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官场·职场 > 正文

地摊影评:高明,却让你看不出高明的季昌明(上)

2017-04-30 21:57 官场·职场 ⁄ 共 273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季昌明是个非常值得分析的的角色。

身处“汉大帮”林立的政法系统,没有明显的政治资源,却能身居高位。其下属个个背景深厚,派系复杂,却能执掌检察院多年而不倒。

仅从这样的表象看,季昌明就显得非常不简单。

更为难得的是,他很少与人产生什么激烈的矛盾,谈笑间就能将各种复杂的问题化解。

高明不难,但能让你看不出高明,这就显得深沉了。

尽管季昌明不属于任何派系,但在所有人心中,他却都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物。

在李达康的眼中,认为季昌明是政法系统中唯一值得信任的人。

在高育良看来,季昌明不愿意管事,谨小慎微。换句话讲,那就是从来不会也不敢和自己作对。

而对于沙瑞金和田国富,那就更不必说了,之前的分集文章里已经提到过多次,季昌明就是沙瑞金反腐事业的前线负责人。

汉东省的政治人物TOP5中,除了即将退休的刘省长,另外四人对季昌明都是信赖有加,对他相当放心。

今天抽空专门找了本剧中关于季昌明的一些片段拿出来重温了一遍,发现了一个很微妙的细节。

在第8集中,季昌明带着侯亮平去见沙瑞金时,沙瑞金对季昌明的第一个称呼就是“老季”。

沙瑞金后来在谈话中提到了,他上任二十三天,一直在下属市县调研,才刚刚回到了京州不久。

按常理讲,除了沙瑞金上任时的任职宣布会议,季昌明与沙瑞金此前不会再有机会接触。

但二人称呼如此亲密,定然是之前已经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关系。沙瑞金在汉东省对其他人从未用过“老+姓” 这样的叫法。

这样的矛盾就值得一番探寻。

季昌明是汉东省的老人了,而沙瑞金是第一次来汉东省上任,二人之前可以说几乎不会有太多深入的联系。(当然,有可能是季昌明在参加工作时,沙瑞金正被陈岩石领养。但这样的假设一是时间线会对不上;二是太天马行空,不足为凭)。

所以就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在沙瑞金上任前,二人就有过工作上的联系,并迅速建立了私交,延续至今;要么就是在沙瑞金上任后,季昌明就首先向沙瑞金靠拢了,甚至可能也去了下属市县,面见沙瑞金汇报了工作。

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可能。毕竟以季昌明这种圆滑的处世风格,不太可能在形势尚未明朗时,就将宝押在沙瑞金的身上。

而季昌明对于人脉的经营,却能在本剧中找到例证。无论是在汉东只工作了一年且和季昌明不在同一部门的侯亮平,还是一直就职于中纪委的钟小艾,对于季昌明都有相当深刻的印象。

于是,季昌明尽管没有派系,但不代表他没有人脉。熟悉的人,总比陌生人要值得信赖的多。

而与之反例的是,就是另一位人物,京州市政法委书记孙海平。

和季昌明一样,他也是位毫无派系色彩的政法系统干部。从他在京州市常委会的发言看,无论是对于李达康还是高育良都有诸多怨言。

孙海平是如何走到这个位置的,暂不得而知,毕竟他和李达康是相当不对付。但在精神面貌上看,他在工作中一定受到了相当多的掣肘,与季昌明的如鱼得水形成了鲜明对比。

季昌明在工作中也会遇到掣肘,比如曾经的副手肖钢玉。二人之间也曾产生矛盾,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季昌明不动如山,而肖钢玉离开了省检。

