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大棋局:美国、伊朗与世界局势-兼论中美博弈(第五章之二)

2008-09-27 08:42 战略·谋略 ⁄ 共 1805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3. 中国的出招
有人说,中美之间这局棋难道非下不可吗?现在的世界是合作大于斗争,何必要拼得你死我活?
我们前面花了很多篇幅讨论美国的历次布局,从美国在世界上的战略布局来讲,美国已经走了好多步了,中国的战略空间在逐渐被压缩。当然,我们前面也提到,美国并不是仅仅针对中国,而是针对所有妨碍它一超独霸的新兴力量。这些新兴力量里,有俄罗斯,有欧盟,有中国。而到了本世纪,中国更是被美国当作主要的对手。从我们前面的分析来看,美国威胁、利诱、围堵、遏制、削弱和打击对手以维持其霸权的战略思维是一以贯之的,不会因为政党和领导人物的更替而改变;更不会因为其他国家的要求和平共处的“一厢情愿”而改变。
所以,这不是中国想不想下、愿不愿下这盘棋的问题,而是人家已经布局了,已经出招了,而且开始要出重手了,你要不要应招?
有人说,中美之间的这盘棋已经棋到中盘了,而且,中国下的还是“让子”棋。我觉得很有道理。这盘棋,其实更像是围棋。围棋和象棋是有很大不同的。无论是国际象棋还是中国象棋,都是双方棋子越下越少,从架势上来讲,要拼得你死我活方罢休;但很多却以和局告终。围棋则与此不同,表面上不见刀光剑影,看起来非常“平和”,但暗地却杀机四伏;优势的一方不仅棋子未见减少,反而越下越多,越积越厚;最后的结果却往往很少和局。象棋拼的是将兵,围棋则比地盘、比“势”。象棋很多时候握手言和,围棋则很多时候总有一方一败涂地。
当然,国家与国家之间并不是可以完全用下棋来比拟的,例如国家之间有斗争也有合作。但从大的方面或者战略的方面来讲,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却非常类似于一盘棋,一盘“围棋”。
我们也非常期待和平,期待天下太平。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自二战之后,谁在世界上制造的战争最多?谁制造的人间悲剧最甚?谁最咄咄逼人,最穷兵黩武?
是的,我们也希望同时也愿意看到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之间和平共处,彼此尊重。我们前面谈到了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的“仁”和“包容”性来讲,中国人民愿意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民和睦相处。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却远不是人民和人民之间的这种希望和企盼所设想的那样。其实,“丛林法则”更加适合国际关系。“丛林法则”其实就是弱肉强食。不要以为老虎打了一下盹,就会改变吃人的本性。对于弱者而言,始终都是要提高警惕,始终要善于保护自己。老虎和狮子之间则互相忌惮,有时也会分享猎物,但彼此都会提防,因为稍有不慎便会落入对方圈套。
其实,我们并不想和美国在这盘棋中杀得你死我活。中国应招,不是为了和美国争世界头把交椅。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步步紧逼,我们不得不应招。我们和美国对弈,不是为了去当老大,而是为了中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说得远一点,是为了世界的安宁(儒家所谓的“平天下”)。这一点是由中国自古就有的“包容”的文化决定的。许多民族开始也是和我们过不去,但结果不是被我们打败,就是被我们同化。但现在中国面临的这个对手,无疑要强大的多。而且,无论古代和近代,中国自己都曾受到过很多屈辱。正是这样,我们才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但是,我们强大起来,并不是要像美国那样称霸于天下。中国历来主张世界和谐。老子主张“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大国用谦下态度对待小国,就能够取得小国的拥护和信任),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而现在中国也提出“和谐世界”理念。中国也一直在向多极化世界的目标努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会遇到一个超级强权国家的阻挠和打压。中国只要稍不小心,那么,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分崩离析的厄运就一定会重新降落在中国的头上。所以,我们时刻要当心。我们要懂得合作,以便发展自己;也要善于斗争,以便保存自己。
而且,中国还有许多自己的问题,这里主要是指主权问题。而这些问题至今不能获得解决,虽有特定原因,但都与美国有关。
中国现在有台湾问题。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像中国这样还处于严重的国家分裂状态。美国要中国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中国这种分裂状态和一个“大国”的称呼似乎怎么也不相称。当然,我们也知道阻力在哪里,知道是谁最愿意看到这种状态。
中国还有西藏问题。达赖喇嘛1959年就出逃了,扬言把西藏分裂出去,现在还是不死心。除了印度,谁在后面撑腰,我们也是清楚的。
中国还有一个新疆问题。新疆境内的东突分子,目前正在联合世界上的东突势力,妄图在包括中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建立一个“东突厥斯坦国”,把新疆分裂出去。
这些虽然都是民族分裂分子的图谋,但都和一个强大的后盾有关。虽然美国为了拉拢中国支持其“反恐战争”,很不情愿的在多年之后才把东突列上了恐怖分子名单。但我们要擦亮眼睛,不要把希望寄托给别人,否则就真是与虎谋皮了。
中国还有很大的能源和资源危机。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仍然没有真正强大的海军。中国海军还无法保障中国的海外能源通道安全和其他海外权益。从巴拿马到苏伊士到马六甲,这些咽喉要道都被美国控制。东边更是横着一个永远的痛――台湾,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日本。中国的路上能源通道也不安稳。美国通过前面提到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据守了“世界岛”的大部分,从巴尔干到高加索到阿富汗到伊拉克。现在又把手伸向伊朗。一旦中国台海有事,当然也有可能其他事情,美国把中国的海上和陆上通道都封死,中国就岌岌可危。危险到什么程度?看一下数据就很清楚了:如果中断石油供应,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只能供应7天,美国90天,日本半年。可以说,即便短期内中国出现石油供应中断,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国内民众现在疯狂的买小轿车,却不知道胡总为这个很为难:一方面这促进了国内消费,拉动了内需,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利;另一方面,油从哪里来呢?所以胡总不得不马不停蹄,在世界各处奔波,以求能找到油源。后面我们再细谈这个。
所以,我们现在所处的形势是很严峻的。国际环境也是很不安稳的。2007年“两会”刚刚在一片“和谐”气氛中落下帏幕时,总书记就发出号召,要求国人保持“忧患意识”,这绝不是空穴来风。
那么,美国走了很多步棋,中国又走了哪些棋呢?当今的中国又如何来应付这种复杂而严峻的局面?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中国的布局和棋招。我们把目光重点放到本世纪,因为本世纪以来尤其是9.11以来的局势对现在的中国影响更大,这点是不用置疑的。不过,考虑到历史是不可割裂的,而且不久的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处境。所以,我们有必要也对这些重大事件进行一下简单的回顾;不然,我们对当今中国的许多方面尤其在国际上的一些局面就看不清楚,就如同雾里看花。
所以,在谈中国的布局和棋招这个重大主题时,我们分成两个大的阶段来谈:上世纪和本世纪。当然,后一个阶段是本文的重点。但现在,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阶段。

