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军事战略专家乔良少将
【导语】当年以一部《超限战》引起强烈反响的著名军事战略专家乔良少将,近年来将自己的研究焦点转移到美国的军事行动与其经济利益的关系上。“说一个国家的军事行为是为它的经济利益服务的,这个观点并不新奇,但我研究的是,美国的军事行动是‘怎么’为国家的经济利益服务的,它的服务方式、服务路径是什么。”从这个视角出发,乔良对航母的理解显然迥异于大多数人的看法。
提示1:“美国人通过战争的形式可以改变投资环境,改变资本的流向,甚至改变资本的流速。”
提示2:“有了经济能力,就有对军事能力增长的需求,军事能力增强,国家能力也会增长。”
提示3:“美国人已经通过它的金融大战略,建立了一种全球化金融体制,崭新的金融殖民帝国。”
提示4:“中国到今天连美国一半的路都没走完,而中国今天面临的环境又比美国当年险恶得多,我们急着张狂什么?”
【正文】
作战与威慑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是最近一个很热的话题,作为一名军事战略问题的专家,你怎么看待航母?
乔良:在我看来,航母正在过时。为什么这么说?这和航母担负的历史任务有关。在全球还没有进入到美国“一超独大”局面、全球化的金融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时候,航母是很有优势的。因为它可以控制全球的物流——全球的经济活动,只要世界还处在海上贸易和海上物流的时代,谁控制了海洋,谁就几乎能控制整个世界。拿资源的流动来说,火车不能越洋,飞机运力不够,轮船是最好的运输平台,航母则可以控制海上的运输通道,这时候做为“海上巨无霸”的航母当然最有力量也最有价值。
但是近40年来,美国建立了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制,对于资源的控制和财富的转移,统统可以通过美元交换的方式实现。这时候,控制海洋、控制物流就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了,因为一切资源和产品,一切财富都以美元计价,谁使用美元的数量最多、次数最多,谁更有花销美元的能力,谁实际上就有了控制全球的财富和转移财富的能力,这时候对实物的控制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你控制多少资源和生产多少产品,最终都要变现为美元才能进行交易,所以,这时候美元为王,拥有美元,特别是拥有发行美元权力的国家才是资源和产品的最后拥有者。而这时通过海上物流运送的实物资源和产品,只是财富交换和转移的一个流程而已,除了运输方和海盗,谁也不可能在从物流中直接获利。除非有国家和你死磕,要把你的航道堵住根本不让你过去,这种情况下,谁拥有航母当然能派上用场。但是在过去的40年里,除了海盗对海上安全有所威胁外,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过。仅有的一场稍微像样点儿的海战就是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之战。
当全世界只有美国拥有最大的航母战斗群的时候,航母对美国是有意义的,对于中小国家也的确是一种巨大威胁。但对于其他大国来说,航母实际已经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因为航母的攻击,必须要到中近海来,不能远于2000公里以上,因为它的飞机飞不了那么远——飞机的作战能力是以其作战半径来计算的。比如一架飞机最多能飞3000公里,那么它的作战半径就只有1500公里,因为它还得飞回来。即使算上空中加油,现在大部分战机也不可能有太长的航程,除了美国的B1、B2远程轰炸机,从美国本土起飞,经过几次空中加油可以到达全球任何地方,现有的战机基本上做不到全球到达。
三联生活周刊:你所说的“过时”,是指从它单纯作为一个军事武器的意义上理解的吗?
