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郑永年:中国崛起下的亚洲地缘政治新格局

2016-06-01 07:05 战略·谋略 ⁄ 共 3557字 ⁄ 字号 评论 5 条

    世界正进入地缘政治大变动时代,所带来的危机超乎人们的预期甚至想象。全球圣战主义的崛起、中东区域秩序的解体、欧洲难民危机、法国右派力量(国民阵线)和美国特朗普主义的兴起、朝鲜半岛核危机、新兴经济体的巨大不确定性、金融震荡、大国争端等等变化,都是地缘政治危机的表象。

    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说,中国最直接挑战就是亚洲地缘政治的变迁。这变迁尽管有诸多要素,但更和中国自身的崛起有关。历史地看,一个大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要引发地缘政治的变革。因为当一个国家崛起了,就会形成以这个国家为中心的新的地缘政治影响范围或者新秩序,其形成必然导致原来地缘政治格局秩序的强烈反弹。

    尽管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全球性的,但中国地缘政治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是对周边国家及其和周边国家相关的其它国家,尤其是大国。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反应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作为国家个体的单边反应,第二个层面是这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多边集体反应。在第一个层面,包括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在第二个层面,则包括美日联盟、美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日本和东南亚之间的关系。类似的情况也有可能随着中国的继续崛起,向其它地区扩展,例如印度。这两个层面既互相关联,也可以相对区分开来。如果把两个层面混为一谈,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更难找到应付问题的有效方法

  国际关系首先是双边关系。对中国而言,首要的是中美关系。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着中美关系,因为这对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的两根主柱,任何一根主柱垮了,天下就会大乱。两国如果合作,什么事情都好办;但如果发生冲突,整个世界都要遭殃。就双边关系而言,中美关系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两国并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因为两国处于太平洋的两岸,如习近平所言,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两个大国;而且中国努力建设“新型大国关系”。避免大国冲突即“修昔底德陷阱”是习近平所担忧的两个“陷阱”之一(另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这种避免冲突的意识很重要,它引领着中国对美政策大方向。中美已经发展出了高度互相依赖的关系。前些年一些美国学者称中美经贸关系为“中美国”。近年来,两国的政治关系不如人们的预期,但经贸关系上的“中美国”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影响中国地缘政治的第二对双边关系是中日关系。这里最重要的是日本再一次向大国地位冲刺。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成功现代化的国家,曾经是亚洲的最强国。但崛起之后发动亚洲战争,为亚洲各国带来灾难。今天的日本从很多方面来说其大国地位已经过去,包括国内的变化例如老龄化和经济萎缩,和国际因素如美国的制约和中国的崛起。日本已经是一个中等国家。不过,日本今天企图通过国家正常化来再次成为大国。作为主权国家,成为大国的企图可以理解,不能让日本邻国接受的是其错误方法,即通过为其战争历史辩护和合理化。日本的行为经常激发邻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中国和韩国,而邻国的民族主义的高涨,又促使日本对邻国尤其是中国的恐惧。

东南亚各国今天都和中国发展出越来越紧密的经贸关系。这是地缘经济使然。中国的崛起是开放式的,有效地促进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发展。不过,就双边的战略关系来说,东南亚国家分为两个群体,一类是包括菲律宾、越南等和中国有主权纠纷的国家,另一类是那些和中国不存在主权纠纷的国家。随着中国的崛起,前一类国家感觉到时间不在他们这一边,因此要在领海领土问题上有所作为。尽管中国早在邓小平时代提出“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但这些国家并不理会,而是对南中国海进行单边开发,这就导致了中国的反弹。再者,东盟(亚细安)作为一个整体,在战略上也担心中国崛起。东盟相信,如果东盟本身或者其它区域外大国不能平衡中国的崛起,中国迟早要成为主导本区域的国家。

    面对中国的崛起,怎么办?

