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中国今后战略去向的试论

2006-11-30 18:21 战略·谋略 ⁄ 共 2906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本文以自己的观点提出中国今后战略去向的问题,目的是如何在国际关系中使中国的利益最大化,并且改变国际关系中的一些“游戏规则”,警惕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过分商业化的倾向,这在钱其琛《外交十记》的飞往巴格达篇中已有所记,佐利克的“利益相关者”论也是这种表现。

2005年初印度洋海啸时,中国援救行动正在朝着本人提出的中国今后战略去向的观点行动着。注意到海啸发生后不久美国就和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一起组成了一个救灾联盟,但没过几天就宣布解散并把救援任务移交到联合国,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和中国的援救行动和中国的崛起有着紧密的关系。几个月后又发生了连战访问中国,美国提出全力支持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和同意日本开发核武器的论调在出现,这是一种迫不急待地实施抑制中国的策略。如果两岸消除敌视稳定下来,那么美国一超地位的结束也就为期不远了。

正文之前,首先把全球的所有国家分为四个类型,一是全球大国:在全球有其利益所在,对国家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洲际大国:在所在洲和其相邻国家有其利益所在,对国家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或者重要的作用;三是区域大国:在所在区域有其关切利益所在,对国家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或者施加其影响;其他国家为普通国家。

从现在国际格局来看:美国当然也是唯一的全球大国,今后的趋势当然是各国的愿望但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滑向洲际大国;欧共体以其国家共同体形式已经是洲际大国,今后也不会成为全球大国,这是其国家共同体形式所决定的;中国正准备也有可能逐渐从一个区域大国发展成一个洲际大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印度,如果中国战略决策得当印度是不应也不会成为一个挑战国。今后世界格局要么是一个全球大国,二、三个洲际大国;要么是三、四个洲际大国。从历史上看,在一个洲,当然指欧洲如果有二个以上的洲际大国,就难以回避战争灾难。一个能和美俄抗衡的中国是创造中国崛起的外部条件。

中国提出的和平崛起理念能否以所谓的“和平”方式实现?中国崛起首先要挑战现行国际上的金子塔型经济体系。这一经济体系始终贯穿着世界近现代史,它是西方国家通过战争和殖民统治建立起来的,至今世界还是处于后殖民时代这一经济体系中。近年来国际舞台上经常出现“中国崩溃论”、尤其在日本盛行有关中国分离成“七块论”、“谁来养活中国”以及“中国在抢夺世界资源”等等各种论点,其核心就是如果中国崛起成为高收入国家,在现行经济体系中这是难易成立的,有必要建立起倒金子塔型或则椭圆型经济体系。因此,首先要拷问“财富”这一词的含义和其意义,并进一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社会道德与伦理以及国家关系。所谓财富用一个形象比喻来说,当一个美国普通公民在一个处于金子塔型底层国家中生活时可以过着贵族般的生活,而现在告诉他“对不起这种贵族般生活你过不起了”将是如何反应?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崛起要由强大的国防提供保障,试问中国国防策略的核心即现行核策略是否能保障中国获得最大利益?国际上现有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的体系不是中国的战略选择,更确切地说阻碍着中国的崛起与世界的重新组合;但是扩散也不是中国的最佳选择。核心是一些中小国家为何必须接受侵害自己国家核心利益的不对称战争,就象最近巴总统所暴料的美国在9?11后对巴国的要挟。应该重新审视全球的核游戏规则,即核恐怖是必须的,也必须掌握在中美欧俄手中;但也必须使核无效化,所以核恐怖与核无效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如果说中国现行核策略在过去有其正确面的话,但是现在越来越不符合全球核游戏规则的调整。当民族面临着被大规模杀伤武器威胁时,当国家核心利益面临着被大规模侵害时不能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不可思议的举动,也领人难以置信的策略。中国的核策略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所组成:

1. 当日本或台湾地区有进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开发与布置的举动时进行核摧毁的权利;

2. 统一台湾时中国被卷入大规模战争或则日本直接或间接地军事介入时进行有限核打击与核报复的权利;

3. 军事改变中国核心盟国时进行有限核打击与核报复的权利,例如朝鲜、巴基斯坦和缅甸;

4. 对有核国家实施核打击与核报复的权利;

5. 有核国家对无核国家进行核打击时其他有核国家对该有核国家实施有限核打击的核抑制权利。

实际上美国最近进行的战略武器非核化就是针对上记5的具体举措。不必担心中美欧俄或则印巴之间会产生导致地球毁灭的核战争,危险最大来源国是以色列和日本。如果以色列面临着被阿拉伯人灭亡危险时采取对核大国的核绑架行动;而日本这一不具备洲际大国地位的国家试图成为洲际大国,就必然导致日本试图发动殖民战争引发的日本对全球核毁灭的危险,即日本试图成为洲际大国必然导致日本的核武装。中国崛起首先必须完成对日本的重新组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弥漫着对二战战后处理不满的战争首要挑起国的存在,可以说现在还处于战争状态中,以对日本的重新组合为标志彻底结束二战。中国牢固地确立起其崛起的标志是中国在非洲牢固地建立起比较强大的战略盟国。

第三,中国的长期国策是积极推行人民币的支配地位,中国不需要亚元,以欧元来得出建立亚元的重要性是错误的,这从经济学和战略观中不难得出的结论。欧元的产生是由德英法相互间关系所造成的,对应的亚元产生的条件不存在。随着人民币自由化和中国的统一,四地统一在人民币下这是必然结果,其实如果人民币自由化则港币现在退出市场已是水到渠成了。中国应充分利用一国二制这一机制,推动“同心圆战略”,分层建立起人民币使用地区(不仅仅是四地,牢牢建立起四分之一人口以上使用人民币)、人民币流通与使用国,这应与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战略一起逐步建立起来。

最后以开发西藏地区水资源为标志全面改造中国的自然生存条件,进而影响大多数亚洲国家。如果不整体地改变中国的水资源环境,中国的持久发展就难以得到保障,也难以实现中国影响大多数亚洲国家的战略目标。事实上,西藏地区的整体开发将对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因为西藏也是全世界气象中心地区之一。

影响中国崛起的最大敌人是中国自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出现,*是其中的一位罕见者。但是与其说*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更确切地说是一位严重带有词人气息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在其后没有一位与之称得上可以比拟的思想人和哲学人。如果一国的国民缺乏应有的思想灵魂,则该国未来崛起的条件将丧失殆尽。由于这一时期的缺乏,或则更确切地说是没有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出现,改革开放给中国崛起带来的最大悲哀是全国处于一个疯狂的拜金狂潮中,渐渐地国民失去了应有的灵魂。

中国是古代四大文明中仅有的传承至今的地区,这与中国的“竹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文化的传播决定于文化的创造和传播的载体,与被限制于刻有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古巴比伦汉谟拉大典的石块相比竹子无论在记载传播还是在数量成本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如果对中国的传承文化作不恰当的推承也会严重妨害中国的崛起。儒教长期被统治阶级所推崇,如果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个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化中占有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是无碍的,但是要成为主流进行推介就将严重妨碍中国的崛起。儒教和宗教一样是对被征服者进行统治的有效工具,即是产生失去理智政权的温床;也是产生这种“规则是针对他人的,我是例外”瘟疫的源泉;导致一个民族血气荡然无存,庸碌无为,鼠目寸光。同时也是“内紧外松”(大中华思想是其中一个表现形式)的文化之泉,其典型例子是国共双方政权战后对待日本战犯和遗留民的方法上。

中国也应改变减小世界经济通涨的制度,而这种制度真是“内紧外松”文化的具体体现。低价格提供商品的方式正在严重污浊着中国崛起的基础,到了必须修正的关键时候了。

中国的回顾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深受儒家思想控制,中国不曾成为过一个扩张性、掠夺性的国家。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诞生到*作为领袖引领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或被迫参与几场战争,使得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在改变世界格局的进程中成为一个越来越起到关键作用的角色。中国已经迈步走向一个洲际大国,那么需要的警思就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历史上中国从未成为洲际大国,当然更不用说全球大国;中国从其经济规模来说有成为洲际大国,或则说成为全球大国机遇与国力。由于文化背景,尤其是“内紧外松”文化的原因,中国从来就没有争取成为一个洲际大国或则全球大国;历史上中国在绝大多数时间上仅是一个区域大国,而且是一个非扩张性、非掠夺性的区域大国。中国尽管发明了火药,但是不会有效利用火药作为远距离、非接触的战争工具;也不会有效使用和发明大范围移动性战争工具即利用海洋进行战争。中国除了少数时期外不是贸易大国、更不是贸易立国,清朝末期更是沦为一个普通国家。蒋介石对中国名义上的统一和军阀混战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从一个普通国家向一个区域大国的迈进,而在此时中国与一个试图从区域大国走向洲际大国的日本发生了正面冲突,结果为众所周知的日本失败。但是蒋介石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中国进行有效的统一,即为中国走出依附他国建立起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这就为*的出场创造了条件。随之而来的朝鲜战争彻底地使中国牢牢地再次进入一个区域大国的角色,就是这场战争使处在颠峰时期的美国跌落下来,美国无力再与一个后区域大国(此时中国的定义)进行一场战争了。越南战争更使美国落入一个全球大国时代中最低落的时期,当然美国达到了阻挠共产势力在东南亚扩张这一目的。1962年的中印战争破灭了原可以走上洲际大国的印度强国之梦,这是一场未经过战争获取开国政权的政客编导出来的一场荒唐战争,一个无战略眼光的政客强加于中国进行了一场对自己无意义的战争。当然印度还有一次机会,就是苏联在进行阿富汗战争期间连手苏联发动印巴战争,可是这有灭国之虑,这就考验政治家的魄力。可以说中国如果确保巴基斯坦和缅甸不落入印度之手,印度只能成为南亚的后区域大国。中苏的分裂导致了苏联最终走向衰败,而中美连手在阿富汗与苏联对抗的直接结果是结束全球大国的苏联,当然这一结果来临时中国是措手不及的,也是始料未及的事态。这期间中国已经开始准备转换为洲际大国角色了。