A. 上世纪中国的布局和棋招

在第一个阶段,又可以分成两个子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世纪末。由于只是回顾的性质,所以对第一个阶段,我们只谈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事情:一、和美国有关的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重大事件;二、对当今中国的外交格局、外交策略和国际地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凡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事情,我们就不去讲它。同时,由于事件众多,即使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我们也仅会谈到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些。
在谈这些事件时,我们会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它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2)中国当时的战略考虑是什么?
3)它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尤其重要的是,它对当今中国仍然有着怎样的一种影响?
另外,对第一个阶段的两个子阶段,有时我们并不是非常严格的分开来谈。事实上,本节我们更多的是从事件的性质上分类来谈,然后在谈到每个类别时又以时间为主线。同时,我们对这些有相同性质的事件也会作出一些比较。
我们分成以下几个大的方面来谈:中国的对外战争、和中国主权有关的事件、中国外交战略和策略以及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策略。
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几次对外战争,这就是:朝鲜战争、对印战争、对越战争。这三次战争对中国的命运乃至今天的局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第一场战争和美国相关;后两场战争则是和中国南边的重要邻国相关。
尽管在时间上跨度比较大,但这三场战争有一个惊人的巧合,那就是:都是在中国非常困难甚至危机四伏的时候发生的。也就是说,它们发生的背景都是在中国极不情愿看到它们发生的时候。
朝鲜战争自不必说。朝鲜战争爆发时,正值1950年6月。中国正式参战是在1950年10月。此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家百废待兴,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极需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自然不愿看到世界上重起战火,而且在中国边境发生。
中国不希望看到朝鲜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台湾。当时,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台作战准备。尽管此前攻台行动遭到惨败,但这次在粟裕大将(粟裕有“不是元帅的元帅”之称,策划和领导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的精心准备下,已经是势在必得。而且,根据美国已经解密的资料称,当时的杜鲁门政府认为“台湾落入赤色中国之手是必然之事”,因此基本上放弃了台湾,而固守日本这一战后据点。因此,如果没有朝鲜战争,恐怕现在也就没有台湾问题了。
关于朝鲜战争的经过我们这里不想详细述及,我们这里只是关心以下问题:中国为什么要参战?中国从朝鲜战争获得了什么?
其实,中国是极不情愿卷入这场战争的。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关于中国需要和平的外界环境外,中国参战还有以下重要风险:
1)当时南北朝鲜内战已经演变为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合国军参与的一场“有限”的国际战争。中国如果参战,势必与美国甚至联合国直接对抗,从政治上来讲,这对中国的处境是极为不利的(当然,尽管美国组建联合国军参战,但由于苏联的不作为,此时的联合国基本上是美国和西方的联合国,因此朝鲜战争仍然是一场以美国为首的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2)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内战,蒋介石又掠走大批黄金和财富,此时的新中国还非常虚弱,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和联合国军,在军事上未必能有胜算。因此,还在襁褓之中的新中国有面临夭折的风险。
3)苏联除了提供物质支援,一直没有公开介入这场战争。苏联甚至不愿提供空中掩护。斯大林实际上是想把中国推入火坑,自己却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中国参战的风险是非常之高。其实,当时中国高层内部意见也很不统一,甚至大部分倾向于不参战。在美军9月份仁川登陆成功进入大反攻之后,北朝鲜已经岌岌可危。尽管中国一直在口头警告美军“不要越过三八线,否则中国就要参战”,但直到美军越过三八线,而且攻下北朝鲜平壤之后,此时的中国都一直没有真正的动作。北朝鲜政府和军队一度被联合国军和南韩军队赶到了与中国接壤的鸭绿江边。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军队大兵压境,直逼中国边境!
用“唇亡齿寒”来形容当时中国的处境可能是最恰当不过了。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自取得仁川战役的胜利后(美国以1:500悬殊兵力,以寡敌多获得此役胜利,扭转了朝鲜战争对美军不利的局势),简直被美国军界和政界奉为天神,麦氏本人更是不可一世,扬言不仅要全歼北韩军队,而且要轰炸中国东北基地,取得对“赤色世界”的全面胜利。
这时的中国真的有些坐不住了。10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才最终决定介入(注意,是“介入”)朝鲜战争。中国政府作出这个决定,直接原因是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中国领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中国参战似乎变得迫在眉睫。但即便中国作出出兵参战这种“介入”方式,有一个现实问题仍然必须克服:谁来提供空中掩护?谁来保卫中国主要城市的领空安全?在最后时刻,周恩来亲自赶赴莫斯科跟苏方讨论参战问题。但遗憾的是,斯大林由于顾虑美苏迎头相撞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不愿意提供空军掩护,却极力怂恿中国直接出兵,其实是想让中国承担所有风险。因此,中国甚至一度在10月13日放弃参战,准备让金日成到东北组建流亡政府。据毛泽东身边人员的回忆录披露,毛在做出最终决定前整整七天七夜没有合眼!最后,毛泽东与其他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高层讨论决定最终还是出兵参战,但要求苏联方面最迟在两个半月内提供空军掩护,还要负责中国各主要城市的领空安全。斯大林最后也在17日同意了请求。