乔良:一个国家的军事行为,归根结底是为它的国家利益、经济利益服务的。从这一层意义上讲,航母的作用正在打折。特别是当美国的国家利益日渐表现在金融利益上时,更是如此。因为美国已经找到更好的方式来控制全球的资源、资本的流向流速,改变投资环境。比如它的全球打击系统,可以6倍于音速的飞机和5倍于音速的导弹,打遍全球的任何地方,这就可以随时改变全球的投资环境。
比如某个资本最集中的地区,是美国不希望资本到达的地方,就可能用导弹改变它。当导弹落下去的时候,资本就会迅速撤离,这样一来那里的投资环境就改变了,资金开始抽逃。但抽逃出来的资金不会悬在半空中,总要寻找安全的地方落地。什么地方最安全?谁的拳头大,谁那里就最安全。全球的投资者为了盈利,为了避险,都会把资本转移到最安全的地方去。这就是美国为什么要保持全球军力第一的根本原因。美国打了几场战争,对这样的方式屡试不爽。比如科索沃战争,把数千亿美元的热钱从欧洲迅速打到了美国。打阿富汗战争,别的原因不去谈,就看效果:“9·11”的发生让全球投资人对美国的投资环境开始质疑,纽约是全球金融的中心,华尔街是中心的中心。连它都遭到了恐怖分子的严重破坏,安全还会有保障吗?于是几千亿的资金,当年就从美国撤出。这就迫使美国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打一场胜仗给全世界的投资人看。美国打响阿富汗战争当天,道琼斯指数就迅速回升了600点,全球投资人对华尔街的信心也重新随之提振。美国人就是这样通过战争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能改变某一地区甚至全球的投资环境,改变资本的流向,甚至改变资本的流速。
这种情况,成百上千亿资本的滚动,在键盘上敲几下,就在瞬间完成转移的速度,航母是跟不上的。航母从部署地,到目标区,比如说从日本的横须贺港出发,到达红海,要两星期左右,这个时间投资人投资完再撤出来都来得及。航母的速度跟不上资本流动的速度,只有全球快速打击系统才可以做到。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脱离开作为军事武器的意义,从一个国家的战略层面上讲,发展航母的意义在哪儿?
乔良:航母实际上就是海上的移动机场,它本身有很强的攻击能力,同时也有很强的防护能力,美国的航母都是核动力航母,排水量最小的也有八九万吨,最大的有12万吨左右。可即使是这么强的攻击力,对于别的任何一个大国来说,也不算什么。实际上,现在的很多大国,包括中国,都有建造航母和击沉航母的能力。为什么美国对中国建航母和拥有反航母导弹的传闻这么在意?因为我们拥有这两样能力后,也就是削弱了他的威慑力。比如俄罗斯,正在重新崛起,也在建造自己的航母。航母在今天的意义,与其说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不如说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工程。
当然我不否认在和平时期,航母是一个国家的利器和军力的象征。其实它的象征意义甚至比实际功效更大。美国的航母是用来作战的,与美国相比其他国家的航母几乎都是用来炫耀武力,或者说展示国家形象的。真正到了战场上,哪个国家能承受航母被击沉的耻辱?别说我们国家不能承受,美国也同样不能承受。
美国前段时间在黄海一带进行军事演习,它的“华盛顿号”航母进入黄海,其实从国际法和海洋法的角度看,是无可厚非的——黄海12海里以外都是公海了,在公海演习,只要提前宣布,其他国家也无奈。很多中国人很愤怒,其实只是对美国人意图的一种愤怒。但是我敢断定,美国人只敢在那儿演习,却决不敢在那儿作战。如果美国真正到黄海这个口袋形状的海域作战,它的全部宽度不到1000公里,在这么狭窄的地幅内,无论是中国还是周边大国,包括俄罗斯甚至日本,都有在这个海域击沉航母的能力。谁愿意把自己的航母放到这只大口袋里,让它有去无回呢?美国也不会愿意,它对这一点也很清楚。这也是美国高级将领不断对中国拥有反航母导弹放狠话的原因。
其实黄海早已过了大海战的岁月。在巨舰大炮时期,这里是很好的作战海域,但是在日俄大海战之后,这个地方已经不可能再爆发大的海战了。到了导弹时期,敌对双方更是用不着舰炮去追逐打击对手,用导弹就可以击沉海上的任何目标,你放个航母进来想干什么呢?难道想给对手当活靶子不成。当时中国人的气愤大多是缘于是对军事不了解,同时也觉得没面子。
美国人说了,你也可以到我们那儿去演习,这么说也是因为知道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延伸,海外利益的需求越来越多,毫无疑问需要护航能力和大洋深海作战能力。目的就是要保障海上资源获得的安全性,这就产生了新的国家安全概念。中国在和平时期获得海上资源,需要足够的海上护航能力。另外,作为一个处在上升通道中的大国,也需要以此宣示一种形象。从这些意义上讲,中国需要航母。
航母与深海战略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要不要发展航母已经讨论很多年了,主要有哪些争论?
