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至道学宫:道与器的重逢,人与美的相会

2018-09-15 15:19 战略·谋略 ⁄ 共 1143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一、文化的起源与流变,文化产业的起源与流变

(一)文化的起源与流变

在没有文明之前,人们生活在完全的天然环境中。这时期的人,并没有后来我们所理解的这些文化,他们遵循的是一种天教天文天化的文化。人们自然而然的本能般因循天地法则而生活。这时期的人,也就不需要用人为制定的法则来教化他们。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那种不言之教。人和天浑然一体,庄子把这时期的人,称之为真人。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是真人纪。

这时期的制器和审美,讲的是以天合天,追求的是器物本身的素朴之美。认为天造之物,才是最美的。庄子认为,这是最高形态的美,任何人工的雕琢加工,都是破坏天造之物的美,都是丑恶的,都是画蛇添足。这便是真人纪时期的文化产业的生态和风采。

后来,真人纪结束,人们不再能够本能地因循天道而生活。至于真人纪为何会结束,这个问题很大,今天我们在这里不做深入解答。真人纪结束后,人要怎么生存和生活,怎么进行生产,他们总得因循某种法则来生活。

文明被创造出来之后,人们生活在一种人为发明出来的人文环境中。这种人文环境,介于人的生存和自然之间,连同所制之器,就构成了文明人的文化环境。这便是文化的起源。

所谓的文,观象再抽象成文的意思。所谓的化,是指以人文来教化百姓。从之前的以天来教化百姓,变成了以人来教化百姓。这种人文教化,也就是礼教。这种人文思想,逐渐演变成了后来我们所了解的儒家之道。儒家是人对天伦之序的模拟还原。

人们渐渐遗忘了天伦之序,适应并习惯了人伦之序。人文纪时期的审美和制器原理,繁复到了极致,讲究到了极致,文雅到了极致。要在人这个单一生物中,模拟并还原出来整套的天伦秩序,上事天下爱民,所以它的文雅程度必然是极致而繁复的。

后来礼崩乐坏,人伦纪结束,天下进入了法家所塑造出来的秩序。法家是在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了人,同时也进一步规约了人。在礼教文化中,天子的权力,来自于以德配天。人文之序的根基,还是在于要合乎天伦。而在法家的秩序中,皇帝就是天本身,从儒家的以礼治天下,变成了法家的以权治天下,人的权力被放大了极致。

天伦秩序结束后,进入人伦秩序,人伦秩序结束后,进入权伦秩序。什么是权伦秩序呢?它是一种以法制和法教为基础,以权力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秩序。法家取代儒家,法教取代礼教,来为天下立秩序,文人纪结束,天下进入了法制社会阶段。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之为法人纪。

在法人纪时期,审美和制器,从突出强调文雅之美,转向了对被放大的人的赞美和崇拜。用萧何的话来说,宫殿不壮丽不足以加重威严。这便是权伦秩序的审美和制器思想。

道与器

文化

教化

审美

制器/文化产业

真人纪

道家

自然之教

素朴之美

以天合天

文人纪

儒家

礼教

文雅之美

隆礼养人

法人纪

法家

法教

壮丽之美

胜物济人

这便是华夏文明的文化三变,审美三变和制器三变。古代的制器包含了今天我们所俗知的科技、创意产业和工业。华夏三大审美思想,是人类一切审美的源头,更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原型。

比如,我们看到摩天大楼,就肃然起敬,看到漂亮的城市天际线就不自觉的暗自赞叹,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法家式审美。对人造壮丽之物的欣赏,这种审美活动的原型,就是源自于几千年以来我们骨子里的法家式审美本能。后世的人们总是喜欢把塑像造的很大,供自己崇拜,这种审美活动的原型,都是来自于法家式审美。

我们对精致的东西爱不释手,这便是儒家式审美。我们不可抑制的想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这就是道家式审美。

(二)审美深度,从道到器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上,道儒法三家的审美思想,主导了后来中国几千年的审美活动和制器为代表的科技、工业与文化产业。

从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些规律。庄子认为,天造之物才是最美的。为什么他会这么说呢?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原理:审美深度。

