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大势——从对台动武说开了去
笔者不止一次有过这样的冲动——以武力收服台湾为背景写一篇军事题材的幻想小说,但每一次又都很快打消掉了此类的念头。为什么呢?但凡是像样些的小说,最起码需要有一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在里面,最忌的是内容上平铺直叙。可如果非要以“武力收台”为背景,又如果要以一个全局的视觉来写,那很抱歉,您这篇小说只能是“平铺直叙”,如若不然,那写得就是发生在另一个世界中一个叫做“台湾”的地方的故事。
从历史的角度说,收回台湾“治权”,对中华民族意味着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意味着消除了一个对国家安全潜在的威胁,同时还意味打开了中国海军进入西太平洋的第一道门。但是,所有这些在中国从新崛起的过程当中,都只是一个阶段——收服台岛,只是国家实现最终战略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如果回顾人类战争史,但凡在战略、战役层面“跌宕起伏”的战争,对于参战国而言往往都是“决定民族命运”之战,都是在赌未来几十乃至上百年的国运,这种战争如若不是难以避免,除了政治疯子,谁也不会去主动为之。我们的八年抗战可以算作是这种“跌宕起伏”的战争,苏联的卫国战争也可以算,但未来尚未一定可能发生的“台海之战”肯定不算。促使两岸统一,从中国大陆的角度讲是一个主动进取的过程,台湾何时、以何种方式回归祖国,台独势力说了不算,“泛蓝”阵线可以促进但归根讲说了也不怎么算,美国人说了同样不算,日本或其他什么国家说了更不算。最终的发言权只有可能在中国大陆一方,在于我们综合战略资源的积累情况。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内部而不是外部,这是由五千年历史所证明——笔者历来认为,中国的真正的希望应该在深夜归家疲惫的工程师,以及衣衫蓝缕的打工仔肩上,而不是其他什么在感观上更能吸引人们的东西。只要中国内部不出问题,只要中国政府没有以官方形式承认“台独”的合法性,那么收回台湾在战略上就是必然之势,其中的悬念无非存在于具体时间和方式上。而就现实情形来看,在现在就断言两岸非战不可,似乎还是为时早了一些。
所谓的“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与国际霸权主义战略力量对比的问题,只要不出现来自于内部的剧变,中国的战略积累就不会停滞,一旦中央政府决心收复台岛,那也就是中国的战略力量已经到位的标志。从美国这个主要的当事者的角度讲,“美国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其实挺简单:打得赢的就支持,打不赢的就反对——例如越战,越战的结束说到底不是因为什么“美国人民”的反战呼声,因为白宫说到底是建立在华尔街而非“民众呼声”之上的,越战初期美国青年踊跃参战的情景是现在很多国人所想象不到的,促使美国人离开的唯一原因是越战的回报与其“投资”极不成比例。
如果,中国战略积累已经到位,也就意味着所谓的“美军干涉台海”也将是“打不赢”的战争,“打不赢”就不会去打——美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她未必能走出多么绝妙的招式,但也很难在战略层面犯错误,即使偶尔出现差池,也会很快纠正,期间无非是需要几个将军、部长或是总统本人给国家作台阶而已,从这点讲其政治体制的确可算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优秀,即使是现在看似狂妄的布什政府,事实上也没有忘却越南的教训,伊拉克、前南、阿富汗……所有的对手都是在自己反复整治十几年后的半死老虎,还要在尽可能的拉上几个盟友——典型的高抬足轻落步。仅仅由于外部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影响到中国这样的大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一个大多数美国人都不知道在哪的地方的“民主、自由”与另一个大国打一场“命运大决战”,这也只有某些十分“虔诚”的台独份子会相信,当然,也许还包括之前同样“虔诚”的南越政权或者巴列维国王。
而从台湾当局这个最直接却不是最主要的当事者的角度讲,也许可能会发生的台海之战只不过是大陆战略部署完成的最后一步,战略层面大陆只能是处于绝对优势,一旦开战,若干战术级别的细枝末梢也许不好说,但战略、战役层面只会是如刀切豆腐一般——宣战、开战、交战、赢了,仅此而已,这样的东西如果写成小说或者剧本根本没法看。再想想,这样“平铺直叙”式的战争就算是你想打,届时对岸是否愿意“主动配合”都还是个问题。
“树欲静而风不止”——关于台海应急作战
从上文说,如果站在全面收服台岛的高度看大陆的对台战略,准确的讲,目前我们所处的是储备而非准备阶段,工作核心在于国力积累和地缘战略部署,而不是“山姆大叔”或者陈、吕这样的政治小丑。以一个比较长远的历史时期为背景来概略的描述中国政府对台战略,就是要尽快的去走完收复台岛战略的储备阶段,而战略储备的前提,首先是一个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维持台海乃至中国周边其他地区的稳定是着手收复台岛前中央政府对台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个工作做的好,完成战略储备的时间就会比较充分,收复台岛的过程就可以走得更为从容一些。
