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控制 > 工业·编程 > 正文

2012年末回顾:CSDN这十年

2012-12-31 23:35 工业·编程 ⁄ 共 600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说到CSDN的起源,用一句古语来形容,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切源于一张名叫《程序员大本营》的光盘。

20世纪末,两位CSDN创始人:蒋涛和曾登高,正在一起创业做英语教育软件。像当时大多数程序员那样,他们习惯收集一些对自己编程有价值的专业资料,比如源代码,久而久之,这些资料就充满了硬盘的每一个角落,而如何整理成了颇令人头疼的一件事。某次百无聊赖时,蒋涛突然来了灵感:为何不将这些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以光盘的形式出版呢?

1999:CSDN 诞生记

曾登高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其实做《程序员大本营》并没有太多深远的考虑,因为我们自己就是程序员,做开发的时候经常要查阅相关技术资料。但那时候资料很少,包括网上,尤其是中文网站的技术资料不太多。尽管当时已经有类似的程序源代码光盘,但做得不够专业。所以我们觉得如果自己来做,肯定会与众不同。”

世纪之交在中国开发者中风靡一时的《程序员大本营》就这样诞生了。曾登高分析《程序员大本营》热销的原因时说:“光盘里的资源,其实当时国外一些网站里都能找到,但当时都是拨号上网,速度很慢。所以这样的经过专业人士精心筛选的光盘产品可以大大节省大家上网的带宽消耗和精力。”

推出这套光盘的时候,正值网络创业大热,蒋涛注册了一个网站来支持《程序员大本营》的销售。1999年3月,“CSDN”网站上线了。蒋涛称“CSDN”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微软MSDN:“因为当时微软技术比较流行,基本上每个开发人员都在用微软的MSDN,我的朋友刘韧给我们起名为CSDN(中国软件开发网)。”

因为建设网站的初衷主要为了配合光盘的销售,所以那时的CSDN只是一个简单的、类似个人主页的、攒了各种有关开发的技术文章和资料的信息资源网站,但CSDN,全名China Software Developer Network,其实已经潜在地表达了命名者力争做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技术型专业网站的决心——在以后的10年历程里,在蒋涛、曾登高们的努力下,CSDN,实现了实至名归。

2000-2003:《程序员》杂志横空出世

CSDN社区正式向开发者公开亮相的时间是1999年12月28日,这是曾登高花了一个月业余时间开发的ASP问答制论坛。当时蒋涛经常去国外的experts-exchange网站交流技术,这是个世界上最早的问答制论坛,因为当时搜索还不实用,每个技术人员都会碰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各种技术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有很多人知道答案。experts-exchange创造了用户回答积分制模式吸引了大量技术人员在上面交流。蒋涛在开发教育产品时曾碰到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切分语音波形,就是在experts-exchange上由一名德国工程师提供的解决方案。尽管国内当时也有了模仿的delphibbs大富翁论坛,并有很多技术人员在上交流,包括盛大CEO陈大年、盛大游戏CEO谭群钊都在其中;但大富翁上主要是Delphi开发者。

CSDN论坛覆盖全部开发领域,推出了“专家积分制”。不过这在当时对公司来说算一个业余产品,爱好技术的蒋涛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工作空闲时也喜欢上去泡泡,和其他开发者们交流交流技术心得,并乐在其中。积分制问答论坛非常受技术人员的欢迎,因为能帮助他们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注册用户与日俱增,短短半年后,注册的开发者竟然达到了5万。CSDN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技术社区。

此时,正逢中国互联网的创业热潮,论坛激增的用户数使得蒋涛隐隐嗅到了CSDN成为垂直型社区的潜在机会,抱同样眼光的还有天使投资家。2000年6月,百联优力Unisun正式注资CSDN。有了资金的支持,蒋涛、曾登高们决心大干一场,开创一番新事业。但是如何利用好CSDN日益提升的品牌知名度和社区人气,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还是个难题。于是CSDN 开始了自己的积极探索,并尝试了形形色色的业务,比如共享软件销售、软件外包、网上书店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款产品是《程序员》杂志。

蒋涛说:“当时我们比较喜欢阅读国外的技术期刊,所以觉得中国正缺一本真正属于开发者群体的杂志。因为那时候中国的技术期刊要么偏市场和业界的,要么是编程技巧与维护之类,偏向在校学生。所以我们就考虑做一本针对一线开发人员的专业杂志。”

目前在CSDN网站以及《程序员》杂志担任执行主编的孟迎霞女士,正是在那段时间加入CSDN,并成为《程序员》杂志历史上的第一位员工。她记得最初的工作,是调研国外技术期刊。孟迎霞说:“蒋涛要我研究一下国外的软件开发类杂志的读者定位,内容和栏目设置等信息。记得我们当时调研了《Dr.Dobb’s Journal》、《MSDN Magazine》、《Software Development Magazine》等国外经典技术期刊,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国外优秀同行的办刊经验。”