什么是审美深度呢?器越近道,审美深度越深,器越远道,审美深度越浅。

因为离道越近,人就会感觉越适然,他本能地觉得适然,他的观感再告诉他,这是美的。反之,离道越远,万物越觉得不适然,就会觉得丑。庄子说,天地有大美,因为天地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万物都感觉到最适然,所以这种万物总相宜的状态才是最美的。

由此可见,道家式审美,深于儒家式审美,儒家式审美,深于法家式审美。也就是说,素朴之美,深于文雅之美,文雅之美,深于壮丽之美。

文化是道与器之间的连接地带,文化是制器的先决理论和形象基础,没有文化能力,便没有能力制器。因为制器之前,我们脑子里面得先有一个形象,才能把器物按照这个形象制造出来。这个形象是怎么来的呢?

观象、取象、尚象,制器。这便是从道到器的四个步骤。也是一切文化产业从研发到生产的四大基本步骤。

制器尚象,是审美和制器的根本法则。制器是不是尚象,这是美与丑的分界,是一切审美活动的根本导向。如果制器不尚象呢?那就会导向凌乱、噪音、丑陋和浅薄。

丑的本质,就是不存在审美深度,甚至存在反向审美。

美的三种形态:素朴之美,文雅之美,壮丽之美。

丑的三种形态:妖,怪,异。

我们经常会说两个词,美好和丑恶。这两个词,非常准确的反映了道与器的关系,和人的审美活动中的深层机制。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审美本能告诉他们的是——

只有美的东西才会好

只有丑的东西才会恶

有人认为,美丑是没有判准的,是纯粹主观和相对的事。进而认为好恶也是相对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判定器物是不是美,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合乎道。如果一种东西看起来很美很舒服很顺眼,但是说不上来它为什么好看,这是因为它碰巧暗合了制器尚象的原则。

除了能够碰巧暗合美的原理,能让东西看起来美。还有个办法,也可以让东西看起来美。比如极简主义,它是通过对丑的减少,来让人觉得它很美。

(三)从以道制器到以器制器,中西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和制器方式

文字最能反映文化差异。文字由三部分构成,字形,字音,字义。

字形,对应的是象。

字音,对应的是万物的节律。古人造字,不是随便写一个字,随便给它拟定一个语音,而是一切都是要契合万物之理才行。古人称之为正音。

字义,对应人的思维,通过思虑,把人和自然再度连接起来。

文字的诞生,是源于古人观象记事。没有天文观测能力,是无法创造文字的。由此可见,汉字是地球上一切文字的总源头。汉字的流变,是怎么流变成字母文字的呢?是我们的先人,流放出去了一些罪犯,这些罪犯的后代,生活在远离文明的蛮荒之地,逐渐遗忘了文字的正音、正形和正义,真正的字忘记了,又残存着一些记忆,久而久之,流变出来了拼音字母文字。

西方人以前是没有制器能力的,因为他们之前一直都没有文化能力,甚至连文字都没有。一直到了东学西渐之后,西方人才跟中国学了点文化,才学会制器。

但是,他们的文明深度非常浅,导致他们的文化被遮蔽在符号世界之中,他们的制器能力,被遮蔽在器物本身之中。符号是他们的文化能力,所能企及的最高边界,器物就是他们的工业能力所能企及的最高边界。

比如

我们中国人制器,纺织工业用的是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西方人的纺织工业,用的多是人造的化学纤维。

我们中国人的印染工业,用的是植物染料,动物燃料,或者是矿物燃料。而西方人的印染业用的多是化工染料。

我们中国人的漆,用的是植物漆,西方人的漆,则用的是化工漆。我们的工业,讲的是天工开物,西方人的工业讲的是人工开物。

可见,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业。也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器方式。

