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中国近10年来与西方主要国家关系梳理

2008-12-21 21:21 战略·谋略 ⁄ 共 149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最近十年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十年,中国的崛起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在中国外交领域里,就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一系列调整,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目的最终还是建立与之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从而更好的为国家利益服务。

众所周知,外交政策的变化是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所致,中国崛起所带来同世界主要国家关系的起伏,就是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在这种动态变化中不难发现平衡——震荡——新的平衡是一个大致规律,近十年来中美、中日、中欧等几组关系的变化无一不遵循着这样的规律。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作为中国崛起过程中必须要率先调整的一组大国关系,同时也是最难把握的一组大国关系。中美关系处理好了有助于与其他大国关系的调整,这是率先调整的必要性。然而,在中国同其他大国实力比较中,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是最大的,这是调整难以把握的根源。

中美关系在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进入了最好时期,达到了平衡的最高点。随后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使中美关系进入了震荡期,而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则使中美关系跌入了冰点。在当时众多观察家眼中中美关系的震荡期有可能会持续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使这个震荡期早早结束,中美随着国际反恐需要迅速走上了合作,达到了新的平衡。

在中美关系达到新的平衡后,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中美竞合状态将会有助于这种平衡持续很长的时间。从最初的反恐合作到朝核、伊核问题的合作,从联手反台独到最近的联手对抗金融海啸等都反映出中美是作为彼此“利益攸关方”而存在的。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作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调整的第二组大国关系,是中国对外政策调整过程中的战略选择。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外交策略的选择上都是优先调整的对象。

2002年中日关系建交30周年,中日友好达到顶峰。繁华之下潜藏危机,随着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同一年开始参拜晋国神社,中日关系从顶峰迅速滑落跌入谷底。中日关系从2003年到2006年近四年时间里进入冰冻期,期间历史问题似乎是双方争议的焦点,但实质上还是双方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安倍晋三的上台是中日关系变暖的标志,中日关系在2006年底开始转暖,达到了新的平衡。

在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中,中日将逐渐走出历史问题的阴霾,从安倍开始历经福田再到现在的麻生,晋国神社问题都没有再生事端,在短期内中日之间历史问题不大可能再成为双方发生对立的症结。中日关系如果再出问题的话,双方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争议或许将会成为下一个争议焦点。

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是中国崛起过程中最后需要调整的一组大国关系,欧盟包括了大大小小27个国家,地缘政治上双方没有重和的地方,政治、经济上双方的争议点比较少,共同点却相对较多,双方发展关系是各给所需。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欧盟成为了中国最后调整的大国关系。

中欧间打破平衡的事件是从2007年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达赖开始的,今年西藏3·14事件后欧盟就西藏问题对中国施压,奥运火炬问题,直到近期法国总统萨尔科齐会见达赖,中欧峰会取消等等一系列的事件都表明了中欧关系进入了震荡期。从总体看来,西藏问题是双方争议的焦点,成为了双方发展迈不过去的一道门槛。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欧关系因中法关系的波折而进入了多事之秋,如果中欧在西藏问题上的分歧得不到妥善解决,双方关系似乎很难再向前发展。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欧不同于中美间的政治、经济、人权、台湾等等诸多方面存在分歧,也不同于中日间在领土、历史等方面存在的分歧,中欧之间没有太多的包袱,双方的分歧侧重于人权方面,这又集中体现在西藏问题上,如果双方尊重彼此关切,慎重处理敏感问题,双方的关系将会更进一步,达到更好更稳固的平衡。

罗晓磊 浙江杭州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