肖钢玉尽管不一定是“汉大帮”,但显然也和祁同伟、高育良等人关系匪浅,同属一派。高育良并没有因此而对季、肖二人厚此薄彼,仍然给予了季昌明最大的支持,为什么呢。

关键就在于季昌明懂规矩,会办事。

在第一集的影评中,曾对讨论丁义珍抓捕问题的会议进行了深入分析。季昌明坚持去省委汇报,只是懂规矩的一方面,更重要的一面,还体现在会议的过程中。

在参会前,季昌明曾对陈海讲过,去省委汇报只是走个必经的程序,要支持最高检的工作。

但在会议时,高育良的大弟子祁同伟率先表态,使人无法琢磨透高育良的想法。于是季昌明的发言也就从两种角度进行了分析,保持中立。

而高育良稍稍一引导,季昌明就迅速明白了意思,又站稳了立场,与李达康针锋相对。

话不说就明,灯不挑就亮,这样的人,谁用着不喜欢。

而像祁同伟,同属政法系统,甚至还有师生之谊,在高育良与李达康最初的几次冲突中频频首鼠两端,高育良将话都挑明了,也不敢担当责任。

季昌明是圆滑,是谨慎,但不代表他就怕事儿。在关键时刻,他就能顶在前面,替高育良和李达康争执。

毕竟,领导用你就是要让你发挥作用的,平常可以偷奸耍滑,胆小怕事,但到了大是大非的时候,就必须能站出来。

当然,也不能时时刻刻都站出来,小事情还是要学会甩锅。

比如在侯亮平上任时,沙瑞金向侯亮平交代反腐的工作事项。季昌明在旁全程旁听,事后却没有做出任何评论。

在沙瑞金离开后,季昌明绝口不提沙瑞金一直强调的反腐,反而是向侯亮平介绍汉东省的政治形势。

在介绍完后,就立马跳出圈外,与侯亮平划清了界限。

侯亮平的到来,一定会将汉东省搅个天翻地覆。但侯亮平是最高检推荐、沙瑞金钦点的利剑,又有中纪委副主任的妻子作为凭依,他有这个资本也有这个能力去冲在第一线。

而季昌明没有这个资本。“1·16”案尽管影响深远,但也并非迫在眉睫,他无需冒着风险去亲自督办。甩锅给侯亮平就是最好的选择。

而在侯亮平到来之前,“1·16”案他也没有丝毫插手,陈海拿到重大线索之后,是要直接去北京去最高检汇报的。无论这是不是季昌明的授意,但在客观上都完全规避了此案的风险。

在侯亮平前期的办案过程中,季昌明是从未插手,任其自生自灭。

侯亮平出动了十几辆警车,对欧阳菁又是围追又是堵截,这样浩大的声势,季昌明愣是毫不知情。谨小慎微的他对侯亮平如此放纵,必然是有意为之。

而面对李达康事后的责问,季昌明的回答也是脱离于一般观念上的“胆小”与“圆滑”。

他没有因为不知情就只是向李达康道歉赔罪,反而站在李达康的角度,替李达康着想,分析问题。看似是强硬,实则是睿智。

在季昌明替李达康分析问题之前,李达康一直在责问季昌明。而分析之后,李达康仿佛醒悟过来,不再怪罪季昌明,反倒提醒他不要被“汉大帮”左右。

这一番看似强硬的回答之后,竟然让李达康产生了季昌明是自己人的错觉。

很多时候,并不是只有一味地软弱、退让才能不得罪人。季昌明倘若只是推托自己不知情,一味道歉很容易被当做是敷衍。但他的一番解释尽管不近人情,却是说道了李达康心里去了。

比如李达康当初摊派大风厂工人安置费时,孙连城将分配的任务默默都完成了,只被李达康当做理所当然。赵东来事后去顶撞李达康,认为事情应该由山水集团完成,反而得到了李达康的安抚。

有时候,退让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原谅,反驳却能与对方产生共鸣。关键就在于你话能不能设身处地击中对方的软肋。

季昌明的话显然是击中了李达康的软肋。事后,李达康的反击也只是精准地瞄准了高育良和“汉大帮”,没有对检察院制造任何麻烦。

相比之下,祁同伟在当初得罪了李达康之后,除了一再表示让李达康不要误会之外,就没有丝毫解释了。

这样的话语,就算加多少个“千万”,又有什么意义呢。

季昌明身上值得分析的点太多了,一时来不及写完,明天再接着分析下半部。

来源:微信公众号“地摊文学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