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占豪:从APEC看中国的大战略布局

2014-11-12 06:25 战略·谋略 ⁄ 共 775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北京APEC结束了,APEC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战略以及中国要才去的具体措施。同时,通过这次会议,再结合过去一年的中国外交及布局,中国未来至少二十年的大国战略方向已经勾勒得非常清晰。

当下,对中国而言,虽然面临不少重大战略难题,但更是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我们既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应浓墨重彩阐明当前的战略机遇。这一战略机遇,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也有其偶然性。说其必然,是因为中华民族拥有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此必然引领中国走向强大。

其偶然性在于,经历一百多年的衰落,因各种机缘巧合,中国终于在最为关键的时候,迎来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最佳时机节点。这种机遇,数百年未必有机会出现一次。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今当口,已经时不我待。我们看到,就在中国改革开放需要腾飞之时,中国最大的潜在威胁、中华崛起的最大障碍——前苏联轰然倒塌。假如苏联没有解体,我国绝无当前这种绝佳的崛起战略机遇。因为,没等我们崛起,前苏联就会展开对中国的遏制。苏联地处我国北方,其对中国的遏制力远大于今天的美国。试想,若在美、苏对抗当中,以苏联将美国赶出欧亚大陆告终,中国可能永远丧失崛起的战略机遇。

好在,没有所谓的假如。苏联不但在中美的合作中迅速崩溃解体,而且,苏联崩溃解体后,称霸全球的美国开始走向穷兵黩武,试图建立全球帝国。结果,上帝和美国开了个玩笑。进入21世纪头十年,美国长期挣扎在两场战争泥潭中不可自拔。仅十年时间,我们看到美国的综合国力快速衰落。

苏联解体,美国快速衰落。进入21世纪后,绝佳的崛起时机出现在中国面前。在过去二十多年当中,中国北方最大的潜在敌人非但不复存在,还因为局势变化,换来一个可以背靠背合作的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20年当中,美国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中东地区,作他们地球帝国的“春秋大梦”。在此期间,美国对中国更多的是充分利用,并未给中国过大的战略压力。而美国对中国的利用,恰恰是成就中国的动力。在过去十年,我国外部最大的压力源,也因美国综合国力的衰退、和我国实力的快速增长,发生本质性改变。

在美国实力快速衰落的大背景下,已经整合数十年的欧洲正试图脱离美国掌控。关于这一点,从已处半瘫痪状态数年的北约可见一斑。甚至,北约国家的土耳其,都已开始购买中国的防空导弹。

在欧亚大陆上,欧洲、特别是西欧,属发达经济体;中国则是发展中国家,中欧经济长期互补。俄罗斯是能源经济,其经济结构既与中国互补,也与欧盟互补。其他如东盟、中亚、中东的经济结构都与中国、欧盟和俄罗斯交叉互补。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在欧亚大陆这个大板块上,经济整合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最近几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这种整合更进一步加速。

上述,都是21世纪前后时势给中国带来的战略机遇。那么,面对这样的战略机遇,中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战略,来保证这一划时代的战略机遇不被错过呢?

个人认为,就当下来看,在欧亚大陆这个范畴内,中国的战略可用一副对联进行总结。

上联:立足亚太,联俄、遏日、拢东盟;

下联:深入中东,拉印、通欧、穿中亚;

横批:弈和美国。

立足亚太

所谓立足亚太,道理很简单,中国地处亚洲,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诸国,北靠世界国土面积第一大国——俄罗斯,西南连南亚诸国,南边是中南半岛,隔南海与东南亚诸国相望。本质上,亚太地区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仅此一点,就决定了亚太对中国的重要性。

中国在当前世界发展大势中的地缘优势,已在第一节中详细阐述。故而,站在长远、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量,中国在战略上要立足亚太,无论发展经济还是规划国家战略,此都是中国必须放在首位的基本点。而且,从战略角度出发,我国必须拿回西太平洋的主导权,这关乎到我国海上经济的发展和近海安全。

因此,立足亚太是中国经济发展、政治外交、军事部署等一系列宏观国策的基本。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

联俄

国家与国家之间,由于涉及到族群生存与发展问题,利益永远是第一位。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完全超越利益的友谊。任何国家之间的友谊,都必然建立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只是,有些国家由于目光短浅,时常不顾国家层面历史友谊所带来的长线战略价值,做出为眼前蝇头小利而损失战略利益的事。

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彻底破裂。上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转暖;80年代,进入蜜月期。苏联解体后,中、美也开始若即若离。但是,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在西方碰壁,中、俄之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进入21世纪,中、俄进入紧密合作期。

