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中国战略原理解析*必读

2007-11-01 11:53 战略·谋略 ⁄ 共 143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洪兵

本讲义用十三个单字(严格地说,这些“字”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应当称之为“词”)范畴构成了中国战略原理的体系框架。这十三个单字(单词)范畴的内在逻辑关系表现为:“胜”是战略追求的目标。“力”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手段,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利”是力量运用的根本动因,“道”是力量运用所遵循的道义准则和规律,这两者是决定力量运用的内在因素,是力量运用的基本战略依据。“形”是力最的外在表现,“势”是指力量综合借助外在条件发生最佳作用时的一种外在形态,这两者是力量发挥作用的外在因素,是展示战略艺术的两个基本着眼点。“柔”是综合上面与力量相关诸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战略理念,是力量运用的核心战略思想。“知”强调对双方力量的信息获取和正确思维,“专”强调集中力量,“度”强调力量的平衡与使用时机,“奇”强调出其不意运用力量,“变”强调力量在时空中灵活组合,“致”强调战略对抗的主动权和基本对抗方式以及运用力量的作用点。这六个范畴是“柔”这一核心战略思想的展开,是力量对抗过程中战略指导的基本原则。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胜

第三讲 力

第四讲 利

第五讲 道

第六讲 形

第七讲 势

第八讲 柔

第九讲 知

第十讲 专

第十一讲 度

第十二讲 奇

第十三讲 变

第十四讲 致

中国战略的本质与体系框架

中国的战略在本质上是和平。战略是竞争的学问,但中国古人是从维护和平的目的出发谈论战略,由“不争”出发而谈“争”,由“合理之争”来达成“不争”,强调“争者有道”,“不争之争”。正如老子所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②老子的“不争”思想,不是否定合理的正常的竞争,而是强调把竞争规范在社会承认的道德范围之内,反对用残酷的非人道手段进行竞争。老子主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③

在中国战略中,还大量浸透着“以礼止争”、“以义止争”的思想。这需要我们理解荀子在对“礼”解释时所说的这样一段话:“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①冲突源于“争”,“争”源于“欲”与“物”的矛盾,以“礼”制“欲”而止“争”,是儒家的想法。

中国战略,首先强调“不争”,主张以“礼”、“义”等“不争”的手段来化解“争”。同时,中国战略也承认“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扶植?正义之争”、“合理之争”,将“争”纳人进步、正常的轨道。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中国战略的和平本质,就像武术强调武德一样,将高深的中国战略用于“为万世开太平”正义的事业。

中国战略有着自己的体系框架。中国战略的逻辑起点是“胜”。人类社会各式各样集团之间的对抗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对抗所追求的就是一个“胜”字。怎样才能获“胜”?这就要靠物质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对抗就是一种力量与力量的较量。战略无非是运用力量求胜的一种科学和艺术。因此,“力”作为赢得对抗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和手段,展示了人类社会对抗过程强胜弱败的基本规律,成为贯穿战略体系始终的逻辑主线。中国战略围绕这一主线展开了它的全部内容:“力”合于“利”而动;“力”得于“道”而强;“力”示于“形”而显;“力”乘于“势”而发;“力”守于“柔”而用;“力”依于“知”而施;“力”集于“专”而聚;力合于“度”而衡;“力”基于“奇”而神;“力”行于“变”而活;“力”归于“致”而终。

附:中国战略原理体系框架示意图

中国战略原理体系

【上篇】
【下篇】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