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井底望天·专栏 > 正文

大马丁: 经济学家之吴氏指数王者

2009-02-04 11:13 井底望天·专栏 ⁄ 共 331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俺的废话】有读者说,不要说美帝的故事了,说点俺们天朝的吧。岂不知,读史是人明智。看了俺关于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故事和解读,也许你就看明白了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方法。

对中国具有非常重要指导意义的有另外两件事,一个是发生在前苏联的经济改革休克疗法,另一个是当年日本汇率大幅变动的广场协定。不搞清楚这些历史事实,你就不明白为啥中国人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

这里转一篇马丁兄弟的好文章,谈到为啥有些经济学家应该呆在象牙塔里,不吐象牙,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今天周五,有空给大家介绍这么一个美国人。这个人让我们知道世界是很奇妙的,这几个耀眼的词汇:“博士,经济学家,讲席教授,国际金融,哈佛,麻省理工,投资银行,政府顾问” 也可以和 “骗子,投机分子,起诉,法庭,陪审团,罚款”紧密的联系起来。

我们先从吴氏指数讲起来吧。吴氏指数是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吴强博士提出的一个衡量科学家研究力的指数。大家都知道,老百姓和政府官员对科学家的研究评价一般是通过炸药奖来的,得了奖就可以住大房子娶小姑娘到处游山玩水花天酒地,但是炸药奖一年就那么几个(而且炸药奖看质不看量),并且当年大部分学科没入得了诺贝尔先生的法眼,而他百年后又出现了多少学科?这样下来,研究评价自然就用学术文章(网文不算)来衡量。文章多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只考虑到量没考虑到质也不行。比如说,西西河有人日发10贴也没人看,还被斥为灌水,所以还需要有一个衡量文章质的标准。这标准包括文章发表的学报档次和其人文章被引用多少次。被引用次数表示了同行对你研究成果的承认,也反映了你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其实引用次数也用来衡量学报的档次,所以归根揭底,一个通用的衡量质的标准就是引用率,这就如同河里发贴的收花率一样,好帖,名帖收花多。那么一个好的科学家必然是有质又有量,吴氏指数恰好通过一个数字就简单了表达了某位科学家的研究在量和质两方面情况。

什么是吴氏指数呢?通用的定义是,一个吴氏指数为w的学者,她有w篇文章各有10w个引用以上。拿经济学家举例子说明,哈佛的前校长、双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的亲戚萨默斯(对不起,喘口气),他的研究的吴氏指数是9.这意味着他有9篇学术文章的引用在(9x10)90次以上;如果萨默斯想提高自己的吴氏指数到更高的一档,10,他必须把自己前9篇和第10篇的引用都提高到100(10x10)以上。这比单独提高一篇文章的引用次数难多了。所以,吴氏指数同时包括了对研究成果质和量的要求。

几个在中国比较知名的西方经济学家的吴氏指数都不低。去年获诺贝尔奖的Prescott有9,曼昆有8,斯蒂格利茨也是8,克鲁格曼是7,卢卡斯很不错,12,在榜上坐的是上官金虹的位子。以前贴子里提过的莱利有5,行为学大腕斯诶勒有6。对不起,在这个名单上,俺没看到老张,也没有看到老狼。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36605

在这个名单上傲世群雄的王者的吴氏指数高第二名整整两个数量级,达到了可怕的14。那么这个天下第一高手是谁?他就是我们这个贴子的真正主角。借用一下周星驰的食神介绍,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他:

他高傲,而且他宅心不仁厚;他不谦虚,但是曾受万人敬仰。他可以把麻省学来的理论宣播得舌灿莲花,他可以凑出堪称让你破产的超级政策。他究竟是财神的化身,还是地狱来的使者?没有人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每一个人都叫他:经济学家!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36605

人民的呼声响雷似的要求回答:此人是谁?此人大名Andrei Shleifer, 安哲-史莱佛。史莱佛的吴氏指数是14,那么别文章不算,光这14篇文章史莱佛就有3000个引用!据说他的全部文章共有4000多个引用。

【安哲-史莱佛】

史莱佛是俄罗斯犹太人家庭出身,美国公民,82年哈佛数学系本科毕业,四年后在MIT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是finance,金融财政宏观。史莱佛在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呆了一年就跳到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才三年,就从助理教授(相当于国内某些大学的讲师)升到了教授!教授板凳没坐稳,哈佛的聘书又来了。时别11年,当史莱佛在1991年回到母校做经济学正教授时,他才三十岁。这一刻,行业里没谁有他这么完美的人生了。

