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事件传到伦敦,英国政府一时陷入争论。德比伯爵(前首相)在上议院提出了谴责政府在华使用武力的提案,经过激烈辩论后,以110:146遭到否决。理查德·考伯登在下议院再提相同议案,结果以263:247获得通过。首相巴麦尊不久解散下议院重新大选,结果巴麦尊的自由派胜出,对华出兵成为既定政策。 1857年3月20日,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特使,率领一支海陆军来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1857年4月法国政府任命葛罗为对华外交特使。美国政府因国内黑奴问题对立,未作出兵计划。同时俄方也加入,同时间俄方也加入,以东正教团监护身份先混入北京,后来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借机渔利。这样形成了四国联合阵线。
英法联军——天津大沽口一胜一败
但是自1857年5月起,印度殖民地发生兵变,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起兵反抗英国东印度公司,起义波及印度大部国土。英军出兵增援,至9月重新夺回首都德里,沙二世被俘虏,局势得到控制。莫卧儿帝国至此终结,英国政府撤销了东印度公司的管辖权,改为直接统治印度。10月中旬,英国特使额尔金和海军将领西摩尔等人商讨,决定先进攻中国华南,然后向北推进并展开外交攻势。俄国认为即使攻下广州,清廷也不会屈服,唯有直接攻打天津、北京。但英法联军为使叶名琛就范,坚持攻打广州。11月,英法联军集结一万余人的海陆军,及英舰43艘、法舰10艘进攻广州。12月10日,叶名琛得知广州已被封锁,要求市民躲避,但对英法提出的赔偿要求不予回复。12月12日,联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允许进入广州城,赔偿亚罗号及马赖事件的一切损失,清政府必须派代表与英法进行修约谈判。照会要求10天内必须答复,否则武力攻城。叶名琛认为英国虚张声势意在求和,拒绝了照会要求。12月27日,叶名琛上奏7000多字予咸丰帝,仍称英国意在求和。12月28日清晨,英法联军发起进攻,炮兵对广州展开了连续27小时的炮轰,广州南门全毁,大片民宅被烧,两广总督衙署遭到炮击。12月29日,英法联军仅以阵亡15人的代价占领广州城,从布政司库搜掠白银20万两。
1858年1月5日,联军在左副都统署抓获叶名琛,将其押送至印度加尔各答,不久死去。1月7日,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高官联名向清帝上奏,报告广州失陷的消息,咸丰帝深感诧异。为了恢复广州秩序,1月9日,被联军羁押的广东巡抚柏贵,名义上复职与英法总局共同治理广州,但没有实权,一切由巴夏礼控制。柏贵也成为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扶植的第一个傀儡政权。3月底,四国代表齐聚上海,向清政府递交公函,除赔偿战争损失外,要求:1、外国政府有权在北京派驻代表;2、开放通商口岸;3、欧洲人有自由游历和购买商品的权力;4、修改关税;5、信仰自由。清政府知道战端已开,将叶名琛被撤职由黄宗汉接替。咸丰帝下旨督办民团反攻英军。广州陷落的消息不久传到上海,两江总督何桂清为免去战祸,私自向英法领事谈判,提出上海地区照常贸易,上奏清朝获准。4月1日,见清廷未做答复,英法联军炮舰北上天津大沽口外集结,威胁京畿。
1858年4月24日,英、法、美、俄四国使节聚集天津大沽口,限期清政府6日内派人谈判,否则开战。咸丰帝派直隶总督谭廷襄赶赴交涉。不料英法以谭廷襄未获钦差身份拒绝接见。咸丰帝除了同意减少关税外,对于四国的要求一律拒绝,也不准谭廷襄开战。由于等待兵力集结,直至5月20日,英法发出最后通牒,限 2小时内交出大沽口,遭到清廷拒绝。联军随即发起进攻。1200余名士兵在炮舰掩护下,进攻6000余清军驻守的四座炮台。清守军奋力抵抗在2小时后全军战败,大沽口南北炮台陆续被攻陷。5月26日,英法联军未遭遇抵抗就兵临天津城下。5月30日,四国使节逼迫清政府派全权代表至天津谈判,否则将进军北京。清廷在6月1日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耆英赴天津与各国谈判。6月13日至6月27日,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四份《天津条约》,涉及通商、关税、鸦片贸易合法化、传教、赔款、领事裁判权等诸多事项。
战后,清廷命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署理直隶总督)前往天津,整饬海防军务,着重重建大沽口炮台。炮台由原来的4座增加到7座,安装岸炮 64门;炮台周围均筑坚固堤墙,包挖壕沟,竖立木栅,加强防护。6月,英法政府不满足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意图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英法舰队再回大沽口,拒绝清廷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进攻大沽口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先后阵亡。由于清军准备充分,战术得当,英法联军惨遭失败,死伤四百多人,英舰队司令贺布也受重伤。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次取得胜利。