中西文化比较

文明深度

天人关系

精神状态

思维方式

人的形态

中国文化

自然界

人文界

以象形文字对自然进行编译还原,建立天人连接。

天人合一,与万物相通。

同时使用形象,语音,字义进行三重综合整体思维。

真人

文人

西方文化

符号界

字母文字作为符号,无法和自然建立连接。

精神分裂。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

没有形象思维的能力。只能理解符号的逻辑运算。

碳基AI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作为东学西渐的产物,西方文化的文明深度,寄生于中国文化裸露出来的表层之上。打个比方来说,中国文化好比是一个人,这个人的头发是裸露在体外的,有一群虱子生活在他的头发里面,这群虱子的思维和生活边界,就是头发和头皮。

再打个比方来说,东学西渐是中国文化卖给西方人一台电视机,西方人钻进了电视机里面,在电视剧里面,发明了一个虚拟世界。中国文化是对自然的模拟和还原,西方的文化,本质上是对中国文化的模拟和还原。

器物是中国文化的最表层,却是西方文化的最深层。

中西方制器比较

观象

取象

尚象

制器

中国

象法天地。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把天文抽象成人文,建立人和自然之间的编译系统

以自然为美,以模拟还原自然,以与自然连接和相通为最高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为制器服务的审美思想和文化产业。

以天工开物,以道制器,以自然为母体,组建百科,百工,百艺。构成中国科学和中国工业。人与自然,可永续共济共生。

西方

以器为天,从符号出发,钻入器物的内部世界进行观察。并在器物的内部模拟和想象出来一个虚拟的世界。

通过观测的数据建立逻辑模型,建立碳基AI和器物之间的连接。

以人造物为美,以把自然支离破碎成用符号可理解的逻辑碎片,并重新再搭建出来一个和自然界彻底决裂的机器母体为最高原则。

以人工开物,割裂道与器,以机器为母体,组建科技和产业链,走向没有生命,无法降解的机械复制。人与自然无法连通,导向对自然的永续破坏和永续污染。

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科学,中国的工业,走向了和自然永续的互济共生。而西方的文化,西方的科学,西方的工业,走向了和自然永续的互害共灭。

是西方人不想好好的和自然互济共存吗?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做不到。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是西方文化的文明深度太浅,存在严重的缺陷,才造成他们走向了一条先毁灭地球,同时也毁灭自己的道路。

是中国人不想以人工开物,制造出来那些害天害人的妖异之物吗?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能做到,根本不会去做。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四)文化能力越强,制器能力越强。文化能力越弱,制器能力越弱

我们前面说过,文化是制器的前提,没有文化,连观象取象尚象的能力都没有,是不可能具备科技能力和工业能力的。脑子里面连形象都没有,不可能跳过脑子这一步,直接生产出来具备某种形貌的器物。

这一点从历史上也可以得到提现,在古代的朝贡活动中,海外的番邦进贡过来的多数都是土特产,而没有制成品。因为他们没有文化能力,自然也就没有科技和工业能力。

我们中国人在制造业上的天赋,为什么优秀得一骑绝尘?因为我们单纯依靠文化本能,就足以碾压其他所有的民族。尽管我们这么数典忘祖,背弃和诅咒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切。但是我们的祖先却用植入我们骨髓之中的文化本能,支撑着我们最近几百年在历史逆境中的生存和繁衍。

在上古时期,贡赋一体。后来,我们中国人的远祖,把一些罪人流放到了不宜生存的地方,这些罪人流放犯,繁衍出来了四夷。这才有了海内海外之分。海内是文明人,是中国人,海外是野蛮人,是蛮夷。海外为赋,海外为贡。

赋和贡的最大区别是,赋为谷物以及布帛等产成品。而贡多数都是土特产或者原材料。这说明中国人的文化能力,工业能力,一直都是最强盛的,甚至是唯一的。四夷是没有文化能力,也没有工业能力的。

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工业,工业是西方人近代发明的。这是以实乱名。所谓的工业,就是指士农工商的那个工,它是中国一直都存在的,我们古代的六部,其中一个部就叫做工部。事实上,中国一直都是工业的源头。近代西方人所发明出来的这种反自然的工业,它的源头同样也是中国古代的工业,只是他们学走样了而已。

二、道-象-器。连接道与器,文化产业对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塑造

(一)文化产业对物质的塑造

道是母体,她生产塑造了一切,天地之间是一个巨大的车间,万物都是道所生产出来的器。从道到器的造化,中间的连接者和转化者,便是神。古人把道造化万物这件事,称之为神化。神是造化之良能的意思。