这里首先提出中国战后在对自己相对不太有利的条件下与他国解决领土纠纷的时代应该结束了。现在是日本和印度已经丧失了与中国解决边界时对它们最宽容的时机,中国不应该在解决边界时再作出让步了,而应该在解决边界同时明确我们的战略态势,具体详细后述。

*发动文革的本意是打破一个类似于苏联垂直的、僵化的官僚体制,实现他理想中具有词人浪漫气息的平民社会,所以说这一本意是无可怀疑的但是操作手法上有一系列错误。那个时代的僵直体制正是现在中国崛起所必须避免的障碍,而这一体制在1956年反右运动后走上了不归之路。以刘少奇为标志的一些管理层在文革中经受了骇人听闻的遭遇,但是不要忘记这一僵直体制所导致的骇人听闻事件在此前已是类见不鲜了。而文革所带来的政治平民化(打破了僵直体制中所形成的血统论观念)和相对的自由化为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打下了文化基础,否则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将是巨大的。

中国能够改变其在世界中的地位这不得不与*的一些战略举措有关。是的,*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有一系列十分明显战术上的错误,但是其在战略上决策得当所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战术错误所导致的价值损失,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观点的目的,中国的战略去向应如何策定。

苏联的变迁-旧秩序的结束?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如何恢复战前的殖民地位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如何重建传统的金字塔型经济体系中迎来了二战结束,丘吉尔的“铁幕论”标志着西方国家启动和打开了“冷战”这扇大门。在整个冷战期间西方国家以积极进攻姿态迎接着冷战,在西方国家的战略打击、经济战争与文化战争的综合进攻下一个新型帝国巨人-前苏联轰然倒下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通过军事战争得到了一场大战的胜负,人类也应该更深层地反思一下过去的人类社会和迄今为止的国际社会框架的稳定性。

一部冷战史也是一部代理人战争史,而战略的失误所导致的结果将更为可怕。

首先分析苏联从一个区域大国上升为全球大国,而又从一个全球大国跌至后区域大国这一事实对于更好地了解今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把握中国今后战略的趋向有着重要意义。

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着一个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家诞生。苏联只有一个国家但从意识形态上讲它的力量远远超出国家范围,它的力量分布在全球。一个在意识形态上与其他国家十分对立的苏联可以从全球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成为全球大国力量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从软实力上讲十月革命胜利已经使苏联在隐性上成为一个全球大国。苏联在其成为全球大国的过程中,用保卫共产主义代替保卫苏联这种模糊策略来获取苏联的最大利益,并且分裂着世界,这种分裂世界的方法是它取得全球大国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从分裂的国家间关系中获取利益这是一般的游戏规则,但是必须指出这是过去的途径;即和历史上葡萄亚、西班亚获得全球大国的途径一样,以牺牲它国、更确切地说以压榨它国利益来完成自国力量的积累,并以强加于他国在文化上的同一化,即葡、西两国的同一宗教和语言的同一化,和苏联式社会主义化。二战结束使苏联在软实力上成为全球大国变为现实,而中苏连手的朝鲜战争把本可以再打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打叭了。就是这场战争苏联以极小的代价赢得了巩固作为全球大国地位的时间,随后而来的全球非殖民化使苏联不仅在软实力上而且在硬实力上演变为全球大国成为现实;东欧也赢得了开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美国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别说世界大战,连与一个后区域大国的战争也得三思而行。美国浪费了时间、精力以及巨大的财力,而获得了一个没有回报(如果说有大概是阻止中苏向日本进一步行动而已)并且不得不继续花费财力的后果,当然从战略和现实的角度来说目前美国阻挠中国的统一是那场战争的延续。美国为了国内政治利益,更确切地说为了延长战后大英帝国回归殖民化的寿期,在最不应该发生战争的地方、和最不应该成为战争对手进行了一场自己也没有定位好的战争;因为即使中国输了这场战争,美国要赢回中国政权的可能性还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一旦美国输了就将输了它的全球战略和抑制主要对手的战略资本。假如司徒雷登大使1949年到了北京、和美国不采取孤立中国的策略,那么美国即使在朝鲜进行战争,也有可能中国不会出兵的。因为这样的话中国有可能南斯拉夫化,在一个破碎国家初建之时(而且它的民间有效财富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之时被日本掠夺了或者被带到台湾)就敢于和大国进行战争的人除了*就是铁托。铁托是积极进攻的,他敢在建国之处就打破斯大林和美英的约束,想进军希腊(支持当地*游击队)和意大利(领土纷争)。这场战争中西方仅有的二个次级大国法、英国也参加了这场战争,跟着一起输了,战争的后果加速了世界非殖民化进程。而且就在这场战争的同时,中国开辟了第二战场,在越南使法国不得不让北越独立。所以说美国由于这场战争从颠峰上跌落下来,苏联开始走向一个真正全球大国的道路,当然中国的区域大国地位牢不可破了。

回顾一下苏联在成为全球大国的道路上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利用意识形态上与大多数国家的分裂,最大化利用这种分裂优势,以软实力为先导逐步实现其全球大国的地位。尽管说前期并没有这种规划,后期由于社会主义在多个国家的确立,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优势随之逐渐丧失,甚至成为劣势(尤其是中苏对立)。

2 混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例如保卫苏联就是保卫共产主义的论点),过度使用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带来的利益。没有注意到由于战后反殖民化的兴起,意识形态一致国家聚集的变化趋势。

3 继承帝俄扩张策略,即从陆地边界开始向外扩张,没有在战略制高点上对主要对手进行有效地打击,后期虽然脱离边界进行扩张,但并不是在战略制高点上对主要对手进行打击。

4 以宗主国即我国所称的霸权主义国家无视和牺牲自己同盟国(附丛国)的利益,和意识形态与政治架构以及经济体制同一化,进行变相的殖民化,违反全球反殖民化趋势。

5 忽视经济利益与规律,尤其这种趋势在后期更为严重,可以说无视经济战争所能带来的利益。

6 过分迷信于军事力量,除了意识形态外没有注意软实力的培育,尤其经济力量长期没有同步跟上反而成为其巨大的负担,成为对立国家的主要标的国。

7 无视多元性世界的发展趋势,过分强调同一性,虽然同一性能带来比分散性更有效率的效益,但是它的破坏性也比分散性时更巨大。

8 没有足够警惕经济战争和文化战争对自己国家的破坏作用。

这里我们探讨一下,苏联在战略上的一些败笔之处。

1 没有支持中国*夺取政权

战后的非殖民化与中国*在中国夺取政权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也为苏联打开影响亚洲之门。当时的苏联由于矜持与美英达成的战后世界分配框架,更确切地说害怕美国有能力再发动一次世界大战的威胁,和害怕中国的南斯拉夫化而没有进行有效地支持,或则更确切地说没有象样地支持中国*夺取政权。战后有二个东欧国家没有跟随苏联,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但就是这二个国家*的夺取政权是不全依靠苏军下完成的。实际上如果加快中国*夺取政权的话,并且加速亚洲*夺取政权的话(实际上北越夺取政权完全依靠的是中国),就会极大地延缓英、法两国对殖民地的恢复。丘吉尔的“铁幕论”更主要的目的是阻挠非殖民化的进程,撕裂着世界,形成一个经纬分明的界限;提醒苏联遵守已达成的框架,不能越位,否则世界大战相见,这是一种战争讹诈论,一种彻头彻尾殖民帝国的论调。当然丘吉尔的铁幕论也是英国长期国策的延续,也是英国回避又一个“拿波伦”时代的到来,英国的长期国策是游移在欧洲大国间进行结盟,以保证英国的“最后调停者”地位。但是二战后英国需要的是能和苏联对抗的国家,这在当时的欧洲是不存在的。

