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大棋局:美国、伊朗与世界局势-兼论中美博弈(第五章之一)

2008-09-26 08:41 战略·谋略 ⁄ 共 40202字 ⁄ 字号 评论 1 条

五、中国的布局和棋招

1.美国的优势、总体战略及其劣势

前面我们花了很大的篇幅讨论美国的历次重大布局,其中涉及了冷战前后对美国巩固其霸权起到重要作用的战争,包括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也讨论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如“9.11”。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由美国主演的对国际局势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让我们对美国的嘴脸看得更加清楚,对美国的战略意图了解得更加清晰。中国一代明君唐太宗言道: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亡的道理。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本文前面花这么大篇幅来讨论历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的原因。

讨论完这些重大事件,现在,我们有必要来对美国的总体态势、决策体系、战略思维、战略布局等各方面作一个总的梳理了。《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美国,尤其是了解美国的战略意图和战略思维之后,才可能谈与其博弈的问题,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不掉入美国人布下的陷阱,才能应对自如。今天,随着伊拉克和伊朗问题的展开,中国的命运又一次置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此时我们对美国人抛的烟雾弹信以为真,对它的战略意图浑浑噩噩,懵然不知,如果我们不积极应对,果断决策,那么中国是要吃大亏的,说得严重一点,步前苏联全面溃败之后尘,也不是不无可能,到那时,中国将又一次被抛入三流甚至四流国家之列,还奢谈什么中国崛起?

所以,在真正进入“中国的布局和棋招”这个主题前,我们有必要再来审视一下美国,审视一下当今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首先当然是考察一下美国到底具有哪些优势,正是这些优势让美国具备了如此强的实力,以至于能独霸于世界。我们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考量:体制(政治、经济体制,法制)、经济规模和金融、军事、科技、教育和文化。

这几个方面涉及了美国的硬实力,也包括它的软实力。首先,美国认为自己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这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但是,我们还是给它打上引号。这点我们后面再予以说明。

美国的经济是高度的市场经济,美国的经济总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结果,2006年,美国GDP为13万亿美元,大概是排在其后的日本的将近3倍,是中国的6倍之多(中国位列第四)。

美国也是一个高度的法治国家,这点也无庸讳言。之所以说是“高度”的法治,是因为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律规定,法律比较健全,更重要的是其法制的观念深入人心,普通民众都是知法、守法、懂法的。

美国的军事力量是全球最强的,美国每年的军费开支是所有其他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2005年布什政府的军费预算更是高达4017亿美元(而中国仅300亿美元,就这美国还抛出“中国军事威胁论”呢)。美国的武器也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性的,而且其作战理念也是很先进的。这就可以解释美国为什么能够轻易发动那么多战争:据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统计,二战后,美国对外用兵次数超过240次。除了我们前面讨论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外,还有两场较大规模的战争,那就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只不过这两场战争都和中国有关,所以美国最后铩羽而归。

美国的科技力量是世界上最强的。美国是最早也是唯一把人类送上月球的。美国直到现在还在引领世界信息科技革命。互联网是美国人发明的,互联网的绝大部分标准也是美国人制定的。世界上最强的软件公司、芯片公司都在美国。截至2003年,美国共有27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 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早在1993年,美国科研经费总额达160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总和。美国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目前约为2.8%(中国为0.5%)。近10年来,美国科研经费(按不变美元计算)增长速度约为5%,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2001年,美国发表的核心论文数约占全世界的1/3,为世界之最。

美国教育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在全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中,美国大学占了很多。《泰晤士高教增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在2004年公布的一项全球大学排名榜中,美国的大学在前10强中占了7个席位,哈佛大学位列第一。而在2006年的最新排名中,美国的大学仍然在前10强中占了7个席位。美国的大学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子。其中有很多人继续留在美国,为美国服务。

美国的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一种大众文化,甚至有点粗俗的味道,但它迎合了世界上很多年轻人的口味。美国的电影占据世界电影市场的3/4,好莱坞电影一直在世界各处流行。

上面都是美国的优势,其实美国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优势,那就是它的地理优势。美国偏处北美一隅,一边是太平洋,一边是大西洋,这种天然的保护使得美国本土躲过了一战、二战等重大战争灾难。除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9.11,美国本土从来没有再受到过战火侵扰,尽管美国是发动战争最多的国家。

美国的优势和实力当然还可以从其他方面予以讨论,但我们认为上面是最主要的几个方面。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美国的核心优势?换言之,是什么决定性的或根本性的东西让美国具有如此强的实力而且能一直持续?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归结为美国的民主自由价值体系或其他体制性的东西,有人归结为美国的经济,有人归结为美国的科技和创新能力,有人归结为美国的军事实力,有人归结为美国的教育,有人归结为美国的多元文化,甚至还有人归结为伟大的美国人民。似乎每一个理由都有道理。当然,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这里只是想指出,美国优势的各个方面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很难割裂的来看某个方面。比如说教育,有人说教育是最最基础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何谈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如果教育不大力投入,哪有人才来发展经济?所以,它们是互相关联的。而且,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美国的发展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建国初期,它实际上是英国等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加工工厂,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工厂的地位。直到后来在贸易中赚了足够的钱后,才大兴教育,大力提倡科技革命。后来更是通过战争等手段为其树立大国地位。在上世纪90年代时,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美国引领世界信息科技革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优势至今还在继续。所以,我们不能孤立的、片面的看待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我们要指出的是,美国的优势乃是全方位的,正是这种全方位的优势使其具备了全方位的、超强的实力。而这也正是让我们感到可怕的地方。

对美国的这种优势,我们必须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予以正视。如果连这点心胸和勇气都没有,还谈什么知己知彼,还谈什么与其对弈?

因为本文的侧重点不是在内政,而是在国家关系和战略上,所以,对于上述每个方面,我们对其内在的原因不作更多分析,而是主要来考察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是如何让它每个方面的自身优势投射和延伸到世界上各个角落的?

我们用以下一个简单的列表来说明:

政治的投射:主导联合国;向全球输出其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亲美政权的扶持和建立

军事的投射:北约;美日韩同盟;全球军事基地

经济和金融的投射:世贸组织(WTO);亚太经和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科技的投射:信息革命的领头羊;太空力量的领跑者;基础科学的开拓者

教育的投射: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许多继续为美国服务

文化的投射:吸引全球观众的好莱坞大众文化,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迎合世界上很多年轻人的口味;通过电影等载体向全世界宣传美国式价值观

当然,这个列表每项后面可以再增加一些内容。我们之所以指出这些,只是为了说明,美国对外关系的战略和手段也是全方位的。其力量的渗透通过各种手段和各种方式在进行。美国在上述各政治、军事、经济、金融等组织中均具有主导甚至支配地位,这便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现实写照。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美国是所有国家的邻国”。这话毫不夸张。这句话的含义当然不是从地理意义上来说,也不是单纯从政治和军事意义上来说,而是在说明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对全球所有国家的一种全方位的、压倒式的影响力。

另外,美国在实施这种影响时,也非常注意策略问题。有网友这样写道:

“必须承认美国确有战术的高明之处,并形成了完整体系。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它都建立了貌似成熟的“正义”幌子:政治上设计制造了民主体系,军事上设计制造了反恐行动,经济上设计制造了全球规则,文化上设计制造(完善)了自由人权的价值观念,最终达到在每个领域内都能师出有名。”

是的。这正是美国的狡猾之处。我们承认美国的这种实力,承认美国的这种影响力。但我们显然不会认为美国把这些加诸到全球各个国家头上,是为了其他国家的人民谋福利,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美国是一个很现实、很势利的国家,它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它本国的国家利益。正是因为这样,它才需要各种堂而皇之的“正义”的幌子。我们现在可以来解释前面我们为什么在美国的“民主、自由”上打上引号了:美国标榜的这种“民主、自由”恰恰建立在其他国家的不民主、不自由基础之上。试问:一个事事都听任美国决定的国家,哪来什么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呢?

现在,我们来看看美国的主要决策结构及其决策体系的运作过程和战略思维的产生过程。了解这点对我们是很有必要的,对我们如何与之对弈也是大有帮助的。

我们知道,美国政府的机构设置框架,源于美国联邦宪法。联邦宪法是美国政府的基本文件和美国最高法律,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它制定了国家制度、政府体制和国家的运行原则,阐明全国政府三个部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各自行使特定的职责,同时相互制约。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的国家。

美国联邦政府行政部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总统和白宫(内阁)、19个部、60多个独立的局及4个准官方的机构。

政府最高权力归于总统,总统同时也是三军总司令。政府颁布的行政命令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具有同等效力。美国总统对国家重大决策尤其是对外决策有最终决定权。在对外关系的决策中,总统的几个主要智囊为副总统、国务卿(内阁总长兼外交部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防部长。在对外关系中,国务卿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职责有时并不明晰,到底谁占主导作用很多时候依赖于任职者的个人风格和受上司(总统)器重的程度。例如,在布什第一个任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就明显占主导作用,布什每次决策可以不得到国务卿鲍威尔同意,但一定是在赖斯点头后才作出最终决策。然而,在布什第二个任期,赖斯当上了国务卿,此时无疑由国务卿赖斯占主导作用。

在白宫中,我们还要提到一个重要的决策和顾问机构,那就是白宫“政研室”。它是白宫设立的若干重要的政策研究机构,如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国家药品控制办公室、政策研究办公室、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等。美国总统的许多重要决策和规划都直接来自于这些机构。在对外关系中,又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主要决策结构,由总统任主席,其他法定成员包括副总统、国务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中央情报局局长、白宫办公厅主任、财政部长、总统经济政策助理等,其他官员被邀请参加相关的会议。

除了上述政府决策结构,我们还要提及美国的幕后决策体系。一直以来,美国都会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战略家。这些为美国重大政策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的幕后战略思想家和学者,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他们构成了美国智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所熟知的就有《大棋局》的作者布热津斯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的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当我们翻开这些书目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一个盛产战略家和战略思想的国家,也一定是一个具有深远眼光的国家。

我们经常听到“智库”这个词。“智库”(ThinkTank),又称“思想库”,顾名思义就是储备和提供思想的“仓库”,主要指那些以政策性研究为核心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政府的非赢利的独立研究机构。智库在美国重大政策尤其是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美国的智库的一些情况。

“智库”是美国人寻求知识与权力结合的最独特方式之一。

———詹姆斯·史密斯

华盛顿街头的路牌不经意间暗示了詹姆斯·史密斯上面这句话。这或许是美国最具政治意味的两条街道了。左边的路牌指向K街,一条集中了众多智库的街道,美国政府的许多内外决策都是在这里而非华盛顿酝酿的;右边的则指向华盛顿大街。这样两条大街的交汇,还能让人想到什么呢?

