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是一个精心拍摄的宣传片,解说就是《舌尖上的中国》那位,叙事风格也有相似之处,多处从普通工人、一线研发的视角展开。因为题材的战略高度,也时常引入一些高官学者的宏观论述,由于和业务直接相关,不算生硬。有意避免了“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之类的话语体系。舌尖上的美食、装备制造业的重器,本身就有魅力,两个片子影响力都不小。
人们可以从很多迹象知道,中国有全球顶级的经济实力。和中国拼钱是没戏的,对搞起来财大气粗的是中国,所谓的发达国家不敢拿钱说事。足球搞得这么烂,也闹了个亚洲冠军,日本韩国球队花的钱比恒大少一个数量级。21世纪前10年,观念慢慢扭过来了。众多跨国公司看着自己的销售数据很清楚,中国区的营收占比不是第一就是第二。2012财年苹果印度市场的营收是3.65亿美元,中国区营收238亿美元。说中国还有多少穷人,或者印度有多少“中产阶级”,在销售数据面前没有意义。从公司经营策略看,必须把中国当发达国家。
但也不能说中国是富国,说不清到底算穷还是富,也有很多“仍然很穷”的迹象。人均GDP还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贫富差距也不小,大部分群众收入还是很低。统计性地说,中国还是以穷人为主的国度。只是到具体的事情上,市场面对的是巨量的中国购买力、资金,又不能把中国当穷国。这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其实也不只是中国的矛盾,很多发达国家普通群众穷得很,日子好过的富人不多。
同样,中国的综合技术实力到底如何,也说不清。随便拉个厂子一看,技术不怎么样,也没有多少研发,就象遍地都是的穷人,麻烦事一堆,要升级要转型,主流文宣都是自我批评。偶尔有技术实力过得去的,和国际顶尖公司也有差距。《大国重器》这个片子也没挖出很多典型,就算有上百个,全国有多少厂子?何况里面不少领域都自认还有差距。大面积的差,偶而有个把好的也不是天下无敌。这样,说中国技术实力不行,似乎很靠谱。
但要说发达国家可以放心吃香喝辣,那显然是做梦。现在中国不是靠廉价劳力抢活,而是满世界抢技术活。廉价劳力活就是第三世界穷国自己瞎抢一气,抢赢了也就那回事。其实其它穷国还是抢不过,但中国自己兴趣不大了,不少活真不要了。抢技术活显然是更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
《大国重器》这个片子,其实就是在说技术活。这是个严肃的,极其本质的事情,意义甚至比工业化还大。工业化其实也不是太难,有了来钱的法子,满世界下订单,也可以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不少发达国家是这样混的。当然要相当的教育基础,至少能把工业化的社会运行起来。
众多已经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里,有多少能把技术活玩起来的?就不说那些航天核弹之类的战略科技,就只说日常生活常见的工业技术,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大多数是“比中国还差”。比如说中国可以自主的大电厂,全球就没几个国家搞得定。也没有多少国家能造出中国小资看得入眼的轿车,能造好大卡车的就更少。
大多数“发达国家”,其实还不如中国。“随便拉个厂子一看,技术不怎么样,也没有多少研发。偶尔有技术实力过得去的,和国际顶尖公司也有差距”,这话放到大多数发达国家也是成立的,是不少国家危机的根源。很多类型的厂子干脆就是没有,中国好歹还能落后一下。真正能在技术上压得中国透不过气的,来来去去就是美日德法英那几个,还是分头压制的,全面领先这话美帝以前敢说现在不行了。人均GDP在中国前面的总有五十个国家,技术活玩起来能让中国看得上眼的屈指可数。论起技术活,绝大多数国家都很操蛋。能拍哪怕一集《我国重器》的国家,全球也没几个。
如果这么看,中国在全球的综合技术排名其实相当靠前。十年前还有东南亚国家看劳力拼不过,说要和中国拼技术,印度也说自己的优势是技术知识经济。台湾还拼命搞技术转移限制,都是很扯蛋的判断。拼劳力还有些指望,拼技术完全没戏。中国这么大投入这么多人搞技术都累得吐血,其它人就别想了。
这也是我一再说明的道理,靠“技术创新”发展经济是一条统计意义上的死路。大多数国家发展起来根本不是靠“技术创新”。开放、引进技术、寻找比较优势,这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靠谱的办法。
其实中国也没怎么搞“技术创新”,就是口头吹得响,没这么容易的事。比大多数国家动静大,是因为搞了山寨运动。这是一个好办法,能把技术活玩起来。山寨不是简单地抄或者模仿,是在搞技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是很容易抄或者模仿的,你想“山寨”它,都要累得吐血。结果看上去是抄或者模仿出来的,但过程是在搞技术活,这是正儿八经的研发。《大国重器》说的就是这些有相当难度的技术活。山寨路线也是搞在科研,要按技术规律搞,不是抄与模仿。它是目的性更强的研发,搞到现在,技术含量也非常高了。民营厂家抄衣服设计,一天就能山寨出来,这不是一回事。中国很多人搞研发很累。