乔良:对于是否要发展航母,当时主要有几种看法:第一种是认为中国的战略方针是 “积极防御”,所以不需要航母这样的攻击性武器;第二,当时中国的海外需求没有今天这么强烈,所以暂时用不上;第三,认为发展航母还不如发展其他武器,因为其他武器变现很快,很容易看到效果,而航母的建造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建成之后适航、训练、成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差不多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中国人当时没有这份耐心;第四,上世纪80年代,美国当时的国防部长温伯格说过,航母就是未来战争中浮动在海上的活棺材,认为它已经过时。这种观点对中国也有影响。
今天看来,尽管航母的过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还是有作用的。因为航母是和平时期的利器,可以有力地维护国家的海外利益。特别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还不具备拥有航母的能力时,拥有航母,就对这些国家实际上拥有了一种战略威慑力。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没有发展航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能力还不够?
乔良:如果只是建造航母的一个“壳”的话,那很容易。但是要把全部航母作战系统都成龙配套的话,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现在有一些人喜欢说“当时做了会如何如何”,但是,第一,历史是不能假定的;第二,我认为中国当时没有这个能力。一艘航母和一支航母舰队的建成,其实是对整个国家所有水平的一个考验。包括资金能力、资源能力、设计能力、材料工艺等等,所有都在其列。如果当时做了这件事情的话,我估计水平也就和今天的印度差不多。有些技术肯定不过关,一个是舰载机,没有人会给你;另外动力技术是否适用于航母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建造30万吨级的油轮,但未必就能建造六七万吨级的航母,因为航母是用来作战的,与油轮的性能和功用不可同日而语。不要说还包括作战指挥、控制数据链,包括与之配套驱逐舰、护卫舰、潜艇、舰载防空导弹、预警机、侦察机等,所有细节都要考虑,难度相当大。
从我的角度看,中国要说错过,不是错过了航母,而是错过了发展大飞机的机遇。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我们已经建造出了大型飞机的样机,可是最终还是把它放弃了。因为当时有些带主导性的意见认为,造飞机不如买飞机,买飞机既产品成熟又价格便宜,买过来就能用,而且安全。我认为这是一种短视,也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当时我们的航空技术就要面临突破了,最终的放弃就等于耽误了中国大飞机乃至与之相关的整个高技术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进程,这确是一个遗憾。
三联生活周刊:其他一些主要国家,对待航母的态度是什么?
乔良:联合国几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没有航母。不过其他国家对待航母的态度,也不都是积极发展的态度,各个国家都在量力而行,只有少量的国家在做超出自己能力的努力,比如印度。印度一直希望把印度洋变成自己的内湖,因此在勉为其难地发展航母。可是直到现在,都没有建造出一艘航母来。它自己的两艘,包括最近买的,都是捡别人剩下的,重新改装翻修一下,做一些技术性改造。这样的做法其实是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
三联生活周刊:从航母下水到形成真正的战斗力,还要经过哪些阶段?
乔良:任何一个国家的航母,从船坞下到水里,就算交付使用了。下水后,有一段适航(他强调是这个“适”)期,之后是训练期——除了舰上人员的训练,还要跟其他所有和航母配套的系统进行合练。整个战斗群配合训练——战斗群,是指围绕着航母展开的编制,基本上是固定的,比如有几艘驱逐舰,几艘护卫舰,几艘潜艇,多少架战斗机,多少架直升机,几架预警机、侦察机、电子干扰机。当然适航的时候未必是一个航母编队的形式出去,但适航会抓住机会进行编组训练,未来只要是一向远海出动,就肯定会是一个航母编队。出于对航母安全的考虑,编队等于用自己的舰体和舰上武器做航母的屏障。驱逐舰、护卫舰上的对空导弹,对水下攻击的火箭深弹、鱼雷等等,都主要是用来保护航母的。
从下水到形成真正的战斗力,这个过程快的话如美国要两三年,咱们起码要3~7年才可以真正形成战斗力。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这段时间里,比如索马里护航这样很现实的任务,航母能胜任吗?
