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党重新赢得执政权,民进党在台湾8年的执政历史宣告结束。民进党做为一个台湾本土产生的政党,两岸有执政经验的第三党,其功过也到了检评的时刻。
民进党,1986年“违法”成立,却走到了历史的前面,推动了1987年台湾政党的合法化。随后,挟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浪潮,打着“理想、清廉”的旗号,同时借助于“民粹牌”,出人意料地在成立仅二十余年后,一举赢得2000年大选,历史性地实现台湾首次政党轮替,大开华人社会先河。此举不仅改变了岛内的政治格局,两岸的政治格局甚至东亚格局都为之一变。2004年,在执政不佳、蓝营全面团结的严峻挑战下,民调一直落后的民进党在选前最后一天,凭着突如其来的两颗子弹,一举逆转,连选连任。连任的民进党在施政仍然无法有效改进的情况下,更接而连三爆发腐败丑闻:从第一家庭,到政府高层官员,终引发台湾社会大规模的倒扁运动。然而,民进党凭借宪政的保护,仍然撑到任期终结。2008年,仍然继续操弄民粹牌的民进党,在大选惨败后不得不交出执政八年的政权。
民进党八年执政,推动民主应该是其第一贡献。这不仅包括民进党在两次政党轮替中所起的作用,也表现在民进党执政的失败加速了台湾民众民主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倒扁失败,更使得人民知道手中一票的重要性,因为只要选错了人,就只有再等四年。尤为可贵的是,民进党频频挥舞的民粹牌不再有效,从而使台湾迅速摆脱劣质的民粹走向健康的民主。
第二,民进党的执政,对大陆产生了极其强烈的震撼,并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直接促使大陆对台政策的大幅务实调整。如果从台湾一方来看,是大陆对台湾做了大幅度的让步也未尝不可。而且这种让步,在国民党执政时期从未实现过。但是这种让步和政策调整,为根本性扭转两岸关系十几年来的紧张对立奠定了基础。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民进党执政实际上加速了两岸接近的步伐。如果一直是国民党执政的话,今天两岸如此快的接近和缓和是不可能的。
第三,民进党执政期间,大搞民粹,视国民党如仇寇,选举就搞“割喉战”。一方面逼使已有百年历史、负有沉重历史包袱的国民党迅速转型,由一个革命党、长期的执政党转化为一个民主特质的政党。包括党主席直选,与黑金脱钩、从过去的高高在上而日益的平民化。另一方面,也迫使国民党大幅度调整大陆政策,开辟新局,引导、占据民意最高点,并最终与中共于2005年实现两党领袖的历史性会晤,“相互一笑泯恩仇”。国共两党能够抛掉将近百年的恩恩怨怨,重新携手合作,民进党的因素居功至伟。国民党的这两大变化都发生在民进党的第二个任期,而大陆的对台政策调整也在其第二个任期达到顶点。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当初的两颗子弹,国民党不可能脱胎换骨,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否可以根本性而不是权宜性调整都得打个问号。“两颗子弹”带给民进党四年的短期效益,却给两岸带来长期的利好,真是造化弄人。
四是民进党执政的失败,使得“台独”的合法性、认同度受到重创,台湾的本土意识大幅度退潮,直接推动了台湾民意的逆转,两岸交流与和缓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经济的下滑,加大了台湾对大陆的依赖,从而使得这种新民意汹涌而不可挡。
从历史的角度看,民进党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执政是过于早了一些。这与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刻意一手造成的国民党分裂密切相关。2000年的胜选也出乎当时民进党的候选人陈水扁的意料。他在竞选总部发表胜选感言后,走下台来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现在干什么?做为一个成立才二十几年的政党,从人才、思想、能力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执政,在执政无方的情况下又无法承受权利的腐蚀,最终结果反而害了民进党。
成为在野的民进党再次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从台湾民主的角度讲,谁都不希望民进党就此消失,毕竟有效的强有力的政党制约是民主能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决定民进党前途的因素不外有三:一是取决于他自身的反醒程度,是否能够找回重新吸引民众的清廉、革新的核心价值.。二是根据台湾的民意重新调整其理念,放弃极端的台独、民粹路线,重新定位两岸关系,回归主流民意。做一个理性、正面的反对党。三是取决于国民党执政的成功与否。在大陆力挺的情况下,在国民党吸取教训的今天,也许在可见的未来,民进党仍难以重返执政的舞台。但国民党的今天,对民进党应该既是鼓励鞭策,更有满怀希望的期盼。
法国巴黎宋鲁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