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官场·职场 > 正文

众说纷纭话就业:国企or外企?(三)

2011-06-07 07:16 官场·职场 ⁄ 共 6740字 ⁄ 字号 评论 3 条

    在看了岭南一梦的《不惑之年再思考:十年外企历程》、《从国企到外企:不惑之年何处去》后,大家众说纷纭,观点中不乏真知灼慧。不多说,往下继续阅读,以开阔思维:

    46、外企的技术达人相对老共的体系来说,少得可怜。在老共的体系内,心态能放得下,也有时间给你培训,学习。在外企,尤其是竞争激烈的外企,时时刻刻要想着战斗,要充电,也大多充点快餐似的皮毛,系统性的数理整体知识早忘一边去了。先到老共的体系下去提高自己,然后跳到外企,这个是性价比最高的。老共体系内的核心岗位,出来的工程师到外企那时相当吃香,但是外企的人想进老共体系内的,那是天方夜谭。

    47、我个人的体验是外资企业里面的员工现在不只是英语好,沟通能力强。和国企和民企咱天天都在大交道,上上下下遇见了些人。大多地方,外企业员工在技术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比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名企的员工强的。
    技术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都是做得多了,见得多了,锻炼出来的。象我自个的队伍吧,只要是手头在做的项目,我都让我们自己分析,自己解决,找不到查书、亲自去现场调查查看,自己在做的过程中,我们编制了很多标准化流程化的东西了,比老美他们都做得不输。能自己做的,就不要去找老美来解决,而且目前好多方面我比北美的同事效率质量一点不差多少。每天的工作中有不停的新问题,新产品新业务来了,你总有没见过的。这个时候,以往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有用,更重要的是思路,方法论,就象庖丁解牛。现在讯息发达,到处的知识资源非常多,自己遇到难题,有了正确的思考方法,想了路子出来,再回到那些细枝末叶的细节问题,本行本页的问题如鱼得水,哈哈。
    象在外资公司吧,有的新员工没见过有些现场的制造装配等等工艺,但一有机会了,即便供应商是在漠河,都马上让他飞去现场了解。短短的时间内,即便刚毕业2年的大学生,对好多东西都了如指掌了。这样一来,听起来平常他们出差酒店报销没一定的上限,差旅花销高,出差多,工资也高了些;但他们学习效率高,“见识广了”,工作能力提、效率高了,对公司业务的成本,效率反而省的是大头了。

    48、有人说到“技术”,这个东西理解得太狭隘了点点。就举例说吧,刚出来的学生,他要熟练用CAD,各类软件,翻书查标准找资料,设计计算,这个时候他干这些活主动,勤快效率还高,为人友善,咱就说这个人技术水平不错;和差不多时间的其他人相比,他做得不错了,可能就有好点的机会有个多点的职责了。
    等两年了,他独立负责产品项目了,什么CAD这类的狗屁软件自己不亲自用了,查翻资料,细节计算也有了其他人替他做了,他更多时间和精力负责整个产品主要框架,大致开发思路,要搞定客户,履清供应商,其他部门的同事认同他愿意和他合作,这个时候他的“技术含量“就定义成了沟通要好,思路要清晰,会和人打交道,分得清孰重孰轻,自己的工作节奏控制得好了。
    等两年,他在公司内部有了好民声了,外面好评也不错,有更多的责任了。对下,部门内部工作井井有条,给团队创造好工作气氛,大家都主动自觉,勤奋积极,上下一气以搞好业务为荣誉,有激励。对上,理会领导战略意图,总能提前完成,超出他的预期那么一点点。和其他部门刚柔并济,即能维护自己部门利益,又可和别人和平相处。。。。。混到最后,发现自己不但能做造飞机的CEO,原来改行干汽车,也能是个专业的CEO,也是“技术”不?
    以上随便打几个字,作个例子。"技术”这个东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定义。年轻人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岗位的本质工作,敏锐主动的工作作风,超过领导对你的预期,同事服帖与你的能力,这比进什么样的单位更能自我掌握于手中。总想着做着做那,进这单位入那企业,不如退而结网,练好自己的内功,大事情做不了,自我生存还是不行的吧。

    49、在美企,不仅管理者不懂技术,连研发部的经理的工程意识也差劲的可怜,大家竞相学习流程、MBA这种无用不干正事的知识。其实现在很多的工程知识都渗透到一些工具里,如果你不会CAE,你就很难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矩阵、向量和材料力学。而以前和那些外企的工程经理谈及这些的时候,大多很白痴,这就是他们职业生涯没有国内企业工程师那么长的很重要原因。

