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经济·理财 > 正文

国企改革的哲理

2007-04-07 09:38 经济·理财 ⁄ 共 991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我推崇马克思主义。尽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还需要补充和提高,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德国慎密思维的杰出代表,欧洲智慧的集大成者,确实是人类思维的精华。马克思打碎了欧洲小国寡民的思想桎梏,其哲学思想俯瞰了整个欧洲,是二十世纪以前人类文化结晶的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永远在博大的人类思维中熠熠生辉。当马克思走下神坛,马克思主义不再是教条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容易溶化在具有哲学思维传统中国人民之中。

作者心中的话

国企不是孤岛

辩证法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科研的抽象,还要回归到事物原本的联系中才有意义。国企改革的实践,一定要把国企置于整个社会的普遍联系之中。

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新自由主义者,在国企改革中,他们的理论和措施割裂了国企与人民,国企与社会主义,国企与社会的关系;把国企看作孤岛,企图在这个孤岛上移栽现代企业制度,是十分可笑的形而上学的做法。

这种愚蠢的理论正符合权力精英主义的胃口,于是,权力精英主义同新自由主义携起手来,先把社会主义同国企的关系隔开,再把工人同国企的关系隔开,进而实现对主导政治力量的权力割据,最后把国有资产私化,最终消灭国企,把社会拉向权贵资本主义。司马昭之心!

把一个复杂的事物,从千丝万缕的关系中抽出来,进行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但研究的成果必须要放到事物原来的关系中去检验,才能有科学的结论。如果不把大熊猫放归自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不去研究国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怎样不失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本质,怎样适应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地位,怎样使生产力的能动要素的活跃起来,发掘员工的创造力,带动公有资本的快速增值,只是移栽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接轨”,产权改革;不去研究怎样使国企的经济活动进入法制轨道,而是在空喊“法人治理结构”。很明显,这些所谓的改革违背了辩证的哲学原理。

人民国家养活的理论家们,什么时候能把双脚牢牢地立在祖国的大地上,人民利益的基点上!

不能把国企改革同整个社会割裂开来。国企改革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基本制度,国企是公有制的的主要形式,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要成分。社会主义的命运决定了中国大陆社会的命运。面对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封建包袱重,文化多元化的国情,只有社会主义一条道路可走。如果私有制成为主导力量,社会便失去了形成人民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中国必然会出现官僚资本主义,那将导致中国社会的分裂,阶级的分裂,民族分裂,地域分裂。社会动荡,民生艰难;国将不国的局面又会出现。那将多么悲惨!国企改革决定了中国大陆人民的命运。国企资产是全体人民的资产,是人民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人民的劳动果实,是人民社会保障的基础,使社会稳定的基石。国企改革是科学,不是“烹小鲜”!

孤立地看待国企改革,不注重国企同整个社会的关系,不履行公有资产的社会责任,不是想办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员工素质,实现充分就业,用充分就业来实现社会保障,而是把企业的冗员推给政府,给连年赤字的财政雪上加霜。不顾国情,一味向西方学习,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为名,把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一股脑地推给不堪重负的政府,逃避国企领导和公有资产的社会责任,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危及社会稳定。

国企改革不能背离国情基点。中国国情基点是十三亿人,在中国,任何国政、法律、政策、规定、设计、措施、设想如果不从十三亿人这一基点出发,最终都会失败。国企改革不会例外。

国企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公有制和民主制。能够壮大公有制,建立健全民主制的国企改革,是正确的,反之,就是对历史的犯罪。

国企改革必须有利于工人阶级,压制工人阶级,把工人阶级边缘化的改革,最终都会失败。

国企改革必循尊重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力求缩小不平衡,如果扩大了不平衡,改革就失败了。

如果国企改革不顾国企与整个社会的血肉联系,改出了社会的动荡,改出了全面西化,就走错了路。

“拿来”,移栽和基因改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国企改革不能违背这一基本观点,否则,得到的将是社会的严惩。在国企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些改革中,恰恰违背了这一哲学观点。

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拿来”方便得多了,但不能一股脑地全“拿来”,也不能别有用心的各取所需,“拿来”的应该是精髓,不应该是糟粕。在国企改革中,“拿来”了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法人治理结构”,“混合产权”等等,并没有“拿来”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

把产权明晰当作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是一种误解。资本主导的社会不存在重新界定产权的问题,私有产权在生成,流动,增值,消失的过程中,一直是明晰的;在法制健全的情况下,资本的责、权、利也是明晰的。国企的产权一直是明晰的——全民所有制。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有国有资产的流动(只是没把公有的资产全当作商品流动),无论怎样流动,只有形态的变化(如劳动工具变为货币),而没有所有权的变化,把产权的流动和变态称作产权改革,产权明晰,显然不符合逻辑。如果在鼓吹国企产权改革的同时,把国有资产低价或无偿地流进私人的口袋,这种鼓吹就是别有用心。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明晰问题理论上是个伪命题,实践中是以权“拿来”!