第一本《程序员》(试行刊)面市的时间是2000年11月,编辑团队是一个很奇怪的组合——专业媒体人+资深程序员。曾担任《电脑报》编辑部主任、现《电脑报》副总裁黎和生先生担任发行人,总编是IT知名媒体人李学凌先生。孟迎霞回忆说,杂志出来后,经销商们反馈这本期刊在高校附近卖得特别好,这一下子提醒了大家,并有意识地在高校、软件企业集中的地方销售,结果成绩斐然。而等到了12月推出第二本试刊后,竟然开始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很多人表达了对这本《程序员》“相见恨晚”的喜悦心情。不错的市场成绩和热情的读者反馈,无疑大大鼓舞了整个编辑部团队,于是2001年1月,《程序员》正式创刊,从此不断高歌前行。2002年1月推出《程序员增值合订本》,成为当年十大技术畅销书之一,创造了国内杂志合订本销售记录。回顾当年初出茅庐的《程序员》一炮打响,除了因为填补中国技术综合刊物市场的空白、CSDN营销团队的努力外,高品质的内容功不可没。当年一些经典栏目,如侯捷的C++系列、李维的Borland系列,至今还在无数老读者的记忆里占据重要的位置。

伴随着《程序员》杂志的稳步前进,CSDN网站同样取得了新的历史突破,2002年7月CSDN网站全面改版,网站注册会员突破30万。

2003年,CSDN的商业发展取得了突破,伴随着CSDN网站、《程序员》杂志在业界声望的日趋高涨,诸如微软、IBM等大公司纷纷增加了广告投入,使得媒体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并延续至今。此时,CSDN内部也开始将各业务进行了一番去浊扬清般的梳理,淘汰了一些诸如英语学习软件之类的探索项目,并正式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立足于垂直社区的技术媒体。

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后,CSDN将目光延伸到了技术图书市场,2003年6月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成立博文视点( www.broadview.com.cn)资讯有限公司,专注于计算机专业图书出版。蒋涛回忆这段历史时说,CSDN这一举措最大的贡献是繁荣了当时中国的本土计算机图书市场,并打造了一批开发者群体心目中的明星作者,侯捷、李维、王森、蔡学镛……这些至今闪亮的名字,通过那一部部图书,影响了一代开发者。

继《程序员》杂志后,CSDN又不断开疆拓土。2003年7月,针对高校学生群体的软件学习需求,创办了《CSDN开发高手》;2003年10月创办IT专业电子商务网第二书店(www.dearbook.com);2004年,在国内率先推出专业博客服务 ,并与微软(中国)公司、国际CMP媒体集团创办针对微软技术的专业人群创办了《MSDN开发精选》。

这一系列的组合拳,说明CSDN在立足社区的技术媒体的基础上,对媒体服务内涵的认识进一步延伸,开始构建起一个以知识生产、传播、服务为核心的系统化平台体系。尽管后来的岁月里,由于市场变化上述部分项目停止了经营,但这个有机平台以及平台理念,自2003年形成的基本雏形开始,一直不断发展壮大。

2004-2006:机遇和挑战

2005年左右,CSDN进入某种意义上的收获期,无论是经营收入,还是业界影响,此时CSDN的社区活跃用户已逾百万,CSDN论坛已经是当时众多开发者学习技术、开展事业的第一家园。比如,PPS网络电视的两大创始人雷亮、张洪禹,正是通过在CSDN论坛上答疑技术问题而认识,从而开展创业之旅。2004年12月,2004“中国BBS 社区100 强”评选,CSDN名列IT类榜首可谓众望所归。2005年12月,CSDN荣获中国互联网协会2005年度“创新互联网企业”。

蒋涛说:“2005年是CSDN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5年前,我们一直都在探索社区如何转变成商业价值,并走出两条可行的道路,一是媒体广告(包括CSDN网站和《程序员》杂志),一条是知识传播(包括图书出版、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但蒋涛也指出:“2005年我们也犯了巨大的错误。忽视了社区核心产品的升级,用户已经更多使用搜索引擎,博客成为主流。虽然CSDN很早推出了博客,并尝试推出自己的分类搜索,但产品功能存在诸多缺陷,使得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变慢。”

于是2005年后,随着互联网搜索引擎的成熟和个人博客的兴起,开发者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交流的方式全然一新,导致一部分过去习惯上CSDN获取知识的用户们开始分流,CSDN一度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全新的形势和开发者群体更加深入的需求,一方面,CSDN 继续在立足核心媒体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服务平台的进一步构建,并从中提炼新的盈利模式:2006年3月,CSDN与著名Java专家张孝祥联合成立传智播客教育培训有限公司、2006年10月CSDN 技术交易平台上线。另一方面,CSDN 转变战略视角,将“社区服务”的模式,从网上拓宽到了线下——2007年,CSDN成功举办中国软件技术英雄会,使得CSDN 确立了新的面向开发者群体的核心服务品牌:技术会务。