    50、本人之前也在国有巨型钢企混过几年,参加过投资额5 billion的新建项目(当然偶是小兵),生产线上80%主机是进口(最关键的机组100%进口),工艺也是买老外的。至于设计院(中冶集团北方某设计院),借着业主的光去欧洲学习考察了一番(带回来的资料还不如买的洋烟洋酒和化妆品多),然后把老外的图纸翻译翻译,加上点土建、钢构和公辅介质,赚了一笔不菲的设计费。但就那点翻译的东西还错误百出,其项目负责人经常被我们的项目经理训得一鼻子灰。以至于我们项目组的TZ戏称:还不如不叫他们翻译,咱自己也能看懂。省下来的设计费发给大家作为奖金。其实CAD/CAE什么的也就是一基本工具,就像护士要会打针一样。没什么可夸耀的。读研时候的一同学,工作第一年就是干这个,我们称之为“网格男”,憋不住第二年就换部门了。我在国外实习的时候,边上一老兄大概40好几了,整天对着电脑画图,其实也就是一绘图员,相当于国内的中专学历。而且是属于公司的外协员工(很多外企的职务分为Intern和Extern,Intern一般是公司的核心员工,Extern则是那些相对不很重要的职位如绘图员什么的,有点像临时工,当然也有少数资历和经验很丰富的extern)。以上内容绝无贬低设计院的意思(LZ不也是设计院出来的吗),就是看不惯有些人设计院长、CAD短的。不好好找找差距还妄自尊大。最后问一句:ph所用的CAD/CAE软件中,有几种是国产的呢?

    51、回想自己的职场之路,从国企外贸公司的6年到消费电子的外企的办事处10年,再到国企的消费电子产品管理几个月,似乎没有特别的职业规划,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变换着行业,变换着城市,转眼也是奔四的人了。
    去年的下半年,离开上一家公司。二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太多的公司的动荡和变化。自己的执着和认真也让自己得罪了小人,黯然回到了深圳。十年的外企职业经理人的生活,似乎都是在围绕每个月的销售目标周而复始,投入太多,以至于忘记了思考。所以当职场上的打击到来时虽然看起来表面平静,但似乎一下子变得无措。
    那时整天在家里,不愿意去开始一份新的工作,因为不知道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职场的丑陋,也许还是自己的情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差吧。天天泡在网上看帖子,无意中看到这个帖子就进来了,让自己不停的在思考。以前把工作当成了全部,只想着如何更努力获得认可,通过升职加薪让自己的收入能够不断地增加,没有理财的概念和能力,以前也从不关注。当职场的变化来临时,突然发现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太差了。
    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尤其是女人,更是比较的感性。经历了半年时间的调整,似乎还是不能完全恢复以往的状态。那时只想找个国企之类的工作做吧,不再做销售,不再去外企,宁可收入低些,也希望给自己一些稳定的感觉吧。后来就进了现在的这家国企,也不再做销售,转而去做产品规划之类的工作。没有下属,没有独立的办公室,相当于过去三分之一的收入水平。
平静的日子过了几个月,让自己在这里沉淀思考。虽然不直接做销售管理了,但这里可以让自己接触到研发,采购,制造之类的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前端的东西,换一个角度去做事了。凭心而论,这里没有啥压力,和领导同事相处也还可以,氛围不错。但自己似乎想法在慢慢改变。国企里如果做个部门经理之类的职位应该说相应比外企的同职位的人能要舒服的多,压力小而且收入并不低,呵呵,有些收入也不必像我们过去都去交了个人所得税了。但是如果是一边的国企员工,工作虽然轻松,但收入却是对比外企的同类人员相对较低。如果说来国企前,自己的想法是希望稳定,哪怕收入低些,可真正到了这里,适应一段时间后又会开始怀念以往的高收入和充实的外企生活。
    前几天猎头推荐的一个外企的职位,自己去面试了,不知道结果如何。如果可以我想自己还是会离开国企了,虽然这意味着以后再也不可能重回国企了,毕竟奔四的人了。再去外企奋斗几年,即使不到四十五岁就离开了,至少这几年还能收入高些。自己学着理理财,自己安排以后的退休生计问题了。