中、俄的这种合作关系,长期且互补。长期在于,中、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共同面对美国的战略和军事压力;互补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油气,而俄罗斯恰好有大量资源可供开发,且俄罗斯经济极其需要能源支撑。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俄联手,完全是源于彼此的战略需要。在现阶段,联俄既是战略上形成最为牢固的关系,利益上也将长期休戚相关。因此,在战略上,只要美国对中、俄的战略压力仍然存在,中、俄这种准联盟关系就不会停止。正是基于此,联俄是中国长期需要坚持的国家外交战略。

遏日

为什么要遏日?原因有三:

一、历史原因。

日本是一个不安分的民族,贪婪成性,且等级极其森严。在过去一两千年中、日两国相处的历史中,当中国足够强大,则中、日能和平共处。如若相反,日本就会对中国构成威胁和伤害。近代,自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以来,日本对中国达50年的侵略,导致中国数千万人死亡,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因此,遏制日本是中国战略上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后患无穷。

二、日本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桥头堡。

二战后,为了遏制前苏联在西太平洋扩展势力范围,美国在西太平洋战略上设置了防守严密的第一岛链。在第一岛链当中,日本是最重要的节点,也是第一岛链的核心。前苏联解体以后,这第一岛链的主要作用,由遏制前苏联变成遏制中国。

经济上,中国未来需要发展,就必须突破第一岛链;战略上,中国要想更加安全,同样必须突破第一岛链。这种需要,决定了中国肯定要择机破掉第一岛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战略上就须遏制日本,这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中国必然坚持的国家战略。

三、日本的右倾与军国主义复活。

随着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下台,日本政坛和国民正快速走向右倾化,这一倾向愈来愈明显。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再次当选首相,右倾趋势已走向明朗化。安倍当选首相后,前右翼首相麻生太郎任副首相,两个右倾首相明显流露出攻击性,且有带动军国主义复活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作为日本军国主义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有责任和义务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拢东盟:

东盟十国分布在南海周围和中南半岛,人口超过六亿,无论经济发展空间还是市场空间,都非常可观。更重要的是,东盟国家的经济与中国互补性很强。从战略意义上看,东盟国家在经济上完全可以为中国配套,这不但利于中国,也利于东盟国家。如今,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建成,双方今后互利合作的空间将更大。

虽然,东盟国家中如菲律宾、越南等国与中国有岛屿和领海争端,但争端并不能代替彼此战略合作的空间和机遇。在前面章节中,笔者曾经提出关于南海问题的解决思路。个人认为:未来,南海问题和平解决,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这需要中国和东盟都拿出诚意,着眼于未来,真正站在全局角度考虑。

中国对东盟的态度,总体应以拉拢为主。可以拉打结合,但主要是拉拢。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无论中国还是东盟国家,未来在世界上竞争都需要彼此更多合作。对东盟国家来说,需要一个大国作为依靠,以保证自身利益,避免1997年那样的经济危机重演;对中国而言,需要更多的周边小国作为经济配套和战略缓冲。如此,可提高中国整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深入中东

有人说,中东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不应该介入中东事务。这种思想,是典型的缩头绥靖。中东是世界能源基地,中国一半以上的石油来自中东,其关乎着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大国,岂能不关注自身的核心利益?中东既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不但要关注,还要深入并参与中东事务。

中东,是当前世界权力博弈的中心。在世界权力正重组的21世纪上半叶,大国在中东的博弈早已如火如荼。近些年,中国也开始深入其间,并介入中东地区几乎每一件国际事务。这种介入,使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得以更加有效地维护自身的战略利益。譬如,中国和俄罗斯连续多次共同否决美国为首的西方对叙利亚制裁、禁飞区的议案;再譬如,在伊核问题上,中国一直推动谈判解决,有效地对冲了美国对伊朗动武的迫切念头,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中国是大国,既有维护自身利益的基本需要,也有维护世界和平的义务。正是因为这些自身需要和国际义务,中国有必要继续深入中东,为维护自身战略利益和世界和平出力。

拉印

拉印,准确地说,是拉拢印度次大陆上的两个区域性大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如今的印度,虽然谈不上是全球性大国,但区域性大国仍然当之无愧。印度国土面积不大,只有298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却仅次于中国,达到12.1亿。虽然经济与中国存在较大差距,但印度近些年的GDP增速也不低。如今的印度,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12亿的人口基础,以及仍在高速增长的人口,其人口规模最终很可能会超过中国。更重要的是,印度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很多,达到惊人的24亿亩,占世界十分之一。农业是一国之本,在这方面,印度比中国更有潜力。

客观地讲,印度的发展潜力巨大。毫无疑问,其在南亚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中、印虽然有领土争端,但中、印对抗,对双方都不利。事实上,在很多方面,中、印有很好的合作空间。而且,在战略上,中、印也非天然的敌人。

