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七十一):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016-07-09 10:11 生活·感悟 ⁄ 共 2357字 ⁄ 字号 评论 1 条

上一章,阐述了国君要善用人,善用兵,才可以善用天下,才能成为天下王的道理。本章继续接着上一章,进一步阐述用兵之道。

在道德经中,有两大主线,一个是天之道,一个是人之道。用天之道,为以正治国;克人之道,为以奇用兵。

本章的用兵之道,是后世兵家思想在战略战术层面主要的理论来源。可以结合《孙子兵法》一起阅读。如果不懂道德经,想研究透兵家思想和理论,是不太容易的。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战争中,真正的主动权,不在于谁先发起战争,谁先进攻。而在于谁先取得胜利。更在于,谁能速度更快,代价更小的取得胜利。也在于谁能更大程度的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这才是战略谋划筹措的首要问题。

先为主,明面上看,是抢得先机。而实际上,却是授人以柄而致与人。为客,在战争状态的演变发展中,伺机而动,寻找最好的战机出战,才能达到效用最优。

从战争的结果导向上看,最完美的一场战争,应该就是“能自保而全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的战果,不算是全胜。之所以会胜的这么惨,在于没有掌握用兵之道。最大程度的杀伤敌人,要建立在最大程度的自保之上。


不敢进寸,而退尺。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本句讲的是攻守。只知道攻,而不知道守,必败。只知道守而不知道攻,则必不胜。用兵之道,难就难在,什么时候该攻,什么时候该守。以及,攻的时候应该怎么攻,守的时候应该怎么守。

不敢进寸,先发则有形,有形则有迹,有迹则泄机,泄机则可败。

而退尺,无形可示,无迹可察,无机可乘,则无败。以我之不败,待敌之可败,乘机而动,动则必取,方能自保而全胜。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是谓行无行,这句讲的是行军。

打仗的时候,大军怎么行进调动呢,根本原则是“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打仗打到如入无人之境,并非敌军不抵抗,而是他们想不到我军的行军意图和路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怎么才能创造出来这样的战机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军。

攘无臂,这句讲的是分敌之道,以无形分有形。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迂回穿插,分割包抄,在局部形成我专敌分,我众敌寡的对阵局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样才能形成侵掠如火,摧枯拉朽的攻击效果。战争的精髓是什么呢,能打,就歼灭敌军。不能打,就跑。而决定一场战斗能不能打的,就在于是不是可以形成整体,或者局部的优势。

扔无敌,这句讲的是胜敌之道,以无敌制可敌。

攘,有形才能攘,以无形攘有形,是谓攘无臂。攘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引敌。攘臂而扔之,意思就是说,推着胳膊,引别人怎么走的意思。处处把敌军引至可败可敌之境,处处让自己引至不可败不可敌之境。是谓扔无敌。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用兵讲的是出奇制胜,以无形制有形,致人而不致于人。

执无兵,此句讲的是备取之道,时时,处处,都让敌军处于可取而不可备之境,而我则时时处处,都处于可备不可取之境。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所以,备无备,则无不取。

《孙子兵法·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老子认为,用兵之道,莫大于虚实,虚之以极,方能应形以无穷,克敌制胜以无穷。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祸莫大於轻敌,为主,为攻,明面上看,是占了先机,实际上,则是暴露了自己。使自己形于人,致与人。

轻敌几丧吾宝。以有形应无形,则无可应。攻不可胜,守不可固。自保,意思是说,无论敌方怎么攻我,我都可以固若金汤,这叫自保。全胜,意思是说,无论敌方怎么变化,我都可以随机应变,找到克敌制胜的策略并战胜他们。

无论是自保,还是全胜,无论是攻还是守,之所以可以应变无穷,胜之无穷的关键,都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以无形制有形。

致人而不致于人,以无形制有形,更深层的道理,则是以奇用兵,示之以虚。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善用兵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对于圣人来说,战争都是强盗之徒强加而来,自己并不会主动的举兵攻打别人。因为,要取人国,有比用武力效率高的多的办法和策略。但是,敌人进犯,就不得不举兵应战了。

为了抵御侵略者,举兵而战,这个叫抗兵。不义之师,为贼兵;正义之师,为抗兵。

老子的用兵之道,总的方针是什么呢?在于“恬淡为上,生杀皆不入于心。”要理解了这个恬淡为上,才能理解,为什么说哀兵必胜。不武,不怒,不与,恬淡处之,才能务善策而无不应。所谓哀,指生杀皆不入于心,守之于虚静,应之于无穷。

很多人注解哀兵必胜,理解成有人来欺负我,我很生气,我很愤怒,我很悲哀,所以我和欺负我的人打仗,一定会打赢。这样鄙薄的解读,离题万里。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老子的兵法思想认为,打胜仗,消灭敌人,这种事做起来,对于有道之人来说,就如同拿石头去砸鸡蛋。如果做不到这样,只能说自己不得道。

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

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目前有 1 条留言    访客:0 条, 博主:0 条 ,引用: 1 条

    外部的引用: 1 条

    •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七十二):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