关于兰德基金会在朝鲜战争中的故事,早就在中国广为流传,甚至许多咨询机构已把它视为开拓业务的范例。传说中的故事梗概如下:1950年,美军越过“三八”线后,面对中国政府的警告,迫切希望了解中国的真实态度。于是军方委托兰德公司就中国参战问题进行考察。兰德公司经过详细研究和评估,提交了380页报告和六个字的结论———ChinawilldispatchtroopstoKorea(中国将出兵朝鲜),开价580万美元。或许是由于要价过高,美国军方嗤之以鼻置之不理。只是在美军败局已定,撤出朝鲜之际,美国当局才又想起这份报告,以280万美元买回。

我们无法核实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比如故事的主角到底是兰德公司,还是欧洲的德林公司等等。但是美国思想库的大发展确实是从朝鲜战争后开始的。中国人开始关注“智库”,关注这些“智库”在美国政府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与这个故事不无关系。

“智库”的兴起和繁荣大约是1970年代。在当代美国,“智库”可谓五花八门、数量惊人。仅在华盛顿特区就有大大小小100多个综合性的或专业性的思想库。它们虽然人数不多,一般就是十几个人,即使大者如兰德公司也不过几百人,但却位高权重,就像植入美国大脑中的芯片,左右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成为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号称“第四权力”。其中,尤以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企业研究所、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传统基金会等机构最为有名。

“智库”的重要作用是充当学界与政界的“旋转门”。一方面,智库常常将它们的精英输送到政府机构任职,由政策分析者变身成为决策者,比如刚刚被布什任命为国务卿的赖斯就来自胡佛研究所,基辛格也是在对外关系委员会效力多年后出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另一方面,也为政府更替时下台的官员提供“韬光养晦”之所,以待东山再起。如克林顿政府的部分成员虽已离开白宫,但在华盛顿思想库中仍颇具影响。通过这道“旋转门”,学界与政界、思想与权力之间得到通畅的交流,从而有效地保证思想库对政策施加影响。

对智库的重视是美国政治的特色。华盛顿“K街”更是因为智库集中而被称为“智库一条街”。这里集中了众多思想精英,是美内外政策构想的一大诞生地,政商两界均颇为关注,并乐于投以巨资,政界人士还时常来此研修。自1970年代以来,任何想入主白宫的政治人物无一例外都要借助智库。每届政府上台后,也往往会从智库中聘请一些人担任要职,以至于美国的许多智库被称为“影子内阁”、“影子政府”和“美国的大脑”。从近年来的情况也可看出美国政府对智库的重视以及智库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如2001年“9·11”后第8天,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向布什政府提出了发动反恐怖主义战役的7点精确建议,此后布什政府的反恐战略就是基本照此行事的。

“智库”同时也是站在对华政策幕后的影子。

“智库”在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同样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评价智库重要性的标准当然是其研究成果是否能为政府采纳。一般的,智库会利用早餐会、研究会、晚宴、国会听证会、新闻媒介、公众演讲等各种形式发表见解,或通过著作与研究报告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影响政府决策。有的则通过与决策者的密切私人关系,直接影响决策。事实上,美国政府大多数重大的对华决策出台前,都会尽可能地听取学术界的意见,有时还请学术界人士作专题报告。如冷战时期著名的“承认一个中国,但不是现在”(OneChina,butnotnow)以及冷战后的对华“遏制+接触”政策都出自兰德公司的报告。

近几年,因为台海形势而上下波动的中美关系中,智库的身影也十分清晰。这些智库除了为美国政府提供参考意见之外,还积极为美国政府在海峡两岸及美国三方之间穿针引线,发挥了一些官方外交渠道所发挥不了的作用,今天这已经成为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被称为“第二管道”。

“第二管道”以学者之间交流的面目出现,既可不受政府政策约束,又同官方有密切联系,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在中美关系出现大的波折,政府间谈判不畅通时,美国学术界往往非常活跃地穿梭于三地之间,既维护着中美之间的接触,又向双方传递着相关信息。

当然必要时,智库的成员还会赤膊上阵,走上前台,将其政治理念付诸实施,直接出任对华政策执行人。这从太平洋论坛主席凯利出任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道格拉斯·帕尔(包道格)出任美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主任的事例中可见一斑。

知道了美国决策体系运作的过程,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几个关键问题:美国的霸权思想和总体战略经过了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现阶段美国的总体战略尤其是对中国的战略又是什么?

我们可以把美国的霸权路线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东欧巨变这个阶段,也就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并以军备竞赛为其斗争的主要形式,最后,苏联被拖垮,东欧巨变,美国获得了完全胜利。

在这个阶段,美国的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的是打垮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让美国获得一超独霸的地位。但美国也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新生政权的打压,只是到了后来,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时,中苏交恶之后,中美在战略上有了共同利益,为了共同应对苏联,中美在这段时间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但在解决完苏联之后,美国又重新把枪口对准了中国。

关于第一阶段也就是冷战阶段,限于篇幅和讨论的侧重点,本文没有详细论述。我们主要关心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冷战后直到现在这个阶段。此时美国已经是一超独霸,美国此时的霸权思路演变为:尽一切可能维系和加强其一超独霸的霸权地位,并不遗余力的打压一切新兴力量。

第二阶段又可以以“9.11”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子阶段:前一子阶段以“维系和巩固霸权”为主,主要战略思路就是进一步打压原苏联遗留下来的势力-俄罗斯,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防止它东山再起。我们前面仔细讨论的科索沃战争就是其中一绝作;后一子阶段则以“加强和扩张霸权”为其主要目的,开始全面向“全球性帝国”地位进军。此阶段从本世纪开始,以9.11事件为起点,以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标志,打压的目标有穆斯林世界、俄罗斯、中国甚至欧盟等,而其最主要的敌手开始演变为中国。

这就是二战以来美国霸权路线的总脉络。本文主要讨论第二阶段也就是冷战后的阶段,而第二个阶段的前一子阶段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已经讨论过了,现在我们更关心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在第二阶段的后一个子阶段也就是现阶段的具体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是什么样的呢?

这要从新保守主义的幽灵的出现谈起。1997年新保守主义创建了思想库-“美国新世纪计划”,该智库的21位头面人物中包括切尼、拉姆斯菲尔德、沃尔福威茨、罗德曼等布什政府高官。事实证明,这个智库最终左右了美国的政治方向。同传统保守主义强烈的孤立主义情结不同,新保守主义最“伟大”的理想在于实现军事和文化的“帝国梦”:极力主张美国应该在全世界范围内实行霸权统治,建立“美国统治下的世界秩序”;防止美国之外出现强大的国家危及美国的“霸权”;对伊拉克、伊朗、中国、俄罗斯、朝鲜等异质文化国家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威慑,必要时可以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因此,布什最初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正是受这些智库精英们的启示。但“9·11”事件之后,基于反恐战略的需要,布什政府才将中国重新定位在非敌、非友的可利用国家。等到解决了中东,对中国的定位就会将“非敌”二字去掉,只留“非友”二字了。

在关乎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上,鉴于两岸关系“不独不统不战不和”的基本格局,鉴于中国政府力争和平统一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的强硬立场,鉴于“控台制华”的战略需要,美国政府认为实行“维持现状”政策最符合美国的利益。为确保维持现状政策的有效性,布什政府在其“智囊团”的指导下,由“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即奉行同时明确表示反对大陆动武和台湾独立的政策。这里面虽然有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的因素,但扶持台湾当局、阻挠统一、以台制华的思路依然清晰可辨。

日前曾有兰德公司绝密文件曝光,云“美已拟制对中国全面战争方案”,该事件的可靠性和真实意图尚难臆测,但在兰德公司网站发表的题为《美国和亚洲:美国新战略和军事力量态势》的研究报告,所勾勒的21世纪初美国亚太战略的轮廓中,即是以中国为潜在对手的――以军事干预台海危机作为筹码,遏制中国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而其主要内容为布什政府所采纳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美国对华战略思路的实质基本上可说是“防范+遏制”。尽管它力图避免对中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却一直在作着认真、周密的战争准备,我们对此不可不防。

好了,了解了美国在现阶段的总体战略思路尤其是对华战略思路,我们现在来看看美国的具体战略部署或者说战略布局究竟是怎样的。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战略部署是一个“哑铃结构”:两端是位于亚太的日本和位于欧洲的英国,通过这两个最亲密的盟友,一边牵制中国,一边牵制俄罗斯和欧盟;“哑铃”的中间是一个以中东为核心,以南亚、中亚、巴尔干为外围形成的一个名为“世界岛”的区域。这个区域几乎处于地球的中央位置,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扼守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同时又是内陆海黑海的出口。另一方面,中东这个地区又盛产石油,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高而开采成本最低的地区;同时,中亚又富含天然气资源。所以,无论就地理、能源、军事等各个方面来说,“世界岛”的战略位置都显得极为重要。控制了这一地区,基本上就扼住了其他国家的咽喉。这样,我们就不能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会精心炮制出9.11,为什么会花这么大的力气和代价马不停蹄的占领阿富汗和伊拉克,又为什么在伊朗核问题上大做文章、咄咄逼人。事实上,一旦美国控制“世界岛”的企图得逞,那么,下一目标,就一定是位于哑铃两端的新兴力量,当然最主要的就是中国!

