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集思广益:对当下纷繁乱世的思考框架

2014-05-27 20:00 战略·谋略 ⁄ 共 6469字 ⁄ 字号 评论 37 条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个身在非洲工作的中国人,到过几个国家,一直在思考当下纷繁乱世的各种现象。以下内容基本为本人独立思考的结果,只有一个大致框架,现在拿出来与同好探讨。

   我认为中美之间的竞争是核心对外围的竞争,这部分是我的思考的框架和前提背景

首先,我要说清楚,什么是核心,什么是外围。这个概念体系基本是从马克思列宁对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描述引申过来的,当时的世界基本是由几个美欧殖民帝国组成,再加上中国,奥斯曼土耳其,泰国,埃塞俄比亚等半殖民地作为体系边缘的补充。这个帝国体系的核心是西欧工业化国家,输出资本和工业产品,它的外围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充当原料产地,商品市场,以及资本输入地。

那么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回过头再看,这个世界体系的外在似乎已经面貌全非,但内核其实一脉相承。唯一的变化是中国的角色变了。现在的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等地,仍然主要是在扮演原料产地,商品市场,以及资本输入地的角色。很多人也观察到,一百年前发达的现在仍然发达,现在的八国集团的组成国家几乎就是一百年前八国联军的翻版。至于四小龙,新加坡和香港基本是西方在亚洲的桥头堡和代理人,扮演的是西方管家的角色,韩国和台湾原来二战前是日本的一部分,在二战后日韩台一起拜了美国的码头,充当了美国的太平洋防波堤角色,直到今天也没有独立的内政外交。

所以中国才如此独特。

现在中国仍然有一些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特征,这一点只要到富士康的车间里转转就有最直观的感受。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也慢慢在孕育自己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要走出国门,到其它的外围地区感受一下。比如我在非洲,看到华为的通信基站,三一的工程设备,重汽的卡车,众多中资企业的厂矿,在和美欧日的产品和资本短兵相接的竞争,这种感受是很直接的。再看看当地人的无所作为,不由想起了一百年前在日俄战争中充当麻木看客的中国人,唏嘘不已。

那么现在中国也开始成为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核心国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是对殖民地,也就是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入地的争夺。中国和美国争的到底是什么?拨开外皮,就是这些外围地区。而且,这个外围地区不仅是指中美两国国境之外的外围,而且包括中美两国自身。富士康的劳动力是华为和苹果的竞争对象,也许有一天中粮也会在美国本土和嘉吉(cargill)竞争农产品市场,IBM个人电脑业务本来核心在美国,中国大区是它的外围,但是在被联想收购之后,美国市场反而成了联想电脑的外围地区。这种核心对外围的争夺与转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中。

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外围地区是很凄惨的,因为它们没有分蛋糕的权利,核心分给它们的只能是些残羹剩饭。就拿非洲这边的中资企业来说,中国员工的工资是当地人十倍以上,这还算是温柔的,西方企业在这里的分支机构负责人(西方公司一般只派少量高管,中层以下用当地人),工资可以达到基层员工的百倍以上。这还只是表面的工资差距,更不要说利润所得全归资方所有了。几乎在所有的外围地区的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无所事事的富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核心地区吸走了利润,而资本输出是有限的,无法在广大的外围地区创造充分就业。就拿中国来说,如果没有本国强大的企业组织创造庞大的就业机会,而是靠外国投资的话,那么应该八成以上的人口都将沦为找不到活路的富余人口。

几年前突尼斯开始茉莉花革命时,起因就是一个小贩的自焚。那个小贩还是个大学生,可是他生活的国家是个外围地区,不能提供那么多的适合大学生的好岗位。结果他只能去摆摊当小贩。最后当小贩也被驱赶,他就只有一条死路可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年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是当玩笑话在讲。可是对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真的无路可走了。沦为外围地区就是这样残酷。

