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饮: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018-06-05 16:05 生活·感悟 ⁄ 共 157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我们常说中国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饮食”一词很直观,指的就是喝水吃饭。人降临世间的第一口食物,实际上就是“饮”的。

现在我们说饮一般指饮水,但在古时,饮最初表示的是饮酒。甲骨文中饮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一个酒樽,右边像一个人张着口、弯腰用手抱住酒樽,伸出舌头准备喝里面的酒。为什么饮的对象是酒呢?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可以知道,人们很早就开始酿酒,商代的甲骨卜辞中有很多关于酒的记载。酒是人们将富余的粮食、果品进行发酵而酿成的,在祭祀、宴飨宾客时都不可或缺,所以人们在造字时就选取了酒作为构形的符号。

饮的本义就是饮酒。中国人爱酒,说“无酒不成席”,的确,无论送别,重逢,庆贺,消愁,都少不了饮酒,就算独自一人,也经常小酌一杯。古人为什么这么爱饮酒呢?小说《神雕侠侣》中描写的这样一段情节,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那一年的风陵渡口,风紧天寒、冰雪阻客,天南地北的行客驻足在安渡老店。夜晚虽冷,但他们火烤炉围时的一碗碗酒饮,却温了冬夜,热了谈兴。就着酒,他们谈战势、论时局,与陌生人分享着生命深处的秘密,款款讲述着自己故事里邂逅的“神雕侠”,让16岁的郭襄醉在了这漾着酒意的英雄追慕里。如果不是饮酒助兴,这一群困驻在客栈的苦旅人怎会倾情畅言?如果没有饮酒渲染,这一晚被冰河封锁了前路的无助者们只会在面面相觑的团坐里更加冷冻了肝肠。

然而,饮起酒来,话题就来了,话热了,气氛就热了,心顺了,路也就顺了。所以,中国人爱饮酒,说“无酒不成席”,实在是因为“无酒话不热”、“无话人不亲”。因此,李白说,“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没有酒来畅饮,这宴席之欢怎么享呢?孟浩然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没有酒来把盏,这桑麻之乐怎么话呢?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没有酒来当歌,这青春之路怎么伴呢?所以人们爱饮酒,因为酒是气氛的烘托,是话题的开启,消除了隔阂,拉近了距离——酒过三巡,杯酒言欢,一吐为快,不吐不快,与尔同销万古愁。

不仅如此,饮酒还能把人的语言深化,把人的情感扩大化。所以我们看见,交朋友,古人要饮酒;聊心事,古人要饮酒;相思的无言,要饮酒;友情的送别,也要饮酒。因此王维会端上盛满心事的酒杯,递给他千言万语道不尽离愁的朋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说是送别,其实就是送酒,说是话别,其实就是酒别。刘禹锡也是如此,宦海沉浮,官路不顺,无以言说,那就喝酒陈情吧!“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万语千言,一饮而尽,言语自在杯酒中。人的语言有时是无力的,酒的感染力却是深入的:豪放的时候,饮一杯酒能让人更加疏狂,苏轼说“酒酣胸胆尚开张”,兴之所在,会须一饮三百杯;喜悦的时候,饮一杯酒能让人更加快活,杨慎说“一壶浊酒喜相逢”,对酒当歌,红尘作伴笑语欢声;思念的时候,饮一杯酒能让人更加相思,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滴滴都化作相思泪——饮酒,是语言的延续,是情绪的宣泄。

当然,更多的人饮酒,不为别人,只为自己,就是为了陪伴自我,对话孤独。乔峰来到江南,坐在无锡的松鹤楼上独自畅饮,桌上摆着两大壶酒,饮得豪迈自在。若是没有段誉前来攀谈,他照旧能一人自得其乐。正是他这一份自斟自饮的慷慨英气,才引发了段誉的心之向往。一个人,对自己是知足还是不满,对人生是无奈还是欢愉,都在举杯独酌的瞬间里表露无遗。在独处的空间里,若能与杯酒相伴,酒便是一个有灵魂的伙伴,酒香入喉、幽幽窥探到心怀深处。

李白曾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并不是他和月亮、影子三个人饮酒,或许他是在以亘古不变的同一轮月为时光通道,乘坐月光而来,对饮着岁月两端、跨越时空的我们。而我们,对饮着同一轮月色、同一种闲愁、同一份诗情——我们,也是古人的知己啊。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