中国最终作出参战决定,尽管可以用“唇亡齿寒”这四个字简单概括,但具体而言,可以列出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因:
1)北朝鲜如被占领,将会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十分顾虑麦克阿瑟有可能在取得朝鲜后继续向北进军,威胁到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政权。
2)如果北朝鲜亡国,中国势必要让金日成在中国的东北设立流亡政府,但这对中国十分不利,因为这将为美军侵犯中国东北提供强有力的借口。
3)即使美军不袭击中国,一个与中国有长达1000多公里边界线的国家落入持反华立场的美国阵营,对中国也是很大的威胁。
4)同时,由于美军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立刻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迫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止解放台湾的渡海战役,让中国直接感受到美国的威胁。也就是说,即使中国不参战,此时解放台湾也是没有希望的。
这几个原因是让中国感到“唇亡齿寒”的真正原因。不过,毛泽东作出出兵的决定仍然是需要极大的魄力的。由此而引发中美全面战争的风险恐怕是中国高层最担心的。不过,毛似乎看准了杜鲁门的心思,杜鲁门曾严重警告麦克阿瑟:只有在中国和苏联都不参战的情况下,才能越过三八线。这句话的另一方面的意思其实也很清楚:一旦中国或者苏联参战,麦克阿瑟必须立即退回三八线。
也许,正是杜鲁门的这句话深刻的影响了麦克阿瑟后来的决定。但是,毛泽东是如何得知杜鲁门的心思并对形势作出准确判断的,我们却不得而知。根据李奇微将军(此君后来接替麦克阿瑟并扭转了美军败势)在关于朝鲜战争的回忆录中的描述,当时美侦察机已经发现中国出兵的迹象,却一直未向美国总部报告,很大的原因是麦克阿瑟鉴于此前杜鲁门的警告:如果不让杜鲁门得知中国出兵,那么麦氏就可以一心一意消灭北朝鲜,而此时狂妄的麦氏并不惧怕中国出兵。
而巧合的是,毛泽东也不想让美知道中国出兵。实际上,在关于如何出兵这件事情上,毛是大费周章、深思熟虑的。这既有军事上的考虑,也有政治上的考量。首先,不能直接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出兵,因为这会使中国在政治上面临很大的被动,美国便可以以此为借口胁迫联合国通过攻打中国的决议。其次,在军事上,面对强大的敌人,需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方可取胜。于是,一个天才的设想便提出来了:中国志愿军(而非中国人民解放军,尽管是同一支部队)为了保卫家园,自发进入朝鲜。
中国志愿军是在1950年10月25日正式入朝作战的。根据李奇微将军的描述,美国政府几乎是在一个月之后才获得了中国参战的确切消息。我们的歌词中唱道:“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而实际上,中国军队是在完全秘密的状况下进入朝鲜的,所有的行动几乎都在夜间进行。根据李奇微的描述,联合国军队和南韩军队经常是在追击北朝鲜军队的过程中,总是遇上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的成千上万的军队的伏击和分割包围。当他们试图突围时,发现所有退路已被切断。当援军赶赴时,也被中途拦截和包围。美国军队和南韩军队经常是整团整团的被消灭。这些人完成歼灭战后,又立刻化整为零,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以,起初联合国军处处被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军队异常隐秘、神出鬼没有关;而麦克阿瑟尽管已经觉察而仍然未明确告知美国总部,仍然孤军深入,其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及。待到他完全醒悟过来,却发现颓势已定。此后,中国志愿军通过自己熟悉的奇袭战和运动战,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一直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共歼敌20余万,其中美军3万,迫使美军转入战略防御。
麦克阿瑟终于意识到事情的发展不在他的控制之下,并向杜鲁门承认“美军有被全歼的危险”,同时怂恿杜鲁门扩大战争,并威胁使用原子弹。杜鲁门显然对这位只顾军事意义而不顾政治后果的“战神”非常恐惧而又愤怒,毅然撤销了麦克阿瑟职务,代之以M.B.李奇微。这项命令是麦克阿瑟是在无线电广播中与全世界民众一样知悉的,麦克阿瑟认为这是杜鲁门对他的羞辱。
此时的美国已经发现自己陷入朝鲜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个陌生的战场打一场前途未卜的战争。因此美国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停战建议。但在顺利的战争形势面前,毛泽东认为中国有能力将美国军队赶下大海,逐出朝鲜半岛,他在给彭德怀的指示中称现在停火“将给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热打铁,统一朝鲜。
但是,毛泽东也为其决定付出了代价。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53年4月,战事再度大逆转,到5月份,联合国军第二次跨过三八线,中国军队损失惨重。7月10日双方终于同意停火,坐到了谈判桌前。
1953年7月双方签署停火协议,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直到54年后的今天,朝鲜半岛依然是分裂的两个国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中国为朝鲜战争付出了人员伤亡的重大代价。据中国方面的统计,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伤亡50万余人次,阵亡约17万人,扣除多次负伤人次,负伤22万人,合计伤亡39万人,但有其它方面的消息称中国志愿军阵亡人数远远超过17万,甚至可能达到数十万。中朝军队伤亡总人数约63万人。
联合国军方面,美军伤亡约14万人次。其中阵亡美军36529人,负伤10万余人次,扣除多次负伤后的负伤人数不详。韩国方面数字并未有结论,许多早前公开数字包括平民伤亡,但无论如何,以韩国人力,不可能有多达百万军队伤亡。近年根据当年人口普查资料推断,所谓伤亡失踪百万应该是军民合计数字。韩军的伤亡约在30-40万之间。