再说一个身边的例子。苹果手机,你看他的包装,上面写,加利福尼亚设计,中国组装。你看,人家已经是在赤裸裸的在跟你讲它所追求的世界利益分配和产业分工的格局。为啥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按照苹果的产业分工格局,中国根本就不该有微电子和软件专业的大学生,否则你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还得去组装流水线上去和初中生竞争低工资普工岗位。还别不服气,这种岗位还得挤破脑袋争,不干就去死。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幸亏中国不再是半殖民地,有了华为中兴联想小米等等,很多微电子和软件方向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坐在空调办公室里工作,而不是去摆摊,去自焚。可是大部分中国人还是不觉醒,心甘情愿当洋品牌的奴隶,多么悲哀啊!

我有了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分析框架,我需要对核心国家进行评估。哪些因素促成了某些核心会比较强,某些核心地区会比较弱,核心地区之所以成为核心地区的原理,中国和中国人的未来。以下主要是我的独立思考。

首先我假定,众生平等,各个地区也都有一展身手的可能,那么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哪些因素相关性最大呢?我的思考结果是: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与人口数量正相关,与人口密度正相关,而与人口分化程度负相关,与运输成本负相关。

现在历史进行到了21世纪,国家的实力基本上就是指它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实力。而制造业实力的长期决定因素,一是资本积累水平,二是劳动分工水平,三是运输成本。

资本积累的来源,可以是巧取豪夺,可以是勒紧裤腰带攒,资本积累的组成,可以是生产设施,也可以是教育培训投资,可以是新技术的累积开发时间,总之,资本积累越高越好。大量的资本积累需要大量的人口,所以人口大国不一定是核心国家,但人口小国一定不是核心国家。

劳动分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生产成本。对劳动分工的观察在亚当斯密时代就有了,我也不需要细论述。不过劳动分工过程存在一个隐含的前提:参与劳动分工的劳动者必须相互之间可以无障碍沟通,即拥有一致的语言和文化。

再来说说运输成本。我对运输成本的定义不是货币,而是时间。当然货币本身很大程度上是劳动时间的衡量单位。比如一个人的八小时工作日工资是200元,而一件产品的运费是500元,大体上我们可以说,耗费在运输上的总的直接劳动时间,是20人工小时。但是当我计算运输成本时,我必须要考虑在途时间的成本,这个成本往往比直接运费要高出两个数量级。比如我好几次遇到某种配件短缺,需要从国内紧急空运的情况。空运的成本比海运要高两个数量级,但是海运从国内出库到这边入库往往要半年时间,这个等待时间足够把一个企业拖死了。所以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大都有个习惯,就是成集装箱的囤积各种配件,这是非常大的效率损失。我在我所在企业的观察结果是,这种漫长运输时间产生的效率损失可以使生产总成本增加一倍。当然,这只是我个人非常狭隘的观察,不同行业的效率损失应该很不相同,很可惜没有看到有经济学家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那么,当我们使用时间作为衡量运输成本的尺度时我们会发现,岛屿地区的外部运输成本是很高的,因为海运尽管运费低廉,却是最慢的运输方式。所以岛屿地区与外界形成密切的产业分工协作会很困难。

以时间衡量的运输成本对制造业的影响极大,所以制造业往往是以产业集群的形态存在,这就需要当地人口密度要够高,人口分布太稀疏的国家不能产生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那么在世界地图上,我们直接去找那些人口密集的大国,如果它的内部外部运输成本又很低,语言比较统一,并且位于一片巨大的大陆上,那么它应该就是世界体系中的核心国家了。这样的国家只能找出三个:以人口规模排序最大的是中国,其次是美国,再次是德国。另外还有两个潜力很大的国家,一个是印度,另一个是巴西。这两个国家的问题多得可以写好几本书,比如热带民族性太强,人口智力低下,不爱储蓄所以没有资本积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缺乏煤炭资源,种族分化剧烈等等等等。他们的发展障碍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如果最后发展不起来也算正常。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其本身的条件原本应该是个外围地区,但是现在却多少在扮演着核心地区的角色,如俄罗斯,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以色列。我很想说说日本。

