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对于中国以及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西出中亚
在冷战时代,中亚一直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大为衰减,战略空间急剧收缩,中亚实际上处于力量真空状态。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及时填补中亚的实力空白,反而让美国人乘虚而入,造成我们今天的被动局面。其严重性更甚于中苏对抗之时苏联对我国西部的威胁。其中的道理何在?
中苏对抗之时,也正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之日。当时苏联的主要对手是美国,因此,虽然它占据着中亚,但是却不能把主要力量放在我们身上,就如同美国始终不敢在亚洲战场全力施为一样,这种情况是由当时苏美对抗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的。但苏联解体后,一切都改变了,中国被美国人确定为主要对手。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中亚被美国人完全控制,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应该不难想象吧?正所谓情势不同,同一件事情的结果可能就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在国家利益面前,里子永远比面子重要。
美国人在中亚插上一脚,可以完成隔断中俄与西亚中东陆地联系的目的,对中俄形成战略包围态势,使我西部地区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别的不讲,只要美国人以中亚为基地策动疆独活动,就够我们喝一壶的。不过,既然美国势力已经渗透到中亚,我们也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中亚现在就象一个角力场,谁有实力和能力,谁取胜。我们应当抓住美国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伊拉克的有利时机,趁其在中亚立足未稳之际,果断出击,采取西出战略,把美国的影响降到最低。
中亚对于中国以及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中亚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东接中国新疆,西至里海,北起额尔齐斯河阿尔泰山一线,南面与伊朗阿富汗接壤,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00多万。中亚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我国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看中亚对我国战略纵深的影响。如果中亚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稳定,并且同中国保持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则我整个西北地区可免受外来干扰,成为稳固的战略后方,使我国可以集中主要精力,与美日从容周旋于海上。如果中亚地区局势动荡冲突不断,必然波及到我国西北,使我们的后方不稳。如果中亚被主要对手占据,比如以前的苏联,将来的美国,则我西北地区将变成前沿,大大压缩我国的战略纵深,令我们陷入腹(东南)背(西北)受敌的局面。因此,中亚在我国的国家安全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其次是中亚对于我国陆上交通的意义。自西汉开始,中亚即成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假如我们在中亚站稳脚跟,即可以重新开启便捷的陆上交通线,西至中东欧洲非洲,能有效降低美日对我们的海上威胁。
再次是中亚对于我国能源供应的意义。中亚里海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宛如小型的波斯湾,对于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亚地区的战略作用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它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也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大家知道,人们往往是在失去某种东西的时候,才能对它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当前世界霸权与反霸权斗争仍然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双方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对亚欧大陆的控制权。如果欧盟、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伊朗能够保持对亚欧大陆的基本控制,那么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梦想就不会成为现实,即便美国再富庶,军事力量再强大,它也不能够对全世界发号施令;反之,如果美国控制了亚欧大陆,那么它的霸主梦想就基本实现了。美国人如何控制亚欧大陆?它不需要武力征服各国,只要占据两个关键的地点就可以了:
一是中东,二是中亚。占据了中东,美国人就等于把世界油库的钥匙揣在兜里;占据了中亚,美国人就等于抓住了亚欧大陆的心脏,只要它乐意,随时都可以迫使各国就范。当然,占据中东是上策,但如确有难度,也可以用下策,那就是把中东搅乱――当前种种迹象都表明布什政府的此种意图越来越明确,但是中亚一定要占据。中亚位置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亚处于反霸阵营主要政治势力的结合部,美国人占据了这里,反霸各方就陷入孤立状态;相反,只要它还没有落入美国人的掌中,则反霸一方尚可保持战略上的联系和支援,还可与美国放手一搏。
实施中亚战略的有利条件
地缘优势。中亚地区是我国近邻,进军中亚,我们占有地利。无论美国还是日本,若想在中亚立足,都必须开辟一个漫长的通道。不但要开辟一个通道,而且还一定要有一个与中亚相连的坚强基地作为战略后援,否则中亚对它们来说就是一个四战之地,难以立足,这样的事例在我国历史上不胜枚举。大家想必都很熟悉“逐鹿中原”的意思,然而最终能够“定鼎中原”的却不是根基在中原的政治势力,就是因为中原是四战之地,易受各种势力的攻击,只有在周边地区另有一块巩固的根据地,才能在中原站稳脚跟。
最著名的反面例子就是隋朝末年盘踞洛阳地区的王世充。中亚对于任何想介入的非本地区政治势力而言无疑都是一块四战之地,易攻难守。我们则不同,假如我们进军中亚,我们整个国家就是巨大的战略后方,进可攻退可守,没有后顾之忧。但是,如果坐视美日势力渗透而无所作为,那么我们所拥有的这种地缘优势将化为乌有,反而变成地缘劣势,其中的缘由前边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