x那么,中国到底从朝鲜战争获得了什么?

当然,最大的获益就是新中国得以保存。如果中国当时不出兵,麦克阿瑟让北朝鲜亡国是必然的。金日成也必然在中国东北组建流亡政府。我们也要承认麦氏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而且很有野心。自仁川登陆后,麦氏在美国军政的威望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口才也是出类拔粹,经常能把反对他的人说服。如果麦氏灭亡北朝鲜,其威望足以震慑那些反对他进一步进军中国东北的美国军政要人,连杜鲁门恐怕都要被他说服。然而麦氏最终折戟沉沙,那只能怪他运气不好,谁让他遇到的是毛泽东和彭德怀呢?

退一步讲,如果中国不出兵而让美国解决北朝鲜,之后美国因为某些顾忌没有立刻进犯中国,但美国的军事力量一定会长期驻扎中国鸭绿江边,对新中国虎视眈眈。而美国高层中亡我中国之心不死的除了麦克阿瑟,还大有人在。台湾的蒋介石也会蠢蠢欲动,伺机滋事。因此,中国必将时刻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很难再有和平安定的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

然而,中国出兵朝鲜,让这一切没有发生。而中国军人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也深刻改变了美国对中共及其军队的看法。尽管美国大力支持蒋介石也没能扶起蒋这个阿斗,但美国毕竟没有和中共直接交手,许多美国军政要人包括麦克阿瑟在内,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压根不放在眼里的。朝鲜战争却全面改变了他们的看法。50多年来直到今天,美国军人对中国军人尤其中国陆军一直非常尊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场战争。多年来,美国也一直不敢对中国用兵,从军事上来讲,这除了美国忌惮中国的后来的核武器之外,对5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中中国人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一直心有余悸,恐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时隔多年后美国发动的另一场战争,也就是越战中,中国政府对美国人说:“你们不能越过北纬17度线!”这条线是北越和南越的分界线。在长达12年的越战中,美国军队自始至终都没敢越过这道线。所以,美国对中国的惧怕和尊敬是中国靠真刀实枪打出来的,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包括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无不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钢铁般的军人,永远是中国最可爱的人!

中国军队除了其战斗力和坚强之外,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素养也让美国军人称道。李奇微将军写道:“中国人对待俘虏的做法与北朝鲜人对待俘虏的做法截然不同(北朝鲜人往往在俘虏脑袋后面补上一颗子弹)。有一次,中国人甚至将重伤员用担架放在公路上,尔后撤走,在我方医护人员乘卡车到那里接运伤员时,他们没有向我们射击。我们后来体会到,中国人是坚强而凶狠的斗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攻击。但是,我们发现,较之朝鲜人他们是更加文明的敌人。有很多次,他们同俘虏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对俘虏采取友善的态度。…我们在夺回汉城时发觉,中国人并未恣意毁坏我们运到汉城准备用以修复这座遭到轰炸的城市的建筑材料…”

网上曾有一个名为“原木”的故事,再现了当年的一些片断。这是一个参加了朝鲜战争的名叫约翰的美国老兵移居加拿大后,与一名中国人相遇时的一段对话,我在这里摘录其中一段如下:

【“那是1950年12月,很快就要过新年了。当时,我是美军某连的一名士兵,我们已经打到离鸭绿江只有几十公里远的地方,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

“北朝鲜的冬天太可怕了,山里的风非常大,夹着大雪,整天下个不停,整个世界都被冻住了,我们只有待在屋里才能活下来。”

“一天晚上,我们的连队住在一个叫××的小山村里(他说了一个很奇怪的地名,我没记住)。寒冷冻得我怎么也睡不着。我刚刚躺下一会儿,突然,屋外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

“我从窗口向外看去,天上有照明弹,前方有你们的中国士兵在冲锋,他们一群一群地从树林里冲出来,他们在树林里不知躲藏了多长时间,他们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您知道什么是原木吗?log,log,原木,僵硬的,unprocessedwood,被采伐成一节一节的木头。”约翰不断地在重复着。…他接着说,

“我们的火力很猛,我们有坦克、大炮,我们用卡宾枪、机关枪和大炮向他们射击,他们一个一个像原木一样地倒下,可他们总是不断地又有人冲向前、冲过河;然后,他们一个一个地又像原木一样地倒下,然后他们又不断地有人冲向前、冲过河;炮火中,你们的士兵仍然在冲锋。我们的火力很强,但无法阻止他们,他们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不断地涌过河,冲上岸,扑向我们。小河里,河岸上,躺满了一片一片的尸体,那些尸体像满地的原木一样横七竖八着,是僵硬的……”

