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郑永年
●郑永年 毫无疑问,中国政治改革的内外部压力正在迅速增加。就内部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说法,经济基础变化了,政治上层建筑也必须跟着变化。这个说法在当今社会还是真理。 历史上许许多多政权,就是因为不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导致解体。 在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造现行的政治体制,使之不仅能够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更为重要的是要强化现行政治体...
阅读全文
2007-09-23 08:06 战略·谋略 ⁄ 共 2457字 暂无评论
很多年来,每当中国召开“两会”和党代表大会或者年度党全会的时候,海内外总有一波讨论中国政治改革的热潮。今年也不例外。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前夕以个人名义发表的一篇长文,已经引出了海外观察家有关政治改革的热议。尽管很多人并没有政治改革的任何具体根据,但这些猜测应当说是可以理解的。 原因很简单,中国政治改革的客观压力是存在着的,并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转型,这种压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要消化压力,那么就...
阅读全文
2007-09-22 08:05 战略·谋略 ⁄ 共 1966字 暂无评论
“文革”一结束,中国就开始了教育改革。当时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把教育改革提高到国家的一个主要议程。从8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人们不难发现,中国和先进国家的教育科研差异并没有缩小。 原因何在?关键还在于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教育体制。可以说,中国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并不成功,如果不是完全失败的话。以大学体制的改革为例,概括地说,迄今为止,改革有三大明显的败笔。 第一大败...
阅读全文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郑永年 2007年4月 很多经验现象表明,中国教育体制的官僚化或者说行政化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如果不能引入深刻的变革,体制内部的冲突不可避免地会浮上台面。 近年来,各类冲突已经相当显然。有大学教授因体制问题而辞职,有教授因体制问题而拒绝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有教授受行政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少说话,也有系主任被行政方面撤职,各种现象,不一而足。 大学内部行政和学者之...
阅读全文
最近在海外政策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那就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大转型,中国共产党本身是否是可以持续的?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领导着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国家,现在也管理着可以对世界经济起到深远影响的经济体。提出这个问题的政策轰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外界各方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几个。第一,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没有能够生存下来,就是说因为这些共产党无能应付社会经济的变革而...
阅读全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行了新一波的国有企业改革。这一波改革的核心就是“抓大放小”。“抓大放小”的做法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之前就开始酝酿,十五大正式将其确立为新的经济改革战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尽管“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为产权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但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大规模的经济分权外,产权改革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抓大放小”的提出...
阅读全文
2007-06-26 11:27 官场·职场 ⁄ 共 2179字 暂无评论
●郑永年 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两根主柱是意识形态和组织。和世界上大多数政党不同,中共一直把自身界定为一个具有使命感的政党,就是说党要引导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沿着党认为是正确的方向发展。 党的使命表达于党的路线和政策上,而实现党的使命的则是党的干部。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使命从毛泽东时代的“继续革命”转变成为经济建设。邓小平就此提出干部“四化”标准,录用了大量具有能力从事经济建设的干部。 党管干部制度保证了...
阅读全文
●郑永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短短一段时间里,美国很快确定了其对前苏联的策略,那就是“围堵”政策。美国的围堵政策导致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阵营和前苏联阵营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霸超强,其国际战略的矛头马上就对准了中国。这是因为在美国看来,苏联解体之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如迅速崛起的中国那样能够对美国的世界地位构成挑战了。 因此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寻求有效的对华战略和政策。从传统的围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