    美国所担忧的是其霸权地位,即恐惧于中国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因此要千方百计地来遏制中国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和日本、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秩序构成了很大的挑战。美国所使用的方法很是老套,即传统的联盟方法,包括美日同盟,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联盟等。美国所谓的“重返亚洲”的实际表现,主要是强化和东亚一些国家的联盟关系。在经济上,美国也想作为,主要是通过TPP对中国施加压力。不过,经济上美国对中国的约束力已经不再那么有效了,因为中国本身也已经具有足够的能力来反制。

    对日本来说,日美同盟具有不同于美国的议程。在浅层次来说,日本是要借助所谓的“中国威胁”来强化日美同盟,再用这个同盟来对付中国;从深层次来说,日本是要发展出自己的独立势力范围,营造自己的联盟来冲刺其在亚洲的大国地位。因此在南中国海问题,表面上日本是为了配合美国,但日本是有自己的地缘政治企图。

    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和美国、日本结成同盟或者准同盟的过程中,也是各打算盘。经济上东南亚国家很难独立于中国。对多数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的经济崛起也是它们本身发展的机会。所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一直在深化和强化。不过,在战略问题上,多数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和西方具有深厚的“认同政治”。殖民地历史、冷战时期的对立、中国崛起过程中不能把握同东盟小国的关系等等,都是东南亚诸国高度“西方认同”的根源。

    所有这些单边的和多边的形势综合起来,今天似乎已经造成了亚洲一些国家正在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崛起的局面。这也是中国国内很多人所认知的中国地缘政治局面。对这个局面,很少有人会说是积极正面的;相反,很多人担心和忧虑中国会被围堵,其崛起进程会被中断。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当然对此会有反应。从中国迄今为止的反应来看,中国至少有如下几种选择

第一,再次努力改善和邻居的关系,使得自己和亚洲其他国家更加整合。无论在东海还是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都没有主动挑起事端,都是反应性的。中国这些年的反应尽管很难被其邻居所接受,但毕竟掌握了主动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可以“进两步,退一步”,以大局为重,稳定局势。中国一方面不会投降,不会为外在的压力所屈服,但另一方面则可以努力把双边和多边的关系,从战略向经贸倾斜,并且通过各种经济项目真正使得亚洲邻居受惠。中国也可以在战略上持开放态度,随时和周边国家进行政治和外交谈判,回到“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的道路。在这样一种情景中,中国会继续让东盟扮演领导角色。

第二,中国倾向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强化关系,而和另一些国家僵持下去。中国可以接受一个整合的、对中国友好的亚洲,但不太可能接受一个联合的、围堵中国的亚洲。鉴于中国强大的经济能力和日益崛起的战略能力,即使中国没有能力改变所有亚洲国家(尤其是那些和中国具有主权纠纷并且与中国对峙的国家)的态度,中国却有能力选择和哪些国家好友,和哪些国家不友好。即使中国继续坚持“不结盟”的政策,还是可以强化和一些国家的经贸和战略等方面的关系,形成中国所说的伙伴关系。这种选择对亚洲尤其是东盟不利,因为这样做有可能造成亚洲的分裂。

第三,中国可以实行“向西看”的政策,借此减轻来自东部美日同盟、美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联盟的战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战略。“一带一路”中的“一带”显然具有这方面的考量。近年来,中国针对非洲和欧洲的外交政策力度在加大。如果中国继续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努力受阻,这一趋势会变得更加不可避免。这一选择尽管对中国成为海洋大国不利,但毕竟可以缓解战略压力,避免和美日同盟的正面冲突。不过,这一选择对东南亚国家更不利,因为东南亚地区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侧重于战略和军事竞争的区域,而不是以经贸为主体的区域。

第四,中国可以选择营造另一类“新型大国关系”,即和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关系。迄今为止,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是针对美国。但如果这对关系没有办法建成,而中国又不想和美国公开冲突,中国也可以选择通过和俄罗斯等大国发展关系来平衡美国。俄罗斯尽管国力不如从前,但就地缘政治来说,是一个永远不能被忽视的力量。俄罗斯也在寻找其地缘政治影响力,重建其地缘政治秩序。这里,俄罗斯和印度、俄罗斯和越南等国之间的关系对中国至为重要。如果俄罗斯和印度、越南等国发展出具有实质性的关系,就会创造一个非常复杂的利益网络链条,避免一个意在针对中国的美国印度联盟或者美国越南联盟。而像印度这样的文明大国,实际上也有这种需求。印度很难完全靠向美国,而是要在诸大国之间搞平衡,通过平衡来拓展其国际影响力。

    面对急剧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中国有诸多战略选择。中国的选择极其重要,基本上决定了亚洲未来的地缘政治局面,甚至是战争与和平。