日本的死穴在于它是一个岛国,而且日语也不是在世界上大范围使用的语言,所以它很难和其他地区产生密切的产业分工。日本的产品往往自成一系,和其他地区的产品都不能兼容。现在东亚地区的产业分工中,日本由于历史上长期的资本积累的优势(设备,技术,经验等等),分到了一块超高附加值的产业分工环节,所以它还活得不错。但是中国的资本积累水平正在后来居上,而且由于先天性的优势,在同样的资本积累条件下,中国内部可以容纳更加复杂巨大的产业分工体系和更加广阔十倍的统一市场,所以具有比日本高得多的效率优势。日本一旦坐实了边缘化的地位,其后果是非常凄惨的,因为它的人口相对于其国土和资源实在是过剩得厉害。对于日本来说,失去世界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意味着失去吸纳世界资源的能力,其一亿多人口将成为地球富余人口,这个消灭富余人口的过程将极为惨烈。我在我的有生之年应该可以见到这一壮观历史过程。

用这样一个思考框架,来评估一下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的意义,以及我们处在历史进程的哪一个阶段。

首先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整个世界被纳入了以西欧为核心的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然后在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与后起的工业制造业强国德国之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据我之前的分析框架,德国的核心国家地位具有天然性,而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它的的核心国家地位具有人为性(注意,这与中美竞争的本质高度类似)。所以需要人为的维系自己并不合理的核心地位的英国,必须使用关税壁垒,海上封锁等方式强迫德国不得获得自己的外围地区。

一战的结果,是使美国这个外围国家开始成为核心国家(一战前的美国长期是一个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入国),而苏联退出了以西欧为核心的世界体系,开始尝试用中央计划的方式自组核心外围的关系。

然后,以英德矛盾和美日矛盾为主线,又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德国的目的是在欧洲建立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本来是有可能性的,今天的欧盟实际上几乎是用和平的手段实现了德国用战争手段所未能达成的目的(因为德国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具有天然性,如果不加以人为干预,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必将自动实现)。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经用中央计划手段建立了一个有强大实力的核心,不再是沙俄那种欧洲外围地区了。在二战中,日本的目的是以自己的岛国为核心,在亚洲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体系。但是日本的边缘地位同样具有必然性,最后日本以被美国占领收场停止了对帝国的追求。

在二战后长达70年的世界和平中,实际发生的历史验证了我的分析框架。首先是德国用和平手段获得了在欧洲的核心地位,英国失去了自己排他性的外围殖民地,在欧洲也越来越边缘化。苏联在长期的和平中连国家都无法维系,现在的俄罗斯已经基本退化回到了原料产地的角色(但是另一方面,中央计划的工业生产联合体被历史证明是唯一适合俄罗斯的制造业组织形式,其他的经济组织形式只能使俄罗斯更加彻底的去工业化)。日本在冷战中曾经努力建设东南亚日元圈但再一次未能成功,现在正在向边缘国家的角色滑下去。中国正在回归亚洲核心的传统角色。广大亚非拉国家在形式上拥有了独立,但没有改变自己外围地区的本质,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美国在二战后获得了与他的天然地位并不匹配的世界核心地位,现在来看是无法维持的。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脉络。首先是当清王朝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后被推翻,之后经历了38年的战争和混乱,1949年建国,中国和苏联一样,退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用中央计划的方式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经济组织核心。然后就是前30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线是反帝反殖,目的是什么?就是促使更多的外围地区退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削弱欧美核心。当然结果是不太成功的。然后就是后30年,不再提反帝反殖,而是中国自己要融入世界。什么意思?对西方人来说,就是中国在吃够苦头以后终于在思想上投降了,重新回到了它应有的外围地区的奴隶地位上(直到今天这仍然是西方人内心的向往,他们对中国人的定位仍然是奴隶劳动力,所以他们从骨子里愿意相信崩溃论)。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过程具有多面性。很多人看到的是洋人又回来了,买办利益集团和意识形态又产生了,中央计划下建立的国企大量倒闭解体,国将不国了,前途一片灰暗。我不能说这不是事实,但这不是全部的事实。另一方面,中国内部的有竞争力的组织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内部的产业集群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国的产品和资本在不断走出国门,与西方面对面的竞争。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中俄两个国家一百年来发针路径的异同,感受一下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威力。同样是从19世纪后期的外围地区起步(当然当时中国比俄罗斯的地位还要边缘得多),同样是在长期战争后退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同样是试图用中央集权计划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经济组织核心,同样经历了这些组织的破产和解散,可是最后的结局却大不相同。俄国庞大的工业生产联合体一旦解散后就从历史中消失了,现在的俄国已经是一个相当程度上去工业化的国家;而中国的国企在组织解散后,其设备,人员与组织核心却逐渐建立发展起了新的企业组织甚至是产业集群。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国对于工业制造业来说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只要把种子播下去,就会抽枝散叶开花结果,长出一颗颗参天大树。而俄国对于制造业来说是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靠苏联中央财政浇水施肥维系的一颗颗看起来很伟岸的大树,一旦离开刻意的人为干预,就会轰然倒下,再也长不起来了。

