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现在大家谈创新能力谈得很多,这个确实是博士生最需要注重的能力,中国的基础科研就是博士在做,如果博士生都没有创新,那中国的科研水平就永远赶不上国外了。博士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这个观点再怎么说也不过分,不过时!
本人也是有感身边的博士生而写这个的,今天我主要谈的是其它方面的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管理能力世人皆知一般博士生毕业后要是到企业或科研单位大多是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小组的运作,即使你到高校,你以后会是所谓的小老板,你有学生,这时你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拿我硕士的小老板来说吧,他为人不错,水平还可以就是不会处理整个课题组内部的关系,后来一气之下到了另外一所学校,这会官更大了,变成了整个中心的头了。结果怎么样呢?整个中心的设计,规划,创建等等大多是一个人搞定,成天叫自己累,别人不干活只等着有了巢来下蛋罢了。结果反而因为他的误会搞得整个中心关系很不好,有的还说他肯定买仪器的时候得了不少好处,但事实上我知道他是个急性子,只是为了整个中心早日运作起来,自己吃了不少苦好处是没有的。说了这些就是要表明博士毕业后一般都是一个集体中的带头人,你必须平时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必须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胆识。博士生一般都带一个或多个本科生毕业,你能否利用这些不多的机会认真地锻炼自己的管理水平,管理好你带的毕业生。要管理得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踏踏实实做事情。我看到部分本科毕业生还没有毕业就要跟带他们的博士翻脸了,其原因何在?大多原因是由于博士生自己缺乏管理方面的经验,不善于管理,不善于沟通和交流,这可能是由于书读多了,读久了的原因。但是现实要求我们博士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毕业后真正担负起带头人的作用。可能有些人认为自己很牛,自己干!不是的,现在已经以后也永远不会是单打独干的年代了,人们必须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才能高效地完成一个项目的运做。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这些未来的带头人必须注重管理素质的培养。
2 社会适应能力这个话题我不知道怎么说好,但是确实很重要,我还是瞎扯几句。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必须适应社会,博士也不例外。可能有人要说我成天实验那有工夫去接触社会啊,不对,你必须学会走向社会,多接触学校外面的朋友。可能有很多博士生现在还是靠家里养(博士中应该有一半以上,除了中科院的补贴多以外,下面的高校的补贴好多都不够生活费,至少我们学校是一个吧),但是可能自己也有一些自己单独挣钱的机会(撇开导师)。不过你是否把握了这些机会,你把握了以后效果怎么样?不要说我现在忙于实验为自己辩护,人的能力和潜力我一直认为是无限的,但往往惰性挑战了你的潜力。做这些事情,一,可以大大改善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觉得知识是有价值的,这会更加坚定你读下去的信念。可能一部分一直读下来的博士也没有觉得自己以后到底能做什么,能创造经济价值吗?因为读书读到“奔三”了还是这么穷还靠含辛茹苦的父母养着,这也怨恨不了别人。二,只有与社会上的人接触了,才能真正提高你的社会能力。作为学生在学校里面,那种不涉及经济利益的社会关系太简单了。一旦接触了他们你就会知道他们的做事原则和风格,知道现在的社会最看重什么,最需要什么,这也会为你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铺垫。三,可以适当调整你的科研思路。这个也很重要,现在大多博士课题都是基础科研型的,离实际应用较远。即注重理论同时兼顾实际应用才是较好的选择。逼近你毕业后到公司或其他地方都是做的实际的事情,应该马上能见经济效益的事情。所以在校的博士生应该想方设法多接触社会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要让别人说“笨得像博士”,哈哈,见笑了,我前不久听别人说的说还是一句流行语。
3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
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