作者郑永年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更多精彩,尽在

1、乔良文集 2、占豪文集
3、郑永年文集 4、井底望天专栏
5、活学三十六计 6、毛泽东传
7、上合贴 8、刘涛-中国崛起策

目前有 5 条留言    访客:5 条, 博主:0 条

  1. 爱求索 2016年06月05日 7:22 上午  @回复  Δ1楼 回复

    所说的一二三四,第一种受到霸权及其仆从的掣肘和破坏,中国不可能毫无底线的迁就这些搅局者的无理要求,虽有良好的愿望能不能成很难说,二三或加四才是中国的不败之基。

  2. 爱求索 2016年06月05日 7:23 上午  @回复  Δ2楼 回复

    大国崛起都是在集权制度下实现的,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在民主制度下崛起。

    1600年前后英国开始从君主独裁改革成少数精英集权执政的制度,在不到人口2%的人有权参与政治的精英集权制度下崛起,200年后即1800年前后达到日不落帝国国运巅峰。随后不断进行大众民主化改革,并在民主化过程中不断衰落,二战前后实现一人一票大众民主制度,而如今已沦落到在欧洲还要跟法国争老二地位,还在持续衰落。

    美国建国起在不到人口10%的人有权参与政治的精英集权制度下崛起,二战后取代英国成为超级大国,200年后即1970年代达到国运巅峰并实现一人一票大众民主,随后在大众民主制度下不断衰落,如今内忧外患层出不穷,相对国力与影响力已较巅峰时期大为收缩。

    如今,中国在不到人口7%的人有权参与政治的精英集权制度下,正在快速的持续的崛起……

    以史为鉴,拒绝忽悠。

  3. 爱求索 2016年06月05日 7:24 上午  @回复  Δ3楼 回复

    郑先生“中国的战略选择”的第一、二部分,其实说的是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如果郑先生没有健忘的话,应该记得在以往的10+1会谈中,是东盟主导的,而不是中国;中国对东盟的贸易开放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部分原产地商品是零关税的;对南海诸岛的占领、扩建、军事化、石油开发都是东盟国家首先挑起,而中国被迫跟进的;中国并没有主动挑起南海争端,而是部分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主动挑衅中国的。所以,当中国“韬光养晦”的善意和一再忍让被理解成软弱之后,中国必然会摸索新的外交政策来改变这种“人善被狗欺”的局面,那就是“有所作为”。
    东盟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中、美、俄、甚至印度和日本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左右着东盟的集体意志,只不过作为区域强国的新加坡,一直想要维持在东盟中的主导地位,想要团结东盟来对抗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可能取代其领导地位的大国,这在美国重返亚洲之前是可以被中国接受的,因为那样的东盟只是在经济领域与中国讨价还价,而不存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冲突。

  4. 爱求索 2016年06月05日 7:24 上午  @回复  Δ4楼 回复

    历史会证明,新加坡引入外来大国平衡中国崛起的决策是引狼入室的短视行为,把一个本来可以适应中国温和崛起的和平地区,人为改变成中美大国较量的战场,被迫接受池鱼之灾。
    可见,即使李光耀先生这样的智者,晚年的战略眼光也受困于历史的成见,完全没有意识到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事到如今,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很难修复到美国重返亚洲之前的状态,因为中国虽然愿意接受一个与自己平等对话的东盟,却不会接受一个成为美国地缘政治利益代言人的东盟。所以,对于东盟有些国家有意无意的成为美国马前卒的行为,中国不会容忍,会进行反制,这不是针对东盟的,这一点东盟大多数国家是心知肚明的,也是理解的。

  5. 爱求索 2016年06月05日 7:25 上午  @回复  Δ5楼 回复

    中国正在进行积极的外交,所以,未来中国与东盟、中亚、西亚、非洲的外交关系将会是并行发展的,而以中美、中欧、中俄、中印为主导,东盟或许是新加坡施展身手的重要政治舞台,对中国而言,只是世界格局的一部分。
    从整体来说,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还要看美国新领导人的亚洲格局,若是延续奥巴马的重返亚洲政策,东盟未来的内部分化将更加严重,在中美的双重压力下,部分国家会成为大国之争的牺牲品,甚至会导致战争冲突和经济衰退;若是美国新领导人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温和对待中国崛起,那么东盟将会获得机遇,重新整合地区联盟,并加速东盟一体化进程,不过以目前的趋势来看,这也只能是奢望了。
    覆水难收,请神容易送神难,美国不会那么容易放手的,还是放弃幻想面对现实吧。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