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伟人 > 正文

近20年来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概述

2007-07-21 10:31 伟人 ⁄ 共 885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作者】曾长秋

【作者简介】曾长秋(1950-),男,湖南浏阳人,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内容提要】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和综合的方法,对近20年来我国学者开展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基本状况、发展阶段,以及当前研究的特点、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宏观而系统的评价。

【英文摘要】On the basis of reading lots of documentary materials,we make the macroscopic and general comments on the research of Maozedong Thought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twenty years,such as the problems of research situation on the whole,its development stage,characteristic of study today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研究特点/发展趋势

Maozedong Thought/characteristic of study/trend of development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42(2003)04-0005-05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人,我们对近20年来我国学者开展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基本状况、发展阶段,以及当前研究的特点、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一概述。

一、近20年来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基本状况

20年前,研究者还难以把握政治与学术的界限,学术研究一度让位于政治评论。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毛泽东思想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的定义、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等作了科学的论述,它标志着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真正突破,也使毛泽东思想研究进入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学术境界。

首先,表现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陆续出版。自1983年以来,相继出版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书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上下册)《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哲学批注》《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总计700多万字,为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打下了基础。同时,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任弼时、张闻天、董必武、彭真、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陆续出版,也为研究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

其次,表现在各个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地普遍展开。此间,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专业学术队伍渐次形成,有关的论文和著作,除少量的宣传、阐释及教科书之外,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或探索性。就内容来看,既有对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研究,也有对毛泽东哲学、伦理、教育、文艺、军事、经济等思想的深层次研究;就毛泽东思想发展史来看,既有通史式的透视、断代史式的剖析,也有就部分专题而展开的纵横结合的考察。

再次,表现为学术团体和专业研究刊物的不断涌现。全国性和各省市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术团体相继成立,高校为本科生或研究生开出了《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等课程,一些研究机构相继创办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思想论坛》《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后两种现已停刊)等刊物。

毛泽东思想研究在社会科学学科林立的情况下,成为独立特色的独立科学,且具有国际影响。近20年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围绕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理论思考。研究者的笔触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从新的角度发掘毛泽东思想中具有重要价值、需要继续发挥的东西;二是毛泽东思想在当前的运用和发展,对现实具有重要指挥意义和起借鉴作用的东西。在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做出科学准确评价之基础上兴起的新时期毛泽东思想研究,由于学术禁区的不断被打破、专业研究者学术心态的日趋自由和宽松,20余年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

二、近20年来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发展阶段

1981年至1986年,是开拓进取阶段。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做出的科学评价,为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但研究仅是初步的,有创建性的成果尚不多见,而且以“注释”为特色,关于毛泽东生平、著作、思想体系研究的专著并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学者的毛泽东思想研究,由于他们接触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公开的大量档案资料,同时受《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影响,一些左翼研究者觉察到过去研究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修改、调整、充实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了更高层次的研究,与国内学者的交往也日益增多。梁怡指出,澳大利亚的中国革命史研究在近20年发展得比较快,特别是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为世人瞩目的成果[1]。由于政治气候变化,虽然前苏联、东欧学者的攻击性论著剧减,但第三世界的“毛泽东热”也明显减退。

1987年至1993年,是逐步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研究团体和大型学术活动增多,领域得到拓宽,研究人员由分散趋向集中,选题由自发议定走向统一规划。有十几个省市成立了专门的学术组织,如全国性团体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地方性团体湖南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呈全方位态势深入展开,并且与错误思潮有所交锋(少数研究者带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著述,曾经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综合性的研究朝辞书、丛书方向倾斜,有《毛泽东思想辞典》《毛泽东风范辞典》《毛泽东著作大辞典》《毛泽东墨迹大辞典》《毛泽东诗词大辞典》《毛泽东大观》《毛泽东思想宝库》等工具书和《毛泽东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与实践》《毛泽东的艺术世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大型丛书。1993年以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为契机,学术活动频繁,研究进入高潮。

1994年至今,是稳定发展阶段。1994年以后,毛泽东思想研究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一定进度。王世谊等认为,人们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研究毛泽东思想,从研究中看到了新的内容和开拓了新的实践,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回答新问题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2]这个时期主要是结合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重要论述进行研究,从而丰富和拓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同时,有三个重要的会议不能不提及,这就是在1998年随着周恩来、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的相继到来,中共有关部门主持召开的两个高水平的全国大型学术讨论会,以及随后召开的纪念张闻天诞辰100周年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这些会议,既检阅了学术界对他们个人思想研究的新成果,也进一步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当前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特点

