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中国GDP赶超日本的意义及挑战

2010-08-05 12:30 战略·谋略 ⁄ 共 467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说:“中国实际上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这句话出自中国官员之口有两重意义:一中国官方已经确认,中国GDP此时开始已经超越了日本;二既然超越日本,再接再厉,所谓2019年超越美国之说也就更接近事实了。

这是国际间的一件大事。但是,中国的崛起既是势不可挡的事实,崛起现象迭起也已经成为常态,加上GDP超越日本早就在专家学者的预测之中,如此重大的国际势力重组,即使是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也就像台风眼的到来一样反而变得风平浪静了。

说日本拥有40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头衔被摘无动于衷,不可能是事实。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一是日本已经经历两个十年的“经济漂流”,不得不接受风水轮流转的考验;二是经济发展得靠规模经济,崛起后的中国有众多人口、广阔市场,加上后发优势的推波助澜,由中国这一后起之秀取而代之,正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虽然会有曲折,勇往直前的趋势将不变。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万9000亿美元,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5万1000亿美元,中国仅比日本小3%。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经济2010年全年能够实现10.5%的增值率。相比之下,日本今年经济增长可能仅有2.4%。这意味着,中国从第二季度开始就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另外,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所(NIESR)7月底发表的报告也说:“中国的GDP总额将在2019年超过美国。”它是以“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11.6%,美国为3.1%,今后中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美国为3%”为前提条件而得出“中国只需9年便超越美国”的结论的。世界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则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超越美国,高盛的预测为2027年,JP摩根预测为2020至2025年期间。虽然时间有快慢,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则是异口同声。

英国《金融时报》似乎有意引用瑞信银行(Credit Suisse)经济分析师的话,来冲淡中国GDP独霸世界带来的冲击。他说,“这具有新闻价值,但没有经济价值。”

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投资者的立场,中国GDP独占鳌头确实是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从历史的角度,特别是从中国,这样一个百废待兴的“落后国家”的立场来看,能有今天的成就,不仅是改写中国历史的重要事项,也是修正世界发展史的重要一个章节。

始终是赶超的对象

中国崛起之后,固然有数不清的成就,但所有成就都比不上经济发展的具体和踏实。首先,中国成了贸易大国。接着,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后来,GDP也超越了日本,即将攀登世界经济的巅峰。虽然,中国没有把日本当“赶超”的对象,事实上中国还是一个个超越日本,即使外表不是走过去日本走过的道路,事实上还是沿着日本的道路前进的。

中日是毗邻,又有交错的历史关系,现在是竞争对手,将来也许是最紧密的合作伙伴,今后如何调整彼此关系就看两国是否真有合作的意愿了。

中国在大跃进的疯狂年代,曾经高喊“超英赶美”的口号,却完全不提毗邻的日本,当时也许真有人不把“小日本”放在眼里,但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日本不仅是心头的恨,同时还是心中首先希望要超越的对象。即使现在超越了日本,有自知之明的中国人还耿耿于怀,就是GDP超越日本也并不表示,中国的软硬实力已经接近日本,更不用说超越日本了。中国没有把GDP超越日本敲锣打鼓来庆祝,说明中国确实成长,更趋成熟了,这是值得庆贺的进步。

开始购买日本国债

中国GDP超越日本,对日本肯定是“一记闷棍”,但不会对其有毛发损伤,因为GDP只是一堆数字。从国富民强的实质角度来看,中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而日本的国民所得(人均GDP),2009年统计是3万7800美元,而中国仅为3600美元,相差10多倍。日本国民所得一度(1993年)排名世界第二,2008年虽然掉落到23位(刚好在意大利和新加坡之后),依然把100位之后的中国远远抛在后头。

中国成了贸易大国之后,外汇储备激增,现在还成了世界最大债权国,可喜也可忧。中国被迫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最近还开始投资日本短期国债,也给日本增添一份喜与忧。喜的是日本国债开始有外国人进来认购。日本国债过去超过90%由国内机构包销,只有极小的份额(4.6%)销售给外国人,其中英国最多,其次便是中国。忧的是日本担忧中国增购日本国债可能别有用心,特别是在相互猜疑的情况下,买卖国债会对日元汇率造成波动。

由于中日缺乏互信,即使中国只是要分散投资,甚至只为外汇保值,都被怀疑要控制日本经济,说明中日关系还有待彻底改善。

不要只看“朦胧美”

中国GDP超越日本是事实,但GDP数字超越日本并不表示,中国人与日本人已经同样富裕、中国与日本的科技、生产水平、生活素质开始并驾齐驱,更不代表中国已经实现了“国富民强”的理想。因为具体事实表明,中国的人均GDP还不及日本的零头,世界排名还与日本相差92位,经济水平实际还比日本落后几十年。

中国有人自嘲:中国的世界第一,其实是靠“人海战术”获得,就是庞大的人口、巨额政府投资方式拉动的,也就是“零钱聚总钱”形式,制造出来的“朦胧美”。批评也许刻薄,但能因此防止中国人“夜郎自大”,也不无价值。

国际间的评价更加苛刻,但不一定是嫉妒,更非在泼冷水。比如美国《华尔街日报》说,从若干指标来看,中国经济总产值已达到仅次美国的程度,显示中国已重回18世纪失去的在亚洲的军事、科技和文化强国的地位。

