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初,中共中央在讨论出兵朝鲜的问题时,毛泽东就打算把毛岸英送到朝鲜战场去锻炼。他对彭德怀说,为了你到朝鲜后工作上的方便,先把岸英带去,他既懂俄语,又懂英语。毛泽东让毛岸英去朝鲜的目的,是为了让彭德怀有一个可靠的翻译,将来与苏联方面联系比较方便。而且让毛岸英担任翻译,还可以让他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在战争中得到锻炼。彭德怀明白毛泽东的用意,他想给全党带个头,亲自将儿子送到朝鲜前线。但考虑到毛岸英从小受过很多苦,后来又到苏联留学,长期不在毛泽东身边,而且从苏联回国时间并不长,彭德怀希望毛岸英能留在毛泽东身边。所以,他一开始不同意带毛岸英到朝鲜去。可是,毛泽东一再坚持要让毛岸英随彭德怀一起入朝。
关于这个问题,聂荣臻回忆说,彭德怀入朝时,为了同在朝鲜的苏联顾问取得联系,决定带一名俄文翻译。原先确定的是从延安时期就担任中央领导人的翻译的张伯衡,但由于张伯衡当时已经担任中央军委外文处的处长,加之大批苏联顾问到达北京,张伯衡的工作很忙,难以离开。后来,又挑选了一位新的年轻翻译。可是,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认为,入朝作战非常机密,应该挑选一名经过政治考验和可靠的翻译。当时时间很紧,聂荣臻向毛泽东作了汇报,请示怎么办。于是,毛泽东对他说,那就让岸英去吧。这样,毛岸英就随同彭德怀一起入朝了。
(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下)》 中共党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