所以中国正在经历从外围地区到核心大国的过渡过程,美国一切努力的重点在于把外围国家和地区从中国身边拉开。美国身为一个世界次等地区(世界第一重要的地区是东亚,北美相对于东亚是一个次等地区)的核心,却要维护一个世界一等核心的地位,这是他所面临的难解的矛盾。他的行为就只能是在世界上到处煽风点火。他知道自己不能成事,所以他只能尽量坏别人的事。日本已经看到了自己边缘化的命运,可是它又不想认命,所以现在跳得最欢。台湾也不想认命,可是它连闹事的本事都没有,现在只能在窝里内斗。韩国在中美之间首鼠两端,我认为随着三星现代等韩国核心企业受到中国企业越来越大挤压,韩国的国内压力将会在十年内爆发。欧洲的核心地区可以勉强维持,外围地区面临长期萧条。俄国现在面临寂灭前最后的回光返照,十年内它的冷战遗产将消耗殆尽。那么其他的亚非拉外围地区,他们原本是西方的外围地区,现在要逐渐成为中国的外围地区,第一是看不清历史大势,第二心里有失落感,难以完成心态调整,第三就是看到中国的成功多少也都有些蠢蠢欲动的心思(但是中国成为世界体系的核心有必然性,对于那些天生的外围国家来说中国模式不可复制,谁学谁死)。所以我们看到越南学中国越学越死,现在进入了死胡同。菲律宾仍然在做美国世界第一的白日梦。非洲国家普遍欢迎中国投资,同时也普遍认为这些中国人不如老贵族优雅,吃相很难看。拉美似乎永远也走不出左翼右翼,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的死循环。所以,这个世界现在应该是处于中国登顶之前的过渡阶段,在那之后应该会再次迎来几十年的稳定状态。

最后我用核心与外围的框架观察一下新疆问题。新疆在中国是一个边缘地区,而且一千万维族人在语言,文明和种族上与中国的主体民族不兼容。这是新疆所有问题的总根源。同样是中国的边缘地区,东北的经济也比较边缘化。可是东北人可以南迁,融入核心区,而维族人不能。东北的大学生可以到南方企业工作,在南方落地生根,维族的大学生不能。维族人在内地只能开饭店,卖切糕,要不然就是当小偷。我要是维族人我也会很绝望,也会拼死命偷渡去土耳其,这个心理很容易理解。现在一说起来就往宗教上找原因,这是民族政策的路线错误。建国65年的民族政策路线是错的,与主体民族不兼容的边缘民族的劣势是不能用高考加分两少一宽等政策倾斜弥补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只有两个字:同化。想想看,日本统治台湾才不过50年,就培养出了一批皇民追随者,中国治理新疆65年,两代人的时间过去了,绝大部分维族人至今不能流利使用汉语汉字。民族政策的路线错误已经一目了然。