所以,现阶段,美国对中国的策略就是主要以战略包围为主,让日韩等同盟国家冲在前面,自己则腾出手来好好解决“中东”问题。

在对华战略包围上,美国发动了其一切可能发动的力量:日韩-冲绳-台湾-菲律宾-新加坡“岛屿锁链”的形成;美与印度、越南发展同盟关系;通过阿富汗战争在中亚“投棋布子”。而声势浩大的“夏季脉动2004”军演,大规模调整其海外基地,将海外驻军移向亚太地区,大力增强军队远程投放、快速机动能力,即由“前沿部署”,转变为“灵活进入”。2007年伊始,在中国高调亮相了歼10战机后,美国立即向日本冲绳基地部署了最先进的F-22战机。这些举动的意图不言自明。

台湾则是美国用来对付中国的另一个棋子。布什政府不断提升美台实质性关系,强化美台准军事同盟,通过巨额对台军售,提供高技术武器装备,组织联合军演、实现情报共享,加紧开发部署TMD,全面提高台湾防护能力,维持所谓“恐怖的平衡”以对抗大陆的军事威胁。当然,美国还是颇为现实的,台湾毕竟只是一个棋子,美不愿被台湾拖下水,主动冒与中国直接开战的危险。“不独不统不战不和”是美国最希望看到的,因为这样,台湾就永远是美国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但是,布什政府认为《与台湾关系法》的法律效力高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美中矛盾大于美台矛盾,军事干预、协防台湾的可能性绝不能排除。

如果总结起来,美国的战略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战略考虑和布局具有长远性和前瞻性,甚至会为了远期利益而不惜牺牲短期利益;

2)能够抛开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仇恨情绪,以一种不带情绪化的甚至“冷血”的方式思考其战略问题。这是一种最客观和最冷静的方式,也是最可怕的方式;

3)懂得通过制衡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对小国实施占领或控制、对诸大国则通过制衡使其整体力量削弱)。

这几个特征也是美国战略思维的优势所在。

关于美国战略的前瞻性和长远性,我们从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些都是经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而来,就不难看出端倪。那么,美国又是如何抛开意识形态和民族仇恨以达到长远战略目的呢,它是如何实施大国制衡的呢?

我们前面其实举过二战时美国利用苏联制衡英国的例子,这就是美国抛开意识形态进行战略布局的一个典型例子。美国抛开意识形态实施大国制衡的另一个例子则是上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美国抛开民族仇恨进行长远战略布局的例子,这就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战败国的处理问题。按常理来讲,战胜国对战败国应该会狠狠打压,让它永远不能翻身。尤其对日本,珍珠港事件让美国对日本切齿痛恨,扔它两个原子弹都还不解气,按理现在应该好好收拾一下日本了。但聪明的美国没有这样做。二战后,美国不但没有打压日本、德国,反而对日、德进行大量援助,帮助它们经济重建,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这个人我们应该不陌生,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时马歇尔便是中间调停人。他也是美国一个很有名的战略家。通过马歇尔计划,日德经济迅速复苏,竟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现在,世界经济总量排在前三位的就是美国、日本和德国。那么,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美国人看得很清楚,通过利用苏联制衡英国而让英国衰落之后,苏联必然会成长为世界一极,光凭美国很难应付。那么,谁来制衡苏联?表面上最不可能实际上最可能的棋子就是德国和日本:一个在欧洲,一个在亚洲,如果两国国力恢复,便可以帮助美国全面牵制苏联。试想,美国这样厚待日本、德国,日德能不感激涕零?事实证明:后来的事情完全按照美国的意图在发展!如今,日本更是对美国俯首贴耳,简直就是美国的一条狗。而德国一直以来也是唯美国马首是瞻,对美国惟命是从。只是到了施罗德时期才开始发出一些不同声音,可是默克尔一上台,又重新投向美国怀抱。

所以,我们无法小看美国的实力,也不能小看美国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所有这一切我们都要冷静看待,心中有数。

但另一方面,美国有没有弱势的地方呢?那也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国到底有哪些弱势。知道了美国的优势,我们可以避其锋芒,并不失时机的予以削弱;知道了它的弱势,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重点突击。

首先来说美国的决策体系。尽管美国的重大决策权掌握在总统和白宫手上,但总统和白宫要受到国会(参、众两院)的制约。美国的法律要国会通过,政府的预算要国会同意,政府的对外重大政策包括发动战争都要国会首肯。国会还能通过各种听证会监督政府的行为。这就给了我们重要的机会。我们可以增进与美国国会的关系,增进与有重要影响的国会议员的关系(美国规定国会议员为专职,不能兼任政府职位),甚至让有影响的爱国华侨施加影响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美国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决策容易受到大财团尤其是石油商、军火商、金融寡头等的左右,因为美国总统得以坐上宝座都是这些利益集团在幕后支持的结果,但是,这些利益集团之间也有利益分歧,也会有所内耗。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还有,一些外来势力,如以色列渗透势力,对美国的决策也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可以对以色列施加影响,让这种影响传递到美国决策结构。另外,对美国的智库,我们也可以进行分化甚至收买,或者抛出烟雾弹以扰乱其视线。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第二,美国的军事开支太过庞大。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军费开支加起来,还抵不上美国一家的军费。美国不仅维持其每次战争的开销很大,而且在全球军力部署、装备快速更新换代上需要更大的经常性的经费开销。布什在伊拉克战争后居然宣布了加大美国核武器研发力度的计划(可布什却是以萨达姆拥有核武器为由开战的),每年要更新或增加25%的核弹头。我们不禁要问: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核武器最多的国家,它还要那么多核武器做什么?按照对以往各个帝国的考察,历史上许多帝国都是因为过度的消耗(其中主要是军事开支上的消耗)而导致帝国财政空虚的。当走到这一步时,帝国的衰落也就不远了。

第三,美国拥有大约80万亿美元的预期债务――也就是短期债务――大约是整个美国实际经济规模的6倍。这是一颗定时炸弹。美国总审计长瓦尔克郑重警告说,“如果我们不马上开始处理财政问题,美国有可能会重蹈古罗马帝国的覆辙,逃脱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所以,如果我们要从经济和金融上打击美国,这是一个可选的突破口――我们不让它有行动的机会!

第四,美国的基础教育存在问题。这点是美国人自己意识到的。美国大学生的数学水平和中国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相当。美国大学中的很多优秀人才是外国学生,许多基础性的、非常累的工作也是外国学生在做,美国人更愿意做很轻松的工作。试想,如果美国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对这些人才的吸引力,那么,美国如何维持其强大的科技力量?

第五,美国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零和”的冷战思维,而不是共赢思维,这将使美国失去更多的朋友。现在,世界上的反美趋势愈演愈烈,伊朗的内贾德、委内瑞拉的查韦斯都是反美联盟的中坚力量。这些对我们都是利好消息。另外,尽管我们前面说了美国的战略思维有其优越的地方,但不要忘了,真正的“战略”出自中国而不是西方。当北美大地还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时,中国就出现了《孙子兵法》这样的空前绝后的谋略著作。中国才是“谋略”的祖宗。如果真要比起战略和谋略,中国人决不会逊于美国人。当你阅读到本文后面关于中美的交锋时,你就会明白我此言非虚。

第六,与其强大的实力形成反差的是,美国是一个对世界极不负责任的国家。这点将使美国进一步失去世界各国对它的尊重,将使更多的人团结在我们周围。我知道有不少人认为美国是个负责任的国家,甚至还有人说出“核武器都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对世界更加安全”这样的话,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实际上,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负责任的国家!美国对世界极不负责的例子比比皆是,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以正视听。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前苏联都拥有强大的核打击力量,都可以在遭到核攻击后仍有还手报复的能力。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在“相互确保摧毁”核战争理论指导下,美苏两国,于1972年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当时,该条约被视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国际战略稳定领域中的其他32个条约均在《反弹道导弹条约》基础上建立。因此,该条约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世界史上最重要、最成功的国际军控条约。在它的约束下,维持世界和平近30年,世界始终保持着战略稳定和平衡。

冷战结束后,拥有世界上最大核武库和最先进常规武库的美国,不顾《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有关规定,加速研究、发展和准备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谋求进一步占据地面和空间的绝对垄断的战略优势。1999年3月,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了有关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法案。2001年年初布什上台执政,凭借霸权主义的心态、单边主义信念以及一心阻止未来“挑战型”强国兴起的地缘战略,在言辞、姿态和行动等方面咄咄逼人,一意孤行,推行强权政治,宣布美国要加紧实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美国要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首先就要修改或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在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时,美国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从而为其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扫清了障碍。

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是历史的倒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布什的决定是错误的。许多国家也都批评布什的这一决定将破坏全球的战略稳定,并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就连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达施勒也指责说,布什此举是给许多长年致力于军控事业人士的一记耳光。

其实美国更是在给自己一记重重的耳光,在国际裁军大会上、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在对伊拉克、对伊朗、对朝鲜的核问题上,叫嚣得最厉害的也就是美国。世界在担忧的同时也不觉得过分惊讶,这都在意料之中,因为美国相信的就是武器装备,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核垄断。在防核扩散和军售方面,美国奉行双重标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输出国在国际市场上倾销其先进武器的同时,却又要求别国实施防扩散和军控措施。

2002年6月6日,美国国务院负责不扩散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约翰.沃尔夫在美国国会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的国际安全、扩散和联邦服务小组委员会作证时说,如果俄罗斯不为停止向伊朗等国家扩散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改进执法工作,就会面临遭到美国制裁的危险。 对中国,沃尔夫也妄加指责,表示“中国在不扩散问题上的表现继续令人担忧,中国对防止生化武器扩散的管制和执法仍存在着漏洞,要制订有关的法律法规,使中国领导人宣布的不扩散政策成为现实”。

而对于盟国——中东的以色列,美国政府则是一贯的纵容、扶持其核力量的发展,自己扮演的正是“扩散国”的角色。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学院指出,以色列拥有至少200枚核弹头。如果这一说法属实,就意味着以色列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有核国家。以色列政府的政策是:既不证实也不否认自己拥有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样的政策使得以色列在国际上具备了相当高程度的威慑能力,更避免了与美国的武器扩散政策和法律产生直接冲突,使以色列每年仍能从美国那里获取30到4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以色列政府始终对自己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讳莫如深,并不急于揭开这一谜底,美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同样“保持着沉默”,也从未想过就此问题向以色列方面施加压力。美国对印度拥有核武器,同样不闻不问,原因只在于印度可以用来制衡中国!

