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控制 > 工业·编程 > 正文

libco协程库上下文切换原理详解

2017-07-25 15:40 工业·编程 ⁄ 共 473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libco 协程库在单个线程中实现了多个协程的创建和切换。按照我们通常的编程思路,单个线程中的程序执行流程通常是顺序的,调用函数同样也是 “调用——返回”,每次都是从函数的入口处开始执行。而libco 中的协程却实现了函数执行到一半时,切出此协程,之后可以回到函数切出的位置继续执行,即函数的执行可以被“拦腰斩断”,这种在函数任意位置 “切出——恢复” 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

    本文从libco 代码层面对协程的切换进行了剖析,希望能让初次接触 libco 的同学能快速了解其背后的运行机理。

函数调用与协程切换的区别

下面的程序是我们常规调用函数的方法:

void A() {

   cout << 1 << " ";

   cout << 2 << " ";

   cout << 3 << " ";

}

void B() {

   cout << “x” << " ";

   cout << “y” << " ";

   cout << “z” << " ";

}

int main(void) {

  A();

  B();

}

在单线程中,上述函数的输出为:

1 2 3 x y z

如果我们用 libco 库将上面程序改造一下:

void A() {

   cout << 1 << " ";

   cout << 2 << " ";

   co_yield_ct();  // 切出到主协程

   cout << 3 << " ";

}

void B() {

   cout << “x” << " ";

   co_yield_ct();  // 切出到主协程

   cout << “y” << " ";

   cout << “z” << " ";

}

int main(void) {

  ...  // 主协程

  co_resume(A);  // 启动协程 A

  co_resume(B);  // 启动协程 B

  co_resume(A);  // 从协程 A 切出处继续执行

  co_resume(B);  // 从协程 B 切出处继续执行

}

同样在单线程中,改造后的程序输出如下:

1 2 x 3 y z

可以看出,切出操作是由 co_yield_ct() 函数实现的,而协程的启动和恢复是由 co_resume 实现的。函数 A() 和 B() 并不是一个执行完才执行另一个,而是产生了 “交叉执行“ 的效果,那么,在单个线程中,这种 ”交叉执行“,是如何实现的呢?

Read the f**king source code!

Talk is cheap, show me code.

下面我们就深入 libco 的代码来看一下,协程的切换是如何实现的。通过分析代码看到,无论是 co_yield_ct() 还是 co_resume,在协程切出和恢复时,都调用了同一个函数co_swap,在这个函数中调用了 coctx_swap 来实现协程的切换,这一函数的原型是:

void coctx_swap( coctx_t *,coctx_t* ) asm("coctx_swap");

两个参数都是 coctx_t *指针类型,其中第一个参数表示要切出的协程,第二个参数表示切出后要进入的协程。

在上篇文章 “x86-64 下函数调用及栈帧原理” 中已经指出,调用子函数时,父函数会把两个调用参数放入了寄存器中,并且把返回地址压入了栈中。即在进入 coctx_swap 时,第一个参数值已经放到了 %rdi 寄存器中,第二个参数值已经放到了 %rsi 寄存器中,并且栈指针 %rsp 指向的位置即栈顶中存储的是父函数的返回地址。进入 coctx_swap 后,堆栈的状态如下:

20170615142848960

由于coctx_swap 是在 co_swap() 函数中调用的,下面所提及的协程的返回地址就是 co_swap() 中调用 coctx_swap() 之后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void co_swap(stCoRoutine_t* curr, stCoRoutine_t* pending_co) {

     ....

    // 从本协程切出

    coctx_swap(&(curr->ctx),&(pending_co->ctx) );

    // 此处是返回地址,即协程恢复时开始执行的位置

    stCoRoutineEnv_t* curr_env = co_get_curr_thread_env();

    ....

    }

coctx_swap 函数是用汇编实现的,我们这里只关注 x86-64 相关的部分,其代码如下:

coctx_swap:

   leaq 8(%rsp),%rax

   leaq 112(%rdi),%rsp

   pushq %rax

   pushq %rbx

   pushq %rcx

   pushq %rdx

   pushq -8(%rax) //ret func addr

   pushq %rsi

   pushq %rdi

   pushq %rbp

   pushq %r8

   pushq %r9

   pushq %r12

   pushq %r13

   pushq %r14

   pushq %r15

   movq %rsi, %rsp

   popq %r15

   popq %r14

   popq %r13

   popq %r12

   popq %r9

   popq %r8

   popq %rbp

   popq %rdi

   popq %rsi

   popq %rax //ret func addr

   popq %rdx

   popq %rcx

   popq %rbx

   popq %rsp

   pushq %rax

   xorl %eax, %eax

   ret

可以看出,coctx_swap 中并未像常规被调用函数一样创立新的栈帧。先看前两条语句:

   leaq 8(%rsp),%rax

   leaq 112(%rdi),%rsp

leaq 用于把其第一个参数的值赋值给第二个寄存器参数。第一条语句用来把 8(%rsp) 的本身的值存入到 %rax 中,注意这里使用的并不是 8(%rsp) 指向的值,而是把 8(%rsp) 表示的地址赋值给了 %rax。这一地址是父函数栈帧中除返回地址外栈帧顶的位置。

在第二条语句 leaq 112(%rdi), %rsp 中,%rdi 存放的是coctx_swap 第一个参数的值,这一参数是指向 coctx_t 类型的指针,表示当前要切出的协程,这一类型的定义如下:

struct coctx_t {

    void *regs[ 14 ];

    size_t ss_size;

    char *ss_sp;