站在欧亚大陆整合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获得整合主动权,中国一定程度上拉拢印度,对中国战略来说有好处。不过,中国对印度,必须要有足够的魄力和军事压力。原因很简单,虽然中国有意拉拢印度,但印度一直亲西方。考虑到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布局,印度必然对中国有一定程度的敌视。在这种情况下,战略上拉拢印度,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至少,不能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蛊惑,过度制造中、印矛盾,给自己制造南亚麻烦。当然,更不能因此就采取绥靖政策。中国对印度越是表现得软中有硬,就越能显示出足够强大的遏制能力。相对来说,印度就愈发谨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印度次大陆上另一个区域性大国——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铁杆盟友。虽无铁盟之约,却有铁盟之实。印、巴对抗数十年,综合国力弱于印度的巴基斯坦之所以能继续维持印、巴平衡,根本原因就是巴基斯坦的背后有中国支撑。

站在中国的战略角度来看,巴基斯坦是中国通往中东的另一条战略通道,对中国战略意义非凡。正基于此,中国必须帮助巴基斯坦保持与印度的战略平衡。只有保持这样的平衡,才有利于中国与印度的和平关系。因此,客观上,拉拢印度的前提,中国必须继续强力支持巴基斯坦。当然,总的来说,为了提高欧亚大陆整合的惯性力量,对印度次大陆上的两个国家继续走拉拢路线,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通欧

近代,欧亚大陆整合是以西方殖民东方作为起点。在此过程中,西方国家内部斗争越来越激烈,最终酿成两次世界大战。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美国和迅速崛起的前苏联,分别掌控了西方和东方,双方对垒、博弈近半个世纪。在此过程中,欧亚大陆整合处于半停滞状态。1991年,前苏联解体,东、西对抗结束,世界全球化加速。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进展非常迅速。如今,这一趋势已完全不可逆,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欧亚大陆之外的政治力量——美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快速衰退,对欧亚大陆事务的决定权正在逐渐丧失。

中国、欧盟、俄罗斯以及其他区域性大国、联盟,都会站在自身的利益上,考虑彼此合作的空间和利益。中国和欧盟作为国际博弈中的两个大玩家,源于彼此均希望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大背景,虽然文化、价值观有较大差异,但中、欧在国际政治上却有共同利益。更重要的是,中、欧经济互补性很强,这种互通有无对彼此的发展都有巨大助益。如此,无论中国还是欧盟国家,都有沟通、互为友好的巨大动力。

站在中国的角度,中国地处东亚大陆,政治上与欧盟直接冲突较少。经济上,与欧盟互补性强,彼此有战略性需要。通欧,有利于中国加速崛起。因此,未来较长时间内,中、欧关系都是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某种程度上说,中、欧关系绝不亚于中、美关系。

穿中亚

中亚处在欧亚大陆的中央,是从东亚到欧洲距离最短、最直接、最平坦的通道。第二大陆桥和第三大陆桥全通过这里。考虑到高铁、重载铁路正在加速普及应用,未来三、五十年,中亚国家的战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对中国来说,中亚一方面是能源基地;另一方面,是战略物流通道。虽然,中国还可以通过南亚巴基斯坦这条通道进入中东,越过中东再到欧洲。但是,与中亚国家政治相对较为稳定、大国势力在此介入不深相比(中亚是俄罗斯的政治势力范围,一直被俄罗斯视为自家后院,故欧盟与美国在此影响力均不是很大),中东各方势力斗争太过激烈。以现在的状况,至少十年以上,中东的局势仍将混乱,且会愈来愈甚。在这种情况下,中东这个物流通道既不安全,也指望不上。甚至,包括能源的供应在未来都有可能无法再继续保证。因此,我们只能把中东作为未来发展趋势的布局,而非当下所依。

站在中国的战略角度,中亚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原因很简单,中国必须有一条保证通往欧洲的陆上物流通道。未来较长时间内,唯一稳定的通道可能只有中亚。与此同时,中国还需要一个稳定的能源基地。与中东的混乱相比,中亚是现阶段最为稳定的能源供应基地之一。因此,对中国的西进战略来说,穿越中亚极其重要。

弈和美国

当今,最重要、最令世界瞩目的外交关系,非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莫属。毫不夸张地说,中、美和,则世界和;中、美关系恶化,世界经济和安全形势必然恶化。客观上,中、美关系早已超越中、美两国本身,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世界级大国关系。自从前苏联解体后,世界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格局。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包括美国的世界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这场危机,让世界重新认识到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如果没有中国力挽狂澜,世界经济必然是另一番样子。