“冻得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骤然破碎了,大地在震动,河水在跳跃,硝烟染黑了白色的世界。雪夜中,火光一片,枪声一片,喊声一片,血光一片;空气中也弥漫着硝烟的味道,冰雪在燃烧,河水红了,洁白的冰雪也红了……他们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

我被约翰不断重复的这句话惊呆了,也被他说的这种场景惊呆了。……

约翰十分不解:“他们为什么会毫不畏惧地去选择死亡?他们都很年轻呵。50年了,我一直不明白。”约翰问我,也像是在问他自己。接着,他又说:“50年了,我一直不明白,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一种不畏死亡的精神?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一群勇敢的灵魂?你们的军队究竟凭什么呢?”

我说:“约翰先生,您可能很难理解,这支军队生来如此。”我思索片刻,说:“这支军队刚诞生的时候甚至连枪都没有,他们的第一支枪是拿着自己的刀和棍棒从敌人手里夺来的,他们的敌人有枪和大炮,有飞机,他们没有这些。不但没有,他们还经常吃不饱,常常被冻死。该有的,他们几乎都没有。但是,他们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约翰静静地听着。我接着说:“您刚才讲得非常准确:‘天上有照明弹,他们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他们像原木一样倒下,他们的后面又有人冲上来了,他们的裤腿冻得像原木一样不能弯曲,他们在强大的火力打击下冲锋陷阵……’这,就是这支军队的全部历史。因为,他们知道,不怕死,这支军队还可能有生的希望;怕死,这支军队连生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他们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孕育了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否则,这支军队早就死了,真的,早就死了。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我有些按捺不住,也有些激动。我说:“您可能还不知道,约翰先生,这支军队一辈子打的所有的仗,都是一百个理由都不能打的仗;他们所进行的所有的战争,都是一千个理由都必死无疑的战争;朝鲜战争,那更是一万个理由都打不赢的战争!因为他们的对手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而且,这个军事强国还刚刚在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还准备在朝鲜和中国再扔几十个原子弹呢。按一般的战争概念,这是一场输定了的战争,但是,这支军队打胜了。”

我喝了一口酒,说:“您可能不知道,约翰先生,这支军队最高统帅的儿子与普通士兵一样,就是您说的那些移动的僵硬的原木,最后都埋在了朝鲜的冰雪中了。他们输过不止一次的战斗,也输过不止一次的战役,他们死了很多很多的人。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怕过,从来没有屈服过。就是凭这个精神,他们最后总是赢得了胜利。”

约翰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问:“您刚才不是问,这支军队凭什么吗?就凭这种精神。他们没有空军,没有大炮,没有原子弹,他们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可他们就是这么打过来的。后来,这支军队有了自己的坦克、大炮、飞机、原子弹……也是凭这个。这支军队的历史就这样。真的,约翰先生,您感到很奇怪吗?这是一种您很难理解的东方民族精神,也是您很难理解的另一种军队的精神。”

……】

至今仍然有人争论中国和美国到底谁赢了这场战争。他们从双方伤亡的数量上进行争论,从最后重新划定的三八线进行争论。当然,也有人说是置身事外的苏联是最大的赢家,因为美国深陷朝鲜为苏联控制欧洲以及发展工业经济赢得了时间。可我觉得,这样的争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个“原木”的故事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对于那些“原木”,对于那支军队的那种精神,恐怕世间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而这,正是我们这个东方民族所拥有的精神。今天的我们,面对英灵们在天守卫下的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又将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如果说朝鲜战争中国还有另外一个收获,那就是苏联对中国态度的转变。朝鲜战争让狡猾的苏联感到中国是一个坚决的“反帝”的国家,从而对中国的“怀疑”态度变为全面支持态度。苏联开始了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并派遣了大批科学家到华。当然,苏联如此作为,自有其算盘。但不管怎样,中国早期的几个五年计划执行得相对顺利,国家也迅速从废墟中缓过神来。客观的来说,这其中与苏联的支援是分不开的。后来中苏交恶,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因为不是本文主题,这里就按下不表。

关于朝鲜战争,还有最后一点需要提及,那就是美国全球军事战略观念的转变。李奇微总结道:“之前,我们的全部军事计划都是设想要打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并且认为,在这样的战争中,对一个遥远而又无法设防的半岛进行防御乃是愚蠢之举。可是,朝鲜战争却使我们懂得,自此以后的一切战争必定是有限战争。今后,是否应该打有限战争已不再成为问题,问题是如何避免打任何其他种类的战争。”尤其在后来中国等国家掌握了核武器技术后,美国的这一“有限战争”概念得到了增强。李奇微说,“由于许多国家都拥有热核武器或者已经掌握了制造这种武器的技术,打无限规模的战争己经成为不可想象的事情。”

美国自朝鲜战争之后提出的“有限战争”概念,影响了美国军事力量的发展理念,也影响了二战后美国的几乎每一个重大军事行动。这对我们看清美国后来的历次战争有莫大帮助。同时,这对于我们如何应对今天的台海问题,无疑也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关于这点,我们在第六章谈到台湾问题的应对之策时,再予以详细论述。

现在,我们来说说另外两场战争:对印战争和对越战争。由于不是直接与美国相关,我们不打算用很大篇幅来描述。但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比起朝鲜战争,1962年的对印战争和1979年的对越战争,引起的争议却要大得多。而争议最多的地方是,为什么中国在取得胜利后立即撤军?或者说,为什么中国完全把胜利果实拱手让人?

