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控制 > 科技·视野 > 正文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变革

2013-03-17 12:15 科技·视野 ⁄ 共 162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几年前,每个人都能用手机上网的场景令人难以想象,今天却已经成为现实。不久的将来,轻触智能手机屏幕、开启智能眼镜开关或收听智能汽车里的广播,或许就能轻松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数据资料。现在看来,这样的场景貌似大胆、新潮、前卫,不过,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臻成熟,在几年后可能就会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中。

    著名咨询机构IDC(国际数据公司)把大数据的技术定义为:通过高速捕捉、发现或分析,从大量数据中获取价值的一种新型技术架构。大数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4V,即Volume(海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行业趋势:大数据时代的潜在价值

    用数据说话是数字化时代的特征。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随时随地受到各种数据的“轰炸”,有限的注意力被各种碎片化的内容“瓜分”。我们被动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还有选择权吗?肯定有,也许选择还很多甚至太多,以至于得到的答案并非想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想要的数据信息呢?这需要数据足够“聪明”,海量的原始数据只有经过分类、加工、整理、分析才能满足不同的要求。而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就需要大数据进行技术支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数据分析都需要数据源,大数据尤甚。互联网公司通过搜索引擎、访问记录、App追踪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大量的用户浏览信息,但这些信息的收集、存储、提取、访问等环节都不可能向大众公开,相关数据的使用规则目前还缺乏法律规范。对普通人而言,获得公开、免费、准确的数据来源似乎成为一种奢望,但企业和政府的数据公开的步伐已经迈出。据了解,Facebook(脸谱网站)已在其平台上进行了部分数据共享,美国政府专门开辟了名为“Data.gov”的大数据网站,建立起数十个国家参与的政府数据开放联盟,公开了数十万个开放数据库,将社会公共数据向第三方开放。在政府数据公开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等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数据都能向社会公开,而不像现在这样还被称为“国家机密”。

    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数据。比如医疗上的各种疾病数据,农业上的作物、天气、病虫害、土壤资料等数据,工业制造上的原材料、加工流程、设备信息、产品规格等数据,金融行业的客户资料、金融产品等数据,教育领域的学生、学校、教师、教材等数据,国防领域的卫星、海域等数据,环境保护中的空气污染物、水源质量分析等实时数据……不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对大数据的需求也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给电信、零售、媒体等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如果进入大数据时代,那么还有更多行业会迎接洗礼。目前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数字化诊疗已经崭露头角。个人用户对大数据的需求可能带来数据接收方式的变化,各类智能终端将再次迎来发展机遇。除了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智能手机之外,眼镜、汽车、手表甚至自行车都有可能成为接收数据的新型智能终端。

    如果简单地将大数据产业链分为后台、中台和前台,那么智能终端是前台,负责数据的获取和传输;负责存储和分析的数据中心属于中台,云计算等技术在此大有用武之地;但开展创造性工作的后台现在还没有出现,或许会诞生在现有的互联网巨头中,也极有可能催生一批创新企业。在数据分析、加工、传播等环节,各类App都充满了商机。在大数据时代,App仍具有长尾特征,彼时的App“钱景”光明。一方面,可以向有需要的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从而实现前向收费;另一方面还可向广告主提供精准的用户统计信息,获得可观的广告收入

    作为一个普通人,笔者希望通过大数据相关先进技术,为大城市的交通带来更好的“缓堵”方案,让城市居民出行更加通畅;为环保部门提供更好的大气、水等污染源分析和处理框架,让天空更蓝、水更清;给医院提供更丰富的疾病及保健资料,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把优质教育资源带给贫困地区的老师和同学,让大数据跨越地域,播撒希望。

来源:新华网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