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历史·地理 > 正文

轻松读懂商君书:壹言

2022-01-28 16:52 历史·地理 ⁄ 共 543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做任何事必须要先取得共识,团结一致、令出一孔、利出一孔才有往下推动把事情做成的可能性,这就是壹言。如果各有各的想法,令出多门各自为政,就会互相掣肘,事情就不可能干好。现代社会崇尚多元化,不分好坏地包容共存,这是和壹言的原则背道而驰的

轻松读懂商君书

说话做事,应该先分对错,错的要全部剔除,把意见都统一到对的上来,也就是走正道,禁邪道,但是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独裁。为什么会出现包容错误做法的情况呢?因为不知道正道,就会把各自的邪道当正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下无道。天下有道国必兴,因为走的是正道。天下无道国必亡,因为走的都是邪道。

商鞅批判的仁义思想,就是这种包容所有错误的假仁义,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了正道在何方,都把各自的邪道当成不可置疑的正道。连正道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必然不知道怎么禁邪道,为了眼前的苟且不敢坚持原则更不敢直面斗争,必然会导向不问是非的包容。

对出现的问题选择苟且,问题就不存在了吗?肯定还会存在,而且会继续发酵,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最后一次性算总账,那是所有人的不可承受之重。胸怀天下的人拒绝这种苟且,他们选择站住来与苟且进行斗争。法家思想之所以给人以严酷的印象,就是这种斗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体现。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变也。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顶层设计是把国家导向治还是导向乱,一定要考虑周密不可错漏,研究具体法律条款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不可随意,依法处理国家政务的时候一定要郑重小心不可偏颇,鼓励发展作为国家根本之业的农战,一定要集中力量不可分散。

顶层设计可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国家落后的风俗就可以改变,百姓就会服从制度。法律体系完善清晰明了,官员就不会投机钻营腐化堕落。严格落实依法治国,国家的政务统一,那么民众就服从国家调用;集中力量鼓励发展农战,百姓就会喜欢农耕愿意为国作战。

圣人要想通过建立法治,改变风俗,来让百姓从早到晚从事农耕,不能不因时制宜通权达变。民众所以肯为国家拼死效力,那是因为君主在朝中设立荣誉名称和爵位,设置了明确的奖赏和惩罚的制度,民众不用靠空谈请托私人门路便能为国家立功。

所以说,只要国家顶层设计的取向不是严厉打击投机取巧,只要有人不劳而获还能风光无限,那么所有人的私心都会蠢蠢欲动,就不会再有人专心研究怎么把事情做好,而是转而研究不做事还能发达的捷径。这种取向只要稍有偏离,就会有人钻空子,有人钻成了空子就会成为众人的榜样,接下来就会蔓延泛滥形成社会风气

    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若此,而功臣劝,则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无萌。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百姓喜欢农耕乐于为国作战,看到君主又尊重农战之士,就会看不起辩说技艺之民,把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看做地位低下的人。百姓都专心从事农战,家庭必然富裕,自己在国家也有显贵的地位。君主打开百姓为国家出力的门路,而堵住为权贵效命的行私请托的门路,用这种办法让民力全部发挥出来。

为私人效力不能在国家中显达,私人也不能在君主面前请托。如果这样,为国家立功的人就会得到勉励,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得到推行,而荒地就能得到开垦了,四处游荡的民众就会停止,而邪恶的犯罪现象也就不会发生。治理国家能集聚民众的力量专心从事农战,国家就会强大;能够使民众从事农战,禁止商业和精巧手工业,国家就会富足。

在这里重申一遍什么叫末业,就是和不劳而获相关的都是末业。这里讲的禁止商业,是说商业流通的权力要掌控在国家手里,禁止私人的参与。所以私人从事商业的人相当于货物搬运工,只能赚到和劳动相关的收入,商品的差价属于国家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手工业也限定在民生领域,不能搞花里胡哨的奢侈品。太过精巧无益于提升使用价值,只会让人萌生攀比之风,沉溺于奢靡享乐,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糖衣炮弹商鞅禁止的不是做锄头镰刀的手工业,而是禁止的香奈儿皮包普拉达皮鞋这样的奢侈手工业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凭啥不让我享受,这是侵犯我的人权。因为这种享受是建立在不劳而获的基础上的,一个靠劳动吃饭的人有可能买的起几十万的包吗?就算买得起,他会舍得去买吗?只有不劳而获的人才有可能消费得起,也才有可能舍得去消费。

