样,那一定是圣人错了。
这种乱七八糟的一通瞎比划,反倒成了主流和权威,人们用这些左道之法去治病理身,非但病治不好,还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正因为存在这些可怕的害道害人的笨蛋,所以张良临死的时候,把《素书》下葬给埋了起来,直到后来盗墓贼菜把《素书》给挖了出来。挖出来之后,人们才发现,《素书》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
怎么能说服这些笨蛋呢,庄子认为,没法说服,因为夏虫不可语冰,曲士不可语道。可见,试图让所有的人都能领会大道,如果他领会不了,还一定得说服他,这个想法,本身就错了。
第二问:请问先生!《庄子》中的很多花草虫鱼的比喻很有园林气息,跟他是漆园吏有关系吗?漆园吏是个什么官职?蒙地,濮水是现在哪里,为什么蒙地有这么灵秀的气息诞生老子、庄子,与商朝的文化道统遗留有关系吗?现今的文化道统在哪里?如何获得、传承?
答:在楚国的文化中,漆器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一种皇家艺术品。楚国的器物审美,在古代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即便是后来的宋朝,在审美高度,和器物艺术造诣上,也不如楚国。而表达楚国美学的最好载体,便是楚国的漆器。并且,漆器在楚国还具有重大的祭祀意义,以及出口创汇的意义。因为那时候,其他诸侯国,都比较痴迷于楚国的艺术品,尤其是漆器。可见,漆器对于楚国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要生产漆器,木头并不是很稀缺,稀缺的是生漆生产。要生产生漆,就要种植漆树。种植漆树的漆园就成了掌握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部门。漆园吏,就是掌管这一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最上游生漆原材料产业的负责人,漆园吏非但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反而是一个很重要的官职。要找一个漆园吏,就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才行。
庄子为什么会被委以重任呢,因为他是楚国贵族,跟楚国的国王都是亲戚。后来一些人说庄子穷困潦倒都吃不起饭,这是把庄子文章里面的寓言故事当成了历史现实,庄子只是喜欢编一些故事来讲道理。事实上并非如此,庄子如果真穷苦潦倒,家里连米都没有,成天挨饿,又怎么可能读得起那么多的书,还写了那么多的文章呢。历史真实的情况是,庄子并不穷困,他只是有志于道,厌倦了仕途生涯,不想做官了而已。
庄子的故居,蒙地,是今天的安徽蒙城。庄子钓于濮水,这条河,在《水经注》中有注释,是今天的安徽省涡阳县芡河的上游。蒙城和涡阳,是紧挨着的两个县,在楚国时期,都是一个地方。后人有人说,庄子是宋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人,这是不对的,跟《史记》都对不上。在文化谱系上也对不上,因为宋人并不崇尚道家文化。
为什么楚地出现了道家文化,产生了老庄这样的道家圣人呢。这要从夏商周三代说起。商代夏,把楚人的祖先祝融一脉驱逐出了中原。楚人原本就是中原人,而且文化程度也要高于商人。后来的一些人,把楚人看做蛮夷显然是不对的。相比商人,他们才是更能代表中原文化的人。
接着周代商,把商人赶跑了。楚人觉得,自己偏安一隅的时代应该结束了,终于熬出头了,便向周王室申请,迁回中原老家,但是周王室拒绝了楚人。绝望愤怒的楚人,不想再等个几百年,所以他们便自立为王,和周天子级别一样高。
楚人离开中原的时候,携带了很多书籍,三皇之学的一部分,因为楚国而保存了下来。它继承的并不是商,也不是单纯的夏,而是大禹之前更早的三皇五帝之学。
现在的文化道统,在古圣们的书里。认真阅读古圣先贤之书,领会先圣之道,使先圣绝学薪火相传下去,这边是对华夏道统的传承之路。
第三问:想听听先生谈论下美学。
答: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万物,它们自然而然已经是最美的了,所以人能做的,就是以天合天。在道家看来,天真的就是最美的,质朴是最高的美。