作者:ericyangminmin

目前有 37 条留言    访客:37 条, 博主:0 条

  1. 爱求索 2014年05月27日 8:06 下午  @回复  Δ1楼 回复

    中美之争,主要不是外围之争,而是核心之争,只是因为中国的核心,主要是被造就出来的,还很不清晰罢了。

    强调外围之争,还是帝国主义思维,这一套在核武制衡,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今世界,已经不可能再现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乱,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现实。

    中国的复兴,或是将来的崛起,有三大原因,一是全球产业的大转移,这是最明显的,二是毛泽东红利,这主要是暗藏的,三是邓小平的坚决稳定,坚决开放的政策,将前两者嫁接了起来。

    全球产业大转移,是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提高,和本土市场饱和的必然,因此,开拓新的生产基地和市场,就成为资本的趋势,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基地,也将是超过美国最大的市场,这便是中国复兴的第一决定因素。

    中国尽管问题多多,但只要不发生大的内乱,在全球资本的大转移的趋势下,中国的复兴,就是不可阻挡的。

    稳定压倒一切,邓小平的这个论断是十分正确的,只要能够维持稳定,依靠全球资本,和中国劳动人民的推动,中国的发展就会水到渠成。

    问题在于,中国怎样维持稳定,是积极地稳定,还是被动地稳定,现在的中国主要是被动地稳定。

    对内是积极地稳定,对外是积极的防御,这应该是中国复兴与崛起的基本国策。

    邓小平的坚决稳定,坚决开放,主要是被动的实用主义,在社会阶层失衡,区域失衡的今天,越来越难以为继。

    因此,中国必须找到新的现实和理论基础,要么照搬西方教条,要么从毛泽东再出发,这便是中国当前的左右之争。

    普世价值的西方教条,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越来越暴露其弊端,不但大多发展中国家陷入混乱,即使发达国家也难以幸免,因此,逐渐丧失了意识形态上的号召力,但作为既得利益争斗的工具,却仍然有很大的作用,这在香港的泛民派,就极为典型,小众民主,民粹民主,成了维持既得利益的媒介和工具。

  2. 爱求索 2014年05月27日 8:07 下午  @回复  Δ2楼 回复

    从毛泽东在出发,不是回到毛泽东时期,而是将毛泽东作为一个承转的核心,正本清源,继往开来,这就必须要重新认识毛泽东的思想精神,和毛泽东时代。

    毛泽东的思想精神,根本是什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这也是信奉毛的人难以统一的主要原因,在俺看来,毛主义的根本就是主动的能动性。

    无论是个人的奋斗哲学,矛盾论,实践论,或是军事方面的游击战,运动战,人民战争,或是经济方面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群众运动,或是政治方面的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其根本都是能动主义,人的能动性,社会的能动性,是毛主义的灵魂,但能动性有被动失控的时候,也有主动有序的时候,主动的能动性,就是主动有序的能动性,但在某些时候,由于失误,或不得已,而不得不部分失控,这便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之源。

    主动的能动性,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

    多难兴邦是被动的能动性,历史周期律其更根本就是能动性的周期律,战乱造成被动的能动性,而形成新的王朝,为了维持主动的有序统治,而遏制社会的能动性,但能动性的丧失,主动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只有崩溃,大明王朝,清王朝,和苏联都是这个原因。

  3. 爱求索 2014年05月27日 8:07 下午  @回复  Δ3楼 回复

    在中国历史上,主动性和能动性是二元的,这便是历史周期律的根本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主要是实现了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主动的能动性,是任何国家崛起的根本。

    邓小平的坚决稳定,坚决开放,也可以看做维持主动,和保持能动的策略。

    主动的根本是组织,统一的多次元组织,西方的组织有政府,宗教,企业,社团,中国的组织,主要只有政府和企业,因此,在组织方面,中国社会只能统一于政府,多次元的主体则是企业,政府必须承担远比西方政府更重的责任。