联系到史莱佛的老家,1991这个年份让你想起什么?对了,俄罗斯。独立后的俄罗斯的当家人们,从总统叶利钦到副总理丘拜斯,很仰慕西方的资本主义,很敬佩哈佛大学的学术水平,也很相信美国政府的热心和真诚。于是俄罗斯和美国的国际发展署签了个合同,把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任外包给了哈佛大学。史莱佛参加了这个公派劳务输出的项目,成为了一位合同商,或者说,雇佣军。他的正式职位是副总理丘拜斯的顾问。在史莱佛等人的筹划下,俄罗斯从此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有资产流失活动。这个大家都知道,全民大派股票,老太太卖股票,大寡头收股票,我就不展开了。

丘拜斯这个名字我觉得不如求败私这个翻译好,求财,败家,私肥,这是他在俄罗斯改革时期的三个主旋律。老丘下台这么多年了,俄罗斯人民还是忘不了他:2005年有人就想干掉他,去年在俄罗斯“你最恨的人”的投票中,他又蝉联榜首。大家不妨猜一猜谁是俄罗斯“你最爱的人”?

【求败私】

丘拜斯臭名昭著,他背后的史莱佛自然也跟着沾了"光"。据说某段时间内俄罗斯街头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对话:

马克西莫维奇:“阿里克谢,听说你哥哥彼什科夫是个经济学家?”

阿里克谢:“放屁!你哥才是经济学家!你们全家都是经济学家!”

史莱佛开始耗尽他的rp,圈子里面学术声望跌了一大截不说,在俄罗斯的个人问题开始暴露。他的校友大卫麦凯琳提写了篇巨长的报告揭露史莱佛为首的劳务输出小组在俄罗斯的行为,吸引圈外无数眼球,这不仅让人质疑他的道德和操守,还引来了政府的注意力。

作为公派劳务输出人员,在当地国有一些劳动纪律要遵守,比如说,不能购买俄罗斯的股票和债券。否则,这就形成利益冲突,没人能难保证你的建议和行为是出于广大的俄罗斯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你自己口袋里的证券。特别是史莱佛也参加了俄罗斯股票市场的策划,而且也没成功(成功了才怪)。所以呢,道德和经济学挂不上勾,道德和经济学家也挂不上勾,但是道德和公派劳务输出人员挂了勾。史莱佛陷入了官司不说,花和尚偷腥害了庙,美国国际发展署转头把哈佛还有史莱佛的老婆告了。根据wiki,2004年一个法官判哈佛违反了和美国国际发展署的合同,但不用支付高额惩罚性罚款,可是不赦免史莱佛和他老婆。到了2005年,哈佛,史莱佛和法院达成协议,给纳税人省省,付钱不认罪了事,结束这个长达5年的官司。哈佛为此付了26.5 million,史莱佛赔了两百万,他老婆的一家公司替她赔了一百五十万。

大伙说,中国的哈佛养着一帮中国的史莱佛咱没话说,可美国的哈佛是不是该把美国的史莱佛开了?迷信名校要不得。那时候的校长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双料诺贝尔亲戚萨默斯,他和史莱佛是好哥们,再说,史莱佛这4000个引用还是很有点价值的。作为惩罚,2006年史莱佛被剥去了尊贵的武皮-琼斯讲席教授的头衔,还原成正教授,这个惩罚程度大概相当于被收回三眼花翎顶戴,换成个两眼的。史莱佛勉勉强强的还在哈佛呆着了。

这段经历对史莱佛肯定不愉快。他的简历根本不提从2001-2006年他曾经是武皮-琼斯讲席教授。要知道武皮-琼斯先生2001年就死了,他捐了足够的钱让史莱佛把这个头衔戴到退休或跳槽的,既然现在没了,史莱佛在简历里干脆不提。

有些经济学家还是老老实实的呆在象牙塔里发文章吧,不吐象牙有时是对人类的一种贡献。对中国来说,别人流的血汗未尝不可作为自己的教训。

【俺的补充】据英国的一个研究,当年俄罗斯的经济休克疗法,导致了大批俄罗斯的中年男性,情绪悲观,生活压力加大,和心理忧郁,其结果是数百万这个年纪的男人早逝。这一段时间,导致了俄罗斯男性平均寿命下降了5年。

这个研究报高认为,休克疗法罔顾社会代价和人性,大规模的私有化,最后成了大规模的屠杀。Mass privatization equals mass murders。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