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扫黑除恶打掉保护伞。由于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思想的泛滥,社会上诞生了靠掠夺别人致富的人群,这就是商鞅所说的强。为什么称他们为强呢?因为他们目无法纪违法乱纪,用各种办法去霸占别人的劳动成果。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最赚钱的行当都写在刑法里,犯罪是最容易发财的途径。去干刑法里面明令禁止的事发大财,自古以来从来不缺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祸国殃民的人,所以商鞅讲去强,要消灭掉这些目无法纪违法乱纪的人。
社会不能没有安定的秩序,但是总有人去破坏安定的秩序,没法度的时候他们违背天理为所欲为,有法度的时候他们违背法律胆大妄为,这些所谓的强人在国家机器里有人充当保护伞为他们撑腰,在知识界有人发明理论为他们站台洗白。这是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去强,也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兵行敌所不敢行,强;事兴敌所羞为,利。主贵多变,国贵少变。国多物,削;主少物,强。千乘之国守千物者削。战事兵用曰强,战乱兵息而国削。
怎么去消灭这些人呢?如果是比他们还黑,消灭他们只是为了取代他们,国家还是不会安定下来。这就是以强去强者弱,也就是说黑吃黑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变得更糟。应该从顶层设计入手用法治来消灭滋生强人的土壤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就是以弱去强者强。
如果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就对坏人仁慈,那么这个国家的奸贼就会多。就像很多人打着人性化的旗号处心积虑要废除死刑,这是要减少恶性犯罪还是要增加恶性犯罪?对坏人的仁慈就是对好人的残忍,但是有人把对坏人的残忍视作暴政,这样的人不是傻就是坏。
为什么中国历史有作为的君主都被描写的非常残暴,并把这些君主的改革视为暴政?就是因为喜欢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知识分子掌控了历史的书写权。这些知识分子脱离了人民,没有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理想,只想蝇营狗苟追求升官发财。所以商鞅让他们要么流汗要么流血,否则得不到功名利禄的时候,他们骂了商鞅几千年。
后世之人骂商鞅,像极了伤痕文学,那种对去地里劳动和上战场杀敌的厌恶感表露无遗。这群人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劳动和杀敌的事让老百姓去做是理所应当的安排,让他们去做就是不尊重知识分子的暴政。商鞅不就是谢绝嘴炮,让他们不干活就没饭吃,不立功就升不了官嘛,至于骂了几千年了吗?你别说,这帮人就这么无耻,还真骂了几千年。
这帮人动嘴的时候天花乱坠,在前线只待了一天就跑回大后方,就敢把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那些始终坚守在前线拼命做事的人反而鲜为人知。虽然他们只有一张会说的嘴没有一双能干的手,但是架不住这样的嘴太多太能说,还是很能迷惑一大部分人的。把别人干的说出来,功劳就成了自己的,这样的人强不强?这样的人该不该去?
国家富裕了也不能铺张浪费,要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样国家才会越来越富,也能越来越强大。国家还不富裕就开始铺张浪费,过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日子,这样的国家会越来越穷也一定会衰落。那些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富起来的人因为钱来的太容易也太多太快,正常消费几万年都花不完,所以他们生活奢华一掷千金,社会风气一定会被他们败坏成一个乌烟瘴气的拜金社会。
打仗的时候能做到敌人不敢做的的,可以让我们强大。做事的时候能做到敌人耻于去做的,是对我们有利的。这个比方是要说明什么问题呢?什么是敌人不敢做耻于做的呢?就是富国穷治,但这恰恰是是能让国家强大起来的,是对国家有利的。一个崇尚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国家是不可能富国穷治的,只会穷国富治。
所以主贵多变,能战胜这些人层出不穷的花招,国贵少变,要保持正确的路线不动摇。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是崇尚物质享受,国家就会削弱。君主带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国家就会强大。国家没有丰厚的物资储备就会削弱,起战事的时候军队效命的国家才会强大,打起仗来军队都不效命,国家就会削弱。
韩非子说,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这是每一个君主的追求。但是为什么国家有难需要百姓打仗的时候百姓不怕死?为什么国家和平的时候需要百姓干活的时候百姓不怕苦?如果一个国家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可能用其死尽其力吗?