再来看看非洲。这个被贫困、疾病、饥饿缠绕的大陆,除了中国每年给它送去援助,除了中国召集非洲领导人共商发展大计外,这个大陆都几乎快被世界发达国家遗忘。

“非洲只剩下未经开发的森林、可被利用的木材和没有乘客的非洲航空公司。”观察家们甚至这样说,“如果把石油、黄金和钻石排除在外,非洲再也生产不出能够真正吸引西方国家的东西了”。

在这其中,美国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19世纪初,美国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和拓殖,也把手伸向了非洲,与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殖民据点。非洲的长期落后和贫穷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与西方列强的长期殖民统治和掠夺是分不开的。美国等西方殖民者对非洲人民是欠了债的。但是,在近年来的全球化浪潮中,非洲似乎又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被“边缘化”的危险日益加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

2001年,当3000名无辜的人在美国死于“9.11”事件时,每天都有8000个无辜的儿童在非洲死于疟疾。不过疟疾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问题是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太贫穷,无法采取相关的措施来拯救这些孩子的生命。然而,美国在伊拉克用来荼毒生灵的一天的花费,就远远超过了它一年在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疟疾问题上的收入。即便如此,美国还一直喋喋不休地声称它是世界的领导。

环境保护主义是美国发明的。但美国确实全球环境的最大污染者。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美国曾于1998年11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代表了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被视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拒签《京都议定书》的决定更凸显了布什政府根深蒂固的狭隘自私的国家本位利益观和轻视环保的态度,并成为美国挥霍无度、漠不关心和高傲自大的一个象征。

再来说说联合国。美国与联合国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作为联合国的一个主要创始国,作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作为联合国经费的最大提供者,作为大国中的超级大国,美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别国无法相比的。然而,在这个颇具“色彩”的组织里,由于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行事,美国的承诺极其有限。50多年来,美国对联合国从力捧到利用,从忽视到抵制。进入新世纪,联合国更是越来越不能满足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了,美国当前要做的,是“改造”联合国。美国鼓吹的“改造”是将联合国朝着增强美国地位的方向进行改革。

联合国的日常运行经费、支付维和部队官兵的工资以及其他费用由189个成员国根据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按比例分摊,美国是联合国会费最大的分摊国。然而,拖欠联合国会费的并不仅仅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反拖欠最多的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发达国家——美国。据联合国最新统计,截至上月中旬,美国所欠联合国款项共计19.8亿美元,占各国欠款总额的2/3。美国欲以拒交会费为手段来“制裁”联合国,这是对联合国明目张胆地要挟。

为了不受联合国制约,一些美国高官甚至放言:美国要另起炉灶,组建所谓新的“志愿联盟”来推行其全球战略,以取代联合国!

看了上面这些事例,那些说美国是一个负责的大国的人,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呢?那些将美国看作“自由、民主”的化身的人,那些在心中让美国占据着“美好、高大”的形象的人,现在,该用凉水冲冲你们的头――该醒醒了!

我在上面列举的美国对世界极不负责的例子来自网上一篇帖子《谁还能阻挡美国人为所欲为:现在只剩下中国了?》,更多和更详细的例子可以参看它。也许,真的像这篇帖子的副标题所言,只有中国才能真正阻挡美国为所欲为的脚步了。下面,我们就把目光投向中国吧。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所具有的优势,并对中美战略思维模式进行一下对比,最后,我们再给出中国具体的布局和棋招。

2.中国的优势、劣势和中美战略思维模式的对比

说了这么多,终于说到中国身上来了。前面我们谈那么多关于美国的事情主要是为了“知彼”,但同时,我们也要“知己”才行。

很多读者希望多写写中国的情况,多写写中国的出招,这种心情我能理解。不过,这里首先要申明一点的是,此文毕竟是在网络上发表和传播,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关于中国的情况,我只会引用和叙述来源于公开的文献和资料。而且对于某些细节的方面或敏感的方面,我们尽量不涉及。当然,已经解密的资料除外。对于某些地方,我也不得不作出一些取舍。还望大家见谅。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优势。我们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来谈。当然,我也会谈谈中国的劣势所在。从广义上来讲,中美的博弈其实包括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的较量。只是限于讨论的重点,我们把主要的篇幅放在后者。但有一点必须看到,没有内部实力的强大,没有内政的稳定,在外交和其他领域想要有所建树是根本无从谈起的。尽管我们无法精确的计算这盘棋的棋面,但是我们也要进行一些起码的估算,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尽管中国的内政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但是由于它在这盘棋中的重要意义,我们还是要花点力气来说说它。本节的结尾我们再来谈中美战略思维的区别。

那么,中国的优势到底在哪里?中国的劣势又有哪些?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这点恐怕是大家感受最深的了。也是国外对中国印象最深的地方了。

(以下数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网站的公开资料)

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人民币,至1998年达795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近29倍。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199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50亿美元,位于美国( 77458 亿美元)、日本( 42016 亿美元)、德国( 21001亿美元)、法国( 13965亿美元)、英国( 12717亿美元)、意大利(11454亿美元)之后的世界第7位。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6220亿美元,排在美国(132560亿美元)、日本(44790亿美元)、德国(28940亿美元)之后的世界第4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1953—199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6%,其中1953—1978年年均增长率为6.1%,远低于同期亚洲“四小龙”的增长速度;而1979—1997年年均增长率高达9.8%,是新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高4.8 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比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印度尼西亚高出1.9—3.5个百分点。

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7%。这是继2003年经济增长10.0%、2004年10.1%、2005年10.4%之后的新高,是增速连续达到或略高于10%的第四个年头。而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仅3.8%。

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3.8%,这是加入WTO以来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幅连续五年超过20%,进一步提升了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增幅在6%以上,是1985年以来的第一次。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四。“十一五”末期,中国经济总量很有可能赶上德国,将达到人均GDP 3000美元左右。15年后,GDP总量基本上可以赶上日本。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也就是2049年左右,GDP总量将大致赶上美国。(当然前提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8%左右的增长,而美日德等国家也保持它们目前的增速。)

所以,中国的经济前景还是很喜人的。我们对此也应该充满信心。也许美国人也意识到了这点,才会变得如此不安起来。

当然,中国经济的劣势也是很明显的,最主要的方面就是:1)人均GDP排在世界靠后;2)贫富差距严重,城乡差距仍在扩大,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3) 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对环境破坏很大,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4)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占世界总量仍然太少,世界一流的中国企业还太少; 5)金融体制有待完善,金融风险仍然存在;6)法律法规仍有待健全。

从今年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也指出了这些问题。温总理在2007年3月16日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把这些问题总结为中国经济“不稳定”(投资增长率过高,信贷投放过多,货币流动性过大,外贸和国际收支不平衡)、“不平衡”(城乡、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一、二、三产业,投资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过多的依赖于投资和外贸出口)、“不可持续”(节能降耗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当然,政府也在积极努力的加以纠正或改进。一个明显的提法上的改变就是经济发展要“又好又快”,注意,以前的提法是“又快又好”。不要小看了这个次序上的变化,它反映了我们国家正在改变以前只顾速度不顾质量的做法,现在要优先考虑“好”,然后才是“快”。大家应该注意到,今年两会期间关于“环保”、“降低能耗”、“调整经济结构”等都是热点话题,也是代表们讨论得很多的话题。另外,虽然今年的经济增长维持了10.7%的增长,但政府将2008年的增长目标仍然定为8%,这也是我们国家决心加大力度做足经济的“好”的工作的一个明显信号。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经济增长将真正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

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世界上仍然不强,但也正在逐步走出国门,勇敢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而且许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海尔就不用提了,很早就迈出了国际化步伐。看看联想集团,不是把大名鼎鼎的美国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业务收购了吗?美国著名的优尼科石油公司也差点被中国中海油公司收购,只是美国以危胁其国家安全为由才没有批准这一并购案。中国的华为、中兴等公司也在世界通信市场上与其他巨头同台竞争,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北美、欧洲等市场也在逐步打入。华为公司的市场闯劲更是令人钦佩,当伊拉克战争仍在进行当中,伊拉克乱局丝毫没有好转时,华为在2006年却已获得了伊拉克电信市场的1/3以上的份额!所以,我们应该对我们中国的企业树立信心,相信它们能成长壮大!

第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很大,经济增长后劲很强。

中国是一个大的国家,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国土面积很大(96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多)众多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人口众多给中国带来了很多问题。许多方面我们按总量排在世界前面,但按人口一平均就排在世界靠后。中国的春运高峰、交通拥挤、下岗人数众多等等,许多现象都可以从人口太多上面找到理由。所以,人口多似乎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人口众多则意味着消费群体大,消费群体大就意味着市场潜力大。另一方面,人口众多也表明有更多的劳动力,有更多的生产潜力。而这正是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能继续吸引世界目光的重要保证。当然,中国众多人口的教育水平、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后面谈到教育和文化时再细说),但国家经济发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也一定会做得更好,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有人考察过日本、德国经济始终赶不上美国的原因,当然,我们前面也指出过一些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德两国的幅员不是很辽阔,而人口也已达到它们的国土所能承受的上限,这两个国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已经是它们的国土和人口所能发挥的极限了!无论它们多么增进科技生产力、多么扩大海外市场,其经济增长的瓶颈仍然是无法克服的。所以,这两个国家尤其是日本的军事扩张和领土扩张的野心是不会消失的。我们还注意到这样的新闻:普京总统在其国情咨文中重点谈的一项就是鼓励人口增长,尽快扭转俄罗斯人口不足的困境。显然,普京也意识到人口的不足将造成其国家经济增长的乏力。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人口越多越好。以前我们确实犯了错误,人口超生严重,以至于国家要实行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而计划生育又带来了独生子女等各种社会问题。但我想,将人口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不是太多,也不是太少,对经济的增长乃是一个很好的助力器。而中国的人口能承受这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幅员的辽阔。

我们现在虽然城乡有差距,地区不平衡,但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我们有发展的潜力,而且这个潜力非常巨大。正是看到了这点,许多有眼光的国外企业家才如此大踏步的迈入中国市场。我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对全世界的吸引力也将一直持续下去。到那时,不仅中国经济的总量将会进一步实现跨越,人均经济含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贫富差距和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也会逐渐改善。而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在。

第三,中国政治保持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成为举国共识;中国民主政治稳步前行;立法工作更富成效。

政治保持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稳定,何谈发展?没有稳定,谁还敢来投资?现在,“和谐”一词已经成为最流行的词汇,建设和谐社会也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这届政府,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胡温政府”,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务实、亲民”。这四个字也是胡温二人的个性的充分体现。对这点,大家应该是有目共睹的。

这几年,出台了许多惠民的政策,最重大的举措莫过于农业税的全面减免了!中国的农业税(旧时称为“地租”)的征收,从周朝伊始,历经23个朝代,4种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拥有2600多年的历史。2004年温家宝总理许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5年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宣布取消农业税。2006年,其他省份也宣布取消农业税。这比温家宝总理承诺5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的目标,提前3年实现。至此,在中国施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一去不复返了!对于9亿中国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国家不仅免除了农业税,而且给农民以补贴,用国家经济建设的成就反哺农业。中国农民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太多了,现在给他们减减负,让他们也能分享一下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成就,也是应该的呀。这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是大有助益的。什么是建设和谐社会?这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生动例证!

