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官场·职场 > 正文

地摊影评:《大明王朝1566》御前会议的波云诡谲

2017-05-19 21:28 官场·职场 ⁄ 共 3364字 ⁄ 字号 评论 1 条

《大明王朝1566》的全名为《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

尽管标题中就已经凸显出了二位主角嘉靖与海瑞的地位,但显然剧情的主线不会仅仅局限于嘉靖和海瑞两位。

正如《人民的名义》在宣传中,前两位的男主是沙瑞金和侯亮平。然而看过全剧之后就发现,全剧的冲突与剧情的推进更多的来自于沙瑞金的下属,高育良与李达康二人。

同样,《大明王朝》的剧情,也是紧紧围绕在嘉靖帝的两位大臣,严嵩与徐阶来展开。

而在剧情开篇的 御前会议 中,这样的设计就已经能够体现出来,海瑞尚未出场,嘉靖镜头寥寥,更多的冲突都集中于严嵩与徐阶身上。

在《人民的名义》播出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导演特意为了活跃气氛而添加的种种“贴近年轻人”的戏份受到排斥,而种种开会的情节却意外得到追捧。

尽管在传统意义上会议总是枯燥乏味的,但事实上,任何能影响重大事项决议的会议,都会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

字面意思上枯燥乏味,而背后在暗藏玄机。而经过编剧导演与演员的再创作,种种玄机就显得更加饶有趣味。

而《大明王朝》中这样的玄机比比皆是。

与《人民的名义》类似,丁义珍案件的处理会议,在一开端就使得剧情紧张起来。《大明王朝》首集中的御前会议同样令全剧迎来了一个小高潮。

会议的座次排位也很有考究,一边是司礼监太监,令一边则是内阁的大学士。而内阁首辅严嵩,则坐于主座的一侧,代替嘉靖帝主持会议。

从表面上看,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首辅则是皇帝的大秘,代表皇帝无可厚非。

然而实际上,内阁的诸位学士都身兼六部的尚书职务,代表着大明的中央政府。而司礼监太监作为皇帝近侍,才真正的代表了嘉靖帝。

这样的一套制度变迁,非一言一句能讲清楚,就不赘述了。毕竟在这样一部架空历史的作品中,制度并不是重点。

该剧的背景在于财政。严嵩作为内阁首辅掌控朝廷多年,财源枯竭,国库空虚。然而内朝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边防倭寇横行战事不断,入不敷出。

财政上的困境反应到政局上,那便是严嵩与徐阶二党的党争日渐激烈。

在该剧的设置中,严嵩与徐阶二党是朝廷最大的两股势力。在内阁的五人中,首辅严嵩与排序第四的严世蕃一党。而次辅徐阶与排序第三、第四的高拱、张居正则属于另一集团。

徐阶意图取严嵩而代之,却迟迟没有机会。如今的财政困境显然是最好的机会。

而除此外,在剧情开端,腊月无雪也给徐阶一党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攻击严嵩的借口,毕竟400年前的大明朝不一定讲究人民的名义,却一定会看重天意。

然而棘手的是,上书直谏的钦天监周云逸,竟然被东厂太监冯保廷杖至死。

无论周云逸的死是否来自于嘉靖的直接授意,但都代表了嘉靖帝的一种态度,他还是保严嵩的。朝廷财政赤字,横征暴敛,纵然是严嵩的责任,但暴敛的钱财,其很大程度上的目的还是为了嘉靖帝内廷使用。

于是对于徐阶党而言,“倒严”就存在着巨大的技术性难题。严嵩在执掌朝政的过程中尽管有千般漏洞,但这漏洞的背后,很可能都藏着嘉靖帝的身影。嘉靖帝很可能是明知严嵩贪腐却仍然用之,因此攻击严嵩,很可能就意味着直接攻击嘉靖。

因此,徐阶作为严嵩之下的次辅,从来不会主动向严嵩及其党羽直接攻击。相反,在面子上,他对严嵩与严世蕃都表示出极大的尊重。

而高拱作为徐阶集团的二号人物,就不会如此客气,直接将对严世蕃的矛盾摆上了台面。

作为御前会议,内阁、司礼监聚齐,嘉靖帝也在一旁旁听,这样级别的公开会议,纵使有矛盾,也应该在会下解决,而不该是直接暴露在朝堂上。

毕竟这样的公开的大型会议,通常都只是走走过场,将私下已经决定好的事件,形成正式的决议。

既然徐阶与高拱在内阁自己票拟的时候没有提出异议,反而在御前会议公然反对,就意味着是要将事情闹大,打破本来的惯例。

面对这样的情况,代表嘉靖帝参会的司礼监众人就陷入了尴尬。毕竟两党相争,不能任由他们争下去,皇上不处理,司礼监就得替皇上处理。

这样的争执,徐阶不会出面,严嵩也就不会出面。但严嵩不争,是因为有严世蕃在前面顶着,替严党出头。

这样在朝堂上争执,输赢其实并不在谁对谁错。

正如《人民的名义》中的两次省委会议中,高育良的立场没有变,结果却变了,其原因是在于支持他的人少了。

这样的御前会议,争执的结果也是在于是否有人支持。当然,这里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嘉靖帝的支持。