下面来说说对印战争。

自从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人民赢得了一个难得的和平时期,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期。从辨证的观点来看,有时候,短期的战争正是为了获得相对长期的和平。有人说毛泽东决定抗美援朝是好大喜功,却不知道这是他人家用极大的魄力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着想。中国决不是单纯出于什么“国际友谊”而支援朝鲜,更大程度上是在为中国自己的生存而战。

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雄心勃勃,要利用这个用千百万生命代价换得的和平,尽快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然而,就在这时,西南中印边境却进入极度的不稳定状态。

从1951年开始,印度就对中国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南麓一段双方有争议的地区单方面强行占领,不断设置岗哨,迁入印方人员,直到1962年都没有停止。印度人也真会选时间,因为1951~1953年中国正在朝鲜作战;而从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时间,正值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场灾难对刚刚有点起色的新中国无疑造成了重大伤害。直到1962年,中国才开始渐渐恢复过来。考虑到国内的困境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中国在这段时间内对印度蚕食我方领土的行为一直予以克制和忍让,并多次要求和平谈判予以解决。印度表面上与中国和谈,但实际上变得变本加厉,蚕食行动有增无减,到1962年9月,在西段已蚕食我方领土3万多平方公里;在中段蚕食2000平方公里;在东段“麦克马洪线”一带也蚕食9万多平方公里,甚至越过“麦线”设立据点(仅东段就相当于3个台湾)。印度总理尼赫鲁更是视中国忍让为软弱,认为我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美国支持蒋介石窜犯东南沿海的企图又牵制了我主要国防力量,必须抓住这一“良机”,对我开战。尼赫鲁亲自下达命令后,印军于1962年10月17日至18日在东段、西段边境向我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在退无可退、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边防部队被迫于1962年10月20日开始“对印自卫反击战”。

在战争打响后,中国军队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了完全胜利,这多少有些出乎双方意料之外。因为从客观条件上来讲,这场战争应该是非常艰苦的。由于是在冰天雪地的世界最高屋脊一带作战,许多战士都产生高原反应。印度人显然更加熟悉环境并且更加适应当地气候,而且美国和苏联当时都站在印度一边,给予印度极大支持。然而,前线的中国军人却是异常英勇;而且还有数不清的藏民和其他民众进行后勤支援,仅藏民支援前线、运送物资的牦牛就达三万多头。千里之外还有众多身经百战的共和国元勋出谋划策,例如有中国“战神”之称的刘伯承就提出“青藏高原正面有印军主力,于我不利,但兵无常势,有水必有路。可寻水路以进,或许可成一支奇兵。”毛泽东当即作出“正面部队佯攻、从锡金一线寻水路包抄印军后院,如成功则大队跟进”的作战指示。

其实,印度是研究过中国军队的,也知道中国素有“奇袭”取胜的战例,所以也用了他们最具战斗力的一个王牌营以防备我军。不过他们仍然太过迷信“喜马拉雅山天险不可逾越”,他们万万没有料到,从后面包抄过来的竟是一支两万人的整师!我军实施大规模长途迂回穿插,部队仿佛“从天而降”,印军防线中心被切断,首尾不能兼顾,立时全线崩溃!当时作为派驻印度美国军事专家理查德.安德鲁斯准将后来写道:“这是一场中国形式的歼灭战的开始。我们在韩战中多次领教过这种手法。”由于战争进展太快,不仅印军感到非常意外且极度惊慌,连我们自己都感到吃惊。中国军队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我们自己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中国先头部队更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深入追击200多公里,从青藏高原一直打到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50公里的恒河边上。中国军队士兵已经看到了新德里的莫汉莱比塔塔尖。新德里曾一度混乱,大批民众出逃。

正当国际舆论按通常的思维推断我边防部队必将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之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于11月20日商定,采取主动步骤扭转中印边境紧张局势。21日,我国政府出人意料地发表声明,宣布从22日零时起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从12月1日起,我边防部队按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在东段基本与“麦线”齐)全线后撤20公里。声明指出,我主动采取的这一措施,表现了我国政府对停止边境冲突、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极大诚意;希望印度政府改弦易辙,作出积极的响应。遵照中央指示,我边防部队按时停火后撤,并向印方退还战缴物资。

这场战争,分两个阶段,历时一个月,中国仅以边防部队3万余人就重创了印军主力,全歼印军三个旅,基本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共歼印军近9000人,俘获印军3000多人,印军霍希尔·辛格准将阵亡,约翰·达尔维准将也被我军俘虏,中国军队占领了所有失地。我军伤亡近2000人,无一人被俘。

可以说,这是建国后中国军队打的最漂亮的一场战争,完全是一边倒。可是,为什么中国在取得完全胜利之后又把收复的失地拱手让人呢?中国军队不仅重新退回到了“麦克马洪线”,而且后撤了20公里,这加起来可是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啊!相当于一个江苏省或浙江省,或3个台湾,或3个比利时,或6个科威特(解放军作家金辉换算)。而且据考证,西藏境内很大部分矿产资源都位于这块地方。我们的军队前进得很快,但撤退的时候走得很慢,大家不愿走啊,多好的土地啊,本该都是我们自己的土地,好不容易拼了命收复回来,如今却主动拱手送人。中央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命令,当时着实令有些军人不明白。

中国主动撤兵并送还失地的这一“宽宏大度”之举,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没有。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恐怕当时举国混乱的印度也没有回过神来。