乔良:可以用试航(强调是这个“试”)的方式到那里转一圈。走那么远,可以由补给舰陪同,没有补给舰,航母就是短腿动物。一般来讲,试航的时候不可能走太远,只能在中近海。海上加油、装卸补给都需要演练,才能慢慢适应。中国航母下水后,近一年到三年的时间,我想都不会走得更远。
做为中国军人,我对中国能够拥有一艘航母,作为开端,当然是非常高兴和期待。毕竟从“甲午海战”失败以来,中国海军还没有扬眉吐气的时候。除了和蒋介石的海军打过几场小仗以外,还没有过真正大的海上行动。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对国家利益的维护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乔良:在拥有航母之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海上运输链条,运送中国发展所必须的能源、矿产,还有粮食。为什么美国人说中国人搭顺风车免费搭了20多年?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占了全球化的便宜。是他们美国人为全世界提供了海上公共安全产品。中国人并没有参加任何海上护航行动,却享受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所以美国人认为我们是在免费搭车。当美国人提出你们不能再免费搭车时,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自己付费了,付费不是把钱交给谁的问题,而是你必须有能力自己维护自己安全的问题。
此外,航母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比如在海地的维和,或者将来在出现危机的地区撤侨,撤出出国人员,打击海盗,海上护航,这些都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只要是有海上需求,航母就会起作用,毕竟它活动半径大,作战能力强。
航母与深海战略密切相关,它的出现会提高我军远洋传送和部署能力,包括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但相比较美国而言,中国并没有海外基地,真的要走向远洋的话,以今天的资源配置情况看是远远不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格外需要海上的补给舰。这次我们去索马里打海盗,就始终有补给舰伴随。在没有海外基地的情况下,必须要有补给舰。但我估计,随着中国航母的出现,中国也肯定需要和友好国家协商,进行就地进港补给,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就像美国的航母有时候到香港休假,类似的方式也可以完成补给。
军事与利益
三联生活周刊:我注意到,这几年你把研究重点放在金融领域,能谈一下你的研究成果吗?
乔良:我过去一直纯粹对军事有兴趣,对经济关注是近8年的事情,真正开始钻研经济理论是近5年的事情。因为我发现,一个研究军事战略的人如果不懂经济,特别是不懂金融的话,不可能研究出什么名堂。今天,美国无论在哪个方向上都是全球的旗舰,军事上如此,经济也是这样。美国的军事战略是直接为其经济甚至是金融战略服务的,这不算什么发现,马克思甚至马克思之前就有人说过,军事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我的发现只是美国人运用军事手段在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时候,它的军事力量是怎样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以及它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路径,这才真正是我所发现并关注的。
要是泛泛地说“军事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怎么服务,很多人未必谈得出来。你问任何一个人,美国人为什么打伊拉克?这个人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国际新闻、关注国家经济的发展,他就会说:“肯定是为了石油呗!”打产油国,为了石油奔着石油去,应该没有错,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出来了:美国打下产油国,占领了伊拉克,为什么不从伊拉克免费拉走一桶石油呢?美国人并没有对伊拉克进行抢劫式的掠夺。油价打高了之后,美国的出租车司机也举着牌子站在加油站门前,抗议油价飙升。这么一来人们就糊涂了,既然为了石油打了这一仗,打下以后又不拉走石油,人民还不能从中享受低油价,那么打仗是为了什么?这其中有很深的原因——也就是我们不能不提到1973 年美元和石油挂钩的例子。
三联生活周刊:这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什么?