在这里必须指出两点,一是代理人的战争,如果苏联早一点明白朝鲜战争所能带来的意义的话,或许世界不会现在这样了。二是虽然当时美国有能力再打一次世界大战,但是怎样组织这场战争呢?民心,这是关键,美国人能接受吗?主要战场的欧洲人能接受吗?而且苏联还没有吸取二战中差一点陷入两面作战的教训,即如果当时日本进攻苏联。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战后所经历的代理人战争有以下几场。第一次是战后英国重建希腊王国,当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准备帮助希腊*建立政权或者变更边界,如果苏联懂得三年后朝鲜战争的策略,1947年不出现苏南分裂的局面,苏联在地中海就可以牢牢建立起一支地中海舰队了。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朝鲜战争,这是一场从内战演变成苏联支持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进行了一场战争。期间,中国帮助越共在北越建立起政权并使得法国撤离印支三国。除了第一次阿以战争外其他阿以战争都是代理人战争,而安哥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在七十年代的内战可以说也是代理人战争。六十年代开始的越南战争最终使中国成为世界三极中的一个小极,并成功地进行了二个大极即美苏的平衡与变化的作用。

观点1:当前伊拉克战争可以认为是广义代理人战争,伊拉克局势关乎着各大国的利益,直到如今反对这场战争的各国并没有为收拾残局作出努力,它们在等待消耗美国实力。正是这场战争成就了美国的一系列对手,是否属于在错误时间、在错误地点、对错误对手发动了这场错误战争还有待拭目以待。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美国不能搞定伊郎的话,这场战争注定是失败的,因为达不到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即控制石油和改造大中东的计划。伊郎的地位极为重要,与世界另一个产油地区里海相临,除了伊郎外中近东地区无挑战美国控制的国家。当然中东必须要经历一场改造,这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只是方法而已。现在美国面临着随着石油高腾:关心石油利益的国家越来越多,俄罗斯得到了恢复,中、欧赢得了战略缓冲时间,中近东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实力在扩张,提高了拉美的产油、原料生产国与美国叫板的资本,更关键的是美国的软、硬实力在下降。是的,美国可以随时随地撤出这场战争,但是结果和越南战争的结果有何区别?

观点2:不能因为莎达姆反美就称他为英雄,莎达姆政权是一个暴政政权,如何阻止这种政权的建立与延续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也要解决像美国那样的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暴政政权的问题,警察是执法者,当执法者在犯法的时候如何约束和处理,这就是现在国际关系中症结所在。中国在其崛起过程中,如何解决西方国家殖民时代所遗留的历史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现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关系时所必须克服的课题。

代理人战争是大国在自己不直接卷入战争下利用他国来削弱对手实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尤其在核子时代,大国间越来越难易直接进行战争了。

最后还要指出阿富汗这场代理人战争彻底拖垮了苏联,而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苏联寻找在波士湾和印度洋的出口,但是如果利用中国在中国*夺取政权时完成的话又会怎样呢?

2 南斯拉夫事件

如前所述,由于南斯拉夫并不是在苏军帮助下取得政权的,铁托在战后一些问题上没有听从苏联指挥而被共产国际除名的,其中之一就是铁托想进军希腊和意大利。想一想英国即使花了很大力气也要重新占领希腊就知道了,苏联没能用战略眼光利用这一契机,而且这是一场代理人的战争。

3 以色列是苏联的巨大威胁

英国的战后处理对世界格局的设计产生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英国是设计师,美国是执行者。其一是丘吉尔“铁幕论”加速了世界的分裂和相同意识形态国家的聚集,实际上当时英国在东欧地区积极挑寻战后安排,而斯大林的基本态势是守势,甚至于不屑将南斯拉夫推到对手国家那里去。二是一个分裂的印度次大陆,如果印巴不是分治的话,现在世界的格局可以肯定地说完全不同的,一个新的全球大国可能已经产生了。三是以色列的诞生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着不可无视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以色列的出现阻碍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进程和延长一些王国的政权(这是英国安排和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但并不一定符合阿拉伯利益)、阿拉伯国家间战争的时续发生。战后阿拉伯国家间如在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有过几次合并都以失败而告终;伊拉克通过战争对科威特的合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南北也门合并是成功的,但是这一合并对阿拉伯世界地位的提升毫无影响。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以色列,第一次石油危机早已发生了,从战后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前低油价时代就难以维持,石油是不可忽缺的资源,而阿拉伯国家又是石油的主要聚集地,和与以色列纠纷的国家又不是产油国。美国把以色列作为代理人达到间接控制阿拉伯国家的一个关键的工具。苏联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以色列建国之处苏联为了解决国内犹太人问题是支持以色列的,而当时的美国是不支持以色列的。

当然还有大战期间对伊朗的处理也是一个明显的失策,总之苏联是一个大陆型国家,没有理解海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中苏的破裂

中苏对立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国家主权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和要不要多元化与建立如何防止风险尤其在软实力和经济力量上,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处理得相对有利。中苏对立的后果是:

1 极大地削弱苏联利用意识形态上的优势,也就是说从意识形态上讲苏联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全球大国的地位,从分裂的世界中最大化获取利益的优势已经丧失了。

2 阻断了苏联在亚洲的扩张,苏联在一年中可以直接出洋口是与日本争议中的北方四岛,由于中国存在,完全阻断了苏联进入亚洲的所有努力。为了获取印度洋的出口,在二战中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地位来谋取从伊朗获得,而后期只能从阿富汗来打通指向印度洋的可能性。

3 将一个有利的同盟者推向了对立者,中苏对立的直接后果苏联必须把自己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实力用于和中国的对立上,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这种用于防备中国的实力更趋于加强。

4 过分建立了自己封闭的世界,即社会主义阵营,使得对手在摧毁自己时所受影响为最小。

苏联的颠峰随风而去

在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和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领导下的苏联海军崛起,苏联进入全盛时期。但是这种仅是依靠战争机器的全盛时期存在着巨大的危机,一个没有经济基础,已经丧失了意识形态上优势的巨人是不牢靠的,更要命的是在战略支点上四面出击,而没有在战略重点上对对手进行有效地打击,如中美洲的尼加拉瓜、中东的南也门、东亚的印支半岛、非洲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以及新生的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当然它使用了代理人古巴,但是结果并没有得到一个绝对统治地位的政府,更要命的是并没有得到多大的经济利益,苏联没有找到使非洲认同它的方法之前就陷入那里混水,而且是在非洲国家中的落后国家里,又没有形成一个互为相互支撑的有效联合体。进占阿富汗更捅了伊斯兰这个马蜂窝,这是在文化上和其他文化分裂的一种势力,是一种软实力。

一个多元化的信息对苏联社会的冲击

长期以来苏联关乎人们的物质产品的生产滞后于社会发展,相应的精神生活的创造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对于特殊阶层的特殊供应越演越烈。这些都引发了社会深层次的长期潜移默化,同时也没有积极引导人们对所谓“财富”与“幸福”的理解。随着七十年代前后韩国和台湾加入以日本为代表的尤其是电器产品供应国行列,产品的推陈出新和更新换代的加快;这不仅导致了西方社会在文化生活方面的不断地、加快地变化,也极大地冲击着苏联社会。同时以1971年美元与黄金联系的脱钩和越南战争的结束也加速了西方经济的演变,从七十年初开始,首先以美国的电信行业私有化为标志加速了西方国家的私有化进程,进而带来了政治进程和政治处理的多元化。这些日新月变多元化的信息叠加在日益丰富媒体载体上不断地冲击着苏联社会,作为标志是八十年代的莫斯科市长的选取与民主进程中不断爆发出冲突,当时的苏联领导层没有适当地引导而是过分相信西方世界的经济改革思想与工具。其实质是在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上过分迷信西方文化。

第一次海湾战争-苏联最后一次机会的消失

首先不去考虑莎达姆政权是否对伊拉克有利与对科威特的军事合并是否正当,而仅仅研讨这一战略举措的价值而言,通过占领科威特和与其他国家一起分割改变其他一些王国政权是一起极具战略意义的举措。可以说多少次阿以战争都不及这一举措所能带来的结果,而如果苏联早已实施这一战略举措的话,西方国家的高速增长期将消失。对于这一事件当时的苏联政权不是利用而是相反帮助西方国家,不仅丧失了关乎苏联存亡的最后机会,并且也失去了苏联在国际舞台中立足之本。所以说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而言只是一个不负责任、没有战略头脑的政客,是历史的罪人。