今天,时隔40多年了,这场战争很少被提起,也很少有纪念。但我们仍然有必要进行一些反思。

有人说,中国获得了“胜利者”的头衔,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印度得到了“失败者”的称号,却具备了胜利者的一切。这话虽然有些偏颇,但想想也不无道理,因为印度仍然占有了那片土地。如今,不了解情况的中国人如果想去那一带走走,离很远就会被边防军挡住,印度军队就在对面。他们会发现那片地区事实上只在中国地图上属于中国。如果换一张印度地图,那片地区是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印度1987年正式将此地辟为“邦”),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还多两倍。

对于单方面撤军这一举动,中国政府的官方声明是“避免事态扩大”,并希望“和平解决边境问题”,但仍然让人感到疑惑。从印度多年口头和谈、实则不断挑衅的经验来看,和平解决中印领土争端的可能性并不大。我想当时中央应该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既然这样,就一定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也有不少人试图找出原因。

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毛泽东只是为了“教训”一下印度人,让它知道好歹,教训完了就算了;我们出气了,还要表现一下“大度”和“仁义”,把土地和缴获的物资都送还,实则是表现“帝王般的傲慢”及对敌方的“羞辱”。

不过,我不太同意这种“教训说”或者“出气说”或者“羞辱说”。我觉得,教训的成分肯定会有,印度如此猖狂,如此得寸进尺,教训一下他还不应该么?但这场战争一定不是为了满足一下“领导人的虚荣心”,把失地拱手让人也一定不是为了体现我们的“大度”或“羞辱”对方。如果说清政府,我可能还会相信,但如果说毛泽东会不顾及国家利益而作出这种“感情用事”的举动,那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这和毛泽东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在当时不便公开。

如果深入分析一下中国单方面撤兵的原因,我觉得第一个原因便是军事上的原因。有人要问了,你前面还说中国军队摧枯拉朽,军事上似乎占有绝对优势,怎么可能因为军事原因而后撤?我这里要说的军事上的原因,其实主要是指后勤和给养。现代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后勤之战,是国力的较量。即便是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当代战争,背后也是实力说话。而当时的中国刚刚从解放的废墟中站立起来,又遇上了朝鲜战争,而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刚得到一个和平时期,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蒋介石伺机滋事,而印度更又趁火打劫。新中国真可谓命运多舛。此时中国的国力是极度虚弱的。这决定了中国参与的战争,除非是敌人长驱直入、我已有亡国之虞的战争(如此前的抗日战争),必定是短期战争。朝鲜战争便是一个例子,尽管此时我们也有“唇亡齿寒”的紧迫之感,但只要将美国挡在一定范围之外,即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而没有必要与之全面开战。相反,如果朝鲜战争旷日持久,那对中国将是很不利的;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如果1951年中国在大胜之后就接受美国人的提议签订条约,而不是在1953年战事开始失利之后才签订条约,对中国更为有利,因为那时中国就已达到主要战略目的而又能赢得更多和平时间。

而中印战争时,后勤给养之困难,超越了中国以往任何一场战争。抛开国内虚弱不说,就是如何把物资顺利运到喜马拉雅前线,就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不要忘了,那时可没有什么青藏铁路,也没有青藏公路。一切靠人力和畜力。运费可能是物资本身价值的2~4倍!一吨油料能有半吨顺利运到就不错了。即便沿省和内省物资经过高昂代价之后能到达西藏,而这些物资要翻过喜马拉雅,运抵前线,则要更大的代价。看过与那场战争有关的书的人,或者略微了解喜马拉雅山麓的人,就会知道,一些雪山不花一天甚至几天时间是根本不指望翻过去的,如果身上还带有物资,那就更难说了。当然,有朋友要说了,你前面不是说过有水路可循么?但是,这要借道锡金等国家,人家那时是向着印度而不是中国!(注:此时的锡金虽然是一个独立国家,但被迫受印度保护和控制。到上世纪70年代印度正式将锡金强行吞并,辟为印度的一个“邦”。锡金国从此不复存在。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过去一直不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按照印度媒体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还承认锡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国家。这种态度直到2003年才有所松动。2005年,中国出版的地图上不再把锡金标示为主权国家。)中国军队在奇袭作战时尚可强行抢道,毕竟人家是小国,不敢跟你大声说话,但如果是长期作战,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况且这些深山水路同样险峻无比,轻装尚可勉强渡过,辎重要通过则几乎是妄想了。因此,这场战争的后勤给养及其运输,几乎是中国无法克服的一道难关。

而且,从军事装备上来讲,中国此时虽有大炮和为数不多的坦克,但难以发挥用处。因为中国并没有运输机,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更没有武装直升机,而这些正是在喜马拉雅山区作战的最理想的武器。谁有这样的武器?印度!因为印度有美国和苏联的支援。而大家知道,二战时,美国也正是利用飞机才得以将物资从喜马拉雅这一“驼峰”航线运到中国内陆的。现在,中国要在那一地区作战,没有自己的飞机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通过高超的战略战术,通过军人的高昂斗志和超强的战斗力以及民众的无私支援,能够短期内取胜,但要维持长期作战,恐怕不是易事。

而此时的印度,其情况却要好得多。虽然初期失利,甚至到了惊慌的程度,但印度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援下,已经开始动员全国人力和物力,准备与中国作长期战争。而敌人虽然被击败了,可这些只是其军队中的一部分,在平坦的印度大平原,装备有坦克、重炮、飞机,人数在中国参战部队总人十倍以上的印军(不计印度动员部分),将轻装的中国军队全歼,也不是不可能。虽然中国有百万大军,可是能集结到这一地区的能有多少?依当时的条件,集结保障3到5万人作战已是中国的极限了,而且还不能长期化。