乔良:1971 年 8 月 15 日,美元和黄金脱钩,这意味着美元不再以黄金做锚,而是作为一种信用货币出现,开创了彻底的纸币时代——意味着美国政府在理论上可以随意发钞。你可以随意发钞,你还是国际储备货币,这种权力,使你从一开始就处于影响我的财富的有利地位。比如我今天拿到了5美元,明天你多发出去一倍的话,5美元就变成了2.5元。这样一来,我手里的钱就贬值了,我对你的信任就会随之降低。那么,信用货币如何获得信用?美国人知道,这需要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科技创新力,还需要强大的军事能力。这些美国都有,但不足以拢住或吓住所有国家。你很强大,我承认,但我不一定就屈从于你。对不屈从的国家,如何让他们对美元依然保持信任?即使不信任,也能保持需求?这时候美国人就想到了一个关键办法:让美元与石油挂钩。
你可以不信任美元,但不可以不信任石油;你可以不使用美元,但不能不使用能源。当石油与美元挂钩,全球的石油交易都以美元来结算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得不使用美元,因为你需要买石油。所以美国就这样下了先手棋——1973 年,当时美国的财政部长西蒙飞到了沙特,去和沙特石油大臣也是当时欧佩克的首任秘书长谈判。西蒙说:你们用抬高油价去打击西方,我们不管,油价打到多高,我们也不管,但是有一点,如果要美国不跟欧佩克作对,必须答应一个条件,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当时的欧佩克认为这个条件不算什么,因为打高油价不仅为了打击西方,还为了挣钱,挣日元是挣,挣法郎是挣,挣马克是挣,挣英镑也是挣,当然,挣美元就更是挣。于是就摒弃了其他货币结算,只剩下了美元。这样一来,只要你的国家需要发展,必然要消耗能源,最好的能源在当时在今天都是石油。要获得石油,只要不是产油国,就必须要用美元去买。可是美国人不是慈善家,不会把美元白白送给你,让你去买石油。你获得美元的方式只有一种:出卖资源或者出卖产品。而定价权在美国手里,无论是对资源还是产品,它都可以压低价格,从而使美国人在发行新美元,也就是发行高能货币的时候,赚得第一道便宜。然后等这些美元撒向全世界后,最终由于不是你自己国家的本币,再加上恐慌于美元的不断兑水,拿着它就等于让它一点点贬值。于是,为了不让它变成废纸,你如果不急着把它变成实物财富,你就只能让它回流美国,去购买美国的国债,或其他美元资产。
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手里有这么高的外储,却不可能购买到想要的东西。比如我想购买高科技的军事技术,美国操纵的“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使得整个欧洲国家不敢把先进的军事技术和产品卖给你,这就堵住了你很大一块消耗美元的去处。即使购买这些国家的民用高技术,美国也是限制的,同样行不通。而你若想购买美国资产,比如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美国国会反对;最近华为收购美国的另一家企业,还是被否决,这就使得你根本别想购买任何有价值的战略资产。中国人意识到这一点后,那就不买美国的去买别国的吧,比如苏丹,和苏丹政府合作。到达尔富尔这个地方去获得石油,结果出现了西方所谓的人道主义灾难,西方国家纷纷对中国群起而攻之,说中国企业家完全是“为富不仁”,为了挣钱不考虑人权,把中国形象抹得很黑。
当中国转身去购买力拓时,力拓除了让中国人抬轿子,把中国人涮了一把外,最后还是宁可赔两亿违约金,也要让你铩羽而归。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市场行为,没有任何阴谋。谁信?鬼才相信。所以这些看似彼此并无关联的事件,让中国几乎在任何一个方向有钱没处花,想要购买的产品,只要你缺什么,西方立刻就抬高价格,让你的购买力实际上大打折扣。我们今天3万亿外汇储备能买到的东西,实际上只相当于20年前5000亿美元的购买力。这对中国非常不利。因为转了这么一大圈你什么都没有买到,美元又在天天兑水贬值,能让你保值的唯一也是最后的方法,只剩下购买美国国债。因为国债有利息,能够对冲掉一点美元贬值的幅度。在我看来,这就相当于美国人扎了一个羊圈,然后告诉你,你可以选择不进去,但却又让你无处可去,最后只能乖乖钻进去。这种情况下,你研究美国的军事战略,怎么可能不研究它的金融大战略?我认为,美国人已经通过它的金融大战略,建立了一种全球化的金融体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金融殖民帝国。美国人不再用传统的殖民帝国方式来统治世界,像大英帝国那样占领你、统治你、掠夺你,美国人可以不占领你照样可以掠夺奴役你。中国东南沿海那些加工厂,那些血汗工厂,可以没有一个美国老板,但是全都在为美国人打工。在美国掌握定价权的情况下,中国人全都在被迫压低产品价格、压低工人工资,破坏我们的资源环境,生产价格低的让人吐血的产品,贱价卖给美国人,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奴役。而你挣到的钱最后还要再借给美国人去花,无异又是一种对你的资产掠夺。