天造物为神化,人学习并仿照天造万物的原理、工艺和流程,以天地万物为模子,主宰并塑造天下万物,这个是文化造物。狭义的文化指对人的教化和塑造,广义的文化则是指对万物的教化和塑造。比如农业,就是非常典型的建立在天人合作基础上的以人文化物。

如果人对万物的塑造,既脱离了天的神化,也脱离了人的文化,以这种原理和思想,对万物的塑造,可以称之为异化造物。

异化造物,是现代世界环境污染、环境灾难、环境崩溃的根本原因和罪魁祸首。以前人们只知道西方文明这么做不对,不可持续。今天,我们把西方文明为什么不可持续,在根本原理层面上,给出了解释和答案。

道-象-器

思想是关于道的学问,文化是关于象的学问,制造是关于器的学问。象是道和器之间的连接者,也是转化者。器是象的承载者,并间接的体现着道。

对于人造物而言,简单的来说,文化产业的本质,就是理解形象、生产形象和传播形象。并最终把形象呈现在器物之上。

(二)文化产业对精神的塑造

人的精神活动,来源于人与万物的交互。万物呈现在人的视觉中,又主要表现为形象。

在完全天然的生活环境中,人的精神活动,主要表现为接收、理解、应对和利用天造之物。直接表现为,理解天地万物所呈现的万象。

如果生活在人文环境中,人的精神活动,主要表现为接收、理解、应对和利用人造的形象。并以人文来还原天文。

在异化造物的西方式工业环境中,人的精神活动,主要表现为生产和消费被工厂加工出来的商品。消费主义,把人变成了一根不停的吃进商品又不停地排泄的消化道。

在信息化的媒介环境中,人的精神活动,主要表现为对虚拟形象的接收、理解、应对和利用。

(三)文化产业对审美的塑造

在面对活生生的自然造物时,人们的审美本能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比如,看到干净清澈的水会觉得特别舒服,看到臭水沟会觉得厌恶。这是大多数人都能自然而然做出来的本能反应。

牵涉到被提炼出来经过扭曲转换的形象,如何感受和判断它们的美丑,只有很少数的人,才具备对美的感受力。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对美的认知,是被教育的结果。某些形象被赋予了正面引导,他们就认为是美的,某些形象被赋予了负面引导,他们就会认为是丑的。比如现在有些女性以整容为美,就是完全被教唆的结果。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能力,几乎全是由文化产业塑造出来的。塑造人的审美观,这对消费主义时代的商业成功至关重要。

(四)文化产业对商品价值的塑造

在以前,人们认为决定商品价格的是劳动时间。实际上,劳动时间只是构成商品价值的基础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比如,一个手艺精湛的画师,和一个学徒,他们画一幅画的时间差不多,但是画的价值却天壤之别。

当且仅当,商品的生产完全以机械复制的方式来完成,并彻底剔除了人的因素,人只是沦为了操纵机器的一个机械部件,这样生产环境下的商品价值,才和劳动时间成正比。

在今天信息化媒介时代,商品的价值已经和劳动时间之间的强相关,转向了和劳动时间的弱相关。商品的价值,更大程度的取决于,这件商品的形象,占用并支配了人们多少时间。

这就表现出来了审美的商品属性,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控制人们的审美活动,以此来赋予商品以价值。

我们往往认为,能生产制造出来某种商品,技术和工艺决定一个国家工商业的高度。能生产出来卖不掉,或者能生产出来卖不上好价钱,这都不能代表一个国家工商业的高度。比如苹果手机,在制造加工和组装环节,几乎都是在中国完成的。然而,苹果手机代表的却是美国的工商业高度。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文化产业的高度,决定一个国家工商产业的高度。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在中国生产的塑料编织袋,在中国市场的售价只有几块钱,最多十几几十块钱。而奢饰品品牌路易威登,用中国的工厂,制造出来类似的一款塑料编织袋,可以卖出来好几万的价格。