在科技与智力成为资本,资本结构产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劳动不再完全依赖于物质资本,反过来,物质资本必须依赖于劳动。经过长期的磨合,劳动者消除了与创造物的对立,成了生产活动中的主导力量。这是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现代企业制度精髓是法制条件下的劳资利益共同体。为了使劳资双方的利益从冲突转向融合,产生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劳动报酬在劳动与资本利益共同的基础上趋向于高限,员工身份实现劳动与资本的二重性。现代企业制度是人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

现代资本在追求利润的基点上逐步异化,这种异化是由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为了增值,不得不把自身抛给社会。现代企业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初期来说,是不完整产权制度。资本一旦投向社会,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必须服从法律,服从于社会利益,必须兼顾劳动者的利益,资本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所有者形成利益共同体。

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制度,用尊重人权,尽量满足人的需要等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建立利益共同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来激发劳动力的能动性,使可变资本提供更大的剩余价值。现代化的企业在把工会变成劳资桥梁,积极推进“行为管理”、“TQC”、“TPM”等先进制度,使员工们在劳资合作中甚至有了主人的感觉。这种企业文化调动了劳动力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才是应该“拿来”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

精英们不但“拿来”拿错了,还要把拿来的畸形树强硬地移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这棵树必然要死。如果我们只是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套过来,必然水土不服,必定被私化的权力所利用,将是国企的灭顶之灾。

国企要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必须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但这个现代企业制度,不能是移栽的现代企业制度,而是中国社会主义化的现代企业制度。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拿来,然后根据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中国国情进行改造,通过这种“基因改造”,创造出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来。用这种中国社会主义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国企的改革,国企改革必定成功。

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社会主义化不能违背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公有制主导和社会全面的民主化。因而,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应是国有控股企业,不仅是法制条件下的劳资利益共同体,还必须是全体员工的民主自治体。

社会主义化,民主化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国企改革的方向。所谓的社会主义化,是要使现代企业制度适应于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基础,所谓的民主化,是要以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公有制的性质。

历史属于谁?

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把工人边缘化,抛弃工人利益的时候,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已经大相径庭。

首先,中国国企改革的理论应该是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的社会领导力量、专家、学者和工人阶级中的理论精英共同完成的先进理论。

现代中国工人阶级是一个伟大的阶级,其不仅有大批的许振超式的思想好,技术精的能工巧匠,还有成千上万的各行各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家、学者。他们长期刻苦学习中、外各种理论知识,在劳动中,实践中,生活中,得到了第一手的毫无虚假的研究资料,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因而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工人中有大批的哲、社研究者,能够在哲、社理论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工人阶级不但是物质世界的创造者,而且能够为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添砖加瓦。国企改革的理论应该是工人阶级的理论。

在国企改革的理论中,没有工人的声音,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最大缺憾。

其次,国企改革的实践活动,要以工人阶级为主导力量。

国企改革中的精英主义,把工人阶级边缘化了,抛弃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国企改革中的“一把手决定论”是精英主义的主要表现之一。此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盛行,认为只要选好了“一把手”,就万事大吉了。于是“职代会”成了“一把手”的工具,工会成了“一把手”领导下的企业二级机构,国企的成败取决于“一把手”的个人素质和良心,出现了企业行为的个人人格化;"工人阶级主人翁",实际实际上成了苍白的口号,工人最多是个"合理化建议者"。把群众路线,民主管理丢掉了,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历史观丢掉了。事实证明,精英主义的结果往往是“以狼将羊”,很多国企的负资产都是“一把手”腐败,不作为或无能力作为造成的。

在精英主义的策动下,工人阶级的社会作用,法定地位与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国企改革明显地表明了这种不对称。在国企改革的实践中,工人沦落为纯粹的打工仔。

特权精英主义者继承了封建的传统思想,视工人群众为愚氓,极力排斥工人阶级,剥夺工人的法定权利,掠夺工人的劳动成果。借国企改革尚未实现法制化机会,使用割据的权力,力图把工人阶级变成无权,无产,无思想的弱势群体,变成为新贵们创造财富的工具