    52、提到工业技术水平,我们一般首先会想到德国和日本,也许是大家和这两个国家接触更多,也许是我们更提倡一种实用化的技术发展模式,总之,在大家的印象中确实是那个样子。但当你接触德国和日本的工程师,问他们在当今世界中,谁的技术水平更高?他们会不假思索地答道:美国。美国佬准备火星计划的时候,欧洲也联合起来搞了一个火星探测计划,并抢在美国佬之前,发射了无人探测车,当这东西接近火星的时候,就再也没了声息,连结果是什么样都不得而知!当看到美国佬的火星车在火星上着陆、打开防护球、行走、系统故障再启动以后,欧洲人写过一个很长的报告,总结经验,承认在所有的环节上都落后。其实,美国佬不仅是在航天等尖端领域领先其他国家,在一般的工业领域里也有着别的国家无可匹敌的优势。在材料工业领域,美国佬从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合成纤维材料,到半导体材料等方面都远远领先其他国家。因为金属材料的性能领先,他们有最好的装甲板、最好的涡轮机高温叶片合金材料。美国佬在机械加工领域也是世界领先的,其大型机加工设备举世无双,其潜艇的螺旋桨和飞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水平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但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最可怕的是:不是美国佬现在拥有什么设备,而是它的技术潜力、研发能力和以需求为导向的全社会的进取态度,这是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所具有的能力,任何国家都达不到这种水平和能力。因为需求,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开发并且实用化某种东西。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中国的技术水平在短期内是没办法达到美国那样的水平,但是只有营造出合适的环境和土壤,本土的人才才能成长,才有希望。

    53、技术这个东西,在北美就是容易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象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英国的技术。直升机等东西也是欧洲人带过来的东西。许多在当地‘水土不服’的东西到北美都开花结果了,有时大家开玩笑说苏格兰的花猫到了北美都被培养成名贵品种了。北美的猫们都非常有趣,你挥手招呼它,它懒洋洋地走过来让你抱它,非常的重。有时猫们还强迫小兔子等小动物和它们玩。
    忽然有一日,美国佬说可以出售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给中国使用,大家一时竟不知什么意思,有猜是要通过这东西拖垮中国的,有猜是因为怕中国自己开发电磁弹射器的,也有猜是要把旧的弹射器拆下来买给中国的,因为你毕竟没见过什么是真货。技术就是这样奇妙,你没有的时候,可能朝思暮想,但人家假如真卖给你,倒有了一大堆的想法。再比如直升机,大家都认识到‘黑鹰’确实不错,早年我们买过。但你和航空界的家伙说,假如美国佬有一天提供全套的‘黑鹰’图纸给中国,大家会怎么想?航空界的家伙说; 首先应该想想美国佬什么目的,到底是要搞垮中国呢,还是怕中国自己发展。我说我不这么想,既然现在不会做这个东西,我总要先学习一下它的技术,即使鬼子有什么目的,我也要学明白以后再说。
    我们也常常大谈创新,其实我们也明白创新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真正面对创新的时候就胆怯了,银行问你有什么可以抵押?中国本土的风险投资商希望你的事业有个模样的时候才可以投钱,这些风险投资家宁肯把钱投给饭馆和新式咖啡馆,也不肯投给工业技术领域,还美其名曰说:玩工业,到欧美去玩,中国根本就不适合玩技术,也许他们说的对!
    看中国的TD芯片公司倒闭,痛心疾首,也许时隙方式的TD格式最终无法达到W格式和2000格式的带宽,但我总认为还是应该玩下去的,既然已经是世界三大标准了,就应该一直玩一阵,看可以玩到什么时候,为什么最终可能玩不下去?起码可以培养下一代人才啊!
    不知为什么,中国人在北美即使是搞技术,即使是创造一个技术类型的公司,但一直搞技术的人就少,到了一个时候可能卖掉技术公司,依然开饭馆,我怎么都想不明白我国人民的饭馆情节怎么会这么重?难道真是饥饿年代太久了吗?翻翻历史,满篇都是盛世,哪个皇上可能都不希望臣民挨饿。
    有时看我们的技术人员,从刷碗、跑堂,到开饭馆,一个轮回套着另外一个轮回,真的有些想不通。有一年在加国开长会,一天连着一天,有一阵哥几个到了很晚的时候大家还不想睡,就去泡粥铺闲聊,加国的有些粥铺很讲究,环境也不错,喝粥又可以安神、养胃,有一天忽然听见后面讲纯正的‘京腔’,我们一哥们大叫道:“哥们,哪个区的!”
    “海淀的!”跑堂的连忙跑过来,答道,似有见到亲人的感觉。
    在北美,你可以见到各种行业的出去的家伙,我不明白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怎么会觉得人一定要在北美才可以找到‘出人头地’的感觉。我也请教过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他们也解释不了,只是说适应了。其实我也有许多的问题解释不了,我们怎么就不能发展点新东西,而一定要跟在洋人屁股后面跑呢?
    早年的中国留学生,许多都非常厉害,世界级的人物,有些还为国家干过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业,以后就逐渐少了,越来越少了,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听一个教授讲课,教授说:创新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环境,一个是人才。教授其实讲得很明白,大家都听懂了,但听懂以后大家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过话说回来,在北京开饭馆就是比搞技术挣钱。即使有些创新,大家也愿意搞饭馆经营方面的创新,我知道的几个风险投资商,专门投资饭馆,并因此挣了钱。

