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心路 > 正文

考研数学一141分经验

2006-12-01 21:33 考研心路 ⁄ 共 552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考研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了,数学应该说发挥了正常水平,对了一下网上的答案(数学一),一如即往地犯了一些小错误,140分上下,已经达到目标了。这里并不是要炫耀自己的分数高,想必学了概率论正态分布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大量事件的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今年的题目(数学一)应该说并不难,几十万考生的数学成绩X∽N(μ,σ^2),其中140以上的肯定不为少数,但60分以下的也不会没有。考研论坛上能人高手大有人在,只不过很多人懒得发言而已。个人就数学复习谈一点经验,一家之言,基础好的朋友或者高手看后尽可一笑了之。而且不同人适合不同的方法,我的经验也就起个参考作用而已。

06年要考研的朋友现在就可以开始复习数学了,早动手肯定是有好处的。

第一个阶段的重点:打好基础,熟悉内容

看到很多朋友总是在问,开始复习用哪一本复习材料好。

现在在市场上比较著名的有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李永乐的《复习全书》等等。但是我强烈不推荐一上来就看这种大部头的全面总结性的复习材料。特别是基础相对差一些的朋友,比如在职考研数学丢了很多年的朋友,这种书会对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以我自己为例,大学时高数考试全大班第一,自认为数学基础是不错的。(决无自吹自擂之意,只是就事论事。)但是在工作了不少年头辞了职准备考研,发现高数忘了大半,线代已基本忘光,概率论大学时没学过。我也是慕名买了老陈的《复习指南》(2004版),一看就发现很难入口,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于是就还是从教材开始看,感觉好多了。我高数还是用的大学时的书,<<高等数学>>同济大学第二版(怎么样,书够老得吧!现在好象都是第四版了),线代是同济大学第三版的<<线性代数>>。概率论用的是浙江大学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的第三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本书我感觉很不错,在网上口碑也很好,其课后习题做好了对考研的题也基本上能掌握了。)只看书是肯定不行的,数学难复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容易遗忘,做题是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加熟练程度的有效手段。打基础阶段当然是要做基础题,高数教材上课后习题比较多,我就做了大学时老师布置的题(大学时做了记号),如果理解得比较好的内容可以少做一点,反之则可多做一点。线代的课后习题不多,全做一下也无妨。我在看教材的同时,把考试大纲放在手边(数学考试大纲一般变化很小,我用的就是2003年的大纲。在网上也可下得大纲。),严格按大纲的要求的知识点来复习,复习完了一个内容就在上面打一个勾,只到全部内容都复习到为止。(不过有两个内容我认为不可能考,所以就没看:1.多元函数微分学中的"了解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2.假设检验:这是一整章内容,我就赌今年不会考,最多也就是4分的小题,也就相当一个填空或选择而已,不要也罢,幸运地赌对了。不过此招要慎用,说不定明年会考大题呢。侥幸心理还是少一点好。)“每一道题都是由基本的定理,定义,公式构成,它们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问题,多层次的组合形成不同复杂程度的问题。所以这些定理,定义,公式是解题的基础,而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这些内容就成为解题成功的关键.为了熟练掌握,牢固记忆和理解所有的定理,定义,公式。一定要先复习所有的公式,定理,定义,然后再大量的练习基础题。做这些基础题时能作到一看便知其过程,心算就能得到其结果,这样就说明真正掌握了基础习题的内容。这些题看起来外表简单,目的单一,但它们主要帮助我们熟悉和掌握定理,定义,公式。但别小看这些习题,如果把整个习题看成一座城堡,定理,定义,公式等可比做砖瓦,而基础习题就可看成砖瓦垒起的一堵墙,熟练掌握一道基础习题就相当于直接拥有一堵墙,这样,构建城堡我们岂不随心所欲,是不是象搭积木一样方便。“(转贴网上内容,个人认为很有道理)高数的内容相对来说多且复杂,应该多复习几遍,否则很容易就会生疏。但是一再做课本上的习题就有点"审美疲劳"了。为了很好地掌握高数的内容,我还找出了一本大学时用的高数习题集,这本书上的题比课本上的难度稍大一些,和考研真题中的填空和比较简单的大题相近,我用了一个月做了上面所有的题,马上感觉内容都熟练了很多。(比如重积分、曲面、曲线积分中很多的公式和定理,必须要做到题到公式到,形成一种本能。)这个打基础的阶段当然也是因人而异的,我很早就辞了职开始复习了,时间相对宽裕一些,所以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这个阶段上,花了3--4个月的时间(重点放在了高数上),自我感觉对后来的深化和提高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大家还是不要眼高手低,开始复习还是应以教材为纲,吃透、弄懂基本知识,这样全部填空题,5-6道选择题,以及3-4道大题的分就可以基本上拿到了,这就差不多就有7、80分了。