美国的战争毫无疑问就是为了这种金融利益而服务的,而且是通过作战的方式去改变某些地方的投资环境,改变资本流向,逼着它像羊群一样回流到美国来,这就是美国人的军事手段怎样为其金融利益服务,这就是我的发现。
航母与周边世界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的出现,会对中国周边地区以及世界的战略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乔良:影响肯定是有的。美国人虽然嘴上说不怕——比如有个美军退役军官说:“我愿意看到中国的航母未来成为美军的靶子。”还有人说中国的航母是一堆废铁,这都是大话。如果果真如此,美国人是会偷着乐的,而不会说这些废话。必须承认,美国人确实有比我们更强大的航母战斗力,但是中国航母既然存在了,就不会轻易成为你的靶子。反过来,如果你真把中国航母做靶子,那你就必须做好你的航母也有可能成为中国反航母武器靶标的心理准备。这就是对等原则。现在面对中国敢说大话的只有美国,而我认为他们也只是在虚声壮胆。
美国有智库说,在适航期间,就应该把中国航母击沉。美国是一个很有远虑的国家,他们对任何可能的突发事件,甚至对任何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预有准备,都有相应的计划。比如对于英国这样的铁杆盟国,美国的作战计划里,竟然有“如果有一天美国在北海与英国人争夺石油,该怎么打”的计划,所以,对中国它会有这样那样的计划毫不奇怪,但问题是他敢不敢这么做。
其他国家,比如南海诸国,因为和中国有海上权益的争执,中国有了航母后,他们毫无疑问是会恐惧的。但是中国的发展不会因为你恐惧就停滞,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你的恐惧,而是我的国家利益。经济能力和军事能力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是必然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有了经济能力的发展,就会有对军事能力增长的需求,军事能力增强,国家能力也会增长,这是一种推挽式前进。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重要的不是发展不发展,因为发展是必然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方式、以什么样的成本、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发展。按照胡锦涛主席的说法,中国选择的是和谐世界、和平发展。我们不准备让别国成为我们发展的代价和成本,我们更不希望自己成为别国发展的成本和代价,我们希望的是其他国家能和中国互利共赢。
这其实是国家间的博弈,就是彼此间谁“魔高一尺”,谁“道高一丈”的问题。但有一个前提,不能陷入军备竞赛,这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好处。当年前苏联被拖垮,一部分原因就是陷入了军备竞赛。
三联生活周刊:现有也有一种看法比较强烈——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应该更多地宣示自己的实力,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乔良:在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炫耀。美国崛起时,地缘战略环境要比我们今天好得多,可是美国却真正做到了“韬光养晦”,毫不炫耀,甚至以极其平和的方式去对待其他大国以及弱小国家,很多国家就是在那个时候积累了对美国的良好印象。
中国着什么急呢?我们老是想把几代人才能做成的事在一代人里完成,什么事情都想在自己活着时看到结果,什么梦想都在一天里全部实现,这种想法太急功近利。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完成崛起,到50年代中期才彻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国——这个过程用了将近70年时间。中国到今天连美国一半的路都没有走完,而我们今天面临的环境又比美国当年险恶得多,我们急着张狂什么?况且即使崛起,也没必要、更不应该张狂。中国人本来就是一个主张以中庸、平和的方式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民族,何苦非要在这个时候,用某种张扬的方式来炫耀自己呢?
三联生活周刊:那我们建造航母,与“韬光养晦”的政策是否有冲突?
乔良:航空母舰的出现,恰恰是对“韬光养晦”的一个补充。如同一个人体量很大,却没有足够强壮的骨骼的话,是不能支撑自己的。中国现在体量越来越大,如果骨骼不够强大,就不能支持其行动。航母的出现,就是在增强中国的骨骼。即使是“韬光养晦”,你也不能变成摊在那儿的一堆肉泥吧。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面世后,有哪些比较经典的战役?