另一方面,中国的民主政治改革也已取得重大进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中国式民主政治制度,越来越发挥出人民和各党派参政议政的效用。中国推进建设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和步伐也在稳步迈进。如果我们自己评价让人难以信服,那么可以看看国外媒体的一些评价。

2007年3月召开的“两会”,吸引了全球众多国家的众多媒体参与报导。

美联社是这样说的:中国普通民众能越来越自由地表达个人观点。今年的“两会”延长了会期,这让代表和领导人有了更多的面对面的时间。可以看出中国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普通民众能够越来越自由地表达个人的观点。

法新社:“中国政府正在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收入的不平等,也带来了腐败和影响到无数中国人身体健康的污染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正在推进建设和谐社会。”

《欧洲时报》:“和谐”两个字集中反映广大民众最大心愿。

《欧洲时报》日前发表社论,对两会表示关注,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表示赞赏。社论说,人们关注两会,更多的是关注两会确定的治国方针以及中国未来的走向。希望通过两会制定出更加亲民爱民的政策与法规,让中国尽快富强起来,让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

社论说,自从中国高层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后,“和谐”成了当今中国内地最时髦的一个词汇。因为“和谐”两个字集中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最大心愿。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享受到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后,深切体会到,要想过上好日子,实现各个方面的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在国内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上把建设和谐世界作为外交努力的方向,这应该是今年两会的亮点。

菲律宾《世界日报》:“在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全国政协日益发挥着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印度信息网评论:“中国式民主制度成为世界民主制度新模式。”

“印度信息网”对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作了摘要式报道,并评论指出,中国“两会”的民主气氛日渐浓厚,中国式民主制度正在日益成为世界民主制度的一种新模式。该报道分析认为,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西方民主一种模式,只要坚持民主的本质,即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一种有效的民主,印度的民主和西方的民主也不同,但这种民主适应印度的发展,中国的民主制度同样也适用中国的国情,这一点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从国外媒体的这些报道和评论可以看出,中国式的民主制度越来越被国外所了解,也越来越得到肯定。“和谐”两字不仅成为中国的时髦语,也将成为世界的时髦语。

我个人认为,“印度信息网”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的看法还是很中肯的。确实,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人民的参与。而参与的形式和程度则构成民主制度。有人经常把西方的民主制度尤其是美国的民主制度当作是“最好的民主制度”,其实,民主制度哪有什么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美国的那套民主制度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也不一定适合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有中国的文化、历史因素,我们谈民主政治改革,不能抛开这些现实条件去谈。诚然,中国的民主政治存在许多问题,有关于权力监督的问题,有关于加大人民参政议政的范围和程度的问题,有关于一党制的问题,等等。但这些问题需要一步一步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想当初,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也是好心好意想改革政治制度,想搞成多党制,想学人家西方的那套,结果怎么样?戈氏刚一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整个国家立刻就陷入混乱,国家分崩离析,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经济成果立刻被寡头瓜分,人民陷入水深火热,军队也在美国的要挟下被大部遣散,留下一个残破不堪的俄罗斯。戈氏盼望的、美国当初答应的大笔援助也没有到来。这不是落入了别人的圈套么?美国哪有那样的好心帮你改革民主政治?那些一心想融入西方政治体系的人,你们想过这些没有?殷车之鉴,就在不远,我们难道还不要警醒么?

其实,看着今年的两会,“人们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两会越来越显示出了其‘人民的两会’的本质了。首先,两会的提案越来越贴近百姓且更加具体。以前的会议更多的是关注宏大主题,现在的会议加重了对具体民生的关注力度。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各种每个百姓家中的大事都摆上了两会的议程,这比宏观经济发展等话题更让百姓感同身受,也让我们看到了政府下决心花力气为人民办实事的魄力。其次,两会越来越公开化、透明化。这归功于新闻媒介对两会不遗余力的报道,也归功于两会给予新闻媒体报道的支持。现在两会对内地以外的港澳台乃至其他国家的报道开放更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的透明化决心。只有这样,咱们老百姓才能如此迅速、及时、广泛、深刻、全面地了解到两会的各种信息,这样才为人民更好地履行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力提供可能。再次,两会代表的表现更加成熟。在两会上,代表们群策群力,议政气氛融洽,踊跃建言献策,提出的议案更加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同时不失创新性。各个深入人心的提案表现出了代表们在前期所做的充分而详尽的准备工作。两会代表是咱百姓自己的代表,他们在两会上为百姓为广大人民的心声呼吁,上传民意,下通政策,如此才使两会如此顺应民心。”这段摘自网友的评论我觉得是很中肯的。我们国家确实是在进步,我们有责任指出其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但我们没有理由对我们的国家妄自菲薄。

关于民主政治这个话题,因为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这里不再深入讨论。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比本文更长的一篇文章了。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bigdragon415)上倒是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大家如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将来如有机会,我也会另辟一文专论此题。

另外,关于腐败的问题,大家也是很关心的,它也是政治制度和法制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两会”代表们普遍对我国2006年的反腐败工作给予较高评价。2006年有7名省部级干部涉嫌犯罪被处理,近千名县处级以上贪官被判刑,2736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被立案侦查,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显示了中央坚强的反腐决心。

有人说,“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这话很有道理,但也只说对了一部分。腐败其实在世界上所有地方都存在,所谓的西方“民主政治”也无法根治这个问题,看过美剧《越狱》的朋友应该对此深有体会。在我看来,腐败的产生源于三个方面:是否有这个意愿(私欲);是否有这个条件(权力);是否有这个胆量(监督和惩罚)。第一个方面才是最根本的,它是内部条件;后两个方面是制度要解决的,它们是外部条件。但无论是什么制度,“权力”始终是存在的。三个方面其实只要有一个方面没有解决,“腐败”就无法根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倾向于解决第一个问题,中国的儒家思想就强调修身、养性,力图从根本上去除私欲,在“道德”这个层面上予以解决,也就是“德治”。西方则是信奉“人性本恶”(《圣经》指出人受蛇引诱而堕落),因此不去解决第一个问题,而是试图从制度上解决后面两个问题,也就是从“外部”条件上去解决。但是,不会有这样完美的制度存在。每个人对“腐败”似乎都深恶痛绝,但我问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如果拥有权力的是你,你是否会加入那个行列?这就是人性的两面。其实,只有“德治”和“法治”结合,才能比较好的(不能说完全好的)部分的解决这个问题。而只有中国,才具有把传统的德治和现代的法治结合起来的土壤和条件。而这不正是我们国家现在在做的事情么?(八荣八耻、和谐社会理念不都是“德治”的一个体现么?“两会”不也是在加强立法并讨论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么?)

关于“腐败”这个话题,易中天在其《帝国的惆怅》一书中有过较为精彩的论述,提出了“非典型腐败”这个概念,有一定的独特的视角,大家如有兴趣可以看看。同样,由于这个话题不是本文重点,我们也就不再深入探讨。

我们国家的立法工作也在加大步伐。这几年出台法律的步伐是明显加快了。今年提交人大审议的几款法律就有:《物权法》、《反洗钱法》、《企业所得税法》等。国家的法制建设将跨上新的台阶。这都是我们所期待的。

当然,我们国家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老百姓关心的许多民生问题,如看病贵、房价高、交通挤、上学难等等问题,还亟待解决。从今年温总理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些问题的改善和解决都被列入了下一步政府的重点工作目标中。我们也相信以民生为重的胡温政府在中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和配合下,一定能解决好这些问题。

第四,中国教育、科技事业再上台阶

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近些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当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2007年将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政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

温家宝说,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同时,继续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今年还要确保全面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在谈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时,温家宝说,为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将采取两项重大措施:

一是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二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本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力度。

在科技发展上,国家审时度势,提出了“自主创新”的科技战略。中国在许多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胜利升空,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中国成为继是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神州“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搭载两名宇航员顺利升空,在太空翱翔了五天后成功返回。神六发射飞行成功的本身就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迈出了新的重要的一步。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光荣和荣耀。

有人说了,神五、神六又不能当饭吃,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呢?有人又说了,神五、神六只是国家的“面子工程”、“形象过程”而已,用这些钱去支援失学孩子,支援农村建设多好。

但我们要看到的是,神五、神六不仅仅是载人航天这样单纯的科研试验,更重要的在于,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神五、神六的研制过程带动了中国在材料、能源、通信、精密制造等各方面的重大进步,使中国在这个庞大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又有了长足进步。另外,中国的载人航天是在美、俄对中国实行高技术封锁的前提下,完全自主创新完成的,本身就是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的一个成功标志,极大的鼓舞了其他战线上的广大科技人员。还有,它对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说海外,就是香港、澳门,虽然回归了,但是,有多少港奥人真正认同大陆呢?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到香港、澳门进行访问时那种万人空巷的场景,一下子就把三地同胞的心拉到了一起,让所有华人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日新月异。那些在海外的华人也因此更受人尊重。再者,神五、神六的政治军事意义、威慑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美国一直在研发太空武器,以求在新的制高点上保持其压倒性军事优势,中国如果再不有所作为,那可是后悔都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不能老是从柴米油盐上考虑问题,民生问题固然重要,国家的科技战略也很重要。我们总是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现在,我们要把这句话变成“鱼与熊掌兼得”!