    能动的根本是机制,即多次元的统一机制,在毛泽东时代,因为资源稀缺,不可能实行市场经济,因此,多次元的经济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多次元的政治主体是文革中的各种自发组织,这两个方面尽管酿成了巨大的损失,却是中国维持能动性的不得已选择,而改开后,邓小平开放内外资,则是以企业和地方政府为主体,实现社会的能动性。

    政府的主要作用,应该是维系主动,企业的主要作用,应该是维系能动,但现在地方政府过多参与经济,则使得主动性逐渐失控,能动性成了饮鸩止渴。

    日本和韩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很大,但主要是辅助企业,而不是越俎代庖,中国也应该向日本韩国学习。

  4. 爱求索 2014年05月27日 8:09 下午  @回复  Δ4楼 回复

    中国与美国的竞争,是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核心竞争,而不是对原材料和市场的外围竞争。

    美国日本的衰落,只是因为本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市场饱和,造成的国家盛极而衰,而不是精英阶层的衰落,与之相对应,中国的复兴,主要全球资本大转移和中国劳苦大众推动的结果,而不是中国精英基层的复兴,中国精英阶层很多只是搭便车的寄生者。

    西方因为民主普选,很多下层民众成了寄生阶层,这是西方丧失能动性的主要原因,中国上层因为权力垄断和资产垄断,也成寄生基层,这是中国社会丧失能动性的根本原因。

    能动性的丧失,主动性也将难以为继,逐渐地陷入被动,社会秩序破坏,道德法制苍白无力,最原始的欺压手段,通过黑社会,与极端宗教维持社会基本的秩序,这在全世界已经开始蔓延。

    主动的能动性是人类文明的根本,这个世界会更好么?只怕未必,能动性是唯一的解药,最能代表主动的能动性的毛主义,不但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也是人类的唯一出路。

    马克思主义,造就了自觉的主动,毛主义,造就了主动的能动,以主动的能动性内功,为核心的社会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西方那种通过对外侵略掠夺的外功,来维系主动和能动的社会模式,已经不可能再现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不能照搬西方,在发展模式方面也不可能照搬西方。

  5. 爱求索 2014年05月27日 8:09 下午  @回复  Δ5楼 回复

    楼主的论述,是西方崛起的总结,这方面俺是赞同的,但楼主认为中国也将走西方的发展模式,即帝国路线,俺则是否定的。

    帝国路线已经不可能了,中国要想真正崛起,唯一的途径就是毛主义路线。

    西方的崛起,主要是通过武力和技术优势,对外侵略掠夺来维系系统均衡,这在当今的社会已经不可能了,德国,日本的战败,已经宣告,帝国主义路线,是一条死路,进入二十一世纪,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乱,更是证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难以维系帝国主义路线。

    系统的均衡与非均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口与资源的结构,二是主要的生产方式,这就如米与巧妇的关系,资源丰富与否,是米,巧妇的勤劳精巧,则是生产方式。

    巴西的资源相对丰富,但却难以崛起,日本的资源稀缺,却高速发展,说明生产方式更为重要,也就是只有工业化社会,才可能崛起。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过于依赖外部市场,因此也难以完全崛起,只有国内市场为主,国内企业为主的开放性,创新性工业化社会,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崛起,中国现在尽管过于依赖出口,过于依赖外资,但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本土企业的成长,还是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

  6. 爱求索 2014年05月27日 8:09 下午  @回复  Δ6楼 回复

    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崛起不同,中国不是依靠对外侵略掠夺来实现均衡的,而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上升,和市场饱和,而造成的全球产业大转移,自动地获取了发达国家的中低端市场,又利用向发达国家的出口收益,向资源性国家购买原材料。

    对于发达国家的中下层民众而言,甚至世界各国,不可能离开中国制造,否则生活成本就会大量增加,对于发达国家的上层资本家而言,也不可能离开中国这个生产基地,和中国这个大市场。