传统联系密切。中国与中亚的交往,从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就可以看出来,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民族、宗教、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
大国势力相对较弱。由于中亚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外部势力介入相对困难,能够对其施加有效影响的国家不多。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亚完全被苏联占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影响力已经大为削弱。21世纪伊始,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进入了觊觎已久的中亚,但它一直忙于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地盘。所以,现在中亚地区强权势力的影响还比较薄弱,正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大好时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我们一直对中亚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于错失了在20世纪九十年代西出中亚更加有利的机会,但如果现在能够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起来,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中、俄、伊朗等周边大国都不愿意美国势力介入中亚。这当然也是一条有利条件,换句话说,美国人不占人和优势。中俄不欢迎美国插手中亚事务,这很好理解,借用宋太祖赵匡胤的话说就是“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鼾睡”,更何况进来的是心怀叵测的美国人?伊朗的态度更是如此,假如美国人牢牢控制了中亚,那么处境最不妙的就是伊朗了,它将陷入美国的包围之中,束手待毙。我们西出中亚,要注意利用人和,伊朗是可以团结的重要力量。
中亚战略的实施方法
我们对中亚的控制应当有别于传统上的武力征服或者强力控制,是一种软实力作用效应,并达到排除任何一种力量通过中亚地区对我国施加不良影响的目的。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各种阻力对我们行动的干扰,有利于保持该地区的长期稳定。
经营西北。拥有一个稳定繁荣的西北,是我们执行西出中亚政策得以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假如乌鲁木齐象上海一样发达,西北地区如同东南一样富庶,那么这个势或者说高度就形成了,我们的吸引力影响力就会象水一样不可阻挡。这种吸引力不是狂风暴雨摧折树木的破坏力,而是阳光哺育万物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说,开发大西北的战略意义更加深远,但是目前的开发力度和速度似乎还应当再增大一些加快一些。
可以突出重点,形成点线面的格局,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开发大西北战略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和安全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新形式下的国防布局作适当调整。首先新疆南部的基地建设与情报工作应当加强,注意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其次要确保南北疆、南疆与青海和西藏交通运输线的畅通;第三要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以青海格尔木为基地组建西北地区的航空枢纽。
开展区域安全与经济合作。对于美国势力在中亚存在的事实,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将其排挤出中亚固然是上策,但在短期内看起来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作出一个长期的打算。开展区域安全与经济合作不但是利用合力排挤美国势力的有效办法,而且还是在没有彻底消除美国人的影响前,为其编织的一张大网。只要用这张网将其紧紧网住,它就难以有所作为(这是排挤美国势力的消极方法)。因此要进一步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与作用,加强区域各国的安全合作与经济联系。对于中亚各国我们应当在公益事业、投资、贸易、能源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加快双边合作步伐,以双边促多边。不要因为有了多边合作,就不重视双边交往。在一段时期内上海合作组织(及其前身“上海五国”)的作用之所以难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俄罗斯首鼠两端摇摆不定的态度束缚了它。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双边合作,用双边多边两条腿走路,以双边促多边。
总之我们执行西出中亚政策的核心方法就是一个“争”字,和对手在各个领域进行竞争,形成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所谓“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扭转被动局面,反客为主,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并取得最终胜利。
西出中亚与挺进海洋
反对重海轻陆。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是“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大家热衷的都是关于如何如何实现“海权”的话题。对于这一点,笔者没有丝毫与大家叫板的意思,由于陆地资源的限制,人类如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在二十一世纪就必然要更加依靠海洋。但是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海洋政策在各国的国策比重中也应当有所区别。具体到我们国家而言,陆地与海洋政策应当并重。