俄罗斯的未来走向

俄罗斯今后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好自己的定位,俄罗斯是一个后区域大国而不会成为洲际大国。随着欧共体逐渐稳定发展,俄罗斯要在欧洲施加作为洲际大国的影响已是不可能了。尽管俄罗斯拥有作为洲际大国的军事力量,但是恰恰是这一军事力量成为被打击的目标。以前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俄罗斯的最后底线,实际上欧共体的扩展远远不会停留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为止,它需要的是俄罗斯内部的分裂,即欧共体需要发展到俄罗斯内部某些地方成为欧共体的一部分为止,这种扩展的停止只有到俄罗斯确确实实成为不会有“搂事”实力的合格区域大国为止。二次世界大战前中、东欧一些小国要想建立一个军事共同体是如此艰难,即使建立起来也是如此不堪一击的,而现在的中、东欧小国在防务上会给俄罗斯有可趁之机吗?俄罗斯还能从一个意识形态的分裂带给它击破对手的可趁之机吗?几乎不可能,那么俄罗斯要在欧洲成为洲际大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俄罗斯要在亚洲成为洲际大国的可能性有吗?这完全取决于中国,如果中国是一个后区域或则洲际大国,那么俄罗斯潜出亚洲成为亚洲的洲际大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作为一个非主流宗教的东正教国俄罗斯还想利用在意识形态或则文化上的分裂来获得成为洲际大国的软实力已经毫无希望了,余下的只有在经济上使其成为洲际大国的要素了。苏联有过一次经济上的全面振兴,但这是在社会主义和斯大林时代或则哪个年代,现在的俄罗斯要在经济上成为主要影响国家与其说要走一段漫长的路,更确切地说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性,这是因为它的经济制度、人文环境、社会意识所决定的。越是融入现行的世界经济体制,就离要成为洲际大国的经济影响力就越远。俄罗斯现在的经济产品的强项是什么?原材料和军工产品,但是他的军工产品的优势随着中国的走上洲际大国的不归之路和中国与欧洲国家军事交流的扩大,他的市场将会越来越萎缩。俄罗斯由于现在没有确立好自己的定位正在走上一条迷失的路,当然只要世界上三脚鼎立还没有确立,那么状况或许对中国不是不利的。

有些学者以上世纪初日俄战争为例认为只有让俄罗斯在欧洲方向上保持竞争态势才能使俄罗斯不至于在亚洲方向上的扩张,这种论点在基础上有错误。上世纪初的俄罗斯在扩张上受阻,在扩张方向上进行选择。而现在的俄罗斯是在进行全面性防御,在欧洲方向上阻挠欧盟的东扩是它生死攸关的问题,它还能退吗?退了俄罗斯能在亚洲立它的国吗?如果欧洲在完成对斯拉夫民族的扩张之后,必然是对伊斯兰世界的整合。第二,俄罗斯体力恢复的出路在哪里?如果对世纪之交的俄罗斯体力恢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了。如果中国没有力量取代俄罗斯的亚洲部分那么从中长期的观点上看保持俄罗斯后区域大国的地位对中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没有在俄罗斯身上再捅上一刀是十分明智的,否则俄罗斯真的可能遭遇灭国之灾了。因此保持俄罗斯在亚洲方向上的注意力和可控性扩张至关重要,这点上可以在解决日本时让俄罗斯占有战后想得到的北海道地区,只有该地区才能让俄罗斯可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常年出洋口。从地图上就可以知道这使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对付北美方向活起来了,而继续在亚洲方向上的扩张就难,而且这对俄罗斯来说即增加了对美国叫板的资本,也是一个耗费资源的地方。

观点:伊拉克的分裂是符合伊拉克人的利益,也有利于阿拉伯地区的稳定,符合中国的利益所在,但是最不符合现行的美国利益。尤其是库尔特人的独立与弱化土耳其是中国防止欧盟向伊斯兰地区扩张的重要一环,应该参与改造伊斯兰,但必须防止中、近东落入西方之手。

美国的轨迹延伸-世界的稳定?

战后,美国以军事实力和军事战争为背景,依靠着经济战争和文化战争“治理”着世界,在了解了经济战争所能带来的巨大后果后向人们警示美国发动新的一场经济战争的危险性。

一个金字塔型的国际经济体系是符合中国的利益吗?能支持中国的经济崛起吗?

一些命题

对于现在是唯一全球大国的美国其今后走向对于世界格局的变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我想提出二个观点:小布什的总统选举获胜对于三脚鼎立的世界确立或许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民主党的获胜导致欧洲对美国现在所处困境有所帮助的话,至少应该说也许美国在迈过拐点(不是极点)后进入一个渐去全球大国的不归之路;其二是美国现在提出的一些观点是人类将来所面领的困境,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做和自国的定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也许对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洲际大国有所帮助。

首先要介绍下述观点:战争除了军事战争外还有经济、文化战争,正如所经历过那样今后要爆发后区域大国级以上国家间战争越来越难除非把地球毁灭。朝鲜战争是战后唯一特例,如果要有今后解放台湾也是一个特例,因为战争开始时对于中美来说就是一个有节制的战争,当然美国是极不情愿再次接受这样的战争。但是文化、经济战争就司空见怪了,苏联解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战争不再是国家的专利,私人组织甚至个人也可以进行一场战争。最后,随着宗教的广义化和对人们精神控制的加深,广义战争可以说越来越普遍化。

美国怎样建立和维持战后西方世界的秩序?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共约组织和其他一些军事条约组织,政治上通过和利用联合国,经济上建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西方国家战后经济振兴是通过以色列在中东的搅局来达到压低石油价格,并通过其他一切可能的办法如英国延缓非殖民化运动来达到维持和加强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和过低压低一次产品有效对比价格,维持少数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在资源上和经济上的垄断地位。

回顾一下战后美国作为全球大国的道路上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利用冷战中对立世界作为西方世界的首领,前期有大量的投资外,中后期利用其地位从世界各国中直接地或间接地获取巨大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

2 利用各种形式的战争维持金字塔型经济体系。

3 使用各种“恐怖”形式,如经济恐怖、战争恐怖、核恐怖、文化恐怖、政治恐怖等维持现行体制。

为更好了解经济战争所能带来的意义,表4汇总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GDP(当年价格、美元,以下同)相对于基准年变动的实态。前苏联一部分俄罗斯的经济规模从1990年的7.11(6081亿美元)跌到1992年的1(856亿美元)、直到2005年才恢复到7662亿美元,同期美国的经济规模从58031亿美元升到63378亿美元和124857亿美元,而中国从3878亿美元升到4830亿美元和22248亿美元。二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倒退到战前的某年,而苏联的解体使得俄罗斯经济倒退到七十年代、化了14年才恢复到解体前的水平,要知道1992年俄罗斯的经济规模小于香港(1040亿美元),这场令人惊叹的“战争”结果可以比拟二战,当时的西方媒体对1992年俄罗斯经济规模只能和欧洲小国芬兰(869亿美元)相比拟而津津乐道地报道着,而回避这是能和二战相比拟的事实。再看一看1997年东亚地区金融危机时各国和地区GDP变化实态,韩国从1996年的5576亿美元跌到1998年的3454亿美元、直到2003年才恢复到6081亿美元,新加坡从1997年的959亿美元跌到1998年的824亿美元、直到2004年才恢复到1075亿美元,印尼从1996年的2507亿美元跌到1998年的1055亿美元、直到2004年才恢复到2545亿美元,马来西亚从1996年的1009亿美元跌到1998年的722亿美元、直到2003年才恢复到1040亿美元,菲利滨从1996年的844亿美元跌到1998年的666亿美元、直到2004年才恢复到861亿美元,泰国从1996年的1819亿美元跌到1998年的1119亿美元、直到2005年才恢复到1856亿美元,这是人类“战争”史上又一杰作。以上这是对当事国和地区的掠夺、抢劫和浩劫。其他数据在各章中将涉及。

七十年代以后美国通过不同形式的经济战争达到摧毁对象国经济,充实美国经济实力的目标。经济战争的威力通过前述的前苏联解体与1997年东亚地区金融危机实在地感受到了,下面再通过几个实例进行说明。首先是欧元的诞生,这是美国被迫不得不面临的现实。EU12国GDP与美国相比在1992年达到颠峰为1.01、其规模是6.4万亿美元,这是由于德国为了消化统一的代价推行强势货币策略以及美国经济也陷于与苏联争霸所引起的后遗症之中、当年美元平均指数为87.29。该比较值在2001年达到最低值为0.62、其规模是6.3万亿美元,与1999年的6.8万亿美元相比至少蒸发5千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汇率(欧元年平均汇价从1999年的1.0656跌到2001年的0.8954)变化所引起的。2005年与1990年相比美国GDP的变化为2.15,同期EU12国为1.83,而2005年美元平均指数为87.17,所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增长率不同所引起的。其次考察日本,GDP与美国相比在1995年达到颠峰为0.71、其规模是5.3万亿美元、当年日元年平均汇价是94.03,其后一路下滑2005年为3.7、其规模是4.6万亿美元、当年日元年平均汇价是110.18,而2005年与1990年相比日本GDP的变化为1.5(1990年日元年平均汇价是144.82),如果去除日元升值因素则几无变化。近十几年来与欧美相比日本GDP仅是2005年至少蒸发了1万亿美元,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是由于增长率、通涨率不同以及汇价所引起的。日本经历了“泡漠经济”这场战争,十几年来经济停止了增长。