第二个阶段的重点:继续做题和形成解题思路

对基本内容已经熟悉和了解了,题目还要做。如果自我感觉好,这个时候那些大部头的复习材料可以上场了。(当然如果你已经买了某一本,那就看它好了。一般在3-5月间,会有一些考上的朋友会将其手中的这些书低价处理掉,买他们的可以节省一些经费。)

下面稍讲个人的一些见解:

陈文灯的《复习指南》和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据网上说是用得最多的两本书。

《复习全书》我没看过,无法评价。

我用得的是老陈的《复习指南》,这本书在网上似乎争议很大,有人极力推崇,有人嗤之以鼻。前两天还看到了某位仁兄的指其为"名牌垃圾"的帖子,假设此君评价值为负100,我的评价值为负10。(没有那么神奇,毛病也不少,但也不是一点用也没有,开卷有益嘛。)陈大师在我们上大学期间就开始了考研数学的辅导工作,是考研名师中的老字号。当年我的一个同学上过他的考研辅导班,回来说了一句“老陈真牛,上课不带讲稿,提笔就写题。“老陈的有个著名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理论,其中有高数中一些要用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来做证明题的方法,大家可以看一下97年以前的考研真题,很多题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说明老陈的这一套曾经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老字号的问题就是不够与时俱进(至少《复习指南》有这方面的问题。)

1.《复习指南》中有不少印刷错误,当然如果你只以掌握解题思路为主,那这也就无妨大碍。

2.《复习指南》中有很多题计算很繁琐,这严重背离了考研重在考察解题思路和基本和识,而并不过多关注计算能力的目的,这种题以掌握思路和方法为主,就没必要算出结果来了(有点浪费时间)。

3.《复习指南》中有一些题过于强调数学技巧,比如"第十三章: 函数方程与不等式证明"中的有些内容,近些年来强调技巧的证明题已不多见了。老陈将很多方法堆积,多少年才可能考到一次其中的相关内容,有以内容多而广来增加覆盖面,一旦偶然得中则狂喊"押中"的嫌疑。

4.而且有少量内容超纲(即然超纲,为何不将其删除),如:广义积分判敛,线性微分方程中的微分算子法。

若干所谓的快捷解题方法无甚大用。如:分部积分法中介绍的表格法,分部积分法是一种基本方法,

今年正好考到了,只是考察你对这种方法的应用程度。考研中会出现这种∫(x^5+3*x^2-2*x+5)cosx dx 的题吗?还好不是∫(x^100)cos(2x) dx (算得累死你!)数学中要记忆的内容已经很多了,这些教条式的方法不是在增加负担吗?关键还是通过理解来掌握。既然已经买了,也不能当废纸,还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毕竟多看书,多做题肯定是有好处的。

(当然必须是有足够的时间,就我自己来说,用了约2个月的时间。)

我基本上将《复习指南》中所有的例题和习题大概做了一遍,以加深记忆,熟练解题方法为主,感觉

不错的题就仔细做一下,体会和分析其思路,做到熟练掌握,但是有上面提到的毛病的内容(超纲、

计算量太大、技巧性过强)则不看或粗看过去,这种题考到的概率<1%。我想不管什么全面性的复习材料都应该是起到对内容深化理解和熟练掌握的作用才行。

如果非要推荐一本书,反正老陈的《复习指南》一定不要买新书(2004版原价49.80),不值,

二手或是白送的可以考虑。至于《复习全书》怎么样,请咨询其他权威人士吧。

还在网上下载了有关线代复习一个电子文档"李永乐:研究生入学考试-线性代数.pdf",290页,

大小为2.56M,作者是yacyin,(但是忘了在哪里下的了)感觉对线代的内容总结的不错,做了上面的题,并结合《复习指南》中线代的部分一起复习,很有收获。

这一阶段之后就应该对所有的内容都比较熟练了。想知道自己的水平到底如何了,可以做一下90-92

年的真题(数学一),这是难度以及综合度最小的真题了。如果能到8、90分,则基础和方法掌握都不错,

再做一下查缺补漏的工作,把基本知识掌握得熟练一些。6、70分,还要更努力,基础一定要打好,另一方面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题意和并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定理来形成解题思路的能力。如果有必要还要回到教材中去,把一些重点内容和容易忘记的内容加深印象和理解。比如求导、求积公式,多元积分学中的很多公式和定理、常微分方程的一些方法和公式等等。如果时间比较多,将全面复习的教材多看、做一二遍也可以。由于我本身对《复习指南》有点抵触情绪,我很不愿意再看它了。我就开始看一个从yasee.net下载的一个电子文档。没有封面,我也不知道这是本什么书。反正类型也是和《复习指南》一样的一本复习材料,也是高数、线代、概率的内容都有,大概看了一遍,有些不错的题做了一下,