这多出来的十几万价值,从何而来?答案是,文化变现。国与国之间的产业竞争,最后进行决战的战场,一定是文化产业。

别人主导了我们的文化和审美,让我们的人认为别人什么都好,自己的什么都不好。哪怕别人把一个塑料编织袋卖几万块,他还是觉得别人的东西好。这就是文化变现的秘密。

我们当前的企业家,对文化产业有多重要,还不是特别理解,也不是特别重视。事实上,这对中国民族产业的崛起,至关重要。很多人认为,能把几块钱的塑料编织袋卖出好几万,这只是西方掌握了话语权和定价权。这是对文化产业理解得比较浅显,因为消费者是心甘情愿去购买的。再强的话语权,也无法强迫一个人花几万块钱去买一个好笑的塑料编织袋。

反过来,如果我们文化产业比较强大,我们也可以把一个塑料编织袋,卖给外国人好几万一只的天价。能够理解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的企业家,应该积极参与我国文化产业的振兴。能生产出来,最多只代表技术的高度,而不是产业的高度。能卖多少钱,才代表产业的最终高度。

三、西方文化塑造了当前世界的面貌

(一)西方的文化霸权

目前全球文化产业的格局,和全球政经格局高度一致。在最高层,是作为文化产业超级强国的美国一超独霸,占据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最上游。

欧日韩,作为美国的盟友,占据中上游文化产业价值链。对上承接美国的文化输出外包,再对下游的文化殖民地进行文化输出。再通过文化输出,带动实体产业跟进,最终完成经济殖民。

美国的文化输出,策略可分为三步:观念锁死,文化植入,商品收割。

我们前面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审美,中国的科技,中国的工业,第一步是体道,第二步是取象,第三步是制器。

而西方文化,是割裂道与器的。所以,它们第一步就进行了扭曲操作。它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虚幻的世界,告诉人们这是真实的世界,谁敢质疑这些虚幻世界的真实性,谁就会被这个世界所不容。最终会形成一个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稳定而固化的世界观。

把虚妄当成真实,意味着世界观的形成。至于真实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抬眼一看就能明白的事,却不再有人关心。

很多人发现,为什么现在读书越多越糊涂,越活不明白。因为现在大多数的书,都不是对真实世界的阐述,而是对虚妄世界的扭曲强化。

通过一套又一套的世界观,把人锁死在虚幻的世界,和虚妄的观念中,这就完成了第一步:观念锁死。为了完成观念锁死操作,美国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全球性的伪学术体系。这个伪学术体系不是为了让有智慧的人去探索世界的真理,而是让人屈从于一个虚幻荒诞的世界。

观念锁死之后,接下来才好进行文化植入的操作。文化植入,是通过视听形象,植入人们的头脑。通过文化植入,会自动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实益,什么是害。人的大脑就如同一个二极管一样被操纵。让人往东就往东,让人往西就往西,这样就完成了文化植入。

文化植入完成之后,接下来便是商品收割。到了这一步,让人们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让人们喝什么,人们就喝什么,让人们穿什么,他们就穿什么。总之,让人们买什么,他们就会疯狂的买什么,无论多么高的价格都会他们一抢而光。

至此,西方文化对世界面貌的塑造就完成了。

人们不再关心,西方人对真实世界和虚妄世界的颠倒,不再关心西方人对美与丑的颠倒,不再关心这些商品对自己真的有益还是有害。

(二)全球经济竞争中的经与剑

从美国文化霸权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全球经济竞争中,文化具有经济属性,经济也具有文化属性。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商品本身的竞争。

经济成功最后的完成,是对世界面貌的塑造。这是靠单一的商品占领无法实现的,必须得有更上游更高层面的,对人类的世界观改造和文化输出。

这便是经济竞争中经与剑的关系。只有剑没有经,如同用剑刺一面城墙。有了经的配合,经济的扩张,如同自己拿着剑,对手引颈待戮。

四、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引擎作用

(一)现状

我们前面说,文化先于经济,取象先于制器。从原理上看,是文化产业在引领着驱动着塑造着实体产业。从现实来看,文化产业也发挥着国民经济的引擎作用。

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核算后,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未扣除价格因素),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4.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14%,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