最后考察拉美情况,南美主要国家在上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处于全球中上水平,其中阿根廷在上世纪初还是富裕国家,也享受了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恩惠,但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经济运行经常处于动荡状态。从表4中反映出巴西在1971年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GDP从1970年的423亿美元跌到1971年的348亿美元;八十年代初又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GDP从1982年的1830亿美元跌到1984年的1467亿美元;九十年代初还是一场经济危机,GDP从1990年的4650亿美元跌到1992年的3906亿美元;九十年代后期一场持续的经济危机,GDP从1998年的7880亿美元跌到2002年的4606亿美元;其2005年的GDP与1970年的相比增长了19倍。而阿根廷所面临的经济危机更频繁、更深刻,具体数据分别是:GDP从1974年的1307亿美元跌到1975年的541亿美元,从1980年的2090亿美元跌到1982年的843亿美元,从1984年的1168亿美元跌到1985年的882亿美元,从1987年的1274亿美元跌到1988年的817亿美元,从1998年的2989亿美元跌到2002年的977亿美元;其2005年的GDP与1970年的相比仅增长了5. 8倍。另一个经济战争对象国墨西哥的具体数据分别是:GDP从1981年的2641亿美元跌到1982年的1917亿美元,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跌到1986年的1354亿美元,从1994年的4217亿美元跌到1995年的2867亿美元;其2005年的GDP与1970年的相比增长了19倍。

这里补充介绍一个有趣观点,在2005年初中国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中提出2080年中国有望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2001年中国与七国集团综合年代差100年左右。不知这些经济学家如何认识经济的,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时不能忽视基准年或则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区别,汇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些因素,而往往上述因素有着关键作用。举三例一是近年成为世界最富级国的瑞士,1971年美元对瑞朗的年均汇率是4.116,而2004年为1.2517,即瑞朗坚挺了3.29倍,所以汇率变动对基于基准货币GDP的影响是很大的。国际主流货币汇率数据来源于FXCM集团公开的数据,网址是:http://quote.fxtrek.com/misc/fxcm.asp,以下同。二是据IMF的1992年度报告(网址是: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weorepts.htm)韩国人均GDP从1962年的87美元上升到1980年的1708美元,所以年平均增长率为19.1%,即远大于GDP增长率。汇率和通货膨胀因素影响了这一变化。经历过中国90年代高通胀期的人们记得当时认为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了,但是现在各国都指责人民币汇率过低,即人民币坚挺了,坚挺的现在人民币把以前通货过的人民币都认可了,也没影响人们持币消费。2005年中国政府根据新的统计结果对经济数据作了修正,多出了2千多亿美元的GDP。实际上如果考虑同一口径和实际庞大的个体工作者以及政府服务项目,还可多出如此规模的GDP。三是日本人均GDP从1945年的约30美元到2004年的35914美元,60年来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5%,当然远大于GDP增长率,而美元对日元年均汇率的变化是从360到108.97,当然还有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通胀。最后以美国为例GDP从1945年的1350亿美元到2004年的11734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7%,这里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通胀。为何要谈到这些?这与下述观点密切相关的,即如果在本世纪前期中国不进入经济发达国家之列则到2080年根本不可能进入经济发达国家,因为此时中国已经四分五裂或则被一场战争打叭了。

最后以“新中国建国初期美元与人民币汇率长期是2.4618,如果人民币和西方国家例如日本那样本币升值和中国所经历的通涨率与各国相似的话,如果可以进行这种数字游戏中国的GDP将发生如何变化”来回答《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书中观点,并且试问在经过建国五十年之后的本世纪初中国其经济水平还要倒退到日本战前四十年前的上世纪初的水平上?肯定的答复就是根据该书中的观点进行简单推论可以得出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建国之初中国的经济水平和当时的日本相差不大。有那些中国的知识人和那些书籍可以出版真是中国命运的悲哀和嘲讽,那些应该在引导中国命运走向的知识人其探索方法和探索精神真是领人难以启齿,那些知识人是在探索、揭示真理还是在制造谬误?2006年夏天中国的四川地区遇到百年一遇的干旱,当时一些技术背景出身的中国专业人员质疑,提出是三峡水库导致的结果。这又是中国命运的悲哀和嘲讽,这些专业人员如何从事本职的技术研究或设计开发的?这是研究和设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养:不应无视一系列关键的因素而起关注那些属于误差范围内可以忽略的因素。是的,2006年夏天完全可能三峡水库库区的狭长通道对干旱起着正效应的因素,但是正如当地一些城市建筑所形成的热岛效应也对干旱起着正效应的因素一样,这与干旱起源于热岛效应的观点如果存在一样地是荒谬的结论。如果说今后几百年一直对三峡库区周围大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生态破坏,植被被大范围破坏后可能引起持续的类似干旱,但是这和三峡水库几无关系,这是长期人为破坏的结果。所以说在三峡水库建设周期以及建成以后应该持续不断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建设,如果要说对气象环境有不利影响的话,完全可以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加以解决的。类似的论点在黄土高原形成探讨上也存在,秦始皇在建设阿房宫和陵墓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导致黄土高原形成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黄土高原的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持续不断的隆起导致气象环境的变化,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大范围沙漠化以及长期以来人们如同秦始皇一样对生态破坏的结果。其中,气象环境变化是关键因素,而人们如果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话,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以上要指出的是战略观点从立论、探讨到结论如果发生错误直接的结果就是谬论,所以本文试图以真确的方法以战略的观点来探索中国的未来去向。

观点:根据三峡水库导致四川地区遭遇百年一遇干旱的理论基础,就更应该进行西藏地区水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水资源的困境,即通过水库建设形成气温升高、植被扩大、提高供氧这一有益循环。这是运用相同的理论基础,使通过喜玛拉雅山峡谷的大气增大的方法,使得印度洋暖湿气流更容易进入中国大陆即通过改变气象条件来改变中国的水资源环境。

美国如何走出里根时代的经济“负字”

作为标志,里根时代的“星球大战”计划确实把苏联经济拖垮了,加上阿富汗战争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但是作为竞争对手的美国在经济上也出现了十分严重问题,即双高赤字困扰着美国,那么美国如何走出这一险境?以美国的一些实际操作手法为例进行说明。当时美国政府向惠普创始人等名人小组进行咨询,名人小组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其中之一鉴于美国要在生产领域上压倒日本等一些后起国家已是不可能或则根本没有这种必要,美国应加强知识领域上管理如改变现行的专利法,将几乎不收多少费用的专利法改为大规模收费的专利法,并且这个法律体制有二个很重要的特征:审核期间不公布和追溯收费,美国提出了产品质量法和性骚扰法当然这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但是美国获得了最大好处,例前几年闹的纷纷嚷嚷的东芝笔记本电脑磁盘启动器质量隐患事件所追收的费用就把东芝十几年在美国的赢利全部贴进。另外是汇率变化,美元年平均指数1980年为87.34,1985年为142.9、最高为164.72,而1988年为92.71,这是战后最大一次的变化率。以上美元指数数据是根据StockCharts.com, Inc公开的数据得来的,具体网址是:http://stockcharts.com/h-sc/ui。

为了直观地说明汇率反常波动所带来的含义,以1992年金融大鳄索罗斯阻击英镑为例用图1进行展示。当时的背景是: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欧洲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稳定地联系在德国马克上,而英国长期又患了“英国病”即高通涨、低增长的经济周期。短短的三周时间里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从最高点2.0105跌到最低点1.6819,仅是黑色星期三的1992年9月16日这一天下跌幅度为从1.876到1.774,整个事件中索罗斯收益为20亿美元,其中10亿来源于英镑投机,另10亿来源于意大利和瑞典货币以及东京股市混乱的赢利。

日本的资产如何转移到美国的

这个例子当然与美国如何走出里根时代有着紧密联系,首先观察表1中影响日本泡末经济时各国货币对美元年均汇率的变化。当时的美元时续下跌是西方国家达成广场协议的结果,表中美元指数从1985年的142.9到1988年的92.71和1990年的89.94,同期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从237.4到128.23和144.82即先涨后跌,其他货币都保持不同程度的上涨但都低于1985年到1988年的日元张幅85.14%。日元在泡末高峰前后的汇率变化是对日本经济,更确切地说对日本资产变化是最为不利的。不能忘记1989年前那一幕,日本国土评价值高于美国,日本一些人甚至说要把美国买下。是的当时日本在世界各地广置资产,也买了许多美国标志性资产,但是随着泡末经济的破灭,又不得不廉价出售所购置的资产,这一损失日本付出美国得益,如果考虑汇价差损日本的损失就更大了。另外美国联合欧洲国家改变银行评判标准的巴塞尔协议,为此日本金融界筹集资金时必须支付一笔膨大的“不良信誉”附加费,而收取者恰恰是欧美银行界,白捞一大笔钱。还有恰到事宜地改变了会计制度,即采用注重现金流的方法,仅此一项对大多数日本企业产生了很大打击,不得不增加了在资本市场运作的成本。这里不得不惊叹地说如果苏联也能和美国那样从他国中大笔捞到钱的话,不至于倒塌得如此快。