工人对国企改革的感受最深,对国企改革中的种种问题心知肚明,工人的观点最接近离实际。

相信不相信人民的力量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脱离不脱离工人阶级是中共存亡的基本点,依靠不依靠工人阶级是国企改革成败的关键。

中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历史观。在国企改革这件重大问题面前,牢牢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相信工人阶级,依靠工人阶级。具体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践“三为民”的思想。国企改革,不是官员的改革,学者的改革,国企领导人的改革,应该是工人阶级的国企改革。中共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面西化,反对特权精英主义,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糟粕,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把国企改革推向正轨。

摸石头时要看着光辉的目标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实践的灾难。国企改革一直缺乏系统,完整,正确的理论,像一辆不能自己确定方向的车,谁的力气大,就被谁拉着跑。

二十多年来,国企改革一直在摸索之中。这种摸索一直是过程的摸索,走一步看一步,缺乏明确的目标。摸索只能是达到目标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能盯着远方的亮点,只是埋头在黑暗中摸石头,就可能走向歧途。国企改革是一件其所未有的,关系到中国生死存亡的大事,这样重大的国事,绝不是“烹小鲜”,绝不是陷入歧途轻易就能改过来的。

遗憾的是,始终没有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要经济制度基础上的,以民主的生产关系为主线的国企改革理论。国企改革缺乏完整的,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理论,这是国企改革步履艰难,容易迷失方向的根本原因。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只有战术,没有战略,必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一败涂地。

近代以来的中国的官方学者缺乏创造性,只知道做西方的学生,习惯于“拿来”,于是,新自由主义有了市场。要知道,西方并没有公有制主导的经济基础,硬把西方私有制基础上的树,移栽到公有制的基础上,或无法成活,或结不出果来。在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实践上解决了眼前的困难,失掉了长远的利益,局部问题解决了,对全局的危害也产生了;摁下了葫芦浮起了瓢,治标不治本。以至于尽管拼命用财政的力量以及社会的其他资源为国企输血打气,一些国企还是大厦将倾。于是又是这些学者,开始鼓吹“冰棍理论”,拔了椽子拆了砖,说卖好价钱;紧接着又开始鼓吹MBO,调动国企领导人消灭国企的积极性,叫方丈来拆庙。这样走下去的道路,是消灭国企的道路,是摧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使公有制退出历史舞台的道路。

国企之所以走上了这条道路,是因为只知道摸石头,没有看着光辉的目标。

我们的理论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使国企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成分。经过摈弃计划经济(实质是伟人经济)糟粕,增强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活力,巩固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但是,没有主流的理论去论证计划和市场的糟粕和精华,也没有主流理论去论证计划与市场的键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是一句口号。在盲目的实践中,新自由主义先入为主,迎合精英主义的需要,移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外壳,丢弃了现代企业制度优秀的内核。新自由主义借精英阶层的力量,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附身于中国的国企改革,在社会主义中国找到了新的立足之地。

国企改革不能再走一步看一步了,要定准目标,细致地策划过程,否则,国企改革走入死路的可能性就很大。

寻找国企的动力源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的变化才能起到作用。国企的根本内因什么?是员工队伍,是员工队伍的素质,“人的因素第一”。

二十多年的国企改革,见物不见人,把大多数员工甩向边缘,一直围绕着权力和资本打转,输血打气,管理改革,制度改革,产权改革,“善待”领导层……精英们鼓吹一个法子,就用一个法子,法子用尽,国企还是没有起色,眼看着就活不了,精英们又说了,根本就活不了,送火葬场吧,这岂不是开了二十多年的玩笑!国企陷入了两难境地,丢了它,国家失去了平衡器,留着它,能把国家拖死。

如此境地的原因是国企的发展失去了源动力。国企的源动力在哪里?在国企内,在工人阶级之中。国企改革的一切计划、决策、方案离开了工人阶级的支持,都会成为一纸空文。在改革中,精英们竟然用“逼君入瓮”的方式来对待工人阶级,排斥工人阶级,这是天大的愚蠢;再完美的设计,不经过工人的手,也出不了好产品;再好的制度,没有工人阶级的支持,也贯彻不下去;没有硬件的支持,再好的软件也等于零;同样,国企改革得不到工人的支持,就不可能成功。恢复国企发展的源动力,在改革中就不能损害工人阶级的利益,就不能在改革中制造两极分化,不能以市场化、“接轨”为名对工人阶级制造剥削和压迫。