近几年,中国的国际地位飞速提升,原因就在于综合国力的今非昔比。中国国家地位提升的程度,从国家主席和总理出访巴基斯坦、中亚和美洲即可看出。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军机护航,总统、总理双双到机场迎接;习近平主席访问哥斯达黎加,哥斯达黎加部分地区放假一天,欢迎中国国家主席来访;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土库曼斯坦,只有512万人口的土库曼斯坦,10万群众夹道欢迎······为尽快和中国建立沟通,美国总统奥巴马超预期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私人访问;中国国家主席访俄时,在元首记者会上,普京正襟危坐。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俄罗斯,同样的场合,普京百无聊赖地玩起圆珠笔······

中国和美国,一个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一个是成长速度最快、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新兴大国。历史上,像这样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最不好处,很容易出现摩擦,甚至发生战争。但是,近几年,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在中美关系上总体都较为冷静。习近平主席提出:“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一定程度上也得到美国的“认可”。中国拒绝美国G2邀请,但却提倡双边对话的C2模式。2013年9月19日,外交部长王毅更用十四字诠释中美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若能落实到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无疑将造福两国,兼济天下。

事实上,中、美两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已刻不容缓。无论是中、美两国彼此之间,还是世界其他国家与中国、美国的关系,都已到必须重新定位的发展阶段。以中、美之间的关系为例:现阶段,中、美若不重新调整彼此的关系,结果很可能使矛盾激化,共识变少,这对中、美两国和整个世界都不利。中国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设想,就是立足于亚太地区、面向世界,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的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深入合作。这一点,美国总体上认可。毕竟,双方都不希望其他国家从中、美两国的对抗中渔利。至于中、美两国的博弈,在牌桌下边比摊开到牌桌上面,更有利于彼此的利益。

站在中国战略的角度,与一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若非迫不得已,绝不应走这一条路。客观上,只要美国没有实质性地侵害中国核心利益,中国就不必要走对抗之路,那不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但是,中国也要清楚,核心利益不容践踏。若美国非要侵害中国核心利益,中国也有能力、有决心予以还击。毛主席说过,“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外交亦是如此,以进取求外交,则外交存;以绥靖求外交,则外交亡。

中、美两国,都没有公开承认彼此为对手,特别是中国。但客观上,未来双方在战略、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一系列的竞争、博弈不可避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竞争、博弈会不断深化。只是,与当年美、苏之间的东、西对抗相比,中、美两国如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经济利益上很大程度互为交织。也正是基于此,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绝不希望公然与对方真正为敌。道理也很简单,与美、苏之间的博弈相比,当时两家都在自己的阵营具有绝对控制权,而今的大国博弈,除了中国和美国外,还有世界大国俄罗斯和综合实力更强的欧盟。如果中、美因斗争导致关系恶化,无疑是两国皆损,而欧盟和俄罗斯则大受其益,这是中国和美国都绝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因此,中、美近几年虽有摩擦,但双方都会很快修复关系。很明显,此举是两国刻意为之。

站在中国的战略角度来说,尽管对中国遏制态度明显,但短期内美国并不会和中国撕破脸。与此同时,以中国的实力,若美国当前真的像前苏联一样崩溃,受益最大的绝非中国,而是欧盟和俄罗斯。原因很简单,欧盟在经济方面和美国更相像,对美国来说,欧盟最具替代性,而中国还无法做到这一点;在政治、外交和军事层面,中东、中亚、东欧等方向,中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影响力都还不够,东海、南海、中印又存在领海、领土或岛屿争端。这一切,都决定了若美国突然崩溃,最大的受益者并非中国。

在这种大背景下,美国缓慢衰退,在国际上继续保持相当强度的压力,对正处于上升期的中国来说,反而更有利。如此,中国就能有更多的战略布局时间,可以在美国实力不断衰退时,逐渐在某些领域加强自身实力。

有了这样的逻辑前提,我们再看“弈和美国”,就会有更清晰的概念。中国需要的不是一个快速坍塌的美国,而是一个逐渐衰落的美国。美国衰落的过程,恰是中国逐渐崛起的过程。这个过程进度太快,只会带来混乱,中国还远未作好准备。

历史上的美国,从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到世界超级大国,用时差不多半个世纪。而如今,中国才刚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真正崛起,还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就战略而言,“弈和美国”比“打败美国”更现实,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更何况,如今的中国也还没有实力“打败”美国。在综合国力仍然弱于美国的情况下,以“弈和”的态度去对待,比冒进强得多。

更多精彩,尽在

1、乔良文集 2、占豪文集
3、郑永年文集 4、井底望天专栏
5、活学三十六计 6、毛泽东传
7、上合贴 8、刘涛-中国崛起策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