乔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 11月,英国皇家海军从地中海上的航空母舰派出少量飞机攻击在塔兰托港内的意大利舰队。这是历史上首次航空母舰用舰载机对水面目标及港口的攻击,也标志着大炮巨舰主义的终结。
但是相对讲,塔兰托战役的规模小一点。真正大规模的使用一支航母舰队对军港和水面舰只进行偷袭,“珍珠港事件”才是经典。此前此后,都没有比这更经典的战役。珍珠港事件半年后,日本人和美国人在中途岛打了一场大海战,完全是航母对航母的战斗,则可以看作是大洋决战的经典。当时美国人用3艘航母击沉了日本人的4艘航母。据统计,美国到“二战”结束时有上百艘航母,不过那些航母大多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航母,它们很多是由轮船改造的,装上甲板,让飞机能够起飞就算。“二战”结束时,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已登峰造极,甚至到现在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都没有达到它当年的程度。你想,上百万门火炮、数十万辆坦克、上万艘舰艇、几十万架飞机,一次性的复员兵就是1000多万人。由此可以想象,美国的军事力量在“二战”结束后达到什么程度。
三联生活周刊:可以想象,航母出现后,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会再次甚嚣尘上,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乔良:面对“中国威胁论”,一种方法是不断地做解释:我们不威胁他人,我们是和平崛起,等等。这是一种方式,但依我看效果甚微。因为很多国家不会听你解释,他有他的认识。你想把一个人的观念从他脑子里抠出去,换上你要给他的观念,这是何等困难的事情。所以,当“中国威胁论”的概念已经形成的时候,通过你的宣传去替代它,我觉得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医学方式:脱敏——当一个生物体对某个东西过敏的时候,医生的药方就是让你脱敏。怎么脱?迎难而上,反复用过敏源去刺激你,慢慢你就会习惯了。所以我们对“中国威胁论”,还不如采用脱敏的方式。你认为我威胁你,那我继续加大力度,你慢慢习惯了,就会觉得不过如此。这个习惯的过程就是脱敏的过程。美国也用他的方式吓唬中国。吓唬到今天,中国人不是已经习惯了吗?
航母的深层效应
三联生活周刊:也有人说,航母的出现带来了兵力结构的改变,这怎么理解?
乔良:航母肯定要改变海军整体的作战样式。如果仅仅是海战的话,需要海军诸兵种之间的配合,水面舰艇与水下舰艇及海军航空兵的配合。而航母本身,是一个联合作战体,你是这个部队的,我是那个部队的,面对一个作战目标的时候,咱们组合到一起,去攻击这个目标。一个航母特混作战群,就是把不同的兵种组合在一起,这是最早的军队模块化的典范,一开始它就是模块组合式的。中国海军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必须围绕航母的出现完成这样的磨合和摸索的过程。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的出现,对海军会有什么样的提升作用?
乔良:我觉得从技术上讲,航母对推动军事改革会有一些效果。此前,中国军队对于模块化发展,虽然已开始有所觉悟,但没有硬性需求。而航母的出现,使围绕它展开的模块化组合变成一种刚性需求,同时也将为海军乃至中国军队沿这个路径发展,摸索出一条通道来。
军队的模块化发展,就是把各军兵种部队像搭积木一样任意搭建,也就是根据作战任务需要,任意组合。比如山地作战,需要空军师、陆军师、直升机团,以及运输部队进行组合。他们之前可能都不是同一个军兵种部队的,现在却为了完成同一个战斗任务进行重组,听一个司令部统一指挥。而如果是一次登岛作战,模块化组合就可能以海军为主,由空军为它提供制空权争夺和保护,陆军则为海军提供登岛作战所需要的兵力。这实际上就是陆海空联合作战。联合作战就需要很多不同的模块组合。航母出现后,会在海军中最先出现一种必须的模块化组合,所以它对中国军队的改革也是有先导意义的。此外,过去的联合作战都是近海的,现在有可能出现远海作战,航母到达的地方,“二炮”可能跟它配合,实现航母与“二炮”的联合作战。
三联生活周刊:从中国军队内部看,各个军种发展的情况与其他国家比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乔良:一个国家的军队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不同时期一定会有所侧重,如果齐头并进,那就意味着哪一个军兵种也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有侧重、有倾斜、有重点的发展策略才是对的。从我们国家军队的发展看,“二炮”部队的规模是根据战略需要考虑的,它要不断更新,使它的武器水平跟上世界最新步伐。中国陆军的水平应该是世界一流,空军的发展毫无疑问也已在过去20年里,掀开了最新的一页。空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海军的发展必然提上议事日程。为什么?因为当时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远海作战的问题,而是如何保障我们国家自己的空中和海上疆域问题,你连自己的国家都保不住,谈何打出去?现在海外利益的需求出现了,军事保障的需求出现了,海军的发展必然提到日程上来。
三联生活周刊:航母出现后,会对提升中国海军的地位有什么影响吗?