事实证明,国企的希望已经不能再靠那些“高明的医生”,靠描龙画凤解决不了国企的根本问题,还要靠国企的内因,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为本,依靠国企的员工队伍,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来搞好国企的改革。

不仅国家要以人为本,国企也要以人为本。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以人为载体才能实现。国企必须有一个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与精英权力机制对立的民主机制。首先要解决国企权力的民主定位问题。

牢牢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相信工人阶级,依靠工人阶级,国企改革才不会迷失方向,国企才有动力源。国企员工同全民资本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广大员工最关心全民资本,最贴近全民资本,保护全民资本不被侵害,只有依靠国企全体员工。

国企缺乏活力,经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人才,浪费人才。劳动力是生产力的能动要素,人才是劳动力主要的能动部分,国企改革最重要的方面是是用人机制的改革。现在国企的用人机制是以保权和扩权为基点的,保住了权利,就保住了"一支笔"、"一言堂"、房子、车子、票子……保住了"人上人"的地位;当然,能够扩权更好。传统的伯乐,两眼昏花,相出了不少羊和狼——庸人和投机者,这样直接导致国企在市场上无所作为或成为腐败的经济条件。权力精英主义制造了靠垄断生存的国企,垄断是不需要人才的,于是,“逆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的人才走了,留下来的也浪费掉了,国企失掉了主要的动力源。

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国企领导在新自由主义的旗帜下,实现了权力的割据,剥夺工人的权力,对上级的宏观调控、市场法制采取藐视和阻隔的手段,使企业成了他们的独立王国。在权力割据的情况下,把职工身份买断,消除工人主人翁身份,把工人变成纯粹的“打工仔”,用就业压力把国企工人压制成无产,无权,无思想的工具。扼杀了工人中的大量的人才,毁坏了国企的动力源。只有消除权力的割据,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进行国企改革,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实现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实现劳动与资本的二重性的员工身份,把国企建成法制条件下的劳资利益共同体,国企才有强大的动力源。

只有民主管理下的国企,才会得到最大的人才支撑,才有力量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

遵循哲理创造管理新模式

在国企改革研究中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哲理。不能割裂国企与社会的血肉联系,不能搞现代企业制度的“移栽”,也就是不能使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不能排斥工人阶级,要实现领导、学者和工人的“三结合”,要有释放内因,保护国企发展的动力源的理论,也就是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历史观;要认清特权精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对国企改革的误导,实事求是,绝不能背离中国的基本国情。寻找一条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化的道路。

遵循人民历史观,为公有制提供民主保障,使人民成为国企的主人。公有制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决定了公有制的性质。没有健全的民主制,就没有真正的公有制。除了要将国企改造成为法制条件下的劳动力和人民资本的利益共同体外,还要使国企成为公有制基础上的员工民主自治体。国企民主管理的目标是形成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和国企与全体国民之间的利益共同体。

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只有“人大”能代表全体人民。“人大”不仅是全民民主的政治组织,还应该是全民民主的经济管理组织。必须由民主政治条件下的“人大”管理国有资产,才能确保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全体员工是“全民”。由"职代会"实现国企全民经营权最合适,最能体现全民的性质。厂长、经理候选人应由职业经理人才库提供,由企业"职代会"选择任命。这样,厂长、经理成为职代会聘用的高级雇员。这个体系应叫"职代会"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职代会向"人大"负责,厂长、经理向"职代会"负责。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能由"人大"和"职代会"分担。

建设一个由"人大"主持管理全民资本,由职代会主持经营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的新体制。用这种民主的体制来挖掘出人民的创新能力,挖掘出人才的潜力,使国企强大起来。

国企改革原则应该是:全民产权,全民管理,全民受益。具体内容是:产权归“人大”,使用权归经济实体全体员工的代表机构——职代会,收益分配依法兼顾国家、企业、员工三者利益。

遵循辩证法的基本法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及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化。

认清国企的社会普遍联系,从国情主义出发,通过法制改革,使国企有一个有利于发展的社会条件,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企改革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可乱摸索,一定要有一个相对健全的法律保障。

促进公有资产管理的民主化,必须依法实行公有资产的民主管理。

改善党的领导,把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体现在法制上,依此取得企业的法人性质。改善党的领导是把党的领导体现在立法和监督上,当使用执法系统实现对企业的领导。