另外举几个数据,1985年-1990年期间日本土地累积的资本收益高达1420万亿日元,其规模是1990年日本GDP的3.3倍。1990年时日本土地资产总额为2400万亿日元,当时美国全国土地资产额约为600万亿日元。1989年三菱土地公司拆巨资13.73亿美元收购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按当时1美元兑160日元的汇率计算,三菱土地公司投资了2188亿日元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约80%股份的控股公司。收购完成后由于曼哈顿地产不景气,三菱土地公司一直没有利润。1995年顶峰时1美元兑80日元,加上汇兑损失,三菱土地公司这一收购项目总计亏损高达880亿日元。当时像三菱土地公司这样的收购案例随处可见。在1985年-1990年期间,东京商业用地价格涨了3.4倍,住宅用地涨了2.5倍,大阪的涨幅度就更大,商业用地涨了3.9倍,住宅用地涨了3倍。日本股票市场从1986年1月开始正式进入大牛市,当时日经指数为13000点,到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四年涨了3倍,股票市场总市值是GDP的1.3倍。1989年9月,索尼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索尼以高达48亿美元的总代价获得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控股权。按当时的汇率折算,该起收购金额折合日元近7000亿日元,该金额相当于索尼公司年度销售收入的2/3,经营利润的7倍。1983年日本的银行占世界所有跨国银行资产的26%,而1987年为35%。在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大银行中有7家属于日本。以日元计算,日本的资产自1983年以来增长了80%,以贬值的美元计算,增长了200%。最近几年随着美国政府指导下的美元有序下跌,欧洲对于欧元基本上采取容忍欧元上涨的态度,使得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从115开始到2004年上半年的105附近总计约5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买了美国国债,这可以说是强盗的勒索。最近在加大力度宣扬人民币汇率的低估论,当然如果能够压成中国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重估那是最好的,但是美国需要的是90年代中期的日圆的大幅度波动和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与购买美国国债。这里以表3进行说明,汇价为美元对东亚地区货币的年均值。期间其他货币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人民币也有微幅升值,说明跌值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出口增长趋势,所以可以说美国的目的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大幅度波动和大规模的政府干预并购买美国国债。

一场不必付钱的战争

第三个例子是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当时美国经济虚弱到如果要想第二次海湾战争那样自己掏钱进行战争的话可能打不起那场战争。人们没有忘记战后老布什来到日本,欢迎宴会上在日本首相前跌跌怅怅那一幕,当时煤体如此评说美国的虚弱就像老布什的虚弱那样。面对着经济衰落,面对着失业减薪美国人民弥漫着对爆发户的日本等国不满情绪。这场战争在美国历史上首次不仅不用掏钱还可拿到现金即超出战争所开销的费用,并可大量出售军火一场给美国经济带来及时雨的战争。导致这样结果有两个不可或缺人物,伊拉克和苏联的领导人,是苏联自己成就了美国。伊拉克领导人的行为是与阿拉伯人的贪婪与无略有关,这在以后会叙述。

欧元的诞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捞钱机会

2002年欧元流通之前,在欧洲国家有大量富裕资金的产生。其主要来源是各国间外汇贮备的富裕和大量“地下经济”的多余产生,2000年欧元跌到了最低点,而美国的股票指数上升到历史高点,但就在那几年欧洲买下了大量美国资产,如果现在用欧元计算的话已经亏损很大。

在结束之前还不得不承认美国经济的振兴还与最早实行国家经济的私有化和90年代新经济革命的自身因素有关,但还不得不看到通过不断变化的“游戏规则”中,美国是利用制定者的地位最早获得收益,制定者往往也是最大收益者。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虽然经济战争和文化战争没有军事战争那样残酷,但是它确确实实也可以带来输赢,当然结果没有军事战争那样残酷和对比化。可以说今后的大国间战争更容易倾向于经济战争和文化战争。二战后美国经历了其GDP占资本主义国家总量的一半以上,是一个最大纯债权国的颠峰时代,到最小时其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大债务国的变化,现在虽然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二十几,但还是世界上最大债务国。

现在我们在研讨另外一个命题,即战后世界经济构架的变化,或则说现有的富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世界经济变化的最大特征是富国越来越富有化,富人越来越富有化与穷国越来越贫穷化,穷人越来越贫穷化,即绝对贫困化的趋势在加剧。造成这种变化的最大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煤体的集约化与垄断化,虽然载体是越来越普遍化,人们可以更广泛地更多样化地更廉价地得到这种转播物质,但是制作发布越来越被集约化与垄断化,并且人们越来越依赖与这些发布的信息而渐渐地成为这些“信息”的奴隶。二是人们的实物消费比率越来越降低,诱使人们越来越不依赖实物。经济的虚拟化或则越来越服务型化带来垄断化。

在这里,围绕几个“参照物”对战后历史演变的轨迹,使用战略的观点进行描述。

石油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它在战后历史上的演变

2005年底以来俄罗斯频频使用能源牌在重组自身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其战略举措,以达到重振俄罗斯这一战略目标。同时近几年来中美欧俄围绕着能源不断地进行着战略调整以及相互间关系调整。这里提出为何俄罗斯仅仅在近几年才能频频使用能源牌而在前苏联、甚至在九十年代期间无法使用?俄罗斯拥有石油和天然气的产地是巴库(现阿塞拜疆首府)一带、西伯利亚,而前苏联还拥有现在不断升温中的中亚各国。六十年代起就开采西伯利亚石油资源苏联不断调整苏日关系,就在几年前俄日间关系调整还是如此艰难,俄罗斯还在求它国来开采的资源现在成为战略资源的武器。这一变化的轨迹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紧密相连的,由此可以了解到战后以美国为首西方世界的重建是建立在对石油资源和石油价格有效控制基础上,也可以以战略角度重新审视前苏联的解体和第一次海湾战争,甚至现在的伊朗等事件。以下资料来源于2004年OPEC的《Annual Statistical Bulletin》和TradingCharts.com Inc提供的原油价格,网页是:http://futures.tradingcharts.com/javachart/CO/76。

首先是国际原油价格,1973年10月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长期维持在每桶3美元以下,生产和销售由西方石油公司所垄断;危机爆发后直到1979年初第二次石油危机来临之前长期维持在十几美元左右,生产国纷纷进行国有化措施;危机爆发后直到1985年底石油爆跌之前长期维持在二十几美元到三十几美元之间;此次爆跌后直到1990年8月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军事合并爆发第三次石油危机之前长期维持在十几美元到二十几美元之间;随着1991年初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结束直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之前又长期维持在十几美元到二十几美元之间,最低时跌破十美元;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一路上升直到现在2006年7月最高时接近八十美元。前三次石油危机发生持续时间短都为几个月,危机结束后有一个较长的稳定期,而这次石油上涨经过了三年仍未见到顶。到1999年11月之前国际原油价格长期维持在西伯利亚以及中亚石油新开采国可以进行商业化开采的25美元以下水平。其次石油供应国开始进行商业开采的年份,委内瑞拉是1917年、阿联酋是1962年、沙特是1938年、卡塔尔是1949年、尼日利亚是1958年、利比亚是1961年、科威特是1946年、伊拉克是1928年、伊朗是1913年、印尼是1893年、阿尔及利亚是1958年、北海石油是1976年。战后随着石油消费不断高涨,新的石油生产国在不断地加入,甚至高成本的海洋石油。在能源供应体系中,西方长期即前苏联和其解体后前期时期维持在无需前苏联作为供应国的时代,凸现出俄罗斯以及中亚能源供应国地位的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就在几年前日本以提供敷设西伯利亚石油管道资金为诱饵影响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而现在俄罗斯无须国外资金自己独立建设西伯利亚石油管道。