基本上一个多月吧,总之多看一遍就多一分掌握,多一点自信。这两个阶段花了我7-8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就到11-12月了。

有一定的自信了,下面就应该做一些整套的模拟试卷了。

第三个阶段的重点:做整套题和培养解包含若干知识点的综合题的能力

在分章节的复习结束之后,开始要注意加强解综合题的能力。

近些年来的许多大题(特别是高数)一般都是综合了若干知识点,有的分成几个小问题,每一小题

考1、2个知识点,有的则混合在一起。所以解这些大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很清楚地分析出这道题

到底考察了那些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的所用到的基本的定理,定义,公式搞明白,一步步地个个

击破,最后此题便可解出来(由此再一次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今年(数学一)的第二道大题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这是一道有关分部积分法的题,但还要知道

导数的几何意义(切线斜率)和曲线拐点的性质,则很快可以做出来(用不了5分钟)。如果思路不清晰,

可能就要浪费一些时间了。

由于我的专业课可能会拉分,所以我重点放在了数学上,目标是超3(130)争4(140)。所以我从12月初就开始做整套的模拟试题,采用题海战术。基本上每天一套,一直做到了考试前的倒数第二天(40多套)。为了做到循序渐进,我从故纸堆中翻出来当年考研时用的模拟题集(还是100分制),做起来感觉还是比较顺手(那个时候的题也比现在的难度和综合度都要小),当然同时还是要做查缺补漏的工作,比如某一套题中的某个方面的问题做得不好,我就回头看一下教材或其他材料,加深记忆和理解。这样做了10多套。还从网上下了一些题,做了一下,这个时候就差不多快进入1月份了,由于有前面这些题做铺垫,

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已到了比较好的地步,此时就可以把真题当做检验自己最后成绩的标准了。我做了1990-2004一共15年的真题,感觉上最难的为98年和2001年,2003年这三年的题(98>01>03),90-93年的最易,94稍难,95-97在两者之间。99年后的题总体难于97后以前的题。02和04年的题不算太难,感觉上00年的题目难度比较适中。尽管真题的难度在发生变化,但这是最权威的标准了。比较容易的真题我一般在95分以上,100分也有好几个。98年的题在很多材料上见到或做过,已经有了印象则做起来也就不是太难下手了,得了94分。然后我还做了一下网上很有名的合工大5套题,我很清楚地知道并不可能押中什么原题,但多做一些题总归有好处,再说这些题的质量也还不错(但是个人感觉有些题难度稍微偏高,计算量也偏大了。)03年和04年的题我是最后二天做的,因为只有这两年的题是150分,临近考试才做则可更好地掌握试题结构,对做题时间的分配也有了更好的准备。

以往年真题的成绩平均值为评价标准,应该就是和考试时的成绩最为接近,因此我自信自已130没问题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当然有些朋友喜欢将真题做很多遍,做了几遍后成绩可能也就有些失真了,但只要真正将所有的真题仔细地做过并分析和理解了其题意和思路,对提高成绩一样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是一种方法。还有很多朋友比较推崇一本习题集,二李的<<经典400题>>,我本来也有意买而做之,但发现没有时间做了,(我手上还有一本考试虫的8套题,最后也是一套也没有来得及做。)而且很多人反映其难度偏大,这时我已经坚定了以真题为重点的循序渐进的做题计划,所以最后也就没有买。需要强调的是,我个人认为真题是所有整套题中最有价值的,其他题都不做,真题也要至少认真地做一遍。在时间和能力有余的情况下,多做一些题也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我想这本书可能并不适合大多数考生,个人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吧。

我想做了50套题的人,靠实力成绩可能可以提高到130分,但再想提高10几分就需要一些运气了。再做50套题,由于考试时的不确定因素的确太多,可能还是130分。何不把这些时间用到其他的科目上去呢?

可能提高10几分的机会更大一些。

以上三个阶段总的思路就是:

一定要坚持不间断地复习数学,而且是要循序渐进地来,不要想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切记切记。

以做题为手段,从基础内容入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直到所有内容的融会贯通。

形成知识体系和解题思路,这样无论出了什么样的题,便可疱丁解牛一般地看清其题意而解之。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