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的堂皇理由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惨败,使本来想教训清朝的英法政府相当愤怒。英国《每日电讯》出现占领北京城,永久占领广州,把皇帝赶出皇宫的声音。英国内阁从1859年9月16日起开8天的会议,最终一致主张对中国增兵,并攻入北京作为目的。英法双方决定由英国出兵1.2万人,法国出兵7000人,联军在上海聚集。1860年4月21日占领浙江定海,后陆续占领大连湾、烟台,完成对渤海湾军事上的封锁。清军除了在北塘(大沽以北)埋设部分地雷外,并未驻军加强防备。8月1日,英法联军在俄国间谍引导下,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天津北塘顺利登陆,没有遭到任何攻击。8月12日,英法联军2000人在往大沽探路途中与清军遭遇,接着与4000名配备大刀、长矛和弓箭的蒙古骑兵战斗,清军战败撤往塘沽。8月14日,英法联军集中36门火炮攻占塘沽。8月21日,英法联军3500余人,集中火炮进攻大沽口炮台,清军在火炮差距下渐渐不敌,白刃战后多数守军壮烈战死。当晚大沽口炮台被占领。8月23日英军上将贺布北上直达天津,总督恒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恒祺与联军代表额尔金在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并劫持英国派往洽谈停火的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
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9月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八里桥是京城最后一道屏障,僧格林沁统帅三万清军,扼守入京要道。蒙古骑兵前赴后继,表现极其英勇,但冷兵器难敌美英火炮,三万多清军伤亡过半,而六千人的英法联军只有52人伤亡。八里桥大战的第二天,9月22日,住在圆明园的咸丰皇帝,以北狩为名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20余名太监与敌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军攻占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自杀。10月7日,英军闯入圆明园,法军司令孟托邦和英国司令格兰特,下令劫掠园内财宝和艺术珍品。官兵为抢夺珍宝甚至互相械斗。10月9日法国军队撤出圆明园时,这座康雍乾三朝历时150余年建成的皇家园林,已经满目狼藉。
英国特使额尔金、格兰特等人,以清政府绑架巴夏礼和虐待俘虏为由,下令烧毁圆明园,以教训清政府。额尔金甚至命人在全城张贴布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付之一炬。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10月18日,英军纵火焚烧圆明园西北角的安佑宫时,300余名工匠宫女太监被活活烧死在里面。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忘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圆明园大火方熄,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给英国,赔款白银800万两。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当政。10月25日,奕与法国代表葛罗签订《中法北京条约》,条件与英国等同,并允许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11月14日,俄国借机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强行划归俄国,将新疆西北44万平方公里国土割让给俄国。美国公使因国内爆发南北战争而回国,未及趁火打劫。但事后借口“利益均沾”,同样掠取了诸多殖民特权。
1861年8月22日,31岁的咸丰帝病死于热河。6岁的皇长子载淳继位,年号同治。由八个顾命大臣辅政,尊载淳生母懿贵妃那拉氏(慈禧)和皇后钮祜禄氏(慈安)为皇太后,以“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颁布诏谕的符信。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又进入了政权动荡期,一个女人影响了中国其后48年的命运。
1960年中苏分裂,是中国近代摆脱外国干涉的标志性事件。
毛泽东解决了困扰中国过去百年的三件事:不挨揍、不挨饿、不受辱。
同时解决了事关中国未来百年的一件事:奠定工业化基础。
功过如何,历史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