乔良:虽然如我刚才所言,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包括各国的军事评论家们在评论一个国家的实力时,航母还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航母对于今天中国的无形效益是非常大的,中国航母牵动了全球多少人的眼球啊!在我看来,中国的航母发展是赶上了“末班车”,航母的寿命比较长,像印度的“维兰特号”已经用了四五十年,它的“维特兰特号”是“二战”期间的老航母,直到21世纪初才退役。所以航母至少还能横行半个世纪。
三联生活周刊:你怎么形容自己,“鸽派”还是“鹰派”?
乔良:我既不是“鸽派”也不是“鹰派”,我不喜欢无端发狠话,当然更不喜欢说那些一味示弱的话。军人如果只会说示弱的话,这个国家就没希望了,但如果军人处处逞强,同样也会损害国家利益。我从来不标榜自己是什么派。各国军队中都有人发表鹰派言论,都有人喜欢发表肾上腺素分泌旺盛的话。这些话的好处是,有时可以起到话语威慑的作用,也有的可以成为国民心理的强心剂,但这些话,基本不是我想说的。我要说的,只是些理性的、现实的、充分顾忌国家战略利益的话。这些话可能两头都不讨好,但只要有必要,我就会说。
(刊于《三联生活周刊》【总第636期】)
现在我觉得中国拥有航母,最现实的问题是给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战略威慑和远洋作战的保障。现在我们没有这个实力,在别人已经占据的既成事实上提”共同开发”就是空谈,当我们有了实力却摆出一种高姿态,这就使对方不得不同意“共同开发”这种互惠互利的方案,他们也很开心,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同时一旦我们控制了南海这条重要的战略通道,根据“战略资源交换”的原则,也可以保障我国海上航线的畅通无阻。我一直认为,大国崛起其实就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外延,就是孙子说的“霸王之兵”。
黄光锐2011-06-21 17:31:33 [举报]
航母说到底就是一个工具,是在飞机航程有限(所谓腿短)而在远海上却需要有航空兵来完成一系列任务时,用“腿长”的舰船运载飞机到“够得着”时再进行起降的一个解决方案,仅此而已。在条件适合的时候,航母确实可以发挥很大的威力,例如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但在条件不适合的时候,航母很可能就是一个挨打的活靶子。至于什么时候条件合适,什么时候条件不合适,那就要从实际出发,进行认真严肃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一个科学而务实的态度是最起码的要求。从笔者的分析当中,愿意以科学而务实的态度出发的朋友们足以看出,中国海军面对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当前世界最新式战斗机发展的形式决定了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极端不适合于航母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非要不顾一切地去强行搞航母大编队,至少可以扣一顶“不从实际出发”的帽子。
正如一位朋友所说,“如果我们在第一岛链就面临挑战,如何把战斗放在第二岛链去进行?”事实上,由于东中国海水声监控系统的缺失,我们面临的水下威胁是极其严峻的。甚至可能对手先进的低噪声潜艇都摸到军港大门口了,我们还什么也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把大量的资源投上去搞航母,干什么用呢?难道是等着给人家当鱼雷齐射的靶标???就算是拉出去用上了,第一岛链在人家手里,航母出去了又怎么回来呢??
航母本身可以是一个有用处的平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绝不等于航母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超级大力丸,也绝不等于当前的中国不造航母就不能过了,就不能解决问题了,就连“大国”都不是了。这些论调都属于把航母的作用片面强化,甚至绝对化。这样的错误论调是绝对要批判的!事实上,即便是将来实力对比强大到了中国可以“在印度洋把阿三堵在门口出不来”,实现的最佳方式也未必见得是航母大编队。因为到那时节,高超声速飞行很可能已经实用化,航母所能提供的舰载机也就随着本土陆基机的“腿长而且快”而不必再承担主要的空中打击任务。那时候的“航母”很可能全面边缘化,成为仅仅负担舰队本身防空与航空反潜的“制空反潜巡逻舰”,是负责给真正的舰队主力保驾护航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