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中国大陆能与马英九签订“和平协议”吗

2008-10-25 19:43 战略·谋略 ⁄ 共 173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2008年10月18日马英九在回答“印度暨全球事务”战略事务顾问暨新德里国立尼赫鲁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谢钢(Srikanth Kondapalli)博士提问时说:“我们与中国大陆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或和平协议没有时间表,两岸周末包机与大陆观光客来台,是新‘政府’成立后最优先政策,我们已在今年七月达成目标。下一步是推动海空直航及两岸经济关系全面正常化,再来是有关两岸国际空间及和平协议问题。”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马英九的“政治进步”,但是,如果结合两岸及国际环境做深入分析,我们认为,这是马英九又为自己设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政治任务或目标,或者说,这仅仅是马英九对两岸关系发展做出的一个前瞻性的政治判断。对于马英九主张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更多的可能,恐怕是不会在马英九的任期内完成的。

首先,依据马英九任期内坚持的“不统”“不独”“不武”两岸政策,我们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如果中国大陆在马英九坚持“不统”的政治前提下与台湾签订“和平协议”,其实质就是帮助“台独势力”制造“两岸不可能统一”的“政治事实”。

所以,中国大陆不可能在台湾坚持“不统”的政治前提下与之签订所谓的“和平协议”。

其次,即便马英九改变“不统”的两岸政策为“统一”的两岸政策,马英九执政团队,在四年或八年任期内,也不可能创造出两岸签订“和平协议”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环境和条件。

例如:

1、台湾岛内存在着主张“台湾独立”的政治势力,短期内(如4年或8年内)不可能肃清。

这就意味着,台湾内部基于政治意见的分歧,会被对立政党演变为不可避免的族群对立的政治现实。因此,马英九主张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是不可能存在广泛的民意基础的,而只可能是加剧两岸族群对立和冲突的导火索。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两岸对“台独势力”在认知上存在者巨大的差距:马英九仅仅把“台独势力”当做与大陆政治谈判的政治筹码,在马英九的任期内,是不可能遏制台独势力发展和壮大的。

所以,在台独势力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台湾政治环境下,中国大陆怎么可能与台湾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呢?

2、两岸在马英九4年或8年的任期内是不可能就“和平协议”的各个事项达成广泛政治共识的;

两岸当前在涉及两岸“和平协议”的各项内容方面尚且无法直接沟通和交流,存在的仅仅是事务性的第三方“白手套式”的交流途径。两岸“和平协议”可是关乎两岸发展和未来的双方核心利益和价值的体现。缺乏基本互信和沟通的两岸,怎么可能在4年或8年时间内就达成共识呢?显然,这是马英九不可能完成的政治任务。

所以,两岸不能达成广泛的政治共识,就标志着两岸的“和平协议”就不可能有具体的实质内容。

3、马英九执政团队在其任期内无法满足台湾民众对民生的需求和要求;

台湾执政党或执政团队在短期内(如4年或8年内)还无法实现台湾民众期待的民生状态或水平,台湾民众对台湾执政团队的信任程度很低。这就说明,台湾执政团队完成两岸“和平协议”的任务不可能是马英九的执政目标。在台湾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更多的是马英九会用政治手段或政治议题去干扰,甚至破坏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的议题,从而导致发展台湾民生的各项目标无法落在实处。台湾民众对马英九执政团队发展台湾民生的不满,在马英九的任期内,只会不断增强,而不可能减弱。在这种台湾岛内的社会环境下,马英九怎么可能有时间和精力与大陆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呢?

所以,马英九主张任期内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的政治主张,只可能是马英九在中国大陆的鼻子前面挂一块永远也吃不到的肉片而已。马英九“忽悠”或“欺骗”大陆的成分,远远大于现实的可能。

从善意的角度出发,马英九如其选择一个任期内不可能实现的政治目标来“忽悠”中国大陆,不如我们为马英九的历史地位着想,希望马英九在其任期内,大力发展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和交往的基础上,实现两岸军事力量在坚决反对台湾独立的政治原则下签订“两岸导弹互不瞄准协议”、“两岸共同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军事互助协议”、“两岸军事交流和互访协议”等,从而为下一任台湾政治领导人实现两岸统一政治目标创造更加有利于台湾人民利益的政治环境和条件,从而使马英九先生获得两岸统一“奠基人”的历史评价,要比设定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执政任务强很多。

不知道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意下如何?

肖永国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