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有点惭愧,暑假中因为文章的作者地址问题跟老板闹掰了(具体的细节我是不想谈了,很郁闷就是了),加上自己对老板的学术态度实在不是很认同和老板马上就要调走的事实,想来想去决定了一件对我的科研生活非常重要的事——换导师,换课题。
于是,从无机非金属的微波介质陶瓷领域来到相对陌生的高分子的生物医用材料(我本科的专业是高分子,所有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心里还是有一些概念;加上女友的方向就是生物医用材料,平时的熏陶也了解了这个领域的一些皮毛,至少知道了是做什么:))。我相信一般人都会感到不可理解,毕竟我放弃了三年的基础由于我是硕博连读生,没有硕士学位。和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我已经以第一作者和论文写作者身份发表了6篇文章,还有一篇正在小修,其中有三篇发表在陶瓷领域里较高档次的杂志:美陶,相对于本专业的其他同学,我的成果已经够提前毕业的条件了),来到一个新的实验室,开始新的课题。不过既然已经选择了放弃和重新开始,就得坚持走下去——哪怕是咬着牙。
好了,废话不说,开始本文的主题,文献阅读。
现在我换了新的课题,自然还是要从文献开始,了解新的陌生的领域,并试图从中找出与自己实验室条件相契合的方向,为自己开始的新课题做好基础准备。
首先是文献的搜索。这是比较的关键一步,毕竟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如何提取其中(哪怕是粗略提取)属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关于文献的搜索,论坛里面有很多相关的帖子介绍经验,这里我只说说我自己的。首先是关键词的确定,然后在中国期刊网中和ISI中输入最主要的关键词,首先选择综述类的论文,也就是ISI中review类的论文。这里也有个技巧,reivew最好选取最近几年发表的,因为发表时间越近里面包含的文献越新,更有利于从中了解该领域发展的动态。同时也可以利用ISI的排序功能,按照引用次数选取本领域的经典文献——一般引用率高的文献都是比较好的。这里有人说,这样搜索有些盲目,特别是英语基础不好,专业词汇还不太熟的时候面对文献很难下手。这时,我建议在中国期刊网中的博士论文里搜索看是否有相关的博士论文发表,因为一般博士论文的前言都是对该领域的评述,对于一些名校博士其前言的信息量甚至超过了普通期刊的综述。一般看过之后都会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同时,当课题深入后,还可以借鉴他们的研究手段,测试表征方法)。
看过一部分中英文综述之后,应该静下心来理清一些思路。最好能自己作出一个小结来描述一下当前领域的发展。当然不是要求看过综述就写综述,这里说的是要锻炼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根据别人的大综述提炼出自己的小综述。不要小看这个二次总结的过程,从中可以对研究领域有进一步的了解,也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
科研的开始就是一个把书读厚,再读薄,最后再读厚的过程。看综述就是一个读厚的过程,因为这时是来者不拒,大量知识一起囤积,不管多少先混个脸熟。等到了一定基础,就该细化方向,抓住重点了——也就是结合实验室条件和老板的课题,选择属于自己的契合点了。这个时候,关键词就变多了,在ISI上搜索的文章数也会大量减小。这里我还是推荐要重点关注三方面的文章:1.引用次数高的文章(一般来说这都是领域里的经典文献,也就是我们写论文时前言里面必须要引用的那些)2.本领域核心期刊的相关新文献(一般这些文献反映了领域内的最新进展)3.本领域核心小组的系列文献(可以借鉴牛人们是如何将课题做深做细的)。或者与学长、老师们交流。
精读上述文献就是又一个读厚的过程。关于文献的阅读顺序和重点,我个人有很多自己的体会(杂七杂八地过去三年半看了四五个不同领域的共计将近600多篇文献,多少也悟出了一些道理)。
首先是通过题目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判断文章的内容是否相关。这种能力一般是需要首先阅读了一些文献后得到的经验体会。而后关注前言和结论。前言一般都是一个小综述,作者会在其中交代研究的背景,尚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研究的创新点。很多时候,会从前言的引用文献中得到很多你想要的文献(文献反查),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加深对领域的发展的理解以及牛人们如何说服审稿人自己工作重要性的语言技巧(写作的技巧有时候比漂亮实验数据更能打动审稿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数据牛人们可以发到Science, Nature而我们只能发到xx大学学报的原因了)。阅读结论部分可以快速得到文章的目的和结果,从中可以知道作者做了些什么,得到哪些重要成果。这里我得出了一点经验,就是abstract和conclusion的区别,摘要一般写的是用了哪些方法表征,得到了哪些趋势;而结论写得则是表征得到的结果以及实验的总结。所以看结论要比摘要得到的信息量更大。