商鞅韩非这样的法家圣人提出来的主张,都是要消灭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社会蛀虫,让对这个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人获得应有的财富和地位。贯彻这一原则越彻底,越能让老百姓用其死尽其力。为什么抗美援朝的时候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为什么和平时期大学生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因为这个国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毫无保留地贯彻执行了商鞅的思想。
秦国之所以从一个穷国弱国变成天下第一强国,最后统一天下,就是因为秦国坚决贯彻了商鞅的思想,保留的私货很少。为什么其他国家不学习商鞅的变法?因为他们想保留的私货太多了,所以没法学。后世能够完整再现秦人精神风貌的时期,也只有新中国了。不但完整再现,而且贯彻得更加彻底,实现了超越。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三官者生虱官者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三官之朴三人,六官之朴一人。以治法者,强;以治政者,削。常官治者迁官。治大,国小;治小,国大。强之,重削;弱之,重强。
农民、商人、官吏三种人,从事的是国家常见的职业。这三种人产生了六种对国家有害的人;第一是“岁”害,农民游惰不务正业,使年岁歉收;第二是“食”害,农民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第三是“美”害,商人贩卖华丽的东西带动社会的攀比风气;第四是“好”害,即商人买卖稀奇物品带动社会的奢靡风气;第五是“志”害,指官吏有权了还想有钱营私舞弊贪污腐败;第六是“行”害,官吏办事不积极消极懒政。这六种“害”有了苗头,国家就会衰弱。
农、商、官三种人内心萌发六害的苗头是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是社会上出现了六害的苗头,是君主没把国家管理好的原因。能用法律来治国,不让六害从内心的想法变成现实的行动,国家就强盛。靠儒家的仁政治国心慈手软放纵这六害的泛滥,国家就衰弱。严格落实依法治国的官员,就可以升他的官级。
国家法治宽松,国家就会弱小。国家法治严格,国家就会强大。这里的治大治小说的就是法律严格不严格,就好比说贪污一亿不判死刑显然是治大,贪污一万就判死刑现实是治小,哪个能让国家强大不言自明。还是那句话,对犯罪分子的仁慈就是对守法者的残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犯罪现象的多少,要看国家的法律是怎么去引导的。
犯罪受到的处罚太低,那么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犯罪现象必然会泛滥。这就是变相把犯罪分子养得越来越强,国家就会越来越衰弱。这就是强之,重削。只有用严刑峻法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削弱这些强人,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这就是弱之,重强。
夫以强攻强者亡,以弱攻强者王。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必强。举荣任功曰强,虱官生必削。农少、商多,贵人贫、商贫、农贫,三官贫,必削。
用黑吃黑的方法来整治强人,就要亡国,因为这永远消灭不了祸国殃民的强人。用公平的法治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方法整治强人,就能成就王业,因为这可以彻底消灭祸国殃民的强人。商鞅始终认为,用法治来保障公平,把百姓组织起来发挥所有人的潜力,才能让一个国家走向兴盛。
国家强大了就要统一天下,如果不发动统一战争,周围的国家就会为了消除威胁想尽办法瓦解强国,压力全都传导到国内,相当于毒输于内了。贪图钱财出卖国家利益的人就会滋生,国家就会削弱。国家进行统一战争,所有的人都一致对外,压力全都传导到国外,相当于毒输于外,国内就没人敢里通外国出卖国家利益,这样,国家必强。
为什么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因为只有统一才会有真正的和平,分裂意味着永无休止的战乱纷争。如果所有人都在分裂的状态下苟且,没有人立下雄心壮志去完成统一,就会是连绵不绝的战争。商鞅秦孝公这样的贵族如果只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就不会去得罪利益集团,冒死去变法,他们是心系黎民苍生,不惜以身殉道。
变法就是取消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不看身份看功劳。任用真抓实干有功劳的人,国家就强大。花言巧语投机取巧的人走上高位,国家就削弱。崇尚投机取巧,就会农民少,商人多,创造财富的农民少了,消耗财富的人多了,结果就是公卿官吏穷了,商人穷了,农民穷了,所有人都穷了,国家也必被削弱。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迂腐的儒生把人想的太好了,不分好坏对所有人使用说教的方法同等对待,空有说教保护不了好人也消灭不了坏人,结果就是坏人越来越猖狂,好人越来越憋屈。出现了这种结果,百姓不会为国作战,国家就会衰亡。不出现这种结果,百姓就会为国作战,国家就会强大。
把奸诈的坏人当善良的好人来治理,这种事后放纵只会让坏人蹬鼻子上脸不知收敛,国家一定混乱削弱。把善良的好人当奸诈的坏人来治理,这种事前提防会让好人时刻怀有畏惧不敢犯法,国家一定安定强大。这也告诉我们,无罪推定有多么大的隐患,已经成了坏人用来逃避法律制裁的手段了。
