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伟人 > 正文

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撒开两手 诱敌深入

2008-12-11 08:31 伟人 ⁄ 共 421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常给大家讲军事,一次他对大家说:从前井冈山有个山大王,叫朱聋子,他和当时的统治者斗了好些年,总结了一条经验:"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朱聋子前一句话不对,后一句话是对的。我们改它一下: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这样才能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迷惑敌人。强敌来了,先领他兜几个圈子,看出它的弱点,抓准就打,要打得干净利落,要缴到枪,抓到人。通俗的话语,包含着深邃的军事思想。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他用这个策略曾打过许多胜仗,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1930年,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这成为蒋介石的心腹之患。中原之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便火速调集10万军队,以鲁涤平为总指挥,兵分八路,"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蒋介石还亲自为这次"围剿"制定了"长驱直入,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猛进猛打"的作战方针。具体部署是从吉安、建宁方向分八个纵队,向我中央苏区进攻,在吉安、泰和和赣州以东,永丰、乐安、南丰以南,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而后将红军主力压至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两岸地区,一网打尽。他们以为:这次行动先将红军主力剿除,"则其他股匪,不难摧陷廓清,盖即擒贼擒王之法也"。因此,他们这次对我赣西南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的"围剿"志在必得。

此时,红军正打下吉安,在袁水流域的分宜、新余、临江地区进行群众工作和休整。获知敌人将大举进攻的消息后,毛泽东在罗坊主持召开了总前委和有关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决定先将部队撤回老根据地,然后"撒开两手,诱敌深入",把进犯之敌的主力诱至地形和群众基础均对我有利的根据地内,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最终打破敌人的"围剿"。当时有些人对红军一退100公里思想不通,于是毛泽东反复给大家讲"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统一了大家的思想。

11月1日,红一方面军在罗坊发布命令,将红一方面军转移至赣江东岸,"拟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中旬,红一方面军各部均到达指定的吉安、永丰、吉永、东固等地点。这时,毛泽东仔细考察了周围情形,出人意料地提出,我们还未到达退却终点,再次动员大家放弃已有阵地,这又引起一些同志的疑惑。毛泽东耐心地向他们说明,战略退却终点必须具备六个条件:第一,当地人民积极援助红军;第二,作战阵地有利于红军;第三,红军主力易于全部集中;第四,敌人交通阻塞,不便联络;第五,敌人耳目闭塞,容易发生过失;第六,敌人补给困难,我与敌人周旋能使敌人疲劳沮丧。他给大家作分析后说,现在根据地的前沿地区并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要向根据地的中心地区退却。于是,从11月18日起,红军再次放弃吉安、吉水、东固、乐安、永丰等地,4万大军有计划地进行了第二次大踏步的战略后退,直退至安福圩、砍柴冈、平田坝等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同时,毛泽东又令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率红三十五师伪装成红军主力诱敌,把敌军引向根据地中部地区,以便伺机各个击破。

11月5日,鲁涤平下达了第一次总攻击令,各路敌军分别进至新涂、黄土街、罗坊、新余、分宜、清江各地,由于我军先于敌军东渡赣江,致使敌人企图将我军歼灭于袁水流域的计划落空。气急败坏的敌军尾随红军过江,将攻击战线转移至吉安至南丰之间,企图歼灭红军于吉安、吉水、乐安、宜黄一带。然而,待敌抵达目的地,红军又早已"求心退却",敌军寻找红军主力决战的计划再次落空,而我军则达到了分散敌人兵力、挫敌锐气和诱敌深入的目的。

敌军两次扑空后,蒋介石于12月中旬到达南昌,召开各方高级官员会议,亲自组织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并在南昌设立"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以鲁涤平兼行营主任,指挥在赣各军。但鲁涤平再次把红三十五师误作红军主力,以"捣破东固匪巢,肃清各股匪为目的",下达了第三次总攻命令。我军见敌中计,即由红三十五师在九寸岭及东固山凭险抵抗一阵后,主动撤离,将东固山区让给了敌人。敌人第三次扑空,士气大挫,且由于深入我根据地,行动极为困难,给养严重缺乏。敌人战线长达400公里,兵力分散,首尾相顾不及,这样,其中路突了出来,暴露在我军眼前。

这时,我军主力已集结在小布、黄陂、洛口地区,待机出击,士气非常高涨。总前委见敌中路突出,决心先打这路的张辉瓒和谭道源两个师。对此,毛泽东作了通盘考虑:(一)"进剿"军不过10万人,且均非蒋介石嫡系,总的形势不十分严重。(二)敌军罗霖师防卫吉安,隔在赣江西面。(三)敌军公秉藩、张辉瓒、谭道源三师进战吉安东南、宁都南北的富田、东固、龙冈、源头一带。张师主力在龙岗,谭师主力在源头。富田、东固等地不宜选作战场。(四)敌军刘和鼎师远在福建白区的建宁,不一定越入江西。(五)敌军毛炳文、许克祥两师进至广昌宁都之间的头陂、洛口、东韶一带。头陂是白区,洛口是游击区,东韶有AB团,易走漏消息。且打了毛炳文、许克祥再向西打,恐西面张辉瓒、谭道源、公秉藩三师集中,决战不易取胜。(六)张、谭两师是"围剿"主力,是鲁涤平的嫡系部队,张又是前线总指挥。消灭此二师,"围剿"就基本上打破了。两师各1.4万人,张师又分置两处,我一次打一个师是绝对优势。(七)张、谭两师主力所在的龙冈、源头一带离我集结地近,且群众基础好,能隐蔽接近。(八)龙冈有优良阵地。源头不好打。如敌攻小布,则阵地亦好。(九)我在龙冈方向能集中最大兵力。龙冈西南数十里的兴国,尚有一个千余人的独立师,亦可迂回于敌后。(十)我军实行中间突破,将敌人的阵地打开一缺口后,敌东西诸纵队便被分离为远距之两群。基于以上理由,毛泽东确定第一仗就打张辉瓒的主力两个旅和一个师部。