第二组数据:2017年我国实现旅游总收入5.4万亿元,增长15.1%;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

今年三月份,文化部与旅游部合并成为文化旅游部之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加,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将超过15%。如果把文化旅游大文化产业,和农业、养老、养生、等与文旅密切相关的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未来我国大文化产业的产值,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将超过20%。

如果把文化产业对工商业的创新驱动效益也算上,大文化产业直接或者间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将超过30%。

(二)潜力

先说不足

第一个问题:供不适需。我们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适应文化市场消费需求。迫切需要进行一场针对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第二个问题:供不应求。我们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造成了严重的需求外溢。

第三个问题:结构失衡。我们在文化产业的产能,所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和本土文化消费市场脱节。迫切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第四个问题:人才不足。只有具备成功、成熟、繁荣的文化产业生态,才能培养和锻炼庞大的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因为长期徘徊在文化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这样导致了我国文化产业出现了人才的断层。

第五个问题:文化产业对实体产业的产业升级,提供的文化支持不足。

第六个问题:端着金碗要饭。我们有那么多的文化金矿可以开发可以利用,而我们的相关人才,却宁愿给美欧日韩的文化产业打杂跑龙套,也不想不愿意更没有能力利用好我们自己的文化资源。一说起来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华夏文化是多么的璀璨,至于怎么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就不知道了。

再说潜力

发展不足,说明未来可做的事情太多了,可发展的空间太广阔了。如果放眼全球,要全面赢得经济竞争,更迫切需要文化产业的输出,这个潜力就更大了。

五、文化产业崛起的三大任务

(一)文化产业的自主

完成我国文化产业的本土化、主体化、原创化改造。在美国文化霸权一超独霸的体系下,我们在这个体系中所能获得最高的位置,顶多是被这个体系承认。从这个旧体系中,通过转载和二次分发获得一些流量,然后再通过流量变现,赚点小钱。这就谈不上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

文化产业要崛起,必须得走自主化道路,必须得有强大的原创能力。必须得形成强大的原创知识产权体系。

(二)文化产业的独立

在三大改造过程中,获得自主权,让本国的文化产业人才,为本国的原创知识产权体系服务,建立健全我国的文化产业生态,逐步收复失地,足以独立运行,来支撑国民经济的有效高效运行。到了这一步,就标志着,中国的文化产业完成了独立。

前阵子美国用芯片卡中国的脖子,让中国陷入缺芯的困局。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在美国,芯片设计他们是归入文化产业的。通过缺芯事件,我们就会知道,文化产业的独立,对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三)文化产业的崛起

我们讲科教兴国,新经济,创新驱动。实际上,都是要靠文化产业来驱动。等我国的文化产业取得独立地位,自成体系,就可以成为新经济的引擎,以创新驱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等我们再强大一些,就可以对全球进行世界观改造,对全世界进行文化输出,把被西方人颠倒的世界再给它正过来,到了这一步,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一个文化强国。标志着我们完成了对世界面貌的塑造,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最终完成。

六、三步走战略

前面的几部分,我们从思想的层面,全球文化产业竞争的层面,把文化产业的一些基本问题都说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具体应该怎么办,怎么落地实施的问题。这是我们每个单位,每一个人,和每个企业共同的事业和使命。下面,我们就以学宫为案例,来说说我们是怎么做的。

同时,我们也借此机会,回答一些问题。比如,学宫为什么要做产业落地这件事,是突然想到要做的,还是以前就规划好,然后一步步执行的。

第一步:思想传播阶段

学宫所做的事情,都是在15年就规划好的了。正所谓,谋定而后动。

至道,论述天地人的最高大道;至道学宫,传习天人至道,让精神上流离失所的现代人,在文化上找到自己的根与魂,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回归那个真实的世界。

首先要对被西方锁死的世界观,进行解锁。用荀子的话来说,这就是解蔽。用现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世界观改造。

不解蔽则不能体道,就会在真假颠倒的世界里懵懂无知。对真实世界的无知就无法尚象,就不知道美丑好坏。连美丑好坏都不分,就不知道我们生产出来的器物,是有益于我们,还是有害于我们。