在商鞅看来,奢侈享乐之风从源头上就要杜绝,等到形成普遍的社会风气再去治理,成本和代价就会非常巨大。事后治理永远不如事前预防,所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商鞅要表达的和两个务必,是一个意思。

    夫圣人之治国也,能抟力,能杀力。制度察则民力抟,抟而不化则不行,行而无富则生乱。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其杀力也,以事敌劝民也。夫开而不塞,则短长;长而不攻,则有奸。塞而不开,则民浑;浑而不用,则力多;力多而不攻,则有奸虱。

圣人治国,能把百姓的力量凝聚起来,也能把百姓的力量用到正确的地方。顶层设计制定法度周密,百姓的力量就能凝聚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却不能用到正确的地方,百姓就不会做事,百姓做事但是却富裕不起来就会生乱。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会赚钱还得会花钱,抟力就好比赚钱,杀力就好比花钱。

抟力创造财富,是为了富国强兵,杀力使用财富,是为了抵抗外敌勉励百姓。但是,有些人抟力创造财富,是为了上富豪榜,杀力使用财富,是为了纵欲挥霍。如果一个社会不是崇尚富国强兵的人,而是崇尚超级富豪,对各种奢侈浪费纵欲挥霍不是深恶痛绝而是心生艳羡,说明这个社会已经病入膏肓了

如果国君只打开为国出力受赏的门路,而不堵住为私人效力请托的门路,那么民众投机取巧的缺点就会增长;民众投机取巧的缺点滋长而不加以矫正,那么就会产生奸诈邪恶的人。堵住私人门路而不打开为国家出力受赏的门路,那么民众就会糊涂不明事理;民众糊涂不明事理又不被使用,那么民众的力量就无处用;民众的力量无处使用,又不去矫正这些错误做法,那么就会产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给社会治病和给人治病道理是一样的,扶正和祛邪都得做。只扶正不祛邪,有了抵抗力也会不断受到疾病的攻击,只祛邪不扶正,对疾病的攻击就会没有抵抗力,这两种情况显然都不会让身体保持健康状态。正确的做法是扶正祛邪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故抟力以壹务也,杀力以攻敌也。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者废之以刑,而务农。故能抟力而不能用者必乱,能杀力而不能抟者必亡。故明君知齐二者,其国强;不知齐二者,其国削。

所以集中民众的力量用于专心务农,消耗力量用来攻击敌人。治理国家贵在使民众努力的方向一致,民众专一就会淳朴,淳朴就会务农,民众务农就会变得勤劳,勤劳就会富裕。让富人用钱买官爵,消耗他们的财产,他们就不会放纵欲望;放纵欲望的人就要对他们施以刑罚,让他们去务农。

为什么一看到商鞅让人去安心待在土地上去务农很多人就不高兴呢?他们是把自己代入到那个场景中了,他们都不想务农,所以他们接受不了商鞅的这种政策。问题是,大家都不务农都不劳动,吃的喝的用的那些东西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一个人不劳动就有吃的有喝的有用的,说明他占有了别人的劳动果实,他生活的滋润都是以别人的生活变得艰难为代价换来的。商鞅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所以商鞅强制规定了必须走正道。这个正道就是要么通过体力劳动去创造财富,要么通过脑力劳动帮助体力劳动者提高创造财富的效率。劳动致富的好处是他们天然不会挥霍乱花钱,因为都是血汗换来的。

所有超过自己实际贡献的收入都是对别人的掠夺,有人通过各种投机取巧的手段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怎么办?有钱不可怕,不会花钱才可怕,这样的钱来得又快又多又容易,有几个人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呢?所以挥霍起来毫无压力,社会风气就会被败坏。因此,国家要想办法把多余的钱从富人手里再收回来,让他们无从挥霍。

怎么收回呢?富者废之以爵。也就是让他们用钱买爵位,爵位只有虚名没有实权,通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来收回他们多余的财富。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一直把商人列为末等的下九流呢?一个原因是他们赚的都是投机取巧的钱,另一个原因是只有他们的社会地位足够贱,才肯花大钱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商人谋取暴利,是利用的信息差,既然是为了赚钱,就会丰收的时候尽量压低价格,在饥荒的时候尽量抬高价格,搞的是两头通吃的买卖。如果是国家来做这件事,就是丰收的时候正常价收购,饥荒的时候正常价卖出,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的利益,有了利益才会有积极性。两者的区别是一个把国家搞乱了,一个是把国家搞好了。