在此之前,红军原计划设伏打谭道源的第五十师,因先闻得谭师的源头拉夫,准备在12月25日向小布前进。这样,谭师脱离后方,深入地形有利于我军设伏的小布地区,是我军运动歼敌的绝好机会。为此,毛泽东还亲撰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战人",并在战前誓师会上用这副对联向指战员说明红军在此战中的战略战术。但当红军在小布设好口袋阵时,谭道源突然得到红军在小布设伏的密报,便立即命令部队退缩源头,还赶忙向附近的张辉瓒师紧急呼救。红军在小布设伏两天后,无功而返。这时,有同志主张一鼓作气,强攻源头,消灭谭师,有的还径直问毛泽东为什么不打在眼鼻子底下的敌人。毛泽东耐心地向大家说明不能鲁莽求战的道理,同时命令将红军主力从黄陂隐蔽地转移至东面的君埠和上、下固一带,继续耐心地等待歼敌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张辉瓒部几经扑空,便忍耐不住要表现自己,不顾其他各部的协同,与公秉藩师约定,向龙冈、约溪移动,求歼红军主力。12月29日,张辉瓒又收到谭道源的求救电报,更促使他下决心次日即向龙冈方向前进。这就与刚转移到这里的红军主力不期而遇。马上就有群众向红军报告了张辉瓒师进至龙冈的消息。红军总部经研究后认为,张师30日可能会移动君埠,于是决心抓住这一战机,在龙冈和君埠之间的黄竹岭设伏,消灭运动中的敌人。晚8时,总部下达了《攻击进占龙冈之敌张辉瓒师的命令》,除少部分部队在黄陂牵制源头、洛口、头陂之敌外,主力分左右两路运动。左路军沿君埠进至龙冈,于第二天攻击龙冈之敌。右路军则沿寒下迂回至龙冈以北的上固、下固,准备实施对张师的包围。然后两路合击歼灭张辉瓒师于龙冈。总司令部也于30日晨移动小别附近指挥。

龙冈是永丰境内的一个小圩镇,四面环山,一条狭长的山谷穿越中间,其最窄处仅150米,最宽处也不过2.5公里,地形酷似一个"瓮子"。12月30日凌晨4时,红军总指挥部进入指定的龙冈、君埠间的黄竹岭,毛泽东、朱德亲临前线指挥。拂晓,龙冈四周雾气腾腾,能见度极低。6时许,红军与敌先遣团首先遭遇,当即击退了这股敌人,并乘胜进至龙冈。临近中午,担当左路军重任的红十二军如神兵天降,出现在敌五十二旅的左侧后方,敌旅长连忙向张辉瓒求援。但张辉瓒派出的一个团,在半途被红军所阻。张辉瓒又派援兵赴龙冈,但同样在我地方部队的阻击下无法推进。张辉瓒见势不妙,又急令五十三旅抢占龙冈西南的万功山,掩护其余部队向东固方向撤退。这时,红十二军已捷足先登万功山,红四军和红三军团则从西北和东北方向将他们包围起来。下午3时,天气突变,漫天浓雾,"咫尺之间,阴沉莫辩",陷入重围的敌军更加晕头转向,我军则仗着熟悉的地形,向敌发起总攻。敌几次分路突围均告失败。龙冈一役于当晚结束,全歼张辉瓒师两个旅和一个师部,活捉敌师长张辉瓒、旅长王捷俊。敌军总指挥鲁涤平当日懊丧地向蒋介石报告:"龙冈之役,十八师片甲不归"。

旗开得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斗志,全军战后即移至小布,准备歼灭谭道源的第五十师。谭道源为防不测,急从源头后撤至东韶。敌人一路惊慌失措,溃不成军,又给红军提供了一个机动歼敌的良好战机。

1月2日晚,总部下达了《追击谭道源师的命令》。具体部署是红十二军从正面攻击,第三军团从左翼进攻,第三军从右翼进攻,再令一部迂回到东韶街东端、山下坪北端的高地,向东韶进攻。红军战士发扬了不怕艰苦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冒雨勇猛追击逃敌,终于在1月3日晨追上了谭道源师,并在东韶将他们团团包围起来。敌军刚到东韶,大气还未来得及喘一口,便被迫仓促应战。红军以优势兵力,挟胜张辉瓒之势,漫山遍野压向敌阵,谭道源慌忙之中急向临近的许克祥师救援,但许克祥师早就先于谭道源师向广昌头陂方向奔命而去。激战半日后,谭道源师被歼过半,其阵地逐个被红军攻陷,余敌最后只得向南丰、洛口、抚州三个方向逃命。这一仗下来,红军又歼敌两个团。

这样,红军五天内打了两个大胜仗,歼敌一个半师,共13000余人。残敌再无力量向红军发起新的攻势。红军终于取得了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的重大胜利。

毛泽东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此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连敌人也是承认的,他们在战后"检讨"失败的教训时,承认红军具有"凭借苏区组织,从事作战准备","确保主动,避免于不利态势下作战","乘虚踏隙,机动集中兵力"等项优点。张辉瓒俘后被押往龙冈大坪,见到毛泽东时,立即双手拱拢,口称"润之先生",还说了些钦慕、景仰的话。毛泽东本人也很珍视这次作战的胜利以及经验教训,并为此赋词一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谢伟民)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