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美国因素与中法关系的晴雨演变

2008-12-04 21:05 战略·谋略 ⁄ 共 189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2008年11月,中法关系迎来了两国建交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时刻。由于法国总统萨科奇公开宣布将于12月初在波兰会见达赖,中国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进行强力报复,取消了还有五天就要在法国里昂举行的第十一届中欧会晤和随后的中法高层会谈。至此,中法两国2003年以来的特殊关系正式走入终点,双方也撕下了最后一层遮羞布,分道扬镳。

中法交恶表面看是中法两国间的事情,但是纵观双方建交以来的起起伏伏,我们都会发现美国因素的强烈存在。

中法两国是1964年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但双方建交的远因却是1956年英法联军入侵埃及。这是二战结束后,英法两个传统强国第一次沿袭二战前的手法和惯性对一个主权国家赤裸裸的入侵。由于英法两国基于二战前的思维,无视二战后出现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存在,因此遭到美国的反对。这场入侵也以英法联军的失败而告终。这场失败,使英国人意识到没有美国的支持在二战后新的国际环境下是难以有所作为,于是走向亲美、以美国马首是瞻的道路。而法国人却得出相反的结论:美国人是靠不住的,必须另起炉灶走自己的独立外交之路。于是1964年,法国顶着美国和整个西方的压力与当时号称“红色”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有中国在手,1966年,法国更进一步做出了惊世之举:退出北约。中法关系也由于相互需要而彼此维持长期的稳定和发展。后来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法国担心自己在中国战略外交的筹码下降和被边缘化,对中法关系保持克制和积极态度。中法关系也由此继续稳固发展直至冷战结束。然而,冷战结束后,中美战略同盟基础不复存在,双方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差异全部浮上台面,中美关系因此严重倒退甚至屡屡发生外交摩擦。法国由此认为中国的价值和作用下降,而中国对法国的需求和依赖大增。于是在这种心态主导下的法国挑起了中法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对抗:连续大规模售台武器。第一次,中国保持忍让和克制,但第二次,触到底线的中国重手回击,不仅终止与法国的大型经贸项目,更关闭了法国在广州领事馆。被打到痛处的法国只好妥协退让,承诺不再军售台湾。至此,中国一打打出十几年的中法稳定关系。2003年,美国为了石油利益,不顾全球的反对和没有联合国的授权,悍然出兵伊拉克。法国出于本国利益以及国内一百万穆斯林的现实,站在反对的第一线。法美关系急剧恶化。为此,法国对中国极尽拉笼、讨好之能事:互办文化年、要求对华售武解禁、推动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甚至不惜违反“人权”等自我标榜的原则,将中国领导人访问法国时的抗议人士一律由警察强力解决,而且不许媒体报道。也由此把中法关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2007年,法国新总统萨科奇走马上任。在其执政初期,开始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但由于这需要一个过程,此时的法国仍然需要中国。甚至当由于2008年巴黎奥运火炬传递导致两国关系恶化时,萨科奇仍能够最终以“中法两国大局”出发,“委屈自己”,最终没有会见达赖,并出席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然而,奥运会后,美国次货危机迅速恶化,形成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美国尽管仍然维持全球独大的地位,但其在西方国家内部的话语权丧失。经济相对健康的法国抓住机会,争夺全球主导权,第一个提出要追究金融危机肇事者的责任,改变不合理的全球金融体制。而此时的美国完全丧失了在西方内部的反抗能力,不仅对法国的尖锐批评默而受之,甚至G20会议也是法国提议,美国承办。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开始自我膨胀,俨然以西方新盟主自居,认为中国的战略份量减轻,可以玩一下意识形态,追求和显示一下自己的软实力。于是萨科奇不顾刚刚稳定下来的中法关系,不顾全球金融危机亟需中国的参与和援助、即将在法国举行的中欧会晤,主动公开宣布会见达赖,以此向中国挑衅。并且错误的认为,此时的中国肯定将会吞下这个苦果。然而,萨科奇失算的是,二十年前中国哪么困难都会出手反击,更何况今日中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中法关系在可预见的将来,将长期走入低谷。而双方关系的回升,不仅取决于中法两国的博弈,还取决于当今第一超级大国美国实力的起伏和中法各自的关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法国与美国的关系到目前是这三角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只要法美关系倒退,中法关系就会改善或大幅提升,而只要法美关系良好,中法关系就易生波折,双方有一种“奇妙”的负相关关系。而根本原因还在于三方实力的对比和当前西方占据话语权的现实。毕竟相对于全球所有有份量的西方大国,法国是唯一可以被中国攻入的突破口。而一旦与同样代表西方话语权的法国结盟,德国等欧洲的大半个力量就会站在中国一边。中国要想改变操之在人的外交格局,只有把进行中的现代化彻底完成,实现全面和实质性的崛起。

法国巴黎 宋鲁郑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