另外,历时两年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颁布实施了,并制定了相关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开发、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大型飞机设计与制造、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陆续启动。高性能超级计算机、超级优质杂交水稻、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从总体上来讲仍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的科研投入比重仍然偏低。在许多基础研究和高端制造领域仍然举步惟艰,如基础软件、核心芯片、制药、精密仪器和仪表、精密制造、高端发动机等等,都还有很大差距。另外,科研领域的浪费现象也很严重。大学、科研院所里仍然有很多没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项目在滥竽充数,很多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很多发表的论文都是“垃圾论文”。有报导说,中国的某位学者一年发表100多篇SCI论文,不要以为这是好事情,其实,真正做过研究的人都知道,一年哪怕发表一篇有真正价值的高水平的论文,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得出一个科学理论,得到某个科学发明,都是要经过长年累月的辛勤耕耘才有可能的。而一年发表上百篇论文,不是垃圾是什么?这种科研上的浮躁、短视、功利,如果普遍蔓延,对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对中国,就真是一个悲哀了。另外,一些学术造假现象也层出不穷。某些“学霸”现象也是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都是要我们努力去解决、下大力气去解决的。

另外,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非常大。教育投入比重仍然偏低。普通大学教师的待遇居然比公务员的待遇还低,又何谈提高大学教师的素质?现在公务员反而成了热门职业,这实在是一个反常的现象,个中缘由耐人寻味。中国的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背单词、练英语上面,真正的专业课却放在一边,实在令人痛心。中国的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与美国以素质教育为主形成很大反差。当然,我们国家在素质教育方面也在进步,高考改革也在推进,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教育界和政府的努力,需要社会的支持。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化大力气去解决,从深层的体制、机制上解决。教育、科技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我们如果不继续加大投入,不改变某些假、大、空的作风,不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那么,“教育兴国”、“科技兴国”这样的宏伟蓝图又如何能实现?

第五,中国军事力量稳步增强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中国军事力量也在得到稳步增强。关于中国军力的细节,基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原因,这里不多涉及。不过,关于中国军事策略上的转变,倒是要好好说一说,这点我们放到后面再细论。

第六,中国外交长袖善舞,呈现一派新气象

与中国内政喜忧参半相比,中国的外交显得更为稳健和自信。如果中国的内政是六、四开,我觉得中国的外交可以达到八、二开。当然,这只是为了形象说明一下问题,并不是严格计算而来。不过,我们也没有资格沾沾自喜,因为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关于中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拳脚,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我们放到后面再予以细论。

第七,中国文化魅力无与伦比

人类现在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对世界了解得更多了。我们知道中国近代是落后了,而且挨打了。所以我们得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结论。所以我们现在也一直在补课,补经济发展,补科学、民主的课。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我们努力融入全球体系中的时候,我们却对中国自己,尤其对中国自己的文化,越来越不认识了。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谈谈中国文化,我们谈它,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优势所在。同时,我们谈中国文化,也是因为它和本文的主旨有极大的关联,我们后面要谈到的中国式的战略思维,中国式的外交,中国式的布局和棋招,都是和中国文化有莫大关联的,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渊源于中国文化的。所以,如果不谈中国文化就直接进入后面的主题,我们就会觉得中间有一个断层,就会对很多东西只看到其表面而看不到其实质,对很多现象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对很多问题也只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有人可能觉得中国文化是很空泛的东西,其实,它是很具体的。具体到武术、医药、琴棋书画、梅兰竹菊、诗词、京剧、昆曲、品茶、饮食、赏石、养鱼、陶瓷、微雕、剪纸、灯笼、对联、谜语等等,这些都能见出中国文化,见出中国文化的神韵来。但是,如果要问: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中国文化的神韵、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到底在哪里?恐怕很少有人能说清、说准。

中国文化不仅有神韵,而且很神秘。因为很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问题很难解答,许多学者也一直为此困惑不已。这里开列几个比较大的或者普遍的问题:

-中国文化5000没有断过。而世界上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其文化均已不复存在了。埃及除了遗留下金字塔,再也看不到古埃及的痕迹了;印度在雅利安人入侵后,原有的文化也随之消亡了;古巴比伦更是除了两座河流,没有遗留下任何东西。而唯有中国的文化绵延不绝,至今依然。这是为什么?

-中国历史上屡遭外敌入侵。元朝和清朝的中国是被少数民族征服的中国,确切的说,是被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征服的中国。但是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却以自身的渊源宏大吸引了这些征服者,使他们自愿被同化,自愿融入中华文化。没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和坚持,中国恐怕早就不存在了;中国文化如果缺乏它的生命力,也不可能吸纳征服者,延续五千年。那么,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这样超强的同化能力和生命力?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什么中国高端制造业不发达,但手工业却很发达?我们的前辈努力了200多年,从李鸿章开始就在努力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我们从五四运动就引入了科学精神,我们改革开放也已经有将近30年,我们也在全力以赴、全心追赶,但我们今天的轿车制造水平还落后于韩国,落后于美国,落后于日本,更落后于德国。这又是为什么?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态度、性情、意念何以具有明哲保身、无动于衷、知足常乐、小富即安、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抑或具有隐士风度、游侠气质、阿Q精神,所有这些今天仍然活泼泼的存在着,这又是为什么?

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说清楚,我们就会觉得很迷茫,我们对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形势就不会清楚,应对世界文化形势也无从把握。如果对中国文化的价值不明了,对它的信仰也会动摇,对它作用的发挥信心就不足。因为对它迷惑,中华民族的身心就不能落定,许多中国人正处于心神不定的状态,这与文化的迷糊有关。

所以,我们要谈中国文化,就要谈它的精神实质。事实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哪怕只谈它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也需要一本书甚至多卷书的篇幅。所以,我们先来谈谈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然后我们再来追根溯源,看看这些特征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脉络,从这里,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到中国人思维的渊源。我们也因此能顺利的回答前面的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而且,就教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庞大和复杂,恐怕世间再没有其他宗教能够与佛教相提并论了。佛教经书卷迭浩繁,达几千卷之多,一个人穷其一生恐怕也是难以阅尽。印度的瑜珈也是非常有名的,和今天很多人所练习的瑜珈不同,印度最早的瑜珈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一直与任何宗教信义或伦理保持分离状态,其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完美平衡的发展,而冥想和苦修是其主要的形式。瑜珈也可看作是一种信仰,只不过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对人自身的最终极潜能的追求。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我们这样分类,并不是说,西方人只有生理上的需求,而没有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印度人只有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中国人只有心理上的需求。而只是在表明,这三种族群,他们在各自方面的所侧重的追求和需要;也是在表明,他们的文化在各自方面所达到的极致。

物性的文化必然会在(自然)科学方面会有重大的发展。因为科学是脱离人的情感和信仰而存在的。解释冰冷的物质世界正是科学的追求,也是科学的必需。严密的形式化的逻辑学以及公理和定理系统也诞生于西方,因为这是表达物质世界所必须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得以诞生的手段上的基础条件。如果我们承认西方在“物性”方面的坚持和追求,就不难解释近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方诞生了。

中国的性情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无法最早诞生公理和定理系统,因为中国人对表达性情的需求大大掩盖了表达物质世界的需求。中国古代也有四大发明,有人统计过,在清代以前的200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发明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没有一个发明是基于公理和定理系统而来的。这种抽象的物性的表达方式,似乎在根本上就和中国人的性情的表达方式相冲突。性情的表达方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内在的,又是外化的。中国人的发明大多是根据观察和经验而来,而观察是性情的基本的外化的表达手段。中国人性情是如此精致,中国人的观察能力也就变得非常精妙。因此,在天文、历法、中医学上的高度成就以及在一些科学发明上取得成就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中国就此止住了,它的性情化决定了不会再对物质进行解剖、分析以及归纳和推理。在中国人眼里,外部的事物是一个整体,花就是一株花,树就是一颗树,中国人不习惯把这些事物再进行分解,因为这样就没有任何美感了。中医也是从整体上考察人体的,它是一门精致的“系统论”的学问,它把人体分为少数的几个部分-五脏六腑,这些部分紧密相关,通过中国人特有的“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而互相联系起来。因此,中国不大可能诞生出解剖学来,而解剖学是现代西方医学的基石。因此,中国没有诞生抽象的逻辑系统以及公理系统,从文化的根源来讲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是“性情化”的呢?或者说,这种性情化的中国文化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中国的性情化文化的塑造可以追溯到中国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自然是文化的第一雕塑大师。地球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很不一样的,这都可以从自然环境中找到根源。

中国之所以称为“中”国,在地理上就是非常恰当的。中国基本上处于赤道与北极的中部,居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冬夏高低气压中心的活动和变化显著,季风影响最为强烈,范围亦最广。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动发生明显改变。我国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干草原,而且由于夏季风在高温季节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温暖湿润的气候,成为世界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中国因为其地理位置适中,资源适度,气候适宜,农耕适时,自然环境对中华民族的馈赠,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你必须去勤劳操作、精耕细作、精打细算,还要风调雨顺,才能过上适宜的生活。称之为中国,不管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原因,都是极其有道理的。

“中国”的第二个含义,是这个民族的主要需要,是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心理(情感)需要,即中间层次的需要。

人类需求的基本走向,是由生理需要满足之后向心理需要过渡,由心理需要满足以后再向精神需要过渡。而印度(古代)由于充裕的物质资源,很快就跨入了精神需要;中国由于适度的物质资源的供给,却正好跨入了情感需要的追求;而西欧则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始终在实现物质需要的满足(基督教是在后来由外界传入的。但我们仍然把西欧当作“物性”的)。这一基本的结构,至今都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族群的塑造使文化的根性已经在那里定格了下来。

中国所处自然环境的适度的资源,决定了中华民族对于这样一个“中”字特别敏感。在文化观念上,出现了一种中间的需要,那就是“情感”。中国人讲究平衡,讲究中庸。季节要适中,春秋最好;衣食要适度,健康最好;情感要适宜,既不大喜,也不大悲,要怡然自得;为人要中肯,要能够居于中间这样一个不偏不倚的位置。中国人对左右、上下、前后、阴阳、周边等方位词都非常敏感,而这些词都对应一个“中”字,以确定人生之度、社会之度。所以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哲学是“三元”哲学,这是很有道理的。《老子》(即《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分为三”这个概念确实为中国人作出基本的定位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比如说天地人、左中右、上中下。这样的分排,可以在左右之间确定自己的位置,找到第三条道路。“中”在我们的生活里,可以使我们走得更端正一些,成功也可以有把握一些。这样的概念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基本的格调。在今天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也是走在中间;在人类需求上,中国也走在中间。中国在世界文化的中央,这个调基本定了下来。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位势基本定了下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总方向至今依然如此。