回顾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以后的研究情况,我们认为,如果把1993年看作是毛泽东思想研究发展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的话,那么1993年以来则是在这一高水平的基础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成果的不断出现为毛泽东思想研究提供了较高的起点。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无不来自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其中有许多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经验总结,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一直以来,这些著作的出版和发行,为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一系列著作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人的专题文集以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中央文献集的陆续出版,为新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得研究的水平能够长期保持在较高的起点上。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新出版的毛泽东著作之外,还有一些重要文集如《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注集》等,虽然早在1993年就已出版,但真正对它们的消化和吸收,对它们进行系统的研究,却是在1993年之后。可以这样说,自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以来,正是随着上述一系列毛泽东著作以及其他领袖人物著作和中央文献集的陆续出版,才使得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

二是新视野的不断开阔对毛泽东思想研究拓展了发展空间。

199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以来,有关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平、事业、思想的研究著作也进入了出版高峰期。有影响的如中央文献研究室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将资料性、学术性、传记性相统一,真实地记述了毛泽东建国前的实践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地体现了他的科学思想体系,展示了他的思想发展轨迹。1996年出版的《毛泽东传》(1893-1949),则根据毛泽东的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等大量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一部比较翔实的传史,不仅再现了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的一生,而且再现了作为理论家的毛泽东的一生。

在此期间,《周恩来传》《周恩来年谱》《刘少奇传》《刘少奇年谱》《朱德传》《朱德年谱》《陈云年谱》等著作也相继出版,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1993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了大型文献记录片《毛泽东》,为直观形象地感知和发掘伟人的思想内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邓小平》《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传记以及《毛泽东在浙江》《毛泽东与上海》等资料,无疑有助于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研究,并使得研究者过去许多的结论不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总而言之,不仅仅局限于毛泽东等人的一些理论著作,而是从他们的全部实践活动,包括个人经历乃至情感兴趣,去研究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去把握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考察他们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建树。

三是新领域的不断拓宽为毛泽东思想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过去未曾涉猎和较少涉猎的领域,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重点。如对毛泽东关于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不仅一些哲学工作者写出了研究文章,而且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也拿起笔来,向人们介绍毛泽东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吴军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伟大实践基础上成就的,是对古代哲学、近代哲学智力水平的全面突破和提升。[3]除此之外,近年关于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艺术哲学和美学实践,以及“不要怕发展资本主义”等观点的探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曾军指出:近20年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进一步走上组织化、规模化和系统化的轨道。[4]一些过去有所研究或取得一定成果的领域,开始向全面化、系统化、体系化的研究方向发展。如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这一工作实际上早就在做,而且取得了大量专题性的成果。但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要真正跃上一个台阶,必须建立在对6卷本的《毛泽东军事文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之后。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关于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必将丰富新时期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各地高校、各级党校纷纷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课程,向广大学生和学员系统地讲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对它们的科学体系和内在逻辑进行了新的探讨和新的表述。

一些过去已经有过比较深入、全面研究的领域,近几年来又开始表现出向阶段化、专题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以对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研究为例,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一系列专著相继问世,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多卷本或大部头的形式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如四川社会科学院编写的《毛泽东思想发展史》和湘潭大学编写的《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尤其是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史论结合,夹叙夹议,集中地反映了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以至使近几年来毛泽东思想史的研究,表现出了重在抗战时期的阶段化的特征。与毛泽东思想史的研究向阶段化发展相对应,关于毛泽东思想原理的研究,近几年来表现出向专题化发展的趋势。其中,如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关于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关于经济建设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问题,都在研究中比较热门。此外,随着江泽民关于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要培育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三个代表”等讲话的发表,又开始引导人们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相关思想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专题研究。

四是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为毛泽东思想研究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得新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表现出与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首先表现在人们更加注意从历史的实际来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这一研究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探讨,而且是同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验总结。例如,王湘军指出,以“双百”“双用”方针为核心的毛泽东文化思想,已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的基点和支撑。[5]