传统上,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有三:一是海上生产,以渔业为主,这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二是通商,在工业革命以前,甚至在工业革命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海上贸易主要限于近海,在通信技术与造船技术获得革命性突破以后,远距离越洋海上运输才成为经常现象;三是陆地扩张的跳板,这一作用在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的海外扩张政策上表现的最为典型,而实现该目的的途径在于建立强大的海军。当代,海洋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首先海上生产除传统的渔业生产外,工业生产已经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从海上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到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乃至各种高科技海洋工业产品的发展,人类对海洋产品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大。其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海上运输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海洋在交通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第三控制海洋成为实现全球或者地区霸权的重要手段,其特征就是建立庞大的海上打击力量。海洋对于我国的意义,应当以前两者为主,海军的发展应当为前两者服务,为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地区局势稳定服务。
无论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必须和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要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如果无视经济条件与科技水平,在短期内对海洋大量投入必然会令成本与效益不成比例,造成资源浪费。比方说我国目前共有500万吨的远洋船队,大致上与我国的海上贸易规模相适应,假如现在为了响应“进军海洋”的号召把我们船队的规模翻一翻,达到1000万吨,是不是所有的船都有货可运呐?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它必将形成部分船舶闲置的状况,造成资源上的浪费。海洋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事业,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我们制定海洋战略规划时要更具理性,不能一蹴而就,一哄而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迫于陆地的限制,才不得不进军海洋的。英国、日本为什么是海权国家?因为它们已经没有更多的陆地空间了。美国也是如此,北美的石油、煤炭、矿产已经被大量开采大量消耗,资源分布不均衡,而且储量大大降低,早已无法满足消费需要了。中国则不同,它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向东是辽阔的太平洋,向西是无垠的亚欧大陆腹地。中国的近邻中亚、蒙古有着极为丰富的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这是英、日、美乃至德法等发达国家都不具备的优势,可以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它说明我们在陆地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种陆地仍有很大发展余地的情况下,我们却要舍弃我们所熟悉的陆地资源和陆地空间,事倍功半地在陌生的海洋上追逐,岂不是天大的傻瓜么?
实施中亚战略与海洋战略的对比优势
西出中亚是我国传统陆权优势的延伸。在历史上中国向来是一个陆权强国,当然这种陆权强势是一种内敛的强势,具体表现在扩张性非常微弱,防御性较强。这一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类似的表现,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代北筑长城、汉代北击匈奴、唐代平灭突厥、清代康熙皇帝平定西北等。直到今天,我国陆军的影响力仍然要比海军的影响力要大得多,在亚欧大陆上无出其右者。而海洋则一直是我们的弱项,是对手的强项,论海军实力我们比不上美日,为什么我们放着自己的陆权的优势不用,偏偏用自己的弱项与对手的强项对抗呢?
坐视美国人在中亚的势力不断扩张,而把大量的物资与精力投入到短期并不能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质变的海上,无疑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其结果就是我们的陆上优势被浪费,得不到发挥;而海上力量不强,没有条件发挥。当然笔者的意思并不是弃海洋于不顾,而是说在我们按照现有的计划和步骤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上力量的同时,不要浪费我们的陆上优势,要积极执行西出中亚战略,防止对手的势力在我们的背后坐大。
西出中亚可以突破资源和空间限制。我们进军海洋两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资源要通道,但是由于在短期内我们对海样的影响力不能明显提高,因此突破资源和空间限制的前景不容乐观。而西出中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我们最需要的资源是什么?石油天然气,这两样东西中亚不是储量丰富么?我们寻找安全的海上通道去哪里?中东,欧洲。西出中亚再进一步不就是中东、欧洲么?
西出中亚的陆地成本要低于海上成本。近来我们一直在为解决石油矿藏等资源问题和保障海上运输的安全性问题大伤脑筋,不惜巨资到全球寻找油源矿藏,但是效果却未必令人满意。比如为了降低马六甲海峡的运输风险,曾经考虑过泰国方案,在克拉地峡开凿运河或者修建输油管,一些专家学者也对该方案大加鼓吹,但是如果我们花巨资建成以后,它会不会变成第二个马六甲,甚至更糟?因为该方案中我们无法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经济和政治风险太大,并不是一个可取的方案。
笔者想通过这个事例说明,我们对海洋的依赖要同我们的技术与实力相适应,否则就会得不偿失。陆地不同,一是我们对它的认识程度要高于海洋,二是我们对陆地事物的控制力要大于海洋。因此,陆地成本(包括直接投资和潜在风险)要比海上成本小得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与其把大笔资金押在克拉地峡,不如将其投到中亚,我们只要花哪怕一半甚至更少的钱就可以解决同样的问题,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