很多人把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解读为用好人管理坏人一定混乱削弱,用坏人管理好人一定安定强大,这就是断章取义的胡说八道了。无论是去强的主题思想还是上下文文意,还有在现实中应用的实际效果,都不支持这种弱智一般的解读。
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不用八者治,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国好力,曰以难攻;国好言,曰以易攻。国以难攻者,起一得十;国以易攻者,出十亡百。
推行把坏人当好人来管理的的迂腐仁政,敌人来了,国土一定沦丧,敌人不来,国家也会穷困。不推行把坏人当好人来管理的的迂腐仁政,敌人不敢来侵犯,就算来了,也一定能打退敌人。出动军队讨伐敌国,一定能够占领敌国,占领了敌国一定不会再失去。按兵不动不去攻打敌国,国家一定富裕。
把坏人当好人看不分好坏地当君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好先生,这种无原则的人不可能挺身而出锄强扶弱。把好人当坏人看,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小人后君子,这种有原则讲规矩的人才会敢于推行法治。这不是对好人的不尊重,而是人心不再淳朴,靠自觉已经不可信,只能靠白纸黑字的规矩。
按照腐儒的方法,借钱不应该打借条,供货不应该签合同,如果民风淳朴,大家都说话算话当然可以。但是民风已经不再淳朴,很多人说话不算话,这种情况下,借钱给别人你敢不要借条吗?拿钱买货你敢不签合同吗?现实是打了借条也不一定还钱,签了合同也不一定供货。所以商鞅才要对那些坏人严刑峻法,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依法治国让国家强大起来,因为要动摇现有的利益格局,所以是艰难的道路。耍嘴皮子搞迂腐仁政,因为不触动现有的利益格局,所以是容易的道路。走艰难的道路,一分努力会有十分收获。走容易的道路,十分付出会有百倍损失。我们现在的反腐败斗争也面临这样的选择,到底选择起一得十还选择出十亡百。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国无力而行知巧者必亡。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有小过错就罚叫重罚,有了大成绩才赏叫轻赏,重罚轻赏的结果就是君主爱护百姓,百姓誓死效命君主。有了小成绩就赏叫重赏,有了大过错才罚叫轻罚,重赏轻罚的结果就是君主不爱护百姓,百姓不会誓死效命君主。很多人可能脑子转不过来这个弯来,觉得是不是说反了,我们来对照现实分析一下。
重罚轻赏,相当于犯了一次错就会抵消好几次的功,犯错的成本太高,所以所有人都不敢犯错,这样的工作氛围就是让一切事情都顺利的正反馈,大家能有赏无罚。重赏轻罚,相当于有了一点成绩可以抵消好几次的错,犯错的成本太低,所以所有人都不在乎犯错,这样的工作氛围就是让一切事情都不顺利的负反馈,大家都有罚无赏。
举个例子来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一下,如果考勤制度是迟到一次扣1分,加班一天奖1分,就是重罚轻赏,迟到一次的损失需要加班一天才能回本,因为犯错成本太高,人们会倾向于努力不迟到。如果考勤制度是迟到一次扣1分,加班一天奖10分,就是重赏轻罚,迟到10次的损失只需要加班一天就能回本,因为犯错成本太低,人们会对迟到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这是一个犯错成本的问题,放到国家层面讲就是一个违法成本的问题。如果违法收益大于违法成本,人们就会倾向于铤而走险。如果违法成本大于违法收益,人们就会倾向于遵纪守法。人们的选择取决于顶层设计的导向,商鞅认为,要让违法成本大大超过违法收益。
如果愚蠢地认为对违法分子能不抓的就不抓,能不判的就不判,搞重赏轻罚那一套,违法分子一定不知悔改还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如果是做了好事高兴一阵子,做了坏事后悔一辈子,那么人们就会天天做好事而不敢做一件坏事,这就是重罚轻赏的神奇效果。对法治的理解,现代人和商鞅相比,形同弱智。
国作壹一岁,十岁强;作壹十岁,百岁强,作壹百岁,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威,以一取十,以声以实,故能为威者王。能生不能杀,曰自攻之国,必削;能生能杀,曰攻敌之国,必强。故攻官、攻力、攻敌,国用其二、舍其一,必强;令用三者,威,必王。
坚持正确的路线不动摇,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国家强大有了威名,就能用很小的成本获取巨大的收益,甚至通过谈判用嘴就能换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能树立威势的就是王者。真正强大的国家,根本不用真的出兵,只需要摆明立场就能让人不敢轻举妄动。就像越南战争中毛主席不让美国越过北纬17度线,美国就严格遵守一样。
能农战立国创造财富但是不能消灭掠夺财富的蛀虫强人,就是内部人在攻打自己国家,这样的国家一定削弱。能农战立国创造财富还能消灭掠夺财富的蛀虫强人,就是可以攻打敌国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一定强大。老百姓再勤劳能干,也架不住国家蛀虫的压榨,所以必须坚决打赢扫黑除恶攻坚战。
杜绝上面说的三官的六害,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攻打敌国统一天下,这三条国家贯彻落实了其中两条舍弃一条,也一定会强大,如果这三条都贯彻落实了,国家的威势一定建立起来,也一定会称王天下。能力、决心、抱负,用这三个标准可以判断任何一个人未来的成就。
