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正式进入真正的研究生工作和生活了,工作,哦不,干活之余想了很多问题,也有一些小感悟,在这里说出来,想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经历过两所高校,虽然我的感觉和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研究生的“培养”确实至少存在这样两种方式:
一,个体户式:一个教研室牛B老板比较多,各人有各人的课题,所以各个老板的研究生各干各的活,不同老板间的研究生各不相干,但是,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老板间的重复劳动,也就是说,老板门干的活很有可能是重复或者意义几乎一样的,这样以来虽然研究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却对国家益处不大!
二,另一种是流水线式的,就是,一个教研室只有一个老板独大,只有他(她)能揽到课题,其他老师充其量也只是蹭饭的,这样以来,就很容易造成大老板把手下老师和研究生当成流水线工人,每个步骤都有固定的一批学生和老师老做,每批学生和老师在一个课题中只能涉及其中某个工序,而其他工序是不能参与的,这样的话对于课题的进展十分有利,效率也高,但对与研究声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却是十分有害的,严重压制了研究生的发展,使他们只意识到自己就是个干活的工人。如果是工人是被剥削的话,那么这类研究生简直就是在被奴役,毕竟工人是有工资的,只是大部分劳动创造不归自己,而研究生到最后又得到了什么?
也许专业不同学校不同我们所遇到的状况也各不相同吧,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
想法1:
这两个现象在中国都很普遍。我师兄曾经打了个比方,把第一种比喻成小公司的员工,什么都要干,什么都掌握一些,这种机制有利于研究生的成长,将来可以自立门户。
第二种就可以看成是大公司的员工,精通某一方面,其它方面不是特别擅长,虽然说很可能可以出较好的成果,但可塑性比第一种稍差。
想法2:
我觉得这两种方式一般情况下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种方式难出文章,但是毕业的研究生牛;而第二种方式很容易出文章,但是毕业的研究生能力可能相对差一点!但是按照中国的对比制度,显然第二种牛,因问他文章档次高、数量多!这样的话我国目前的评价制度的效果就显而易见了!所以,需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