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句话,可是在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时有意想不到的笑话出现,出于好奇消遣,做了些收集。时间一长,积累一多,自己的观念一变,于是有了新的发现。
散作满河“心”
在学习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时,我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试着默写。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恰好有个粗心大王把最后一句“散作满河星”写成了“散作满河心”。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我没有讥讽他,只是委婉地开个玩笑。我问:“你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他说:“看过。”我又问:“记得孙悟空变成唐僧模样,用刀子划破肚皮,把一个个心脏掏出来的情景吗?”他想起来了,显得很兴奋:“记得记得,真神!”我趁势说:“知道吗?那才可以叫散落满地心!”还要我说什么呢?孩子脸红了,很快准确完成默写,而且字迹清晰工整。
西出阳关无“敌”人
有个老师在学生预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之后,要求全体学生抄写全诗。结果有个学生把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写成了“西出阳关无敌人”,弄得师生哄堂大笑。再仔细检查,还有两个学生犯同样的错误,真是无独有偶、殊途同归、“英雄所见略同”啊!
停车“做爱”枫林晚
听一位年轻教师讲起她的亲身经历。一天,她认为同学们已经学会了韩愈的《山行》,就安排抄写和默写,没想到有个女生竟然把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爱”误作“做爱”,好端端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成了“停车做爱枫林晚”,当时把这个老师气疯了。你想:名篇佳句被弄成污七八糟的现代“性文学”,而且是个女学生!不过,他很理智,通过了解、分析,那位同学改正了自己的疏忽造成的错误,笑话自然消失了。
笑话归笑话,笑过之后,我们有什么感觉和思考呢?
一、教学之前的预见
毕竟,古诗远离现代社会生活实际,学生学习起来本身就是巨大的障碍,更何况还有古代汉语语法的挑战!所以,教师不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不充分尊重孩子接受新知的规律,势必会闹出类似的笑话,甚至是接二连三,变本加厉。
完全可以想见,假如教师课前做了准备(备课不仅备教材课标等等,更应该备学生,特别是学情),怎么会有学生的笑话出现?要笑的应该是我们老师!
二、教学之中的应变
我们经常说到教学偶发事件的应急,这既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技能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教师的特异功能的基本储备。
试想一下:当时我把面向全体、调查了解的工作做了,做实了,课堂上也不会闹什么“一字笑千军”的尴尬,即便笑话发生了,因为有准备,也可以从容应对。
三、教学之后的总结
经常听不少老师感叹:我有多少多少想法、有多少多少故事、有多少多少点子,就是没有时间,没有文笔,所以只好白白浪费了。
这能怪谁呢?我认为原因多方面,但自己的原因更重要,“事在人为”嘛。我们只是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不总结不反思不积累,很大程度和牛马没有什么差别!
笑话不可笑,转化更重要。如果我们能在古诗教学方面做些实实在在的思考和研究,在一首古诗教学前中后做好预防、处理和巩固,把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还有什么老师或学生的笑料被人提谈呢?即使有故事,已经是“笑话”变佳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