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官场·职场 > 正文

漫谈中国文化中的“意会”

2010-10-20 16:28 官场·职场 ⁄ 共 111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中国文化有个大的特点就是意会。意会的特点来源于象形文字的词意同形,由于每一单字都有独特的音形字义,由不同的字组成的词就相当容易理解,可以望文生义。望文生义的要点就是意会。历史演化中,不同的部落和国家形成了自己不同的字义和不同的读音,因此就有了多字同义或一字多意的情况出现。在国家融合统一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交流还是保留了各地普遍认可的文字(即使是李斯统一汉字,也不能消除此种情况)。通假字、同义词、多义词的出现更加促使汉族人的意会能力大大提高。

    中国人的意会最明显的表现在肯定与否定的表达上,对与不对、好与不好、……等等,在语音判别时经常搞不明白,往往需要看具体的事物和人的态度才能判断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这与西方人的yes或no泾渭分明的发音是不同的。还有汉字的语言习惯常常不用主语和谓语,而只表达动词。那些西方语言中的状语则经常的被省略。要理解汉语,最需要的就是意会能力。一句话,一篇文章,如果不惯于使用汉语的则需要重读或者寻找上下段内容才明白前后的联系。

    汉语意会的最高境界就是猜谜和诗词。猜谜是根据所提示的意思联想那些意义吻合的词语字句。而诗词所追求的就是意境,精妙的唐诗、宋词所表示出来的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是典型的情景交融,词义双关的绝佳好句。

    汉语意会的语言习惯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艺术欣赏形式,那就是抽象。据说抽象画大师毕加索的灵感就是来源于中国画艺术。中国画的要点就是要“神似”,一块留白,让你联想到草地就是草地、白云就是白云、天空就是天空、……。因此留白就成为了中国画独特的最精妙技巧。这其中画作者与观察者不约而同的印象和结论就是画家们的追求。而表现更高深的意境的,我们则可以在大师杰作中找到,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傅抱石的《煤都壮观》、石鲁《转战陕北》、……等。瓷器惯常的象耳瓶取意于《道德经》的“执大象,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泰。”。惯用的青花莲花则寓意“清廉”。

    总之,汉语言“意会”的特点,贯穿于中国人的一切生活之中。意会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寻找有用的信息作出判断。因此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知不觉间提高了每个学习和使用汉语者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大家知道机器人的智力水准就是“模糊数学”的能力,因此中国人有着先天的智力优势。

    港台有学者提出儿童读四书五经可提高智力的说法,就是因为读古书需要较强意会能力,儿童学习古文就是锻炼“意会”能力。因此,读古文可提高智力应该是有根据的。我看成年人读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也可提高智力,实话讲,我学习没有标点符号的《道德经》和《易经》后,获益良多。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