日本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苏拉巴曼说,日本即使滑落到世界第三,仍是一个富裕国家,作为“亚洲瑞士”的地位不会动摇。

美国的智库传统基金会学者史剑道说,中国GDP超越美国不会不可能,但要迈人中上收入国家之林,将是更加困难的事情。

西方学者多认为,中国不培养出一支有文化、有创造力的劳动队伍,并打造出支持创新的法律体系,如果放任既得利益企业扼杀竞争,中国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都容易在达到中等收入后变得停滞不前。

批评不是泼冷水。中国必须认清,GDP世界第一仅是第一步,继续改革开放,改造自己才是康庄大道,不论是把日本当竞争的对象,还是自强不息的镜子,日本都是中国的好伙伴。

30年前,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只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居世界的第11位,国弱民穷。如今,经过连续30年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经济崛起,其势头之迅猛,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要知道,每年10%的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每七年半就会翻倍,三十年,就等于翻了十七八倍!所以,中国在经济总量上的国际排名迅速上升,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超过了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当时的规模相当于美国的12%。2005年,就超过了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GDP达到美国的18%。2008年,又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3位。当时人们就预期,中国可能会在2010年前超过日本,登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

然而,2008年的金融风暴,重创了全球经济,也暂缓了中国经济赶超日本的势头。尤其是为了稳定经济,中国重新让人民币盯住美元,直到一个多月前才重新开始汇率的管理浮动;而日元却从2008年中到2009年底对美元猛升19%,使得日本经济总量以美元结算,达5万800亿美元,仍然比中国的4万9000亿美元略高3%。

不过,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走势来看,中国经济可望全年增长10%左右,而日本则只能增长不到3%。虽然这半年来日元对美元继续升值了2.8%,而人民币只对美元升值0.9%,接下来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空间会更大些。所以,易纲可以蛮有把握地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了。

经济总量有不同计算方法

其实,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可以有多种计算方法。用国际上最通用的美元结算比较各国的GDP,是最常见的。为了消除汇率波动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世界银行也采用所谓Atlas方法,用三年的平均汇率,并扣除国际通货膨胀差额来计算比较国民收入。用这方法计算,两国之间的经济总量在2008-2009年间的差距会显得稍微大一些。

常见的还有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根据各国和美国国内价格水平的差异,计算出各国货币和美元之间平价系数,估算各国的GDP或国民收入,按照其国内的实际购买力,相当于多少美元的水平。由于中国的国内多数物品价格水平历来比美国低,所以用此方法估算的中国GDP水平,要高出按名义汇率计算的水平。用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GDP总量早在2002年就已经超越了日本。

当然,从人均收入看,中国还远远落后于日本。即使按购买力平价算,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也只有美国的13%,日本的五分之一。中国人要达到日本那样的平均富裕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登上第一经济大国宝座仍需努力

“超越日本”的好消息,使中国民间和官方普遍洋溢着乐观情绪。人们热切期待着下一个赶超目标:美国。一些官员和学者,已经在谈论中国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前景。目前的中国经济总量,按照名义汇率计算,约占美国经济的三分之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的购买力平价数据,则已经超过美国经济的60%。因此,如果中美两国各自按照它们在过去10年间的年增长率继续增长,即中国每年增长9.9%而美国每年增长2.5%,则中国可以最早在2018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但是,如果按照名义汇率计算,中国要到2026年才能达到美国的GDP水平。不过,如果人民币在未来年间对美元持续升值,这个过程就会加快。假如两国经济仍按这样的速度增长,但人民币每年对美元升值3%,那么中国就可能在2020年左右在总量赶上美国。

在众多预测中美经济实力对比前景的分析中,以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的高路易(Louis Kuijs)在今年6月所发表的报告最有影响。他根据中国人口结构、劳动生产力以及资本积累的现状和趋势,来推测未来10年中的实质GDP增长率,将会逐渐从9.5%下降到8%以下;同时以国际经济学原理推断,随着中国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其实际汇率水平(即现实汇率经过相对物价指数调整后得到的汇率)将不可避免地升高。他由此假设,实际汇率每年若仅升值0.8%,中国也可以在2029年赶上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如果升值快些,达到每年3%,赶超美国的时间就提前到2023年。此外,高盛(Goldman Sachs)也用类似的思路,预测赶超的时间在2027年左右。

然而,上述预测,都是根据迄今的经济变量趋势作线性推算。事实上,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面临着若干重大挑战。多年来,经济增长虽然得益于生产力提升,但也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靠高储蓄率支持的高投资率支撑,能源价格扭曲偏低,环境资源过度开发,贫富差距加剧,卫生保健等社会保障服务不足,多数百姓消费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等历史因素,人口转型异常迅速,以往劳动供应充沛的“人口红利”已经耗尽,人口结构老龄化正在开始。因此,要维持以上预测所假设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一系列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经过30年的蓬勃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在2008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终于脱离了低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人均收入达到这个水平以后,要继续高速增长,并非易事。自1990年以来,在人口超过500万、人均收入在中国目前水平以上的上百个国家中,只有五个曾经实现连续10年GDP总量的年均增长率超过5%,但没有一个能将年均增长率持续保持在7%以上的。

中国经济已经创造了奇迹。她还能继续创造奇迹吗?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