在读完前言和结论后,大概对文章基本内容也有了初步了解,对作者工作是否与自己课题相关也应该有了初步印象并作出了判断是否要继续精读。如果需要,我的看法是先看表和图。因为这是比较直观形象的数据,有些文章还会给出反应和实验现象的示意图,这可以将文字立体化。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里我认为文献没有必要面面俱到的精读,只需要把握自己所需要的那一部分就够了。因为太多的细节都一一细品反而浪费了时间,失去了重点。比如一篇长文章做了很多表征,但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现在实验室或学校里具备的表征方法和本课题必须要做的表征方法。因为有的表征仪器并不是所有实验室都能有的(如果对这些数据纠缠不休的话实在对自己的课题意义不大)。这里还要补充一句,我认为表征可以分为两类:基本表征和性能表征。基本表征包括XRD(无机非),IR和NMR(高分子),XPS(表面),这类表征很重要,因为它们表征了实验是否合成了预期的产物或者反应是否完全;但另一方面,这类表征并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为我们知道,出现在论文里面的这些表征数据肯定是正面的(要是反面的不就说明实验失败了吗:)),所以对于了解实验工作的重点意义不是很大(当然不是说表征没有意义)。而性能表征才是应该关注的重点,举例来说,对于我以前做的微波介质陶瓷,三个性能参数(Er,Qf和Tf)的数据就是衡量材料好坏的标准,对于其他领域也有各自关注的性能参数变化——而这正是论文的精髓所在。像我现在的课题方向是温敏高分子,所以我重点关注的就是水接触角、动力学曲线和温度变化曲线这方面的数据。至于SPR,QCM等高级表征仪器,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因此这方面数据我都暂时放到一边,做好记号以后需要时再精读。而XPS,NMR的数据我一般都是忽略不看的。
读文献能读出很多乐趣,很多东西在你没有读之前都是你不曾想过的。我现在还没有开始新课题的实验,但根据我以前的经验,我觉得最好在开始实验后结合实验来阅读文献,这样一方面可以解释很多实验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文献的阅读更有针对性。最后提一点,就是读文献一定要记好笔记,并定期做小结。因为如果不记笔记光靠自己的记忆力是很难保持很久的(当然,如果像钱钟书那样的过目不忘的牛人除外),当你在写文献需要引用文献而回头再找时就会发现什么叫茫茫然了。而光做笔记不进行小结,到了最后得到的也许是个精简版的文献库,等需要某篇文献时还是找不到。这里我推荐用Endnote进行文献管理,最好是XI版或更新的。我现在每看过一篇文献,都在Endnote的note栏里简要的写下文章的重点,得到哪些对我有用的东西,并标记F(代表finish)。而当文献看到10-15篇时,我就根据文献的类型在word里进行一个小结(因为我都是根据一个专题方向集中看论文的),由于word和endnote的联用功能,我可以在做小结时将文献作为参考插到word中,这样方便日后的查找。对于文章中一些比较好的示意图(特别是彩图)或重要数据,我一般都将其粘到一个专门的ppt里,并标好来源,这样也方便了日后的做报告。
就先写这么多,忙了一个多小时,3000多个字。可能思路有些不是很清楚,但我觉得大致表达了我对文献收集、阅读和整理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对虫友有所帮助。如果觉得好的话,希望得到大家的五星评价:)
PS:补充一点,文献摘要的阅读有时要比全文更加重要。因为文献浩如烟海,如果不经过标题,摘要的一次过滤筛选,很难获得真正对你有价值的东西。其次,我目前选择下载文献(获得全文信息)比较倾向于经典综述和与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因为这些文献之所有被引用,本身就说明了其学术价值。同时比较自己和引用作者对同一篇文献所得到的不同体会,更能加深对文献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