把经营国企的权力交给全体员工,急需解决一些理论问题和法律问题,如全体员工的界定,全体员工与厂长、经理的关系,谁作为国企的法人代表,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的问题。

人大管理国有资产还需要组织制度的创新,"人大"要成为专家"人大",不能仍然是社会各届的"拼盘人大"。当前的权宜之计是由"人大"组织管理全民资产的智囊团体,来解决全民资产的管理问题,以后可由资产管理专家竞选人民代表。"人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应该是人大的下设委员会。

必须有个《公有经济实体职代会法》,法定国企职代会的权力,义务和组织法。此法必须保障国企员工中的企业管理专家进入职代会,竞选当然是个好办法。依法保障职代会制度。在全民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其它资本按资本比例选代表参加职代会,在聘用经营者和审批企业经营重大决策时与职工代表有相同的表决权。

国家出台一套完整的《资产法》,依法保证各种合法资产在市场竞争中秩序和优胜劣汰的原则。

民主管理改革,创建法制条件,都是自在给国企创造发展的外部条件,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释放内因,挖掘出员工的创造力,以人为本,才是最重要的。

人才是生产力的能动要素,必须把国企改造成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人才施展才能的平等的舞台,达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以人为载体才能实现。国企必须有一个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与权力机制对立的民主机制。

“职代会”由员工信赖的本实体内的管理专家组成,是全民所有制实体的主要权力机构,受“人大”委托,经营国有经济实体的资产,受全体员工的委托经营实体内员工的集体资产。“职代会”承担法定的责任,履行法定的义务,代替工会的工作,接受员工的监督。“职代会”代表由法定程序从员工中民主选举产生,由员工依法取消其代表资格。国家依法保护“职代会”的权利。

应该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复合环体系”,如下图所示:

→员工中的普通党员→企业党委→地方党委→政府─

││

│→员工人民代表→人大→人民资产委员会─│

│↓

普通员工→职代会代表→职代会→厂长经理→企业管理机构→普通员工……

企业内部环(如图:普通员工→职工代表→职代会→厂长经理→企业管理机构→普通员工……)是企业经营管理环,强调了职代会在企业行为中的作用,摆正了职代会与厂长、经理间的关系,确定国企全体员工是国企的主人。这种设计要求职代会的组织和运行都要法制化,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必须由职代会批准,用竞选的方法产生职工代表。职代会的职能相当于现代企业制度中董事会的部分职能。

资产管理环(如图:普通员工→员工人民代表→人大→人民资产委员会→职代会→厂长经理→企业管理机构→普通员工……)表明,人民资产委员会的职能相当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董事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能,人大相当于股东大会。

国有企业的政治、法律保障环(普通员工→员工中的普通党员→企业党委→地方党委→政府→职代会→厂长经理→企业管理机构→普通员工……)表明,党通过政府等执法机构的领导实现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主要是保障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及时通过执法机构制止企业违法,纠正不利于公有制发展的偏向。

这个“复合环”是俞愚设计的,可以称为“俞氏符合环国企管理系统”。俞愚的《环论》是设计“俞氏符合环国企管理系统”哲学依据。“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是以现代生物学、生态学为先导的,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根据的,现代信息手段使事物联系更加广泛的情况下产生的,揭示事物广泛联系规律的新哲学,是现代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环式事物联系具有一定条件下的系统恒定性。环式联系延长了事物存在的时间,因此,它具有其它联系形式不可比拟的完善性。其反映出组合优化对质的影响。环使人的认识扩大到全部联系的范围,把不同领域的要素组成系统,在系统中用调整,平衡的方法解决整个系统的问题。“环哲学”还可以指导人们从本质上认识社会现象,找到社会弊病的根本原因,确定医治社会弊病的方法。环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成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顺应客观规律的优良工具。

此设计中,“人大”相当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股东大会。“人大”产权应表现为资产流向的支配权,经营过程的监督权和分配法律的制定权。“人大”设人民资产委员会,下辖全民资本委员会,具体管理全民资本。由“人大”代表选举其中的经济专家组成,还可聘用经济专家作顾问。全民资产归“人大”,要求改变“人大”代表的知识结构,“人大”必须是人民信赖的专家“人大”。国企改革最终要靠**改革来完成。

按此设计,生产力的能动要素活跃起来,生产力会得到空前的解放,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会加快,国企会很快扭转不死不活的局面,国企改革的预期目标会顺利到达。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