其次从经济运行状况来看,表5归纳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在苏联解体之后的经济运行数据,解体后都进入了一个惨烈的痛苦时期,也都是在新千年前后进入了一个快速持续经济增长周期的,其中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分别在2001年与2005年创造出当年亚洲经济增长之最(20.4%)与(24.3%)。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国民经济的主体是能源、而土库曼斯坦与阿塞拜疆的国民经济几乎依赖于能源,而这次的快速持续经济增长期都是与进入新千年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不断高涨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里再度审视一下1990年伊拉克通过战争形式吞并科威特以及随后发生国际社会为恢复科威特主权的第一次海湾战争,那次莎达姆行为的结果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举动、并准备进一步扩大战争达到控制海湾六国石油的这一结果。如果伊拉克达到战争目的,则国际原油出口几乎一半将由伊拉克所掌控,西方世界正如老布什所说的那样:要看莎达姆眼色下生活了。一个没有象样工业基础,拿着别国武器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后区域大国?如同1979年的越南一样,仅是昙花一现而已,这些号称世界第几的军事强国其实连北朝鲜都不如的亚洲地区中等军事强国而已。一个极具战略价值的策划,但由一个最差劲执行者进行操作,最后变成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结果。莎达姆还有一个极为致命的错误,即没有认清伊拉克的角色。中东地区任何一个国家在涉及世界利益的行为上都不是主角,只能依附于某一大国;不是利益分配国,而是利益附属国。所以说是莎达姆和戈尔巴乔夫成就了遥遥欲坠的美国,随之而来的是苏联这一帝国轰然倒下。

中东地区的任何一个变动首先要审视的是能源利益的变化,同样地美国的反恐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以及现在的伊朗危机,一切的核心是能源利益。美国的战略与1990年伊拉克的战略完全一样,也有可能同样地失败。美国这一系列行为的核心是控制伊朗,从而达到控制中东、里海与中亚能源的目的。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战略,但是失败在如战后对伊拉克复兴党处理等一系列笨拙战术上。伊朗完全不同于伊拉克,在面临的这场游戏中美国或许失败或者已经失败了,如果使用广义代理人观点就不难得出这一结论的。

最后在考虑中国的中东利益时必须记住3点:一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不是我们的盟国,长远利益上讲是敌对关系,即仅是一时的利益同盟国;二是如何改造伊斯兰世界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三是中东和中亚地区在中美欧俄共同平衡管理下实现一个完全无核化地区是中国的最佳选择,即这一地区是中国的战略核心地区。在中国如何介入伊朗可能爆发的战争上,伊朗不能被视作为越南或朝鲜,确切地说远远还没有达到这一程度。中国未来的介入只能参照阿富汗战争模式,如果说需要中国应直接军事介入的现今是三个国家:朝鲜、巴基斯坦和缅甸。同时应认识到现在状况下核自卫这是中东地区国家的必然选择。

现行金字塔型世界经济结构能否改变?

经历了战后近七十年运行的世界经济其金字塔型结构基本没变,虽然有部分国家和部分人口它在全球中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但是整个非洲和拉美在不断下沉而且其人口基数在不断上升,而冷战的结束导致了大部分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和人口在国际经济地位中的下降;虽然有些国家从低收入地区进入高收入地区,但有阿根廷这样的国家跌落与人口增长率低下等高收入地区人口在全球人口中的比例并无明显变化;等等。到六十年代结束为止美国为了西方国家的结盟以及全球经济结构的运行是付出大于得到的。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美国通过不断的经济战争和前南与海湾军事战争,它的得到远大于付出从而从一度遥遥欲坠经济泥潭中脱离出来使得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地位中过于失落,而整个西欧经济地位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提高或不至于下落。而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地位在不断地下降,这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有着密切关系。从七十年初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离挂钩以来,虚拟经济在不断地扩大,尤其九十年代美国的“新经济策略”以来加速了虚拟经济规模,现在是远大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是需有如此规模吗?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唯一的途径,或者这是获得共赢的有效途径?知识经济真的那么值钱吗?劳力经济或者原材料真的是那么不值钱吗?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它的价格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差异,该商品的价值真的有如此大的差异吗?西方国家利用不对称的实力关系制定出所谓的游戏规则达到使他们赢利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所以笔者认为现行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体系对中国利益不大,更确切地说违背了中国崛起的利益。

现在的全球经济框架是建立在“金字塔”型经济结构基础上的,维持各种不对称体系是这一框架赖以生存的必要手段。这种经济框架需要也必须要有众多的人口和地区来养活少数人口和地区的优裕社会,不断的全球经济动荡与过分夸大的虚拟经济和知识经济是其生存的条件,这样驱使着各种不对称体系的武器从而达到获取优裕社会所需的不应得到的过分财富。现行的全球经济框架能够支持中国的和平崛起吗?更为核心的问题是一个倒“金字塔”型或者椭圆型全球经济结构能否稳定地运行,如何建立,这就是作者著文的另一动机。根据现行的全球经济框架,如果中国成为富裕国家,那么全球其他地区全部成为贫困地区也养活不起。

同时必须看到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将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经济战争这一武器来达到防止美国经济的硬着陆,更长远地是美国地位硬着陆式的转换所带来对自身的冲击。中国在其崛起过程中应该明确自己的战略,而现实的是只有在明确了自己的战略后才能防止中国尤其在经济战争中不被打挎,具体地说应该重新审视“改革开放”、“加入WTO后符合中国的经济战略”、尤其更需谨慎的“金融开放”。

在结束本章之前提出一个最具挑战性问题,美国可能沦为二流国家吗?美国可能分裂吗?最近几年亚洲地区新增的外汇贮备达二万多亿美元,如果将其中一半完全从美国市场中退出的话将导致的是什么?美元暴跌,那么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可以无视吗?这就是各国都在防止美国经济硬着陆、美元硬着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发生的话,一个严重挎着西班牙语系移民与英语语系移民冲突的美国难以回避其分裂。一个有序的美元下跌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必然现象,如果美国从一个全球大国转换为洲际大国的话,美元下跌将是一个慢长的不归之路。战后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分量在最低时为百分之十七左右,现在为百分之二十几,美元指数不到九十。如果美元指数跌到六十几,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分量跌到百分之十左右,与美国经济有同等规模的经济体有几个时全球实力分布将发生如何变化呢?可以这样地说第一个超过美国的国家将是德国与中国中的一个国家,但是要做到,必须如何把握好中国的战略去向。

伊斯兰世界的去向-全球的困惑还是机遇?

一个在国际社会中没有得到应有地位的伊斯兰世界,其去向将直接影响世界的稳定,它将成为全球的困惑还是带来机遇?

我们需要改造伊斯兰世界,还是伊斯兰世界的改造需要我们,但是不管如何都应是互动的。

冷战结束后几次涉及到大国的战争都与伊斯兰世界相关,伊斯兰世界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伊斯兰世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应如何确立?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排他性宗教;也都在相同地区上有着类似的宗教起源故事上诞生而来的,由外来民族通过征服、融合与创造出文化断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强,其次是约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人信奉基督教,而后依次是印度教、佛教、东亚地区的无宗教信仰、东正教,以上都拥有二亿以上人口。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在中东,信徒最大聚齐地在南亚,拥有信徒最多的国家是印度,最大的伊斯兰国家是印尼,而信徒超亿的国家都不在中东。

伊斯兰世界有着强烈的酋长(部落)管理模式、至今还有地方延续着伊斯兰教诞生哪个农奴时代的烙印、与其它主流社会存在着较大差异,与其说人们有国家的观念到不如说酋长意识更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东和北非地区原都属于奥斯曼帝国,由于殖民时代,尤其是英国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而遗留下来这些国家的遗产,其中一些国家的边界是由随意直线而不是地理环境被画定的。例英国在一个以逊尼派人为主地区由什叶派人进行管理基础上建立了现在的叙利亚,而以什叶派人为主地区由逊尼派人进行管理基础上建立了现在的伊拉克,一个与叙利亚密不相分的法国殖民地上建立了黎巴嫩。阿拉伯人之间都称为兄弟,但更属于不同部落的,也属于不同国家的。印尼和马来西亚分别属于荷兰与英国的殖民地,原来分别由不计其数的酋长所统治。南亚的现状是由英国一手造成的产物,而中亚是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清朝间的战争和前苏联留下的产物。

阿拉伯与中亚地区有着灿烂与悠久的文明历史、丰富的历史宝藏遗产,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恒河文明、环地中海文明都与它密不可分。但是由于不拥有中国所拥有的有效历史传承载体,而且在几次游牧民的占领与统治下,文明之间产生了断层,即现在的伊斯兰文明与历史上这些文明之间是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难以确认的。客观地说所谓的联系仅仅是历史宝藏、游牧与广袤的土地那种联系,或者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与历史上生活在该土地上的人们有着何种联系即新入侵者与原住民各自所拥有的文化谁为主被遗留下来?但是从文字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确实存在着严重的断层。

本章首先就阿拉伯与中亚进行论述。对于该地区的伊斯兰世界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为如下。