收回商人投机来的财富也要学习商人的利润最大化,爵位的成本是零价格又超级贵,满足的是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需求,这种挥霍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是正面的。如果是用物质的东西来回收财富,一个是成本高,再就是会滋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歪风邪气。现在的富豪到贫穷的乡村搞脱贫攻坚,投入巨资推动共同富裕,国家回馈给他们的就是荣誉,相当于古代的爵位

所以能凝聚民众的力量而不能正确使用民众的力量的国家一定会乱,只能正确使用民众的力量而不能凝聚民众的力量的国家一定灭亡。因此君主知道抟力和杀力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做到两手都硬,国家就强大;国家不知道两手都要抓而是偏于一方面,这个国家就会被削弱

    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故明君不道卑、不长乱也;秉权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于上,而官无不;赏罚断,而器用有度。若此,则国制明而民力竭,上爵尊而伦徒举。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以乱;非乐以为乱也,安其故而不窥于时也。

民众没有治理好,这是因为君主的治国方法不高明。国家的法规不能严明执行,那是因为国君助长了动乱的因素。所以英明的君主治国方法高明,不助长动乱因素,掌握大权主持朝政,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在朝堂上捕获奸邪之人,而且官吏也没有疑问。奖赏刑罚都能决断,而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

个人的力量永远低于组织的力量,要想干大事,必须先组织起来。只要有组织,就得有领导者,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领导者的能力决定了这个组织的能力,这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还在主席台,这些俗语都是在说明这个道理。

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君主管理国家的水平高。很多人又要说了,这是独裁思想,不是民主思想。真正的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也就是商鞅在说民那一章中所说的器用断于家。但是谁来保障群众能够当家做主呢?群众还是需要自己的领袖才行。领袖和群众是左腿和右腿的关系,没有谁更重要,而是少了谁都跑不起来

为什么是毛主席喊人民万岁,人民喊毛主席万岁呢?如果毛主席喊毛主席万岁,心里没有人民,人民喊人民万岁,心里没有毛主席,这两个万岁是不是就立马变了味道了?毛主席喊人民万岁,人民喊毛主席万岁,这是公而忘私,大家都公而忘私才有了公。毛主席喊毛主席万岁,人民喊人民万岁,这是私而忘公,大家都私而忘公就没有了公。

那些把君主和百姓对立起来的人,是对组织运行缺乏最起码的常识,两者是互为依靠的关系。百姓不是不需要君主,而是需要好君主,君主不是不需要百姓,而是需要好百姓。好坏不在于名,而在于实即便是遇到坏君主要造反,也得先给自己的组织找一个好君主,否则就不可能成功。

只有君道明,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样的话,国家的制度清晰明了而民众也能够奉献全部力量,君主设置的爵位尊贵,而各类人物也都能被任用在合适的位置上。现在列国的君主都想要治理好民众,做的事却滋长了产生动乱的因素。并不是他们乐意让民众乱,这是因为他们固守过去的陈规旧习而没有弄清楚当前的形势。

    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令而不时移,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夫上设刑而民不服,赏匮而奸益多。故民之于上也,先刑而后赏。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

这样的话,他们对上效法古代而得到的东西却在今天又行不通,向下拘守现状却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不明白社会风俗的变化,不了解治理民众的现实情况,所以滥用奖赏反而无视规矩招致了刑罚,刑罚力度太小又使奖赏没有效果。滥赏就是给不怕犯错提供资本,轻刑就是给不珍惜赏赐提供资本,我们前面已经详细讲过。

君主设立了刑罚,民众却不顺从,奖赏的钱用尽了,奸邪却越来越多。所以民众对于国君,都是先接受刑罚的约束而后受到奖赏。也就是说,得先做到不让干的事情不干,然后把该干的事干好了才能得到赏赐。因此,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不效法古代,不拘守现状,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制度适应的政策,考察社会风俗来制定法令。

所以不考察民众的具体情况就制定法律,法治就不会成功;法律适应当时的形势再去推行,就不会徒具形式。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这里的干,是徒具形是的意思,和干笑的干是一个意思。所以圣王治理国家,做事之前会很谨慎,做事的时候会很仔细,把所有人的心都集中在农战上,如此而已罢了。

来源:公众号“青云读历史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