在儒家思想看来,经过教化后,人被琢磨的像玉一样,文质彬彬的,温润的,才是最美的。道家的天真质朴之美,到了儒家这里,就变成了文雅之美。在儒家看来,文雅的,才是最高的美。无论是人还是器物,都是如此。
到了法家时期,天真质朴,温润文雅,让位给了庄严威仪。在法家时代,庄严的事物,可以带来威仪,有威仪,则会让人宾服。这样天下才利于统治。文雅之美,让位给了庄严之美。
国外的美学思想,他们不太理解天真质朴,也不太理解文雅,大概只能皮毛一般的理解点什么是庄严。
他们所理解的美,都是形式美。这一点,从柏拉图就开始了。柏拉图认为,理念即美。理念是什么呢,跟天地人,都没什么关系,它指的是数,是逻辑。
这就导致西方人的美术,从一开始就强调形式,而不懂什么是表现。在建筑艺术上,则是纯粹的表现仪式感,而不是审美主体,由内而外所宣发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感受。这一点,直到现代艺术的诞生,摧毁了这种形式美和仪式美,解放了人,他们从才形式,走向了表现。
现代主义,表现主义,以及后现代之后的西方美学,它们走向了机械复制和卖弄丑陋。因为反抗本身,宣泄本身并不美。
现在的审美环境,既不天真质朴,也不文雅,更不庄严,突出的表现为大洋怪丑淫,这不是美,而是审美灾难。未来看,随着文化的复兴,人们的审美教育,和审美感受,才能随之而复兴,找回曾经的天真质朴,文雅庄严,那才是真正的美。
第四问:先生,您好。请问如何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即如何获取一个人的关键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作出相应判断?谢谢先生。
答:怎样识人,庄子有九征之论。在《庄子·列御寇》一文中,庄子借孔子之口,阐述了什么是九征。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悍。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九征之术,应该是识人察人的最高境界了。智者观人而不观于人,察人儿不察于人,方能致人而不致于人。
第五问:先生说:清朝时,中国的儒学最高水平和中心在湖南。那么现代中国儒学的中心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去判断一个地方的文化水平呢?
答:现在的国家官学是科学,科学教育,又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科院和社科院,相当于以前的太学,国子监,翰林院等。
原本的中国官学体系的主体内容,儒学,已经实质上消亡了。并被纳入了国学的框架之下。国学是什么呢,意思就是说,中国以前传统的东西,都是国学。这就是很好笑了,相声是国学,唱戏的是国学,佛教也是国学,会道门的那些糟粕,在国学院的那帮人看来都是国学,甚至,基督教,伊斯兰教,也都是国学。
他们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学的东西,全是国学,他们拎着一个垃圾桶,见什么装什么。真正的儒学道统彻底沦丧。学问怎么可以以国别来划分呢。如果以国别分学问的话,那么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就会出现两百多种国学。民国时期的新儒学,是一群佛棍弄出来的文化垃圾,而共和国的知识分子,用马列诠释儒学,又弄出来了一堆更等而下之的文化垃圾。
所以说,现在的儒学都沦亡了,自然也就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代表儒家思想和智慧的最高水平的地方和机构。儒学的中心,是不存在的。
在以科学为官学的时代,要判断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不外乎就是看他们那边有多少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有多少院士,有多少教授,等等。这就是现在的标准。如果按古代的标准看,这些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文化。他们有的,只是知识和技能而已。因为科学本身,就不是文化,只是知识。
第六问:请教,中国的虚、无、空、质、素,分别是什么意思,与印度人的空和无有何异同?印度人为何能发明“零”?零到底重不重要?为何我看古人从一到九一套理论也挺完备?
