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新动向

2009-03-14 12:59 战略·谋略 ⁄ 共 306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刘宏
中国总理温家宝完成了欧洲之行,也结束了三天的英国访问,于2月3日返抵北京。在访英期间,除了小小的“掷鞋事件”之外,温家宝的访问总的来说是激起了人们对中英两国关系的重新关注和重视。

其实,早在全球华人送鼠迎牛之际,英国外交大臣密利班德(David Miliband)1月22日在曼彻斯特发布了题为《英国与中国:交往的框架》(The UK and China: A Framework for Engagement)的政策白皮书。

发布会当天,笔者与数名华人社区和商业领袖一道,应邀同他就英中关系进行午餐讨论和对话会。综合自己的观察和对该文件的研读,我觉得尽管白皮书的主要思路与英国近年来的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但也反映了在当前急剧变化的全球局势之下英国政策的一些新动向。

对华政策的三根支柱

白皮书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已经是世界四大经济体之一,而这只是中国“重新崛起”的初期阶段。从市场、投资到全球战略,中国对英国都至关重要。

首相布朗在前言中写道:“中国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进步之一,英国、欧盟及世界其他国家都可从中国崛起中获益。”

该文件确定了今后四年英国对华政策的三根支柱。

第一,从中国的增长过程获取最大的利益,为此,英国应鼓励中国将之视为全球性的枢纽;进一步推动经济、教育、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边交往。

第二,促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的崛起并更紧密地融入国际体系之中,英国将协助中国在多边框架下参与国际领导结构。

第三,推动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和中国的内部改革,更加尊重人权和法制,这也间接地有助于英国公司在中国的运作。
白皮书提到在“中国宪法框架内”西藏的自治,这是英国去年10月首次正式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这一立场的延伸。至于推动民主的诉求,密利班德在去年初就说,西方必须继续努力促进民主的传播,“我们须要清楚表明我们对中国的立场,我们的价值观和制度,以及我们希望同中国合作的方式。”

因此,白皮书是英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集大成的正式文件,是将中国政策的文本化和制度化的重要努力。

延续性中的变化性

作为首次公开发布的对华政策指导性文件,它公布的时间、地点和内容都有其引入注目之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对华政策的一些新动向。

首先,白皮书颁布于全球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时,英国则是重灾区之一。工党要保持其执政的地位,最主要的任务是振兴经济,这需要内外政策的双管齐下。

同时,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与之保持并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就具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意义。

密利班德表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长,对全球增长的贡献比其它任何国家都要大。在发达经济体相对虚弱之时,中国作为世界增长的驱动力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

白皮书强调中国应降低关税、制止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则建议英国应强化服务业,特别是银行和保险业在华的地位,使伦敦金融城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首要目的地。

为了降低中国经济成长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白皮书也特别注重两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这类非传统安全课题方面的战略伙伴关系。

再者,这一政策不是在伦敦、而是在英国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发布,反映了政府在重整外交的一些新思路。白皮书强调,欲从中国的经济成长中获益,英国必须制定相关的对内政策。
年仅41岁的密利班德,是工党的政治新星,他表示,与外国人对话的通常是外交大臣,但他到曼城去发布白皮书,主要是面对英国国内的民众,因为内政与外交日益密不可分。

密利班德说,曼彻斯特是英国最大、欧洲第三大的华人社区所在地,英国的30多万华人移民和8万的中国留学生是推动英中关系发展的重要资产和纽带。

他也十分关注英国在中国的形象,鼓励两国在文化、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深入合作。这包括在2010年将中国留学生人数增加到10万人,英中合作出版的研究论文的数量,从21世纪初的5500篇在2012年之前增加到1万1000篇。

此外,除了双边架构之外,白皮书强调通过欧盟的机制发挥对华政策的影响力。英国清楚自身力量的局限性,而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和政治联盟,欧盟提供了更具影响力的平台。

密利班德说:“这不仅是英中关系的框架性文件,也应该是欧盟对华关系文件。” 推动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大国以及中国内部改革的目标(对华政策的第二和第三支柱),主要是通过与欧盟的合作来实现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英国试图在欧盟-中国关系上扮演领导人角色的愿望,并试图填补由于法、德两国领导人先后在西藏问题上因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而无法主导欧盟对华政策所留下的真空。

中国的应对之道

中国人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英国对华政策文件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并不完全取决于英方,中国方面的回应和参与不可或缺。

从目前来看,中国一些主流媒体将英国新政策狭隘地视为“求和自保”和“对中国频送秋波”。更有网民表示,“英国面临破产,才发现原来中国真的太重要了,”或“与中国作对没有好果子吃”。这些评语,似乎显得小家子气。
也有许多华文媒体,有意无意地夸大中国的重要性,说英国要促进与中国的关系,是其政策的“重中之重”,未免言过其实。

该政策文件的原文是“同中国建立渐进的和全面的关系,将是未来数年的一项重要的优先考量”(a major priority)。这才是比较精确的理解。

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去年曾表示,“对中国而言,成为一个大国是一个学习和磨砺的进程”。笔者对此十分赞同,作为崛起的大国,中国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够孤立于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之外。

中国对英国的中国政策文件,或许可以有几种认识。

从政治和战略上看,英国在此时调整其对华政策,强化对华政策的重要性,尽管其出发点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值得中国政府和民间欢迎的一项举措。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G8成员之一,英国的立场,如对中国在西藏主权的明确承认以及推动整个欧盟同中国采取积极合作,可以起到某种标杆性的作用,有助于欧盟国家全面地把握对华关系,避免再度出现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事件。

而英国表示愿意协助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治理体系的善意,也值得肯定。毕竟当今的国际体系,无论从话语理念还是组织建构,英国都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英国所提出的推动中国人权和内部改革,中国政府自然不可能接受任何它认为是“干涉内政”的政策,但是,倾听国际的期待和观点,对自身的进步亦有裨益。

从经济上看,尽管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来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从人均总量来讲,中国的人口和面积是英国的20倍以上,而中国人均GDP尚不及英国的20分之一。英国在金融、服务、高教、科研、宇航、建筑、环保等方面的经验与技术,都居世界前列,有不少可供借鉴和学习之处,进而创造双赢的局面。

在当前全球和国内形势下,中国以扩大内需和振兴就业为经济指导方针,而中国主权基金在华尔街频遭滑铁卢,也使之不可能大规模向英国投资。但目前将是拓展和深化双边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良好时机,中英双方都可借此机会增强软实力。
人民币对英镑的持续升值,不仅有助于更多中国学生留学英伦,而且中国政府也可以增加外国留华生的奖学金名额和数量,并扩大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教育和科研的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英国政府对中国的日益重视,并通过公开政策文件的方式高调地加以宣传,这也间接地为中国在欧洲软实力的提高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作者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暨孔子学院院长、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