因此,没有必胜的把握,徐阶和严嵩也就不会冲在一线出头,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对两方都没有好处。两位大佬躲在幕后,无论争出什么结果,都好收场补救。

很快,徐阶党的攻击就迎来了风险。尽管他们只是针对工部的严世蕃,但事情千丝万缕,很快又牵扯到皇宫内廷。牵扯到宫里的公公,那就是牵扯到嘉靖帝本人了。

在御前会议之前,吕方曾经告诫了冯保一句恒言:

文官有句话,做大事要三思:思危、思退、思变。

徐阶不出面,正是为了思退,为了留有退路。

当高拱的言论牵扯到了嘉靖帝,过了火,就得有徐阶出来纠正。

徐阶出面来纠正这个问题,那这个问题基本上也就过去了。倘若由严党甚至是皇上来处理,那事情就可能上纲上线不可收拾了。

高拱将“倒严”的话题带偏了,徐阶就需要来纠正。徐阶虽然说的只是持平之论,平和无锋,但徐阶一张口,就代表着争执开始升级了。

徐党句句不离朝廷。

而严党则句句不离皇上。

会议中,尽管会议由严嵩主持,但代表皇上的却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吕方。因而双方争论的重点,都在于争取吕方的支持。

然而吕方既然代表着皇上,处于中立的位置,就恰恰不能表态。

毕竟从众人的措辞上讲,徐阶党是为朝廷做事,严嵩是为皇上做事,都是一心为公,怎样取舍都不妥当。

然而当争执白热化,话题从工作延伸开来,形势就变得复杂了。

严世蕃再次提到了被打死的钦天监周云逸。并直指徐党是周云逸的后台。

周云逸的死对于朝廷而言并不是大事,但他的死因是源于被皇上下令廷杖,就具备不可辩驳的合理性了。

皇上下令打死的人,只能说罪不容诛。

而支持周云逸的人,那就只能是与皇上作对的人了。

事情闹到了这个地步,不再局限于朝廷的工作,而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吕方和严嵩徐阶没能稳住众人,嘉靖帝就只能亲自出场收拾局面。

嘉靖帝出场后,双方在其他层面的争执就只能戛然而止了。

严嵩直白了当地说明,徐阶等人不是周云逸的后台。

并非事实就真的是这样,而是在如今的形势下,徐阶等人不能是周云逸的后台。

倘若真按照严世蕃的讲法,要么皇上自己认错,要么内阁中五分之三的人都要下台,整个朝局都面临着大清洗。

无论是嘉靖帝,还是严嵩,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

毕竟嘉靖需要朝局稳定,需要有人为他处理政事。而严嵩也没有必要对徐阶赶尽杀绝,且不论能不能赶尽杀绝,就算能够彻底击倒徐阶,还会有另外的势力取代徐阶上台。而元气大伤的严党形势也不会太好。

更重要的是,徐阶背后还有嘉靖帝唯一的儿子裕王。显然,他将是大明未来的储君。

在周云逸的事情上步步紧逼,难免会牵扯到裕王。这对于严党而言,也是一件技术难度极大的事情。

于是在嘉靖帝出场后,严嵩将所有的事情都掩盖了下去。

严嵩能得到嘉靖帝的重用,也正是源于这样的作用,能够将麻烦都替嘉靖帝消去。

嘉靖不需要你死我活的斗争,需要的是严党和徐党为都为自己服务。毕竟在朝廷财政紧张的形势下,需要的就是稳定。

因而他既在周云逸的事情上委婉地向徐党做了让步,又想严世蕃释放了善意。

嘉靖帝做了让步,严党就也需要做出让步。

严嵩将去年朝廷预算超支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不再与徐阶等人继续争执。尽管严嵩严世蕃有千般理由,那也是为了皇上。

徐阶占着理,那皇上就是无理了。而严嵩揽下了责任,就保全了皇上。

此时徐党占据了优势,就乘胜追击,请求增加兵部的预算。兵部的预算多了,严世蕃工部的预算就只能缩减了。

然而嘉靖帝的思路并不在这里。徐党想的是节流,节严党的流。而嘉靖帝却想到了开源。

毕竟严党工部的开销大多还是为了自己。既然有多赚钱的机会,何必委屈了自己。

而严嵩很快看出了这样的玄机,将张居正官居增加军饷的提议转移到了“改稻为桑”上。

显然,严嵩与张居正并没有提前商议过。严嵩的提议并不是张居正的主意,却是嘉靖帝自己的想法。

自此,一直保持缄默的严嵩开始了长篇大论,将“改稻为桑”的开源方法计划得滴水不漏,件件事都说到了嘉靖帝的心坎上。

而之前一直喋喋不休的徐党三人则再也无法张口。

毕竟,嘉靖帝的态度已经表达得很明确了,严嵩已经得到了嘉靖帝的绝对支持,徐高张再争辩也只能徒劳无功,只会使嘉靖帝带来不满。

这样一场一波三折的会议,就由嘉靖帝笑到了最后。

来源:微信公众号“地摊文学

目前有 1 条留言    访客:0 条, 博主:0 条 ,引用: 1 条

    外部的引用: 1 条

    • 地摊影评:《大明王朝1566》所谓的国策“改稻为桑”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