答:虚和实相对,无和有相对,空和满相对,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先说虚,比如我们平时感受到的热和冷,热和冷真实存在,但是怎么捕捉一斤的热,和一斤的冷呢,做不到。所以真是存在,但是无法在实体上获有的,称之为虚。
道德经认为,致虚极,即可同于道。因为虚极的状态,就是万物未曾化生出来的状态,宇宙一片鸿蒙之气,这个气没有实体,又真实存在,所以它就是道。
接着说无。物被生出来了,为有。物没被生出来之前,为无。有和无,都是那片鸿蒙之气所生出来的,只是表现不同。所以说,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再说空。在说文解字中,空被用来和窍相通用。比如树上烂了个洞,就可以认为是空了,鼻子上有两个鼻孔,可以认为那是窍,也可以说鼻子空了两个洞,或者说,鼻子上有两个孔。空是物被生出来之后,物体上面的空间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不严实的地方。
也就是说,空既不同于虚,也不同于无。虚和无,都是万物之源的那个地方,所形成的状态。而空只不过是万物生出来之后,烂了个洞,才有了空。
中国人认为,道为,万物一体,都是那片无所不知的鸿蒙之气所生成的。但是印度人不懂这些,他们认为,万物都是梵天幻化成的,那梵天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没法回答了。梵天创世论,不同的身体部位,生出来了不同的种姓,这种荒诞的思想,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低种姓的奴隶,一直生活得水深火热,他们比较悲观,觉得梵天幻化出来的这些玩意,到头来都会全部烂掉,都烂光了,什么都不剩下,就成了空,这个空的状态,就是零。他们没有九九归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思想,他们只能理解全部烂掉大家都死光的思想。
后来一些人把印度人的这种思想,翻译成了中国文化里的汉字空,其实并不准确。空必须得依附于物才行,必须有物,物烂了个洞,才形成空。物都没了,还哪来的空呢?可见,以空来翻译印度人的那种奇葩思想,是很不准确的。印度人的这种思想,按照中国文化,造化全部隐匿,应该翻译成鬼才对。因为空并不是指造化的隐匿,鬼这个字,才是用来指造化的隐匿。
第七问:有人认为先秦无「道家」,道家乃西汉初年部分方士和官吏创立的新学派,你赞成此说法与否?
答:讲这种话的人,说他是文盲,都对不起文盲这个词。从清朝开始,一直到民国,共和国,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一个个疑古成风,考据成癖。不管什么学问,这群文盲,都得装模作样的重新溜一遍西瓜皮。连基本的源流都不懂,就揪着蛛丝马迹细枝末节,脑补来脑补去的。
这群文盲,他们对文化的贡献,就是糟蹋文化。如果说文化的昌盛就是指郁郁葱葱的生机盎然,这帮人,他们就是一群野猪,拱玉米地的野猪。叫他们知识分子,也是侮辱了知识分子这个词了,这样的人,应该扔到粪坑里沤粪,他们早点回归碳循环,或许还能对社会对庄稼产生点有益的价值。
道的文化世系,总源头上出自伏羲。经过三皇五帝,到了周朝,老子总结了之前的三皇之道,写出了一本《道德经》,算是对从伏羲至周三皇之学的集大成。
老子之后,老学分为五派。严格的说,庄子,孔子,韩非子,杨朱,列子,文子,关尹子,鬼谷子,他们都是老子的思想传人。
所谓的百家争鸣,不过就是道裂为百。就好比大象被猎人杀死了,来了一群人,肢解了大象,有的人拎了个大象耳朵,有的人拎了个大象鼻子,有的人拎了个大象腿。这就是庄子说的,道术已为天下裂,往而不反。
西汉初年,所谓的道家,算是稷下学宫的学问余脉。稷下学宫讲的是什么呢,不论是阴阳家的邹衍,还是荀子,孟子,还是慎到等人,他们讲的无不是一个道字。这个道,从伏羲,传到黄帝,再从黄帝传到老子。老子之后,官学轶散,流入了民间,民间才开始兴起了各种各执一端的道,他们所谓的道,都只是道的一个方面。
在汉武帝之前的西汉初期,当时社会的官学,黄老刑名之学,基本上都在陆贾《新语》一书中,陆贾对稷下学派,对先秦思想,又来了个集大成。把很多东西,都统合到了一起,这是整个汉朝,思想文化建设的理论总纲。
看书,要看学问里面的道。而不是拎着蛛丝马迹,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大侦探,这是一种恶品位,对学问的恶劣追求,就更不要谈什么闻道入道和明道了。他们本来的动机,就是找茬找别扭,找不自在,玩连连看,他们根本就没有向道的动机和志趣。
清朝的大多数学问,都是异端邪说。民国,共和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也都是一些只懂得拱玉米地的野猪。野猪哪里懂什么道不道的,对于他们来说,谁拱的玉米地多,谁的学术成就就高,谁就更权威,谁就更厉害。
来源:微信公众号“同道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