自然给文化所奠定的基础,还可以从日月更替、四季变化、风雨寒暑而影响到衣食、住房、农耕上得出经验,我们从中知道了气候的循环、人生的循环。自然所模塑的文化观念,给了我们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以循环往复为我们的哲学理念,以“顺应”为我们的基本的应对天、地的根本态度。从这一系列文化观念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到农耕生活的稳定、一家一户的稳定、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整个历史的稳定。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有史记载以来的3000年,一脉相承、绝对的稳定。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这种需要,情感的需要,是在这样一种环境里面所产生出来的那种应对方式和观念系统中最恰切、最合适、最正确的,并且这一要素被延续了下来,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方向。

我们说中国文化的这个“中”,并不是说中国文化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中国人对情感的追求是极为丰富、极有个性的。原因首先是中国的疆域非常辽阔,它有纬度和经度上的巨大差异。如果说地理上的纬度的差异决定了文化上“质”的不同,那么,地理经度上的差异决定了文化上“量”的不同。中国在南北纬度跨度上达四十九度之多,在东西经度跨度上达六十度之多,这样一个跨度是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到达了极致。但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地理上的总的“中间”位置则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总的“中”的特性,以及它的基本要素-性情文化,却是确定的、一以贯之的。而文化的特质的稳定性和文化的内容的丰富性,又决定了中国文化是有极其强的生命力。

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可能不高,因为自然只给了我们恰到好处的资源,但中国人的“生命质量”却是很高的。这种生命质量源于中国的文化的质量,源于中国的性情化的文化的发达。普通的中国人可以将性情寄托于农田、寄托于山水、寄托于剪纸和灯笼、寄托于民谣,而读书人则可以进一步将性情寄托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那么,这种性情化的中国文化是如何被保存,如何被发展,又如何被延续的呢?

这要说一说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的文字即“汉字”,还有中国最古老而又最富智慧的经书-《易经》,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家、儒家和其他思想和文化体系,以及各种文艺和民俗。

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同时也是一种形音义结合的文字。由于这种特点,汉字在培养中国人的智慧、记忆、理解和思维方式上有着重大的贡献。汉字在表达中国人的性情方面也是恰到好处的,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绝句、律诗、词,都是唯有汉字才能承载的。也只有汉字才造就出“成语”这样高度凝练的语言单位,也只有汉字产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文字可以产生这样高雅的艺术。汉字同时也产生了对联、灯谜这种雅俗共赏的民间风俗。所以,说汉字是中国文化最恰当的、最当仁不让的载体,是毫不过分的。

中国的汉字又是非常稳定的,只有四、五千个字,几千来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种稳定性对中国文化的稳定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的稳定对维系国家的统一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基于汉字的汉语,又是灵活多变的,这体现在各地五花八门的方言上。尽管方言会造成交流的困难,但古代有京话(官话),现代有普通话,可以大大减少这种交流上的障碍。所以方言并不是坏事情,它正是汉语的生命力的体现。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听听地方方言的小品很有意思,有时会觉得粤语的歌更好听。从哲学的观点来讲,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一成不变的事物最终都会消亡。而汉语,通过汉字的稳定性和语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得以维系其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汉字的组词能力是非常强的,同时容易记忆,而且很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只有汉字才能产生像“楼主”、“斑竹”、“灌水”、“潜水”、“顶”这样形象的网络语言。中国人只要知道了“花”,就可以构造出桃花、梨花、牡丹花、菊花这样容易记忆的词语,即使你把“花”字去掉,它们仍然具有明确的含义。而字母文字如英语,就不可能具备这种能力。当然了,有人会说英语也有基于词根的构词法,但词根根本不是完整的表意系统,怎么可能像汉字这样完整的表意系统如此灵活的组合成词汇呢?那些学过英语的朋友,你能很轻松的说出这些花名的单词吗?你能说出各种水果、树木、化学名词的单词吗?即便是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也不是件易事。英语的这些单词之间,即便是同一类事物,如各种“花”,各个单词之间几乎毫无关联,你无法用“flower”去组成各种花的单词。你必须生生记住这些毫无关联的词汇。背过单词的朋友一定对此深有体会。英语的单词量有多少?怎么也有几十万吧?谁又能记得住这么庞大的词汇量呢?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事物和信息量的增加,英语等字母文字将变得越来越不堪重负,尽管它们也会发展演进,但改变不了它们变得庞大臃肿的命运。而只有汉字一直如此简单,如此应付自如,如此具有生命力。

一方面,汉字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基于汉字的文学艺术及其他艺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形式,并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和成就。先秦的散文,两汉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戏曲,明清的小说,这些艺术形式无不在它们各自的朝代达到了顶峰,共同培育出中国文学艺术的灿烂奇葩。世界上还能找到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学和这样的文化么?

如果要深入探询汉语这种神奇的语言为何会具有如此魅力的深层原因,恐怕要一篇语言学上的论文来详加阐述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我倒是有一篇文章,名字叫《论汉语的生命力及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同时也探讨了汉语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作用,各位如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在这里只想引述一下这篇文章中的一段话:从语言的生命力来讲,汉语无疑是最出类拔萃的。如果人类进化很多年之后经过“自然选择”只剩下一种语言,我想,这种语言一定是汉语。如果人类未来真有一种统一的世界语,我想它也一定是汉语。因为只有汉语在本质上具备这种优秀的品质。

有些所谓的学者甚至提出要让汉字去除方块字,改成类似西方的拼音文字,如果真是这样,那一定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悲剧!也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文灾难!

说了汉字,我们来说说《易经》。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早的积淀。《易经》是源于中华民族性情文化的。在《易经》之前,中华民族还停留在性情感悟的阶段,而有了《易经》,这些感悟通过中国的汉字和中国特殊的符号(阴阳二爻、六十四卦)被记录了下来,中国性情化文化的基因也便落实了下来。我们的先人是首先有了对自然观察和思维的结果,对性情观察和思维的结果,以及对文化运行的思维、实践和结果,而后才有了《易经》的。《易经》的形成基本是:先有感悟,然后出阴阳刚柔,再有变化,然后有卦形,然后成八卦,成为最早的易经,然后再推演为六十四卦,成上卦、下卦,终成最后的《易经》。

张岱年先生说:“周易是宇宙的代数学”。这是很有道理的。易经使模糊的、想象的东西落定下来,使象、意、气、性变成可以看得见的形式,可以进行推演的一种方法,其道理相当精微,而其正确性也是可以想见的。《易经》实际上讲得是性情之间、个性与文化之间、情性与场景之间、思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落实在一个基本的概念上,就是阴阳。阴阳(符号化为阴爻、阳爻)是易经解释事物的第一步;而第二步是对立统一,它归纳出事物矛盾的两方,譬如刚柔、美丑、强弱、大小;第三步推演转化,由外而内,使外在的、物质的、事物化的东西转而向内,由我们的感觉而知觉,由知觉而心觉,由心觉而性觉,层层加以转化;第四步又由形而势,再由势而气,使那些外在的、认知的东西转化成可以融成一气的东西进入内心,逐渐由形而象、由象而意、由意而气,然后是性,“性”就是见出了根本的东西。

从以上可以看出:阴阳分别、对立统一、由外而内、由形而势、气势变化,使整个思维系统得以形成,思维的符号、门径、通路、转化都一一得以实现,最后又可以由此产生无穷的变化,无以穷尽。这就是易经给中国人形成的特有的思维方式,一种形象思维方式,一种网络的、立体的、系统的、变化的思维方式。如果文化是象,是具体的展开,那么,易经就是意,是收,是抽象的表示。易经给出了中华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性情化的发展方向应该循环往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毫无疑问的是,《易经》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易经》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易经》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符号形式),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历经数千年之沧桑,《易经》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经》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以易经为基础,形成了中华民族后来所有的文化形式。而其中又以儒、道为其主要形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直以儒道两家为主,当然,它们都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给它们定下了基本的精神,那就是性情化,意象化。“释”(佛教)虽传入中国,却一直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除了某个个别的朝代由个别的统治者所强行推行。因为“佛教”对精神的、完全脱离情感的追求,与中国的性情文化是背离的。恰恰相反,中国人的性情文化要求在情感方面达到极致。中国人即使“信佛”,那也一定有中国人自己的信法,大多数人是烧香拜佛,是求菩萨保佑,而这恰恰是为了世俗的目的,这本身与佛教的抛弃尘世的精神和教义是相悖的。本来观音菩萨在佛教体系中是靠后的,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观音菩萨在中国更为流行,甚至超过了佛祖。而在中国人眼里,观音更是被描绘成女性的形象,尽管本来并非如此。这都是源于中国人对“慈”和“悲”的中国式的情感诉求:这种情感外化为女性的形象似乎更为合理。在到达性情化之后,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不会再往上升了,不会脱离情感而上升到“纯精神”的境界。中国人的性情已经足够精微和博大了,它甚至蔓延到了生活中的任何方面,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所有这些足可寄托性情,足可陶冶一生,而似乎并不需要将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加诸其上。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基督教一直无法在中国流行,因为中国人似乎并不太关注所谓“神”和所谓的基于神的“信仰”。“神”和中国人的性情文化是相冲突的。

而“道”却是与中国人的性情需求最为相符的。道家要求人和自然达到高度统一,达到忘我的境界,而这正是情感的最高境界。《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正是塑造了中国的性情文化。《道德经》又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又云:上善若水。总之,老子很精辟的揭示了辨证统一、物极必反、矛盾的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运动、以柔克刚等等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用更浅显的语言发展了易经的艰深的理论。当然,我们后人觉得仍然深奥难懂。毛泽东就写了著名的《矛盾论》,与此一脉相承,作了发挥。我们总以为是黑格尔、马克思提出发展了这些哲学理论,其实他们已经晚了2000年了,只不过他们用更浅显的话再描述了一遍而已。

那么,儒家呢?如果说道家是人和自我、人和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性情纽带,而儒家则是人和人、人和社会建立一种情感纽带。儒家规定了人和人之间的所有情感规范。然而,这种情感规范仍然是从自我生发出去的,然后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一个个情感的圈圈。首先当然是最亲近的父母、妻子(丈夫)、儿女,然后是兄弟姐妹,然后再是祖孙,叔表。以此形成一个家庭和一个家族,全由情感来维系。这也可以解释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亲情,如此重家庭,如此重家族。中国人的情感首先是自我的、内向的,然后才是外化的。