2007-2010:中国最大的中文IT知识服务集团

2007年4月5-7日,首届“中国软件技术英雄会”的召开,对于CSDN极具特殊意义。这不仅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技术精英聚会,填补了国内大规模技术会议的空白,而且参会者更有108位从当时150万CSDN注册会员中脱颖而出的社区英雄,他们平均在论坛上回答过数千个问题,帮助过数万人解决了技术难题。一些开发者们耳闻目祥的ID,如孟子E章、zjcxc、江南白衣等在观众们的欢呼声中一一显露出“原形”。在嘉宾们的主题演讲中,围绕平台建设、开发框架、技术趋势、商业模式等热点话题的精彩剖析,给参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英雄会的成功,关键在于这样的模式,给广大开发者构建了一个线下的、更加直观和生动的交流平台。本次会议的成功组织使得CSDN在IT业界以及开发者心目中又一次声誉大振,短短4个月后,CSDN的注册用户突破了200万。

2007年11月,CSDN再接再厉,联合CMP举办规模超过千人的“首届全球SD(软件开发)2.0 技术大会”,又一次获得空前成功。记得大会讲师温昱当时感言道:“不开玩笑,如果SD2C 没有邀我演讲,我会购票前往参会。因为我一直关注着业界发展趋势,而软件技术2.0大会覆盖的话题正在于此。”两次大规模技术会议的连续成功,使得CSDN看到了中国软件界、中国程序员们对于线下交流的迫切需求。从此,技术会议和沙龙成为CSDN的核心服务项目。2010年,CSDN先后联合中国电子学会举办“中国云计算大会”、联合创新工场举办“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均在业界产生极大反响,凸显CSDN在IT技术业界的领先地位和前瞻意识。

2007年至2010年的四年时间里,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价值定位和商业模式的CSDN开始完成了向中国最大的中文IT知识服务集团的跨越,在顺应世界、中国技术趋势和产业潮流的前提下,在IT信息传播、技术交流、教育培训和专业技术人才服务等方向开始更加深入地挖掘,以向开发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服务空间。这几年里最引人瞩目的拓展是:构建了中国最大高级技术管理者交流平台——CTO俱乐部(由1万名IT技术领导者组成),推出中文IT技术学习平台:乐知教育、并购了国内访问量仅次于CSDN的程序员深度交流社区:JavaEye。而在2010年10月,CSDN顺应移动应用市场的广阔前景,针对移动开发者又推出了中国移动开发者社区:www.cmdn.net 。

回顾这10年的创业之旅,蒋涛认为最重要的经验是,首先,垂直社区要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商业模式;其次,要了解自己的核心价值。而另一位创始人曾登高认为:“过去10年,我们一直在一个无人探索过的垂直领域里摸索着成长,做了很多尝试,其中最大的感受是如何把事情简单化,因为越简单的东西,发展思路就越清晰。”

2011-:下一代的CSDN

可以说,CSDN的10年历史,也是一个垂直型专业社区,如何一步一步发现自己的核心价值,并发展壮大,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过程。蒋涛认为CSDN十年来主要有三大贡献。

第一,给开发者带来了国际视野,并撬起了“走向海外”这个市场。比如2000年时,我们举办了共享软件大会,这在中国是第一次把共享软件市场确立,许多共享软件精英、厂商正是通过那次会议才彼此认识。而CSDN属下的《程序员》等媒体也深度分析、报道如周奕等明星开发者的创富经验。正是在CSDN的宣传推动下,鼓舞了成千上万的开发者进入这个行业,并走向海外市场。

第二,我们繁荣了中国的技术图书市场,比如成立了博文视点出版公司,打造了一批明星技术作者,及时而且系统深入地将代表国内外最高水平、最新趋势的技术典籍呈现给开发者们。

第三,CSDN社区给广大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尤其早期搜索引擎还不发达的时候,很多技术爱好者在遇到难题和困惑的时候,正是靠了CSDN论坛那成千上万的的帖子来答疑解惑,并稳健地开始自己的技术人生之旅。

展望未来,蒋涛指出CSDN将专注于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一层是分享、交流,CSDN将致力于如何更好地组织知识和分享,满足开发者个人知识技能的成长;第二层是协作,CSDN将构建一个可以让开发者们共事的协作平台,以整合社会的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第三,帮助用户们去挖掘、创造他们自身的商业价值。

因此,如果说过去的10年,是CSDN挖掘出自身品牌内在价值的旅程,那么未来的CSDN,将跨入帮助用户(包括开发者、厂商、产业)挖掘内在商业价值的全新旅程。至笔者截稿时为止,CSDN当前的统计数据是: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会员、10000名CTO、50万注册企业及合作伙伴,全球中文网站排名第27位。这样的数据对于CSDN显然还没有到达顶点,如蒋涛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的社会,正从当下“每家有台电脑”向“IT无处不在”过渡,同时随着不断涌现的移动、社会化和开放平台趋势,正给开发人员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和舞台,CSDN将一如既往,为IT技术界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本文来自《程序员》杂志10年12期,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12期杂志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