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曲:今日听君歌一曲

2019-05-08 16:50 生活·感悟 ⁄ 共 170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古代风俗,每年春季要在水边举行消灾祈福的祭礼,被称为“祓模”f白xi)。魏晋之前在三月上已日这一天举行,魏晋之后固定为三月三日举行。这一天,人们在举行被楔仪式后,就在水边宴饮,将殇这种酒具放入水中,顺水漂流,到自己面前,取而饮之,彼此相乐,这就是“曲水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在一次曲水流扁的活动之后所作。“曲水”,取水流弯弯曲曲之意。魏源有诗:“人间曲水殇,竟忘仙鬼宅。”可见曲水流之乐。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曲”字的:“曲,象器曲受物之形。”许慎认为它像一个曲的容器。曲的甲骨文字形为思,这是一个象形字,像是一截竹子冒被様折成直角。古人发现,将竹子烧烤到发软,就可以用外力将其採折出不同角度,因此曲的造字本义是採折竹子。金文的曲和甲骨文基本相同。小策的曲因进一步被折成了U字型。袁书的曲字发生了变,将業文中U形的竹管思写成了曲。由此,曲的引中义“曲、偏僻的地方”也就不难理解了。

曲有弯曲的意思,而人们在唱歌或进行其它有关音乐的活动时,节奏和旋律往往是起伏多变、抑扬顿挫的,就好像声音在传播的途中发生了弯曲一样,因此就有了第三声的曲字,用来表示节奏多变、抑扬起伏的那种声响。段玉裁说:“谓音宛曲而成章也。”也是由音乐的屈曲究转引申而来。

诗词曲,历来是中国的文史上的三兄第。王国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里,就把“唐之诗,家之词,元之曲”并列,那是代表了一代之光荣的文艺形式。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杂剧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城冤》等,散曲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小令,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相较于唐诗家词的精致典雅,元曲比較通俗,甚至有时可以用“波辣”来形容。所以有人这样来比喻:唐诗像气势磷的大山大河,壮怀烈;宋词像一叶轻舟上的女子,在黄昏时眺望远方,所有离愁别恨都随水而逝;元曲则更像我们想象中的舞台剧。如果能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在元曲中,你会遇到:她是那场戏里顾影自怜的青衣,踏着细碎的音韵,迈着温婉的步调,衣袂飘飘,款款走来;他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賞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品酸甜苦辣,看冷暖炎凉;他与她,或梦碎断肠,或破镜重国,或天涯相伴,或风雨同眠……多少人,多少事,多少景,今日听君歌一曲,何其畅快。

“诗尤文也,忌直黄曲。”说到诗词曲之美,其中一点就是讲究意境意蕴的丰富,使情感的表现更加委婉曲折,更有韵味,甚至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文似看山不喜平行文造向或是叙事曲折、达宕起伏,或是写情曲折、委感人,オ会给人无限回味与退想的美感。这钟写作方式叫曲笔,自古像这样的写作趣话很多。比如杜甫曾写过一首《月夜》:“今夜鄘州月,国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他在安史之乱深陷长安时,于城中“举头望明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远在鄘州的妻儿,但他并不直接描写自己在长安城中如何望月思乡,而是从家中的妻儿写起,他们此时定当和自已也一样在望月思亲,借妻儿的思念写自已的思念,这就是一种曲笔。又如戴复古曾作一首《江阴浮远堂):“横网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要数“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向。这里,他一反古人“登临送目”“登高望远”的慣常思路,独辟溪径: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心酸令人由此而生“万里愁”一对“国破山河在”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由此可见

古诗词等文学作品中的“曲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之美,而在史学中,却以直书而不曲笔为荣:所谓直书,即史家在记录历史时,要遵从客观事实,讲直道讲气节,不虚美不掩恶。《左传・裏公二五年》中曾记載了一个南史不曲笔的故事:齐将崔杼和太监贾举合谋杀死齐庄公。太史在竹简上记载说“崔杼其君。”崔杆竟把太史杀死。太史的兄弟继续作同样记载,崔杼又连杀二人。最后太史的小弟弟仍然照书,崔杆无奈只得赦之不问。不曲笔而求存,这是史家最可贵之风骨。倘若修史时屈从于权贵或基于个人情感,或阿时或媚主,那么史书不实,史德不存,只能徒留千古遺憾。修史如此,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这样的气节,当是每个人心之所向。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