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陈云林会长访台后的省思

2008-11-09 20:28 战略·谋略 ⁄ 共 192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陈云林会长访台圆满结束,其中的过程有惊无险,这样的过程令两岸所有人民都感到遗憾,原本一桩严肃极具历史意义的好事,可以解决两岸现实问题的机会,却因为民进党的抗争,产生一些瑕疵,蒙上了暴力的阴影,也留下了历史的污点。马英九这次展现了高度的智慧来化解可能发生更大规模冲突的机会,然而台湾却失去了展现地主风度的机会,而相对来说,陈云林会长则展现高度的智慧与妥当的做法,使得这次江陈会虽无一帆风顺,但却顺利结束。因此两岸在事后都应该更深入的检讨,究竟未来该如何做,使每一次交流能够更加的顺利,能够在先经济后政治的步骤下,共产党与台湾各党能交流见面进行意见交换,以使得两岸的沟通未来能够更加的顺利,能够减少两岸交流的阻力,创造更好的机会及交流的条件。

首先,就大陆方面来说,陈云林会长结束访台行程后,想必对于台湾政治现况有了更接近事实的了解,也体认到这么多年来,中国大陆对台政策及态度,确实还有尚待加强的空间,纵使大陆对台政策的做法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灵活的调整与应对,但这几年来中共对台政策及态度的软化,为何台湾呛声的绿营民众却始终感受不到呢?为什么呛声的民众总是选择性的记忆?这样的现象的确值得大陆领导当局重新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倘若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思考清楚,未来两岸任何交流任何突破,恐怕都还充满不可预知的变数,仍有不小的阻力,令人不敢过度的乐观,而是在乐观的前提下产生悲观的担忧。

其次,对台湾方面来说,马英九坚持对的事情就要去做,这个方向绝对是正确的,千万不能因为受到绿营的呛声就退缩,而是应该更积极的向人民劝说宣导两岸交流与善意合作的必要性;绿营人士则产生了路线上的分歧,针对陈云林来台,有些人无声音无动作如谢长廷之流;有些人呛声大声却没动作,如陈水扁之流远走澎湖;有些人低调但却以实际行动呛声,如苏贞昌之流;有些人呛声大声动作也大如蔡英文之流,带领群众向前冲。更奇怪的是吕秀莲的前后说法,肯定陈云林会长此次来台的种种表现及言论,但却还是上街呛声,这种矛盾的现象值得玩味,在民进党内,确实有一批人正处于矛盾的情绪当中,该往政治的死胡同钻还是应当拼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对于两岸政策该理性的走议会路线还是冲撞走街头路线?这种矛盾让绿营的支持失去理智而产生激情,对绿营民代来说,台湾政治现实迫使他们必须采取更激烈的动作,才能获取绿营基本盘的支持。

陈会长来台事件结束后,首先,迄目前为止,在台湾仍有许多抗议之士或静坐,或抗争,或刻意找马英九的麻烦,这表示在台湾,确实存在一批对中国大陆充满敌意的人士,特别是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年轻人对于两岸未来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这批呛声抗议之士有些没去过大陆,有些去过大陆,无论去过或没去过大陆,都没有改变他们对大陆的看法,这些人私毫不觉得两岸关系应该朝向和解的方向走,也没有充分感受到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改变,他们仍停留在过去「汉贼不两立」的时代,大陆种种举措,无论是官方或民间,一个「让台湾不舒服的个案」都可以扩大,无限上纲,再配合特定媒体的宣传,使得这批人对大陆产生牢不可破的敌意,甚至希望两岸能够关闭一切接触,这些人在台湾是不可能消失的,因此想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并非是件容易之事,故大陆当局对于这批人,过去的策略及作法,显然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而这批人是否透过交流能够消除敌意的说法,自然也就有待观察。

虽然消除不同台湾反对声音极具有挑战性,但大陆不应该放弃,而是应该以更积极的作为,释放更多对台善意,来融化这批人的心防与敌意。对于大陆当局来说,许多泛绿人士到大陆去,或经商或参访或学习或观光,受到大陆各地热切的款待,这批人回到台湾后,立刻恢复原本的面貌,并没有将真实的情况反映给绿营的支持者,因此大陆当局或许也会调整及改变其作法。

笔者认为,要化解不满民众的情绪,一定要先清楚这批人反弹的理由与症结究竟是什么?方能对症下药,他们不满的是不是主权的问题?如果是,那么台湾必须拥有一定国际空间的问题,实刻不容缓,应当立即研究并思考,当然这不是让大陆放弃底线与坚持,台湾人民也都理解大陆绝不可能容许台独,纵容分裂势力,但大陆在对待台湾国际空间的做法上,是否可更加弹性灵活,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同时,让两岸慢慢消除冲突的因子,化解台湾不满的声音,使反对力量越来越无着力点,而在一个中国的基础上,产生更多各表的空间,在相互不否认的立意下,进行更全面的交流。

总之,江陈会的贡献任何人都无法抹灭,他带来深远的影响,对于此次陈会长来台,台湾以主人的立场来看确实有失风度,相信大陆当局能够理解。而江陈二会后,我们需要的是更深刻的检讨,方能使两岸有更乐观的未来,对于未来的沟通才能更加的顺畅,而化解更多的阻力。

刘性仁 台湾联合大学兼任讲师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