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林会长访台,两会的第二次制度化协商已落下了帷幕。怎样评估这次两岸接触的得失、所得成果与所显难处?这里想约略盘点若干:
一、就两岸经济而言:得失二八开?
1、得,签署四项协议,两岸三通等获得大进展。此或许要算成果有八成。
2、失,在民进党鼓动少数人偏激闹事、街头暴力乃至牵出“黑道”参与(为撇清游行成暴力冲突责任,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竟说,制造暴力的来自台湾中南部黑道,--这是让大陆乃至其他游客担忧“台独闹事”之外又增加了“台湾有黑道”!),使台湾声誉受损,旅游安全担忧增加。此项所失,至少可能要算有二。
也就是说,陈会长访台、两会的第二次制度化协商,对于两岸经济之得失,可能是二八开。
二、对于两岸政治而言:曾不共戴天双方,不再“交兵”、在“交往”;但台独还有能量
其一,本次两会在台湾会商,虽然议题无涉政治,但其实与两岸的政治乃至军事关系态势是有关的。
以其“宪法”申明主张一个中国包含大陆和台湾、实际管辖台湾的台方最高行政领导马英九,与同样主张一个中国包含大陆和台湾并实际管辖大陆的大陆方面代表陈云林会长友好会面、互赠礼物,这一事实本身说明:台海两岸以往数十年虽“一中”,属“非国与国关系”,却是:在“一天之下”但“不共戴天”;在一国之中但互不承认。而现在,则不再“交兵”、而在“交往”了。
这是两岸政治和军事上前所未有的实质性的和平进展,此所得,善莫大焉!
因此,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现在,两岸的隔阂虽然并没有完全消解,但互相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非国与国”的一国之中的逐鹿中原、“不共戴天”的竞争对手关系;而是双方执政者均认可的“非国与国”的曾经是对手间的和平交往关系。或许可以说,两岸是进入了一国之中、“一天之下”,寻求如何和平相处、共创双赢的阶段(进而,还应能进入寻找彼此都能接受的如何“共戴一天”、怎样“同属一国”的途径和方法的阶段)。
其二,同时,从此次陈云林访台所遇到的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可以看到,在台湾,由于内外各种势力多年的经营,台独还有一定能量。虽然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已经下野,但其还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两岸今后关系继续发展的又一个不小的难点所在。(本来,对于两岸来说,如何在“一天之下”使原来“不共戴天”的双方,笑泯恩仇,消除台方在非台独的“一国”中不被“矮化”的疑虑,如何和平的过渡到能“共戴一天”,就比较难。台独,则使台湾问题显现了其的难上之难。)
三、就台内部而言:民进党"暴"露真面目、穷伎俩、乱阵脚;但台内政治面临“多难”和麻烦
——这次陈会长访台,可以说是民进党以"暴"力,露出了其无力回天、只在求助于街头过激行动的真面目。民进党这个在党纲里主张“民主自由国家应排除任何形式暴力与专制,建立在依据多数人自由意志、自主决定为基础的法政秩序之上”、曾有八年执政的政党,竟然在党主席的亲自鼓动下,号召支持者走上街头,并酿成暴力事件,让台湾蒙上暴力的阴影。有不只一家台媒体民调显示,逾6成台湾民众不认可民进党的冲突行为。对民调具体分析还能发现,只有泛绿支持者是六成挺抗议;泛蓝支持者,九成二认为民进党越界;中立民众,则较高比率认为民进党抗议失控。可见民进党此举并未如预料得分。而事后,党主席还要把制造暴力说成是来自台湾中南部的黑道,被其党台中市党部主委批为“出了事又没有担当”,并被党内斥责是“反正都习惯民进党中央这样推卸责任,总是发生事情后,找个藉口”。民进党技穷至此,可想而知。
况且,民进党的此次抗争还是乱了阵脚的出招。向来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民进党人,在“江陈会”当天早上,前往圆山大饭店下方的国共当年“不共戴天”交兵时的“太原五百完人冢”祭拜,居然此时来充当祭祀“当年参加国共交兵者”的人了。同时,在民进党抗议的台北街头,还常常可以看到绿营示威人士一边打着“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标语,一边高举象征“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之旗。凸显出这个党的思想和行动的矛盾、错乱和理念的乏力。
——当然,这次陈会长访台所显现的问题,也反映台内政治面临“多难”和麻烦。
那些抗议乃至暴力抗争,反映出在台海改善关系上,台湾内部还有多重困难和麻烦。这其中有“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台独阻拦;也可能还有国共当年“不共戴天”交兵留下的影响(至少从民进党那“行不由衷”的祭拜中,就可看出,他们想呼唤当年“不共戴天”的恩仇)。
台湾执政当局,此后可能需要在两岸进一步发展先经济后政治的关系时,面对若干难题:
如何应对执政下台后、此次开了头的民进党的街头闹事乃至暴力?
怎样对付违“宪”而主张对“宪法一中”分而裂之,诉求“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民进党?
进而,在两岸酝酿马英九先生希望签署的“和平协议”的进程中,如何在非国与国关系的两岸,化解在非台独的“一国”中不被“矮化”的顾虑,破解台独“一边一国”的分裂国家、民族的迷思,寻觅台方内部可以接受、双方也会接受的方案?
作为结语,这里还想总括的说,陈会长访台正面成果是十分突出的,并已经和将继续造福于两岸民众。虽然也显现了不少难处,看来有不利,但如果这提醒了台海两岸进一步的、早点认识它,解决它,那也是有利于把“坏事变成好事”的。
更何况,现在两岸面临的“难”,特别是国共之间的隔阂或顾虑,已是过往的意识形态成分居多,相信在两岸经济互助交往、造福民众的殷实成果面前,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一体精神的召唤之下,两岸应该会找到如何“共戴一天”、怎样“同属一国”的途径和方法的。
(文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