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是向中医俗语,源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意思是说如果气血畅通就不会疼痛,如果疼痛就说明气血不通。这种“通”的思想在《周易》等早期经典中即可觅得影踪:《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泰卦和否卦,泰卦之所以吉就是因为“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否卦之所以凶就是因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所以《周易》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人为什么如此强调“通”的作用?
通的甲骨文字形为,行为是(thmb),表示行进,幽为雨,表声。《说文解字》解释通为:“通,达也。”古时通、达双声,可以通用。例如《尚书・禹贡)中“达于河”又可作“通于河”,四川省达州市,别名又叫通州,成语通情达理、通权达变,通与达都是同义词。通字本意是没有阻碍,顺杨到达,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说的就是桃花源中的田间小路四通八达、交错相通。
道路只有贯通、顺畅,才能通达,故通又引中出贯通、顺畅之意,例如“政通人和”指国家政事顺遂通达,百姓祥和安定,社会太平。“通”也与“穷”相对,多指前途广阔、有出路。如白居易《友》:“穷通各问命,不系オ不才。推此自豁豁,不必待安排。”道路畅通是人们信息沟通、商业往来的前提和基础,故“通”也有沟通、连接、交往之意。如“通商”指建立或存在贸易关系,“通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湖北省会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因此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中医讲的“通”原本指气血的通畅,而气血运行的通道叫经络,所以“通”也就是经络通畅。“百病生于气也”,气与血相辅相成,气血不通会引起胀痛、刺痛、酸痛等多种疼痛,因此中医对疼痛等各种疾病进行治疗与康复的基本原则就是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
其实,“通”与“痛”的理论又何止于用于中医,生活中,“道”亦是为人所追求向往的境界。通,是通晓知识,洞察道理,内心通达。中国人称颂博古通今的圣贤,欣赏通情达理的品德,希冀万事亨通的际遇,更追求通透淡定的内心世界。通是心灵相通、彼此理解,息息相关、冷暖与共。“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F阳”,南飞的秋原、山间的夕阳与诗人共情,抒发对故乡的万般思念;“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挡不住小船飞快通过,是因为采蓬的姑娘遇到了心爱的人;“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人虽分处两地,彼此却能心心相印,靠的是感情上的契合与沟通。
人类历史就是沟通的历史。“其途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是古人对便捷生活的向往;“让沟通无处不在”,是现代人对跨越时空障碍的进一步渦求。从曾经的烽火传信、飞传书、快马传书,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科学技术改变了整个世界联通的方式,让人们沟通的触角得以仲得更远更长:万里之外的人能随时沟通,没有网线的村庄接入网络世界,没有银行的小镇仍可享受金融服务……突破物理距离的阻隔,从连接人与人,到万物互联,人类的探索永无止境。当前,一个全新的5G时代即将启幕,一个智能互连的世界呼之欲出,在不远的将来,移动终端的功能充满无限退想,网联汽车、工业物联网、智慧家居、智慧城市藴育无限可能,人类梦寐以求的无限畅通,即将呈现在你我面前。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两千多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创举。今天,古老的道路成长为“一帯一路”伟大倡议中国秉承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从曾经的駝铃阵阵、舳舻千里,到如今的列车风驰、巨轮劈波,“一带路”之所以应者云集,展现出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不仅是因为康续千年的丝路精神,更在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开放包容的特征、互利共赢的理念。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人类心中长明的灯火。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我们需要以通力合作的姿态着眼大局、通观全盘。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在今天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不仅是平的,而且是通的。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