};

因而 112(%rdi) 表示的就是第一个协程的 coctx_t 中 regs[14] 数组的下一个64位地址。而接下来的语句:

   pushq %rax  

   pushq %rbx

   pushq %rcx

   pushq %rdx

   pushq -8(%rax) //ret func addr

   pushq %rsi

   pushq %rdi

   pushq %rbp

   pushq %r8

   pushq %r9

   pushq %r12

   pushq %r13

   pushq %r14

   pushq %r15

第一条语句 pushq %rax 用于把 %rax 的值放入到 regs[13] 中,resg[13] 用来存储第一个协程的 %rsp 的值。这时 %rax 中的值是第一个协程 coctx_swap 父函数栈帧除返回地址外栈帧顶的地址。由于 regs[] 中有单独的元素存储返回地址,栈中再保存返回地址是无意义的,因而把父栈帧中除返回地址外的栈帧顶作为要保存的 %rsp 值是合理的。当协程恢复时,把保存的 regs[13] 的值赋值给 %rsp 即可恢复本协程 coctx_swap 父函数堆栈指针的位置。第一条语句之后的语句就是用pushq 把各CPU 寄存器的值依次从 regs 尾部向前压入。即通过调整%rsp 把 regs[14] 当作堆栈,然后利用 pushq 把寄存器的值和返回地址存储到 regs[14] 整个数组中。regs[14] 数组中各元素与其要存储的寄存器对应关系如下:

//-------------

// 64 bit

//low | regs[0]: r15 |

//    | regs[1]: r14 |

//    | regs[2]: r13 |

//    | regs[3]: r12 |

//    | regs[4]: r9  |

//    | regs[5]: r8  |

//    | regs[6]: rbp |

//    | regs[7]: rdi |

//    | regs[8]: rsi |

//    | regs[9]: ret |  //ret func addr, 对应 rax

//    | regs[10]: rdx |

//    | regs[11]: rcx |

//    | regs[12]: rbx |

//hig | regs[13]: rsp |

接下来的汇编语句:

   movq %rsi, %rsp

   popq %r15

   popq %r14

   popq %r13

   popq %r12

   popq %r9

   popq %r8

   popq %rbp

   popq %rdi

   popq %rsi

   popq %rax //ret func addr

   popq %rdx

   popq %rcx

   popq %rbx

   popq %rsp  

这里用的方法还是通过改变%rsp 的值,把某块内存当作栈来使用。第一句 movq %rsi, %rsp 就是让%rsp 指向 coctx_swap 第二个参数,这一参数表示要进入的协程。而第二个参数也是coctx_t 类型的指针,即执行完 movq 语句后,%rsp 指向了第二个参数 coctx_t 中 regs[0],而之后的pop 语句就是用 regs[0-13] 中的值填充cpu 的寄存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popq 会使得 %rsp 的值增加而不是减少,这一点保证了会从 regs[0] 到regs[13] 依次弹出到 cpu 寄存器中。在执行完最后一句 popq %rsp 后,%rsp 已经指向了新协程要恢复的栈指针(即新协程之前调用 coctx_swap 时父函数的栈帧顶指针),由于每个协程都有一个自己的栈空间,可以认为这一语句使得%rsp 指向了要进入协程的栈空间。

coctx_swap 中最后三条语句如下:

   pushq %rax

   xorl %eax, %eax

   ret

pushq %rax 用来把 %rax 的值压入到新协程的栈中,这时 %rax 是要进入的目标协程的返回地址,即要恢复的执行点。然后用 xorl 把 %rax 低32位清0以实现地址对齐。最后ret 语句用来弹出栈的内容,并跳转到弹出的内容表示的地址处,而弹出的内容正好是上面 pushq %rax 时压入的 %rax 的值,即之前保存的此协程的返回地址。即最后这三条语句实现了转移到新协程返回地址处执行,从而完成了两个协程的切换。可以看出,这里通过调整%rsp 的值来恢复新协程的栈,并利用了 ret 语句来实现修改指令寄存器 %rip 的目的,通过修改 %rip 来实现程序运行逻辑跳转。注意%rip 的值不能直接修改,只能通过 call 或 ret 之类的指令来间接修改。

整体上看来,协程的切换其实就是cpu 寄存器内容特别是%rip 和 %rsp 的写入和恢复,因为cpu 的寄存器决定了程序从哪里执行(%rip) 和使用哪个地址作为堆栈 (%rsp)。寄存器的写入和恢复如下图所示:

20170615142933149

执行完上图的流程,就将之前 cpu 寄存器的值保存到了协程A 的 regs[14] 中,而将协程B regs[14] 的内容写入到了寄存器中,从而使执行逻辑跳转到了 B 协程 regs[14] 中保存的返回地址处开始执行,即实现了协程的切换(从A 协程切换到了B协程执行)。

结语

为实现单线程中协程的切换,libco 使用汇编直接读写了 cpu 的寄存器。由于通常我们在高级语言层面很少接触上下文切换的情形,因而会觉得在单线程中切换上下文的方法会十分复杂,但当我们对代码抽丝剥茧后,发现其实现机理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从libco 上下文切换中可以看出,用汇编与 cpu 硬件寄存器配合竟然可以设计出如此神奇的功能,不得不惊叹于 cpu 硬件设计的精妙。

libco 库的说明中提及这种上下文切换的方法取自 glibc,看来基础库中隐藏了不少 “屠龙之技”。

看来,想要提高编程技能,无他,Read the f**king source code !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