能拍这个片子,也不是忽然一下的事,需要长时间坚持超级巨大的技术投入。而且还不能瞎投,投入没有产出,经济上就撑不住了。就是片子里总结的,结合国民经济的需要。说起来好象也没啥,倒在这上面的国家太多了,搞个象样的规划都不容易,更不要说执行。说中国科研体制落后,投入巨大成果少,这也是错误判断。还是那个道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绝大多数国家都很操蛋。中国投入巨大,结合国民经济的技术山寨运动,取得的成绩在全球排名非常靠前,操蛋指数不算高,有不少技术发展规划搞得还可以。
西方国家的技术评判标准,过于看重“技术创新”。科学类诺贝尔奖都是这样,中国多少年搞不到一个。这是一种价值取向,无所谓对错,也有它的重大意义,对人类有非常大的贡献。但不能搞得象普世真理一样压倒一切,好象没有“技术创新”就彻底完蛋,这不科学。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未来属于山寨路线,而不是“技术创新”,这我倒是比较有把握。
技术发展的极致是什么?是有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事,但也有很多管用的技术就这么一直用下去了。很多技术说是新的,其实内核还是差不多,包装上花里胡哨地搞几下。真正的技术创新,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没那么容易。如果一个技术内核,它长时间不被取代,人们也感觉够用了,说它发展到极致了也可以。这种技术,掌握它的内核肯定是有好处的。对一国的技术基础来说,重要性可能比创新出的技术还要高。要掌握这些技术,它本来就在那,你去创新,反而是走错了路,应该坚定信念山寨之。其实所谓的创新,无非就是先搞出来,管不管用还不好说,也许是赔钱货。得到实践检验的技术,当初也是新技术,现在不新了,但重要性有保障,搞出来不会赔钱。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山寨运动是更优的选择。
当然技术创新有时很厉害,能“破坏性毁灭”旧技术。出现这种情况,就威力巨大了。沉迷于旧技术,不注意技术创新的可能会吃大亏,旧技术的巨大投资亏光光了。所以要防止这种情况,多留个心眼。为此,要积极跟踪新技术,随时评估,注意调整战略。要是本钱多,虽然新技术不一定有谱,但也花大钱跟它,算买保险了。这种情况其实不多,值得山寨的旧技术种类无穷多,破坏性毁灭的新技术相对少很多。实在是被破坏性毁灭了,也不要怕,硬挨下损失,把新技术山寨掉完事。
另一方面,也可能有好事,你看清楚直接就山寨靠谱的新技术了,旧技术不投入拉倒,还省投资省时间。
综合下来,搞山寨运动的成果年年出、大批出、跃进出,量变到质变。搞技术创新的在那吹牛皮,中国吹外国也吹,扒开内核看,真正的创新没多少。中国大批科研人员吹牛皮是操蛋,但毕竟山寨运动要接受市场检验,成与不成不好忽悠,实打实的研发成果数量巨大。“发达国家”吹牛皮技术创新,真货也不多,无非是牛皮的档次高些。有经济意义的少之又少,鬼知道猴年马月能管用。有些吹的“新技术”,要是不去山寨它,还不知道是吹牛皮。
就是说,不要妄自菲薄,或者说不要把人家想得过于美好。混科研的人,大家都不容易,想蒙钱,只好操蛋了。中国的如此,外国科研圈子的人也面对同样的科学规律,好不到哪去。技术创新哪那么容易。中国的体制不行,外国的体制也不见得灵。行不行,看效果。既然技术创新不那么靠谱,就好好搞山寨运动,这还是有把握的。
延伸阅读
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不用考虑了,技术上压制中国的那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老本还有多少,能吃多少年不好说。还有人说对中国优势在扩大,意思就是还能吃无限时间。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看进出口、看产业。你“破坏性创新”搞掉我,我“成本创新”搞掉你,斗争很激烈。
21世纪的头10年,技术上还看不太清楚,只知道中国经济实力强大了。第二个10年,陆续有很多迹象出来了,搞起技术宣传,能引发围观群众的巨大反响。高铁、飞机、航母、重器,片子越拍越多。新闻联播其实已经连续吹了很长时间,但就莫明其妙地说是“自主创新”,其实就是山寨运动,不用强调“创新”,没啥不好意思的。说山寨路线最终会胜利,理由充足了一些,比前些年信心足。当然,这种事不是数学证明,没法打包票,更多是一种宣传。信就信了,不信就拉倒。
(完)
相关阅读推荐
1、假如中国只有三亿人口 、彭晓光:走向质变的中美关系 ;
2、《大国游戏》、《花开花落》、《梦幻泡影》、《四面楚歌》;
相关栏目推荐
1、井底望天专栏
好像有字数限制,只能分多次发,无意如此,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