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四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015-12-07 12:17 生活·感悟 ⁄ 共 128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德经的开头两章,一章讲了道、德,仁,义,礼依次递失的关系。接着第二章,如果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非常低下,如何从更低的社会治理模型,复归于更高的社会模型呢。上一章给出的答案,就是要“得一”。那些所谓的德行,仁义,礼法,不过都是些或者漂亮,或者琐碎的破石头罢了。

治天下,怎么可以依靠这些破石头呢。这样的结果,肯定就是天下昏乱,终至不救。真正的要以大道治理天下,那么只有扔掉那些破石头。有很多的向道之人,都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装石头,认为这个也是道,那个也是道,不同的“道”装在同一辆车里面,以为这些道就合一了,他也就得道了。这种“合一”,绝然不是“得一”。这是一种典型的无道之为。一万种失道相叠加,不过就是失道的一万倍罢了。越叠加,越不可救药。

真正的得一,不是抱残守缺,弄一车破石头当宝贝,而是全部扔掉。扔光了石头,再把拉破石头的车厢也要扔掉。道、德、仁、义、礼这个道依次递失的失道过程,叫往。礼,义、仁、德、道,这个道依次复得的得道过程,叫反。本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从失道,到得道,这个过程,为反。无道之人,终生沉溺在一堆破石头里面,从来不会把头抬起来一次。而终于有人,从这些破石头里面抽身出来,开始闻道入道,那么接下来,他就应该要不停的扔石头。

一车车的,全部扔掉。扔到最后,连车厢都扔掉了。这样,便能入了虚境,虚极了,就是大就是一就是全,就是道。入了虚境,继而入道,入道笃守之,最终得道。这个向回反的过程,就是道之动。

反回到道那里,会发现,所有的破石头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无器物可执用,看上去不高不贵也不强,而是又小又柔又弱。那么即便得道了,又如何的经世致用呢。用道,是用它的生生之根,不息之源,无穷之本,无有之大。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用一车关于破石头的道理,能理解和解决树的问题吗?显然不可能。用关于一片森林的道理,能理解和解决一车石头的问题吗,也不可能。在物的层面上,因为有了差异,有了本性,此物和必物,所体现的道理,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如果以这样片面的局部的道理,去统御万物,显然是不可取的。

如果穷尽了万物的知识,是不是可以归纳总结出来一个无所不包的可以统御万物的道理呢。这样也是不可取的,又回到了往车厢里面装破石头的那个不断的失道过程。

到底怎么才能掌握万物之奥并统御它们呢。要找到它们的源头,万物都生于一个源头,如果理解并掌握了万物是怎么来的,那么就可以理解掌握并统御万物。这是万物生于有的道理。

那万物的总源头,有,又是怎么来的呢。无中生有而来。站在万物之源的那个有之处,放佛看到了造物者一样,但是那里还不是道的最深处,还可以继续往回反。告别了这个造物者,发现了造物者之母。这个造物者之母,就是无。

站在造物者之母那里,还可以继续往回反吗。答案是可以的。在造物者那里,还可以和他聊聊天说说话,到了造物者之母那里,发现没有什么东西可听可见可知。但是却能看到造物者的一根脐带连在一片虚无之中。继续往回反,发现那根脐带也不见了。连无也没有了,那里就是道。

附:《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