最后,我们就在西方人的指挥棒下,走上一条和自然互相对抗互相伤害的绝路,把我们的生存和繁衍都变得不可持续。

第二步:文化认同阶段

按照学宫的规划,思想传播的效果达到预期之后,我们接下来计划从道、文、教、礼、艺、俗等六大方面,完成从体道到取象的转化,让更多的人,都能直观的通过形象认知,来理解和运用我们这个民族自己的文化,用以增益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第三步:文化产业阶段

完成从取象到制器的第三层转化,让文化生活化,产业化,塑造出来一个自然的,健康的,真实的,有益于人的生存和繁衍的,可持续的生活环境。让人们用更少的成本,享受到更美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做文化全产业链,并下沉到实体产业中去。

七、道与器的重逢,人与美的相会

回家,从小的层面看,是回由自己的亲人所组成的那个家。从大的层面看,是回到大自然这个家,也就是道家说的返璞归真。再往更大里说,不仅人要回家,万物都要回家,让万物重新回到道的怀抱里。

我们现在物质生活很丰富,为什么却总是感到焦虑?

首先,我们的小家庭是被分割的,家庭成员被原子化,颗粒化。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有多少年,没有再享受到以前过年的时候,一大家人团聚再一起的天伦之乐了。现在,不仅团圆是一个奢望,连孩子的养育教育和父母的养老,都成了重担。我们虽然有家,但是却像回不去了一样。

其次,是道与器的割裂,万物都被驱逐出了自然这个大家庭,导致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反自然。现在人为什么这么热爱旅游?因为他们回归自然的本能再驱使着他们,远离反自然的生活,远离环境污染,回归自然。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都回家,这就是道与器的重逢。

我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什么是美呢?庄子说,天地有大美。万物之美,只是天地之美的分化和细化。天人关系,要么合一,要么合作,像道家、儒家和法家那样,万物才可能是美的。否则天人互相决裂互相伤害,万物就一定会变得丑恶。环境坏了,人的身体和精神也坏了。

道与器重逢,环境才会美,美才能好,好才能对自己有益。人与美的相会,也就是与美好生活的相会。

八、第一个三年计划

第一:结合社会现实,以学宫的自身条件出发,建立振兴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完成团队建设,制度建设和产品建设。形成自己的产品体系,品牌体系,和产业标准体系。

第二:初步完成用户体系的建设,线上信息技术的支撑,线下场馆的建设。线下场馆建设,分为城市文化枢纽建设,和文旅综合体建设。

第三:在文化通识领域,公益和产业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不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就能够学习好传统文化,并切实的增益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在文化专业领域,培养出专业团队,为实体产业提供文化系统和心智系统的支撑。

第四:完成产业链生态的初步搭建。线下组网,完成城市文化枢纽和文化产业骨干网的建设,完成文旅综合体的骨干网组网。以辐射和惠及更多的人。

九、近期工作报告

自六月二十日学宫发布落地信息以来,学宫完成了顶层设计,开始了三大建设工作。

三大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产品建设

组织建设:完成了全局组织架构的设计,目前总部团队已经完成了一期建设,在组织层面上,已经实现总部的心脏功能和枢纽功能的良好运行。各地子公司,项目子公司,正在筹备建设中。与全国各地相关合作方的组织关系,也正在搭建中。

制度建设:学宫未来以规范的公司化进行运营,秉持合法合规有益于社会,以文化复兴,助力民族复兴的立场,进行合法经营。目前,完成了公司基本制度的设计和拟定。

产品建设:完成了产品战略规划。目前一期先启动的五条产品线是线上课程、出版、蒙学、企培、养生。同时,配合这五大产品线的,还有线下场馆的建设,目前已经在筹备建设中。

最后,感谢亲临现场参加至道学宫第一届文化产业论坛的同道,让我们一起携手为我们文化产业的崛起而努力;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把神州大地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共同奋斗。

----至道学宫第一届文化产业论坛学宫总部主旨报告

来源:微信公众号至道学宫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