    54、打个比方,我曾经发帖抱怨,在国内搞技术的人挣不了大钱,最多赚点辛苦钱,尤其是在28-35岁之间这段成家立业最需要花钱的时候,没钱,等慢慢职称职务上去了,收入提高了,这时候已经混成了人精。现在中国社会完全沦为以金钱论英雄(掌握特权的官员群体除外),我跟女友都是博士学历,本科也是根正苗红的top10大学(我女友还是北大的,当年的高考小状元),但是在北京混了几年了,加一起的收入连个房边都摸不着,所以我女友的老爸比较瞧不上我,我女友的老爸(姑且称作老丈人)是浙江人,高中文化,现在在北京混的风生水起,开着林肯领航员,160平的大房子,儿子8岁(老丈人封建,嫌女友老妈不能生儿子,在女友上大学的时候跟女友老妈离婚了,又找了个比女友只大6岁的北京女人),每次见老丈人,都让我觉得自惭形愧,觉得自己窝囊,但是做技术的,根本没机会来快钱,想捞钱,只能去做项目,没技术含量,还要往外跑,这样吧,又心有不甘,一来二去,人的心都给搞的浮躁了,根本静不下心来。

    55、我今天刚好46岁, 不到30岁的时候加入外企, 也是所谓世界500强, 做了10年. 和楼主加入外企的原因一样, 加入后的感觉也一样. 后来公司并购, 我们这个公司被另一个公司收购了, 当时可以选择留下, 但收购我们的公司原来就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 另外当时国产的产品已经出现, 价格只有我们的一半, 感觉即使再做下去也很难了. 于是选择拿补偿离开, 所谓补偿也就是N+2, 就是服务了9年就拿9+2=11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大部分外企的离职补偿也是按这个标准. 后来是和朋友开公司, 也有10年了.
    楼主说的对, 在外企年龄大了很难留得下来, 体力精力还有薪酬都很难和年轻人比, 除非你升到高职位. 即使是升到高职位, 公司合并, 人事斗争都会让你不自主地离开, 这与你在公司做的好坏关系不大. 我现在还是和很多外企打交道, 目睹这些年外企员工更不稳定, 一有公司合并的传闻就人心惶惶.
    但话又说回来, 你在一般的国企或者私企也会遇到上面同样的问题. 打工就是这样, 总有不稳定和不安全的感觉.

    56、在银行里的职业发展只有两条,一条是柜员-业务经理助理-业务经理(副行长),主管内控;还有一条是营销,做客户经理,就是无止尽的应酬,去公司客户部看过的人就知道,男生占绝对数量,女生这一行很难,会面临一些诱惑。
    不管在什么样的岗位,拉存压力都巨大,卖保险、基金。简单说,就是全员营销。其实在四大行每年那么多利润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存贷利率差额,随着利率市场化,这部分利润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来自对最底层员工的剥削,这是实话,在广州四大行工资其实不多,抱怨特别大。在我的认识里,我认为国企的领导都是政治家,而不是真正的企业家。

    银行未来的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是中间业务收入,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就知道了。金融行业收入是高,但是利润集中在了上游,也就是大家都羡慕的投行,这样的地方北清复以外的人基本上别想。

 

相关阅读

    1、《搞技术的有前途吗

    2、《身在国企心很累

    3、《官场职场

目前有 3 条留言    访客:1 条, 博主:0 条 ,引用: 2 条

  1. 抢投 2011年06月08日 8:51 上午  @回复  Δ1楼 回复

    没想太多呵呵 因为既没进外企也没进国企呵呵

外部的引用: 2 条

  • 一个计算机硕士毕业生的求职经验(十一) « 求索阁
  • 【求索·职场】第1期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