但是,很显然,现在的台海局势并非这样的一个理想的状态,从1996年算起,台独势力对大陆的挑衅从未出现过大的间断,海峡在“连、宋登陆”后稍稍平静了几天就又被陈水扁的“终统”把水搅混了。台海大势,台湾当局决策层不可能看不清,美国人更不可能看不清——如前所述,即使决意武力收台,那也是大陆战略资源储备的最终结果,中央政府不会被台湾牵着鼻子走,应为什么“两国论”、“修宪”而动这个心思。台独势力一次又一次的“擦边球”,也绝不可能改变台湾独立无法得到广泛承认的现实。但是,最起码的一点,这些行为或多或少,必然要延缓大陆的战略积累过程。由于台独的执肘,中国军事与外交在面对周边问题上就都无法形成合力——军事上,兵力要被牵制;外交上,千万不要以为一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是一句套话,特别是当某个国家与我们存在利益分配或矛盾问题时,由该国外交人员说出口,那都意味着13亿人民又要为几个无耻的民族败类再被一次冤枉债!另一方面,由台独所在民众中激起的一片“喊打”之声,对大陆而言,既是民族的一种凝聚力,但也有可能变为政府的压力。从更深远的层面看,岛内群体心态在政治上尚未完全成熟,台独势力一次又一次的煽动,使得本已由历史与地理而存在于两岸人心中的距离被进一步拉大,不止是对台湾人,即使是居于大陆的我们,从心底说又有几人敢说能像看待上海人、山东人那样去比对的看待台湾人与大陆人——“域外之民”的态度一旦在海峡两边扎根,那即便未来国家统一,也将会被埋下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所有的这一切,都会延缓中国台海战略的进程,会使其中出现更多的变数,但恐怕还不至于会改变台海的大势——这只能有大陆内部决定。台独势力所作的,其实是迟滞了中国的崛起,实现的是美国这样的传统霸权,以及追随美国的次级利益分配者们的利益最大化,而丢掉的,则很有可能是台湾民众的财富积累乃至身家性命。从这方面说,即使是其口中所言的“代表2300万台湾人的利益”,也只是一句假的不能再假的无耻谰言,讲“出卖台湾”、“作台奸”陈、李等人怕才是“当仁不让”。
以上是些块垒于胸不吐不快的题外话,回到正题上来。战略思维不止需要定性,同样还需要“定量”,如中国这样的大国,对任何形式的对其利益的冲击承受力都存在一个较大的冗余度,只要不超过某一范围,一般就不怎么可能有多少激烈的举动。同样的矛盾,如果发生在小国身上,破口大骂乃至兵戎相见都不奇怪,因为小国输不起(而即便真打起来,对国际架构的影响也远小于大国之战);但对大国即使是美国这样的霸权国家,这些局部利益与其战略目标相比,并不一定就值得使用战争这一“不祥之器”,可以选择谈判,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利益交换以温和的方式处理问题。笔者在此斗胆揣测政府现阶段对台政策的思路,或许是以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以我国利益的冗余度底线为主要标准,在自身心理上为台独的活动圈定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只要台独不出这个圈,就不会对对台战略进程以至国家战略整体进程产生太大的副作用,我方也就不会采取过于激烈的举动。而之前《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就是将这个圈子正式的放到了台面上,此后台独的活动如果在事实上不出圈,本身就是对其群体心理和气焰的重创,这部法律以较为宽泛的方式来界定台独,也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然而,从军事的角度看问题就必须看到最坏的情况——台湾问题从储备到回归是个动态的过程,在这期间台独势力“踩线”、“出圈”的可能会始终存在,一旦出现这种情形,中央决策层最后的决策我们无从揣测,但作为军队,始终做好“对台应急作战”的准备就是一件必须要做好的工作,作为战术层面,以动武来应对对岸的挑衅,这与战略层面维持台海“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是一致的,并不存在矛盾。
从字面来说“对台应急作战”。“应急”,是由于动武的诱因来自于对方,从高层面讲主动权并不在我方掌握之中,这和武力收服台岛不一样,我们不太可能是完全的有备而来,由于台独“越线”行为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我军依此而作的军事准备也相应的不应是一个长线的计划,在加快军队软、硬件配置提高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条件。从规模而言,对台应急作战始终都是对台总体战略中战术层面的东西,规模上不会很大,时间上,为保证不影响全局也不会太长,对参战部队的要求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更进一步的来说对台应急作战,从目前看,最有可能的诱因主要是:一台湾当局的政治言论或行为超过了中央的容忍底线;二台湾与某些国家在军事上的结合程度构成了对中国利益的现实威胁;三台湾当局企图拥有核、生、化武器——从在春运期间轰炸大陆火车站,袭击大陆渔民直至扬言“炸上海、炸三峡”……,台湾当局之前的种种“劣迹”使我们非常有必要报以这样的怀疑。而无论最终诱因是什么,要明确的一点是:对台应急作战的核心是心理战——要在心理上打击台独势力,还要从心理争取至少是中立台湾普通民众,对战斗的左右,政治因素大于军事因素——台海应急作战,三分打军事,七分打政治,归根到底打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