孔孟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

“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超越地域和时代而恒久也。这是古人的认识。不过,也确实,“五常”作为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贯穿中华伦理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它们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形成一种道德意识和理念,作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在中华大地已影响人们两千多年,成为民族精神的构成元素,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能发挥凝聚剂作用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是人对于自我的发现、自我肯定和自我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仁由己,仁是由己及人及物,要求从己做起,树立主体人格;欲仁得仁,仁是从自我到家庭、社会、天下的道德规范。孔孟的仁学,核心是讲人,是人的哲学升华。仁不仅能协调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也能协调君与民的等级关系,而且能调节朋友之间的平等关系。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自孔子倡导“仁者爱人”的仁学以来,仁几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成为一种道德理念。

“义”者宜也,是合宜、应该的意思,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循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使他所作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用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图“利”。在儒家思想里,“义”和“利”是截然相反的。

孔子强调“仁”,提倡“义”,但并未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问题由孟子解决了。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他说“人性”中本就有善的成分(恻隐、辞让、羞恶、是非),这种善的成分如果不受外力阻碍,自然就会成为孔子所说的“四德”。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要“仁”,是不需要理由的,本来就应该如此。

但是,人仍然会受到外界“利”的干扰,因此,修成“仁”德仍然需要一定的途径和方法。那么,需要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这个问题由《大学》进行了回答。《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指出了儒家修养的宗旨;而“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明明德”于天下,必先治国;要治国,必先齐家;要齐家,必先修身;要修身,必先正心;要正心,必先诚意;要诚意,必先致知;要致知,必先格物”。从而指出了一条循序渐进、完整的道德修养途径。

那么,修养的过程中,评判的标准和把握的尺度如何衡量呢?这个问题由《中庸》进行了回答。“中庸”的“中”,就是恪守中道、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永恒恪守中道之意。

对于儒家的规范,孔子指出了“是什么”的问题,孟子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大学》则阐述了宗旨和途径、方法,《中庸》则给出了评判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伦理理论体系是非常完整和严密的,这也是它能影响深远、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从这些也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情感体系发达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的情感体系构成了中国式的家庭、家族、国家和社会体系,甚至可以说两者就是一回事。

如果说老子是世界意义的,那么孔子就是中国意义的。老子的“道”发展了易经的宇宙的认识论。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则发展了易经的社会的认识论。而它们都是由中国的性情化文化生发出去的,最后又都归于性情化。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的历史进程中,总是儒道两家互为补充,互相交替。在中国社会陷入动荡之时或者虚弱之时,总是道家发挥着作用,如秦末汉初以道家为主,汉盛之时则以儒家为主;汉末以及两晋时期又以道家为主,到了唐朝盛世时便以入儒家为主。如此往复。在中华民族陷入虚弱或者危难之时,道家的辨证思维、事物转化的道理、天道循环的理论,总能给人们以新的希望,指出前方的光明。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更大意义上的“有为”。而当社会稳定时,繁荣昌盛时,又需要儒家伦理来维系社会关系的和谐。所以,儒道两家交替往复,共同维系和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

从中国文化的“性情化”出发,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一直以来难以建立起严密的法制社会。因为这种“无情”的法制体系和中国人的情感体系是排斥的。即便是中国现代社会,法治和人治一定是相互结合的。法律和道德也一定是互存的。中国人不是迫不得已,其实是不会去打官司的,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私了”,这仍然是属于“情感”和“道德”的范畴。只有在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才会对簿公堂,才会诉诸法律。这和西方人一遇到纠纷就首先想到法庭是截然不同的。2006年,中国的已经对簿到公堂的法律纠纷里,有三分之一是庭外和解的。而庭外和解也是中国司法的基本精神之一。所以,中国的法制社会无论如何健全和完善,仍然排除不了情感因素,因为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所以,这也就可以解释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一个问题:中国文化为什么延续了5000年而不断。因为中国人的性情文化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系是如此发达和如此根深蒂固,而且这种情感体系和国家、社会体系紧密对应着,几乎不会有某个偶然的事件能够打断和拆散这个体系。这个体系它不是一个人在维系,而是整个民族在维系,这种情感文化深入了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所以它的生命力才会变得如此强大。因此,在即便遭到外族入侵时,这种情感体系和社会体系也是纹丝不动,它像一个巨大而坚韧的网,而入侵者反而被这个网死死吸住,无法再挣脱。中国和中国文化也便始终能够延续。

正如一位西方著名学者坦言:“世界哲学的本源无疑在中国。我们不得不拜倒在中国东方哲学的脚下。”也正如一个中国著名的企业家所言:“如果二十年前我们不看西方的管理学和经济学著作,那是无知;但是如果二十年后我们还是只看他们的著作,那就是无能。”所以,我们在努力追赶西方科技和经济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还是中国人,不要忘了我们还有这个世界上最深邃的东方哲学和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要忘了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它们,因为我们都是优秀的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优秀的华夏儿女。

中国文化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文化。因为它不是仅限于物质上的,又不是脱离世俗的纯精神上的。它就是人本身,它关注人的情感和心理的愉悦和社会和谐关系的维系。而这不正是人类幸福的终极目标吗?如果仅有物质财富而没有情感,人并不会有幸福感。现代社会一方面创造了富足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但另一方面又使人身心疲惫,无暇顾及性情和情感。而中国的性情文化则在告诫人们:性情的愉悦和情感的幸福才是生命的真谛!中国人的“随遇而安”、“小富即安”的性情化处世态度却可以让中国人在即使不是很富足时也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性情的愉悦和满足。同样地,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足够富足时,大量的时间更将是“性情”陶冶式的生活,而虽然是更高层次但脱离生活的“纯精神”活动并不适合人类。从这点来讲,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积极意义,它指出了世界文明的最终方向:追求人类的情感幸福。儒家的“平天下”就是要让这种至善之境界普及于天下。

好了,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优越的地方,看到了它超强的同化能力、强大的生命力,看到了它对人类幸福和人类文明进程的积极意义。当然,中国文化中也有其不好的一面。例如,它的某些方面让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不能充分体现,让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不能充分发挥。它在性情上的过分随意而养成的性格可能造成人们“做事不严谨”、“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态度。这两点也是使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和高端制造业受到制约的一个地方。同时,它和法治社会也是有一定冲突的。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灵活性足够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足够让中国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入现代社会。我们要看到这些不足,以便能加以纠正;但同时,我们不能因为有这么一点不足,就否定中国文化的主流。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指出了中国人的很多不足,这本来是件好事,但糟糕的是,他把某些中国人的个别行为推广到所有中国人身上;更严重的是,他试图以此否定中国文化的基因,从而否定整个中国文化。这是很无知的,也是很令人伤心的。李敖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研究》,专门对他进行批判。

谈中国文化的书很多,但我觉得,真正谈到点子上,谈到实质上的,只有《中国人――性情中人的精神与气象》这本书。如果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实质,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我上面的很多看法,都来自于这本书。

好了,谈了中国文化,我们现在就可以很顺利的来谈谈中国的思维方式了,也很容易指出中国和美国战略思维方式的异同。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是由性情化文化孕育而来的。中国人这种形象思维的基因可以从《易经》中找到,而在《道德经》中有更深刻的阐述。

首先,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包容式的思维。这从中国人的太极图的“阴阳”图案中可以看出来:太极图是一个圆圈,中间是一个“S”形的曲线将圆形分为阴阳两部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人的思维中始终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互相包含,互相转化的。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的道理,认识到了事物的发展演化的道理。但中国人不是纯粹的“二元”思维,而是“三元”思维。这种思维使中国人看到了事物的两面,还看到了事物的中间状态,懂得事物的动态平衡和相互转化的道理。

而对比美国的思维方式,则是典型的“二元”思维。如果也给美国人的思维画一个“美式太极图”,那么就是这样:一个圆圈,中间一条直线。而不是像中国那样的一条曲线。也就是说,在美国人的思维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而中国人则认为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美国人是黑白分明的思维,导致了它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时候,不会以一种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而是以一种非我族类的敌对眼光去看待。

如果说美国人的脑子是“直”的,那么中国人的脑子就是“弯”的。美国人这种简单的二元式思维决定了它在战略思维上也必然是一种零和思维为主导,零和思维就是非输即赢。而中国思维与此不同,中国的包容式三元思维决定了中国人在战略思维上尽可能的采用“双赢”思维的模式。美国人“非此即彼”,中国人则是“兼容并蓄”。因为中国人这种灵活的掌握动态平衡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战略上就显得更胜一筹,更易于达到自己的目标。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优秀基因决定了中国人在思维上更加灵活,懂得以柔可刚,懂得四两拨千斤。这需要很高的智慧,对美国人来讲这几乎是难以企及的。而中国人却能运用自如。中国人善于保存实力,善于审时度势,善于让事物悄悄的发生变化而让对手毫无察觉。这都是中国人的智慧。

有人说,最高的智慧就是: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但仍能保持行动的能力。这似乎正是中国智慧的写照。

还有一点我们要指出,中国的思维方式似乎天生就是战略思维方式。战略思维要求从宏观、从大局、从事物的转化和演变中看问题;以整体的、系统论的观点看问题。而又不会忽视其中关键的细节。而这些不都是《易经》、《道德经》所充分揭示的么?中国文化中的象、气、势,用来描述和指导战略思维是最好不过的了。

中国不仅诞生了《易经》《道德经》这样的哲学经典,而且也诞生了通篇直接描述战略思维的经典-《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空前绝后的兵家圣典,也是一部战略和谋略之书。所以,我们在前面才会说战略思维的祖宗是中国。《孙子兵法》所揭示的战略思维原则,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民族性格是一一契合的,如其中的“兵形”、“兵势”、“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等等。所以,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可能真正知其精髓、运用自如。

当然,美国的战略思维也有其独到的地方,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所以,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我们要以我之长,击彼之短。

了解了中美战略思维的区别,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是如何布局和出招的吧。

目前有 1 条留言    访客:0 条, 博主:0 条 ,引用: 1 条

    外部的引用: 1 条

    • 占豪:国际局势 新闻解读 (六十四)-惊愕降息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