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经济·理财 > 正文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价值

2007-07-21 09:50 经济·理财 ⁄ 共 166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文/陈永伟

“最难预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今年由莱昂尼德赫维奇、埃瑞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获得。这三位诺奖得主都和中国很有渊源。赫维奇教授不但曾自学中文,而且还曾经指导了田国强等华人经济学者;马斯金教授是钱颍一、李稻葵等多位华人经济学家的导师;而迈尔森教授则曾多次到过中国讲学。

何谓“机制设计”理论

机制设计理论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在自由选择、自由交换、信息不对称和分散决策的条件下,我们能否设计、怎样设计一个机制来达到既定的目标。它事实上是我们熟悉的博弈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一个综合应用。

机制设计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大论战”,这场论战的焦点是——究竟社会主义经济机制能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到了七十年代,一些经济学家把对于机制的考察放到了一个更加一般性的框架中,开创了机制设计理论这个新领域。从此,经济学对于机制问题的研究就从对于某一个具体机制效率的考察转向对于所有可能的机制的考察,并且开始尝试通过对于已有的机制进行修改,或者直接设计新的机制来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机制设计理论已经成为了微观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之一,众多优秀的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代表人物除了本次诺奖的三位得主外,还有米尔格罗姆、吉巴德、萨特斯维特、乔丹、拉丰等。一些华人经济学家,如田国强等也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

从研究的角度看,在一个既定的目标下,要设计一个机制,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即信息和激励。

在信息方面,一个成功的经济机制应该是在保证达到既定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地使用信息,否则由于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带来的高昂成本就可能破坏机制的效率。以市场和计划两种经济运行机制为例:市场机制的运行只需要一种信息,即价格,就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计划机制虽然在理论上也可以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但在运行中需要大量的信息,计划制定者需要掌握成本、供求等众多的信息才可以制订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案,但收集、处理这些信息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就可能会导致这种机制的无效率。

在激励方面,考虑的是如何设计一个机制来实现个人利益与组织目标的统一。以“公社化”和“包产到户”两种农业生产机制为例,为什么在实行“包产到户”后,同样的人、同样的地,却可以实现比实行“公社化”时高得多的产量呢?其原因就在于,相对于“公社化”,“包产到户”更能使农民的个人利益(能温饱、能致富)和国家的目标(发展农业生产)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的激励问题,因此从机制设计理论的观点看,“包产到户”就是一个比“公社化”更好的机制。

“机制设计”的中国价值

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中,机制设计理论有着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在国企改革、医疗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对外贸易等方面遇到的诸多问题,从本质上看,都可以归结为现有机制的不合理。

例如在医疗方面存在的医生乱开高价药问题,就源于现存的医疗机制不能使医生的个人利益和患者的利益相统一;又如在地方财政方面出现的“政绩工程”、行政主导性投资过多等问题,就源于现有的政绩考核体制不能让官员的利益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再如现在人们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根本就在于现有机制下,大学生难以向用工单位发送有效信息;而国企拍卖中存在的国资流失问题,则与现行体制机制中存在阻碍国企拍卖公开化的因素有关:拍卖信息不公开、被拍卖企业信息不透明,都会造成竞拍者利用自身优势人为压低报价的局面。

机制设计理论某种程度上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如在解决高价药问题上,应尽可能寻求医患利益交叉点,通过机制设计使医生为患者着想成为其自觉;改革现有行政体制和政绩考核体系,使官员的利益与国家期待的改革方向相一致,以此充分调动官员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大学生就业信息传导机制,使人才供需对接更为顺畅;革除国企拍卖中阻碍其信息公开透明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使更多的掌握全面企业信息的人参与进来等。

应该说,机制设计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经济中的不少问题,并为某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启发。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