十里断者,国弱;九里断者,国强。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
政事在十里之内才能做出决断的,国家就弱,在九里之内能做决断的,国家就强大。在当日就能处理好当天的政务,就能称王天下,在当夜加个班才能处理好当天的政务,国家也能强大,第二天才能处理好当天政务的,这样的国家就会被削弱。
这讲的是行政效率问题,效率越高国家越强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你没看错,商鞅在推广枫桥经验,后面的章节对此还会有更详细的讲解,吻合度之高会让你有穿越的感觉。中国先进的执政理念在古圣先贤的著作中都能找到源头,可见,树立文化自信有多么重要。
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
登记民众的人数,活着的登记造册,死了的人要从户口册上消除掉。如果这样,民众就不能逃避税租,田野上就没有荒草,那么国家就能富足,国家富了也就强大了。沿用至今的户籍制度,几千年都不过时。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惠,惠生于力。举力以成勇战,战以成知谋。
什么是以刑去刑呢?就是说刑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刑罚的目的是让人不敢去犯罪,人们都不敢犯罪了也就没有人受到刑罚了,这样国家才会安定。什么是以刑致刑呢?就是说刑罚变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就会故意诱导人去犯罪,这样国家就乱了。
所以在施行刑罚的时候一定要轻罪重罚,也就是让犯罪成本大大超过犯罪收益,这样的话人们就连轻罪也不敢犯,就不会有人违法犯罪,没人搞破坏国家就不会出问题,这样国家就会强大。如果是重罪重罚轻罪轻罚,让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接近,抓住了不赔本,没抓住就赚大了,很多人就会以身试法,国家就会出问题,这样国家就会削弱。这就是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因为轻罪重罚震慑了犯罪,所有人都在搞建设没有人搞破坏,国家实力就会增长,实力的增长带来国家的强大,国家的强大带来国家的威势,国家的威势能给百姓带来恩惠。所以说 ,国家能给百姓恩惠源于国家实力。这样的国家以全部实力出击就能勇敢作战,作战的时候就能实现计谋,如果国内犯罪成风,就不可能做到了。
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竟内,粟十二石死于竟外;粟十二石生于竟内,金一两死于竟外。国好生金于竟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竟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买粮食就得花钱,要钱就得卖粮食。如果粮食的价格太低,种粮食的农民多,买粮食的人少,农民就会穷困,奸商投机之风就会盛行。投机会削弱军力和国力,因为奸商会把本国便宜的粮食出口到国外牟利,一两黄金输入到国境内,十二石的粮食就会运到国境外;十二石粮食输入到国境内,黄金一两运到国境外,粮食和黄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粮食和黄金,哪个才是真正的财富呢?商鞅告诉我们,粮食才是真正的财富,粮食可以随时换来黄金,但是黄金不是随时可以换来粮食,当需要粮食救命的时候,价格可以无限高。这就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警惕,粮食安全问题来自于农民不愿务农,农民不愿务农来自于收入低,收入低来自于粮价贱。
所以国家喜欢在境内积聚黄金,粮食都被出口到了国外换取黄金,关键时候就会被外国卡了脖子,那么黄金和粮食都会丧失,粮仓和金库都会空虚,国家会弱小;国家喜欢在境内囤积粮食,高价收购保障农民的利益,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关键时刻还能卡外国的脖子,那么粮食和黄金都能产生,粮仓金库都会充实,国家就强大。
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
这是讲的发展经济要对国家的整体情况有细致的了解,包括境内有多少粮食、有多少人口、其中壮年男子、壮年女子各有多少;老人、体弱者有多少,官吏、士人有多少,靠游说吃饭的人有多少,商人有多少,马、牛、喂牲口的饲料有多少。想要使国家强大,不知道国家的这十三个数目,土地即使肥沃,人民虽然众多,国家也难免越来弱,直到被别国分割。
国无怨民曰强国。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兵起而胜敌、按兵而国富者王。
国内没有对国家有怨言的民众,这样的国家才叫强国。如果发兵去攻打别国,那么就要按军功的多少授予他们官职和爵位,就一定会取胜。如果按兵不动,从事农耕,那么就按生产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官职和爵位,国家就一定富裕。发兵打仗就能战胜敌人。按兵不动就富足的国家就能称王天下。
为什么民众对国家没有怨言?因为民众能安居乐业。为什么民众能安居乐业?因为他们的收入和贡献相匹配。为什么他们的收入和贡献能够相匹配?因为国家消灭了压榨掠夺他们的强人。这就是去强这一章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专项斗争成果。这些所有的措施,都是去强。
来源:公众号“青云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