    对于资源性国家而言,中国的购买大大增加了收益,不可能再找到更大的买主。

    因此,无论对于发达国家的上下层而言,还是对资源性国家而言,中国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中国的廉价工业品大量涌向世界各国,也会抢夺这些国家的工作机会,造成失业,但这不是中国主动的侵略掠夺,而是全球化的大趋势使然,而且,中国只是赚了辛苦钱,真正的财富,还是被跨国资本获取了。

  7. 爱求索 2014年05月27日 8:10 下午  @回复  Δ7楼 回复

    中国的复兴,就是做了全球化的媒介,成了资本和商品承转的中心,很大程度上是被发展,被复兴。

    但问题在于,国家的崛起,不但需要内外均衡,还需要内部均衡,中国因为成了全球资本大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内外均衡不成问题。

    但内部均衡,却随着社会两极分化,和区域发展失衡,形成了庞大的特权和资产寄生阶层,这便是强调毛主义的原因。

    同样的工作,体制内的工资和保障,大约是体制外的近十倍,同样的房产土地,在不同地方价格也能差上十倍,甚至百倍,这才是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

    因为成了全球化的承转中心,因此中国内外均衡不成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像其他国家那样,通过对外侵略掠夺来获取原材料和市场,是可以实现和平崛起的。

  8. 爱求索 2014年05月27日 8:10 下午  @回复  Δ8楼 回复

    中国崛起的真正阻碍是内部的均衡,是庞大的特权和资产垄断寄生阶层。

    因此,问题的根源在内,而不在外。

    中国是个资源稀缺的国家,因为内外能维系均衡,可以进口的资源,问题还不大,但土地却是不可能进口的,特别是建设用地,决不能被少数群体垄断,否则,中国的发展潜力,将会被生生腰斩。

    外围的竞争,只是枝叶,内部的均衡,才是根本。

  9. 爱求索 2014年05月27日 8:11 下午  @回复  Δ9楼 回复

    我们国家的劳动力,除去从事农业的中老年富余劳动力外,大约有6亿人,而我国经济的投资积累比例,大约是一半。也就是说,每年的资本积累量,相当于3亿劳动力一年的劳动。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每年只能挤出大约3000万劳动力用于投资活动,中国的一年相当于美国的10年。

    好吧,这样说很多人还是没有具体概念,我就换个说法。中国现在一年的铁路建设量是5000公里,而日本全国的标准轨距铁路还不到5000公里,加上低规格窄轨铁路也就是两万公里左右。也就是说,中国每3、4年就再造了一个日本铁路网。中国每年的住宅建设量是20多亿平,每两年建造的住宅就可以供所有日本人住上人均30平米的好房子。中国一年净发电量的增加值就相当于大半个日本的总发电量,两年净发电量增加值就超过整个日本的总发电量。类似这样的数据还可以无限列下去,比如中国三年的汽车累积产量就相当于日本总的汽车保有量等等。所以说,中国的资本积累速度达到了每两三年再造一个日本的程度!

    希望大家在思考中国的实力与未来时,以这样的尺度来作为思考的背景与前提。

  10. 爱求索 2014年05月27日 8:13 下午  @回复  Δ10楼 回复

    绝大部分的观点我都同意,略有几点不同意见如下:

    1、楼主对世界的整个看法还是一个新皇帝换老皇帝的游戏,但我觉得如果中国真成了老大,这个世界的秩序可能会和原来的样子不太一样,因为中国的文明不太一样。

    2、中国的崛起的必然性也不大好说,如果不是主席的雄才大略,中国应该不是跟了苏联做小弟就是跟了美国做小弟,估计没啥出头机会;即使真有敢独立自主的,没有工业、没有技术、没有知识、没有资本,估计除了主席,也是谁弄谁死。当然,说主席的出现是中国文明的必然,这么解释的话,也能自圆其说。

    3、我倾向于相信上帝对谁都没有偏爱,因此,东亚地区也不必然是世界的中心,中心应该是轮流转的,好像猴哥说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