毛泽东思想研究还表现出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征,人们在结合历史实际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到这一理论研究还必须结合今天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毛泽东关于反腐倡廉、关于加强政党建设、关于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等的论述,都能够引起人们很大的研究兴趣。例如,刘泽雨指出,毛泽东非常注意加强党风建设,并把执政党建设与廉政建设一起抓。[6]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高潮的出现,以及江泽民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近些年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比较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四、当前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中,注重它的时代特征是所有专家一致关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庄福龄教授认为: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一要与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相结合。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是这么做的,对毛泽东思想更应如此。因为毛泽东思想在这方面有更加优越的条件,它经历的时间差不多为半个世纪。毛泽东思想既是马列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有机结合,更是马列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传统可以超越,但不可以被省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由此出发和成长的最深层次的根基和文化渊源。同时,毛泽东又在革命建设实践及其理论形成过程中,以马列主义作为思想指导,自觉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更新、改造以至重建。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文明步入现代化的文化标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直面现代化进程中于20世纪所形成的最高典范。二要与时代和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是在实践当中产生的,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如果结合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实际来研究,就会看到:毛泽东思想在历史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种思想、理论所不能代替的。三要有高度的针对性。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其产生和发展都是诊断当时的“左”的教条主义和错误思潮、观点而提出的。今天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既要联系它产生时的高度针对性,也要重视它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针对性。这样,才能使人感到亲切,感到解渴,感到能解决问题。[7]

当前,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呈现出以下趋势:

趋势之一:坚持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加强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的兴起,不仅是由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毛泽东长期以来一贯强调的实事求是,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正是紧紧地抓住了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中共十五大明确地提出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以来,理论界对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热烈的讨论。其关系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一脉相承,两个阶段。一脉相承,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之“脉”。没有这个结合,那就是教条主义,难以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实际并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是继承,也是发展。从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继承,也是发展。两个阶段,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毛泽东思想阶段,后一个阶段是邓小平理论阶段,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辟了新道路、开拓了新局面。两个阶段的关系,有继承、发展与继承、纠正和发展的争论。关于比较研究的背景,中央党史研究室郑谦研究员认为,应着眼于被比较的理论所处的时代背景。[8]关于比较研究的标准问题,许全兴教授认为,只能是实践。[9]

趋势之二:重视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研究,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

根据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重新学习毛泽东建党思想十分必要。田克勤、田岩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其理论渊源。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从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永远在符合时代进步潮流和中国发展方向的位置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是强调先进性,二是强调广泛的代表性。毛泽东的建党思想,其丰富的内涵贯穿了一条主线,即怎么使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在各种复杂的斗争中能够保持它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成为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另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倡导了党的三大作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格化,要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来体现,从而使人民群众真正看到党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的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归根到底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塑造和养成优秀的党风来实现的,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一条相当成功的经验。[10]

趋势之三:毛泽东晚年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

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和实践,着重于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其根本内容与跨世纪后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遇到的重大课题有许多相类似的层面。例如:在新旧体制转轨、封闭开放相互冲突的条件下,在持续向现代化演进的过程中,如何使中国既要不断地改革开放,又要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既要不断地摄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文化,又要坚决地抵御和积极清除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推动生产力不断地发展,又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等。重新研究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尤其是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和实践,必将给人民以深刻启迪和帮助。石仲泉等认为,研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就充分地肯定了毛泽东探索的积极意义。[11]汪杰指出,毛泽东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生的错误是有其原因的,并将真理与失误交织、成就和缺点共生之复杂景图呈现在人民面前,必然给研究工作带来新的启示。[12]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较之以前,资料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领域有所更新,方法有所改进。但是,也有不少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心态比较浮躁,容易急功近利,浅尝辄止,不重视对原始资料的消化和吸收;研究的思路不够开阔,写论文往往容易落入常规俗套,缺乏新的视角、新的表达方式;研究的方法过于单一,就事论事的多一些,盲目比附的多一些,读后给人的印象不深;研究的创新意识不足,观点雷同的不少,课题重复较多,缺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和有力度的理论分析,缺乏能够开创研究新局面的力作。但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将有一批力作推出,提高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水平。

收稿日期:2003-07-03

【参考文献】

[1] 梁怡.国外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历史考察——澳大利亚部分[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9,(2).

[2] 王世谊,郭渐强.毛泽东思想研究: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3] 吴军.中国哲学的“和题”——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意义和历史地位评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5).

[4] 曾军.熔铸时代精神深化系统研究——二十年来国内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3).

[5] 王湘军.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2).

[6] 刘泽雨.毛泽东党风建设的理论建树和若干特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6).

[7] 庄福龄.简论新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沦研究,1999,(6).

[8] 郑谦.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9] 许全兴.着眼于理论的新发展进行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10] 田克勤,田岩.“三个代表”思想探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11] 石仲泉,唐洲雁.关于毛泽东思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若干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6).

[12] 汪杰.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发生失误的原因[J].社会主义研究,2000,(5).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