1. “达摩”利剑时刻悬在阿拉伯人头上和自己的利益被强暴了

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虽然拥有可以影响世界的能源资源,但就是对一个小小的以色列奈何不得,几次直接与之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一战后欧洲大陆日趋严重的排犹运动,使得一部分犹太人逐渐移居到原英国殖民地的巴勒斯坦土地上,为何选择这块土地是因为在那里他们的祖先被欧洲人祖先基督教徒驱逐出去而流落到世界各地的。二战结束后,英国为了应付日益高涨的犹太人建国要求和欧洲人为了得到他们屠杀犹太人尤其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罪行在良心上得到安慰,同意以色列的建国要求:在原巴勒斯坦土地上分别建立起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二个国家。这是殖民帝国英国在侵犯当地居民的利益,又没有使当地居民的利益得到正当的维护和补偿基础上,一种彻头彻尾殖民帝国行为上使得以色列国成立了。由于必然存在的严酷立国条件,以色列从建国起就走上了掠夺土地的战争之路,并且灭了巴勒斯坦国,国土面积和实际控制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由于得到了美国等欧洲国家的支持,以色列的战争机器在不断地膨胀,成为拥有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有核国家,其战争实力发展到远远在阿拉伯国家之上,成为时刻悬在阿拉伯人头上的“达摩”利剑。

2. 具有“狼”与“羊”双重特性的阿拉伯民族

在阿拉伯民族生活的那块土地上曾经流淌着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等一系列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曾经是和古西方文明不断进行争斗和交融之地。阿拉伯文化的兴起是通过战争、掠夺、屠杀与宗教的同一化下完成的,即阿拉伯民族是多种民族、多种文化交融后形成的。阿拉伯民族拥有正如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那样具有“信我者生,逆我者亡”,浓烈倾向于建立政教合一具有对外掠夺特征社会那种“狼”的特点的性质;同时,由于丰富历史宝藏的存在,造成了安易沉浸于“一千零一夜”式梦想之中,容易臣服于其他强权具有“羊”的特点的民族。至今在那块土地的不少地方上还存在着具有中世纪特征的酋长管理模式的社会。

东亚再编-中国崛起必须逾越的障碍

东亚再编的核心是通过对日本的重编,即构筑一个地球上最特殊的国家-日本来彻底终结二战;和彻底阻止韩国利用北朝鲜的核地位进行核武装化。审视和构筑外蒙古的地位,防止欧盟过分扩张与俄罗斯过分无力化造成的对中国的威胁。

首先,现在纷纷嚷嚷由于北朝鲜核实验引发的中国在对东亚再编中一个节点,即对北朝鲜策略的明确化。这一策略有二点:

1 中国对北朝鲜的策略是由东亚再编的实施状况所决定的,即北朝鲜对于中国崛起战略上的地位必须从属于东亚再编的实施状况;

2 采取彻底终结朝鲜半岛的统一,即彻底阻止韩国利用北朝鲜的核地位进行核武装化。

以上,是在北朝鲜有核地位时所采取的策略,一旦北朝鲜实现了无核地位时策略应作相应调整。

在作由北朝鲜核实验引发出问题的论述前,首先需要指出:北朝鲜现有政权形式即以传宗接代为标志的封建式体制应该以一定的方式加以结束,和讨论并不涉及现政权的合理性。首先探讨为何北朝鲜要采取核实验这一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从维系现政权的角度出发,核实验是必定要发生的

北朝鲜为何要进行核实验的核心是如何维持政权,即保证执政层的利益得到相传。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一旦失去政权,执政层所要面临的遭遇在冷战结束后实例是何其多,从被枪毙开始到现在的一系列颜色革命的后果,有多少血泠泠的现实。现在北朝鲜与韩国的经济差距可以说有近百倍;由于长期对自然保护的失败,其农业受到了长期严重重创;而以韩国中短距精确制导导弹的开发成功为标志,北朝鲜的常规战争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抑制。现行条件下,国家越是对外开放其执政层的利益受到摧毁的风险就越大。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北朝鲜决心要通过核实验来解决延长政权的条件和改善立国的条件,对于现政权来说统一只是遥远的梦想,拥有核武器不是目的,保存政权才是首要之策。

2. 美国的抑制与颠覆北朝鲜政权的必然结果

1994年10月美、朝所达成的以北朝鲜冻结核开发换取提供能源的协议,由于美、朝双方期许与预测的不同和美国持续不断地采取抑制与颠覆北朝鲜政权的行动直接导致了北朝鲜的核实验。而核实验也标志着美国对北朝鲜政权存续的预测彻底失败。在达成协议时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埋下了现在的后果,当时北朝鲜想通过该协议为契机彻底结束与美国的战争状态;而美国想以时间和政权环境来换取北朝鲜政权如同东欧政权那样被自己人民所推翻进而撬动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堡垒的结果。美国压根就没想要履行该协议,只是预测到当要提供轻水反应堆的期限来临时北朝鲜政权已经被推翻了,所以所签的协议内容也是极为草率的。以国家利益换取协议中的经济补偿是完全合理的、正当的,也符合美国主张的经济上等价交换原则。当面临着北朝鲜政权继续存续下来的现实后美国要通过增加如何确认核开发冻结的内容来完善协议;所以,如果要说谁是无赖,是美国;谁是毁约方,是美国;是美国又想通过非军事不对称战争捞到苏联解体那样的便宜。而且协议签定后北朝鲜也面临着其他一系列国家政权被美国直接或间接地推翻的现实,即美国也必然认识到有自己的行为就有北朝鲜核实验的必然性。现在美国面临着如果无视北朝鲜的核地位,就有被拖入一场代理人战争的可能;否则回到1994年签定协议时的原点,但这要符合北朝鲜的出发点。

3. 中国的核策略也是导致北朝鲜核实验的因素

中国现行未能对盟国提供有效核保护的核策略也是导致北朝鲜进行核实验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北朝鲜通过核实验能否达到维系现行政权的目的呢?北朝鲜其全部邻国为中、俄、日、韩;战略力量的囤积点集中在北方。北朝鲜认为政权的最大危险来源于南方,而北方是政权存续的支助者。在没有完成必要的数量与投放工具之前如果北朝鲜要想核绑架/威胁中、俄与其理论上有其可能性倒是现实上微乎其微,即如果这样做随时随将被中、俄简单地毁灭;但是如果投放大当量核武器,只要3颗就可以覆盖韩国,只要7颗就可以几乎覆盖日本;所以,在没有得到中、俄提供确实保障之前,只要微量的核武和现有的投放工具就可以达到维系现行政权这一目的。从这一点上讲,这是一个在地球上有着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环境,即使现在的伊朗根本不存在如此的地理优势的国家。同时也应认识到引起一场代理人战争的风险越来越大,不管中国是否愿意,这是进行代理人战争的绝佳地点。

这里回答人们的普遍担心:北朝鲜的核实验是否会带来日本的核开发呢?除非美、俄领导人是痴子,首先不会容忍的是美国和俄罗斯,将把这一企图扼杀在摇篮之中。2005年所谓美国只是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最终的结果美国就是不支持。但是中国也应作好充分准备,即在国际条约框架内表明:要么国际社会一起对日本进行全面封锁检查,否则毁灭日本。而这一方案的实施甚至比照北朝鲜有完全可操作性和更容易得到普遍共识:这是由日本现有经济地位、过去历史、特殊的理环境所决定的。毁灭日本也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多大的影响和与德国一样通过拥有核武达到成为真正大国绝无可能。

作者的一贯主张:国际上现有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的体系不是中国的战略选择,更确切地说阻碍着中国的崛起与世界的重新组合;但是不加控制的扩散也不是中国的最佳选择。北朝鲜核实验对于中国虽不是所需的最佳现实,但也不是无有力有利因素。最后,对前述中国应持的二个策略作必要的说明。

1 对于中国最不利的状况:韩国对北朝鲜进行德国式合并,利用北朝鲜的核地位导致韩国快速成为拥有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核大国,那样中国的东北边境将永无宁日;

2 明确表明:中国的底线是绝对禁止军事人员越过三八线,即使北朝鲜与其他国家发生任何形式的战争;

3 中国的最佳选择任何时候都是将北朝鲜编入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尤其现在变得更为迫切;

4 对朝具体策略在东亚再编过程中不同阶段是不同的,但核心是如何将北朝鲜编入中国政治经济体系;

5 中国应做好充分准备应付在北朝鲜发生一场有限核战争的代理人战争的可能性。如果发生最大收益国将是俄罗斯,无疑俄罗斯现在就想打一场类似前次朝鲜战争的代理人战争;日本也将难以逃脱战争的打击,因为中、美、俄的任何一家都不允许日本受惠于这场战争,否则日本将失控招致随之而来新的同日本的战争;

6 中国应视北朝鲜与中国的融合程度决定经济支持程度。只要北朝鲜政权未被中国控制绝对禁止由中国流入与核武、导弹相关的一切形式的技术、材料、设备和成品,发生代理人战争时成品除外;有关国计民生的交往在商业原则基础上应加大力度,但是谨慎在机械、重化、基础建设上的支持力度;加大有选择的常规武器方面的支持力度。即原则:破而不产、赢得民心,让军事工业自主发展。

7 以传宗接代为标志的政治体制既损害北朝鲜的社会发展,也妨害与中国的融合过程。促使现有领导人明白该体制应退出历史舞台,但在与中国的融合过程中其利益才有可能获得最大保障。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