根据一份官方披露的资料称,当时,“中国准备了打三个月的物资”,但仅打了一个月就退兵了,因为“大雪马上就要封闭西藏通向印度的崎岖山路,内地通向西藏的公路也将被雪封闭,前线补给能力已极度透支……”。在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的现实下,中国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退兵。因为,如果我军不在封山之前撤至有利地形,一旦失去给养,等待我军的将不再是战无不胜的神话,而是遭受全军覆没的厄运。八十年代印度成立“阿鲁纳恰尔邦”时,中国就差点对印重新开战,后来也终因后勤原因而放弃。

在中印之战中,印度在地理和补给运输上无疑具有优势,但当时的印度在国力上也并非比中国强。但是,很多战争是通过“代理”的方式在进行的。这时的国力就不能单纯以交战双方的力量进行比对,而是要考虑双方后面主要的支持国。而此时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和美国,都站着印度一边。美国自不必说,美国虽没有直接参战,但给予了印度大量武器和物资支援,还有在外交上给印度以声援而给中国以压力。据美国远东情报军事中心原派驻官员霍华德·本杰明披露,“印度政府当时紧急接受了来自前苏联的13个陆军师,2个空军师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为当时的华盛顿军方,十分尴尬的中美韩战结果,急需要军事领域里面,取得一次对华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展美国在中亚和南亚战略位置上的主导。因此,即在苏联援助第3天,由英美以及北约成员国组成‘亚洲军事发展态势委员会’,决定对印度援助18个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装备。其中一些装备是来自英国2战期间剩余军事物资。”所以,中印之战,是有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的影子在里面的。但苏联为什么也站在印度一边呢?这是因为1959年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当然这时也还没走到军事冲突的那一步,但整个双边关系严重倒退,在外交上双方针锋相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和印度走到了一起,苏联正是想利用印度来牵制中国;而印度也乐得傍这样一个大膀。苏联为了迷惑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几度反复,起初支持印度的“推进”政策和“蚕食”政策;而在战争发生前几天又要求中国和印度坐下来和谈,看起来好像是支持中国;可后来印度挑起战端后又义无反顾的支持印度。对于中国面前的这个苏联,确实应了邱吉尔的那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关于中苏交恶的原因和背景,我们在后面谈及中苏珍宝岛之战时会简单提及。总之,中国当时的处境是很艰难的,甚至比朝鲜战争时还困难,因为朝鲜战争时苏联好歹还给中国和朝鲜提供了一些支援。

所以,除了纯军事上的原因,中国领导人也肯定考虑到了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是极其盼望改善国际环境的,极其盼望能走出闭关锁国的状态。从1955年万隆会议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处境确实已有所改观,但仍然没有实质性改善。当时世界上对红色中国报以不信任态度的国家还有很多,加上此时中苏交恶,不少社会主义国家也被迫与中国疏远。如果中国深陷中印战争,同时又因此而遭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同声谴责甚至遭到一些国家的严厉封锁和制裁,中国有被全面孤立的危险,这对中国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当然,尽管这些谴责可能并不合理,因为中国收复的地区本来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但这就是国际现实,中国不能不面对。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与印度长期作战并不是明智之举。

当然,有人会说了,我们不与印度长期作战,而是趁当时胜利形势,一鼓作气打到印度老巢,将其彻底击溃,不行吗?这种想法实在是有些天真了。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中国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的给养根本无法跟上。而且即便有这种能力恐怕当时也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只会加深中国的“侵略”形象并更受孤立,甚至引来美苏的战火。还有人要说了,我们当时不后撤,也不进攻,仅仅是占据我们收复的失地,不行吗?我想恐怕也不行。因为印度是不会答应的,按照当时尼赫鲁的政策,印度一定会拼了老命也要占有那个地方,一定会不断向中国发起进攻,不断寻衅滋扰,中国也将永无宁日。而美国和苏联也完全有可能利用中印之争将新生中国的力量耗干。这和我们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是相违背的。

事实上,当中国政府宣布无条件撤兵时,国际上反响强烈。中国此举在国际上收到了极大的正面效果。许多国家对中国的这一举动表示了赞赏。印尼和缅甸驻华大使当即赞扬这一措施“很明智”、“崇高而宽大”。许多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及其报刊纷纷发表声明、谈话和评论,盛赞我国政府表现的和解立场和所采取的实际行动,认为这是“正确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行动”。

当然,对上面这些“溢美”之词,我们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但不管怎样,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确实立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更多的亚非拉国家站到了中国一边。中国也开始全面调整中苏同盟破裂之后的外交关系,尽管其间经受了“美苏”两面受敌的“最冷的冷战”阶段,但毕竟中国已经向“从冷战的战车上脱身”迈出了第一步。当时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仍然是“遏制而不是接触“而其主要根据,除了意识形态之外,就是美国人一直认为中国是“最好战”的国家,也许是朝鲜战争给他们留下了阴影吧。时隔近10年之后,尼克松终于把手伸过了太平洋,与中国人的手握到了一起。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在中印战争上的克制和忍让,是后来消除美国的敌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我们在后面谈及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外交路线的转变时,再予以详谈。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即便在当时,美国之外的一些西方国家也开始减少对中国的敌意。1963年10月,戴高乐总统授权法国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一封亲笔信前来中国,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1964年1月,中法便正式建交。我们要理解的是,中国的这次“撤兵”行动,确实为中国改善国际形象和打开外交局面铺下了一块很好的地基。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